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评价国产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 (ACI)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 ,用国产降纤酶治疗 90例ACI患者 ,分两种给药方案 ,方案一 ,降纤酶首剂量为 10U ,第三、第五天各 5U ;方案二 ,首剂量为 15U ,以后根据用药 2 4小时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 ,FIB)水平隔日或隔两日 (FIB<0 .5 /L时 )一次 ,每次 5U ,共 5次。对照组按同样方法给药。用药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 3个月时Barthel指数评定 ,另外还检测用药前后血浆FIB、凝血酶元时间 (PT)、凝血酶元活动度 (PA)、肝、肾功能等。结果 方案一 ,与对照组相比降纤酶组治疗后血浆FIB水平明显下降 (P <0 .0 5 ) ,但 14d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 3个月时Barthel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方案二 ,与对照组相比降纤酶组治疗后血浆FIB水平明显下降 (P <0 .0 0 1) ,且 14d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 3个月时Barthel指数与治疗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0 .0 0 1)。两种治疗方案均未增加出血事件及其他副作用的发生率。结论 降纤酶能够显著降低血浆FIB水平 ,掌握好用药的时间窗、用药剂量和方法 ,降纤酶能够改善ACI患者的近期和 3个月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王琼芳  余能伟  杨友松 《四川医学》2003,24(11):F003-F004
目的 观察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43例发病在 2 4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前后监测血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神经功能缺失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及安全性。结果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总疗效达 81 82 %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降纤酶组治疗后血浆FIB水平下降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降纤酶组PT延长 ,但没有增加出血危险 ;治疗后 14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两组比较无差异 ,3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两组比较有差异。结论 降纤酶能降低血纤维蛋白原 ,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43例发病在 2 4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前后监测血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神经功能缺失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及安全性。结果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总疗效达 81 82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降纤酶组治疗后血浆FIB水平下降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降纤酶组PT延长 ,但没有增加出血危险 ;治疗后 14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两组比较无差异 ,3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两组比较有差异。结论 降纤酶能降低血纤维蛋白原 ,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袁建新  倪立新 《广东医学》2004,25(11):1332-1333
目的 观察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变化及临床效果。方法 将在 4 8h之内就诊的 6 5 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降纤酶组 (观察组 )与对照组。降纤酶剂量为 10U静脉滴注 ,连用 3d ,此后减量为降纤酶 5U ,静脉滴注 ,1次 /d连用 7d ;对照组予以脉络宁 2 0ml静脉滴注 ,1次 /d连用 10d。评定的终点指标包括脑卒中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水平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 两组比较 ,观察组病后 2 4h内治疗者神经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 (P <0 0 5 )。降纤酶组治疗后Fib显著降低 (P <0 0 1) ,血液流变学状态明显改善。结论 降纤酶能降低Fib水平 ,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 ,因此它能进一步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收住本院的 7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降纤酶组和对照组。降纤酶组 40例首剂量为 10 U,次日起每天 5 U,连用 4天 ,共 3 0 U。对照组 3 6例用复方丹参3 0 m l,1日 1次 ,共用 14天。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 l、7、14天 ,检查血小板、出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 ( FIB)含量、血沉、血液流变学及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治疗前、治疗后第 14天检查血糖、肌酐、谷丙转氨酶及头颅 CT或MRI。结果 :( 1)与对照组比较 ,降纤酶组治疗后血浆 FIB水平明显下降 ( P<0 .0 1) ,没有增加出血事件及其他副作用的发生。( 2 )治疗 7、14天后降纤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结论 :降纤酶是降解血浆 FIB改善神经功能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 ,对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客观评价。方法 :选择 3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降纤酶组和对照组。降纤酶的剂量为首次 1 5 U,以后隔日静脉滴注 5 U,共用 5次 ,在发病 1 2 h内开始治疗。对照组按同样方式给予安慰剂。评定的终点指标包括脑卒中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药物副作用、血浆纤维蛋白原 ( FIB)水平、凝血酶原时间 ( PT)和凝血酶原活动度 ( PA)、肝肾功能。结果 :治疗后 1 4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3个月时 Barthel指数评分 ,降纤酶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两组疗效相比降纤酶组优于对照组 ,总有效率分别为86.7%及 46.7%。与对照组比较 ,降纤酶组治疗后血浆 FIB水平明显下降 ,没有增加出血事件及其它副作用的发生。治疗后 PT延长和 PA降低也比对照组明显。两组 GPT和 BUN用药后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国产降纤酶能显著降低血浆 FIB,对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 ,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2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脑梗死患者 45例分为 2组。治疗组 2 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降纤酶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总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 5 9.0 9%和 86 36% ,对照组分别为 30 .44 %和 69.5 7% ,两组差异显著 (P <0 .0 5 ) ;治疗组内发病至用药时间 <2 4h的病例的总显效率为 75 % ,与 >2 4h病例的总显效率 40 %相比 ,差异显著 (P <0 .0 5 )。治疗组治疗后的纤维蛋白原以及血浆粘度明显下降 ,差异显著(P <0 .0 5 )。结论 :降纤酶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溶栓治疗越早越好。但应注意有出血倾向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根据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给予不同剂量降纤酶治疗,探讨降纤酶个体化剂量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发病72 h内)患者随机分为2组,降纤酶组30例,对照组30例.降纤酶治疗组根据治疗前血浆Fm水平>4 g/L,2-4 g/L,1.3~2 g/L分别给予首剂降纤酶15 U,10 U,5 U,给药后每12 h监测一次血浆FIB水平,当血浆FIB水平>1.3g/L时再次给予降纤酶5U,维持患者血浆FIB水平在0.7-1.3 g/L之间达7 d时间,检测治疗前及治疗7d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并在治疗14d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和3个月后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1)治疗7 d降纤酶组血浆PT、APTT延长,Pg下降,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2)治疗14 d降纤酶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改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3)临床疗效降纤酶组总有效率80%,对照组总有效率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4)治疗后3个月日常生活活动量表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独立+轻度依赖)比例降纤酶组为93.3%,对照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5)治疗期间降纤酶组无颅内外出血,随访3个月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 基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应用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快速平稳降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个体化降纤酶治疗安全有效.
Abstract:
Objectives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individualized defibrase therapy according to the level of plasma fibrinogen (FIB)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ACI (within 72 h after onse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defibrase group (n=30) and control group (n=30). The patients in defibrase group received intravenous defibrase infusion at different first doses (15, 10, and 5 U) according to plasma FIB level (>4 g/L, 2~4 g/L, and 1.3~2 g/L) before treatment. Plasma FIB was measured every 12 h after the first dose of defibrase, and when plasma FIB was over 1.3 g/L,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5 U defibrase was given to maintain plasma FIB within the range of 0.70~1.13 g/L over a period of 7 days. The plasma prothrombin time (PT),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and FIB before and after the 7-day treatment were measured, and the scores of Chinese stroke scale (CSS) after 14 days of treatment and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 after 3 months were recorded. Results After 7 days of treatment, plasma PT and APTT were significantly prolonged lengthened and plasma FIB was lowered in defibrase group. The scores of CSS improved in defibrase group after 14 days of treatment, show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effective rate was 80% in defibrase group,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50%). The scores of ADL after 3 months were similar between the 2 groups, but the percentage of independent living and mild dependenc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defibrase group (93.3% vs 70.0%). No intracerebral and extracerebral hemorrhage occurred in defibrase group the during treatment, no did death occur after 3 months of treatment. Conclusion Defibrase therapy based on plasma FIB level can rapidly and effectively lower plasma FIB, reduce neurological impairment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ACI.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降纤酶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应用降纤酶静滴治疗急性脑梗死 30例 ,低分子右旋糖酐静滴治疗 2 4例作为对照。结果 降纤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 6 6 .7%与 45 .8%(P <0 .0 5 ) ,总有效率分别为 86 .7%与 6 6 .7% (P <0 .0 5 ) ,降纤酶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中未出现自发性出血。结论 初步认为降纤酶对急性脑梗死有较肯定疗效 ,此方法安全易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监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经降纤酶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动态变化,根据不同FIB水平调整用药策略,以期提高降纤酶用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照组采用灯盏细辛30mL、胞二膦胆碱0.75g加入5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点滴,1次/d,连续使用14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在发病12h内,加用海王降纤酶注射剂治疗,根据血浆FIB的水平≥4.50g/L、3.50~4.49g/L、1.00~3.49g/L分别给予降纤酶15U、12.5U、10U,2h内滴完.结果 治疗组经降纤酶治疗,约1周时患者血浆FIB水平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血浆FIB水平与入院1周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根据FIB水平决定给药剂量,可保证达到治疗的目标值.  相似文献   

11.
从病案信息利用的范围及病案信息利用的管理两大方面阐述了病案在信息时代所处的地位及其利用价值,同时就拓展病案利用价值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病案信息管理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韦丽群 《中国病案》2007,8(9):14-16
目的探索病案信息管理未来发展方向。方法将病案信息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病案信息管理在医疗、教学、科研、医院管理、医疗保险、法律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结论病案信息管理发生显著的变化,向数字化、高智能化的电子病案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病案服务创新是病案工作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病案服务创新要做到服务观念创新,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机制创新。服务创新,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单一服务向全面服务转变,由一般服务向深层次服务转变,从而更好地为医院各项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心理治疗(CBT)在强迫症(OCD)患者各亚型治疗中的有效性和规律性。方法:本研究为临床对照研究。符合入组标准的强迫症患者按患者自愿原则分为两组,治疗观察3、6个月。疗效评定分别运用Yale-Brown强迫量表,自拟的自评好转程度量表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组31例,临床有效率70.9%,其中治愈率1.8%。单纯药物治疗组24例,临床有效率33.3%。Yale-Brown强迫量表在6个月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强迫症亚型(怕脏型、反复检查型和反复担心型)的疗效比较,怕脏型在治疗3个月末两组间自评量表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反复担心型在治疗6个月末两组间Yale-Brown强迫量表总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反复检查型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强迫症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强迫症的亚型在治疗中的有效性次序为:反复担心型〉怕脏型〉反复检查型。  相似文献   

15.
郭晓芬  程宇甫 《中国医疗前沿》2012,(13):91+86-91,86
文学是为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文学以其对美的寻求、揭示、建构和表现,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彰显着自身存在的价值。正如席勒所说:"审美是人性的完成"。文学和医学是两种互补的认识方式,文学可以说是医学的原动力。文学审美过程是促使医务人员自我完善的过程,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医务人员的医患伦理建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对有胰岛素抵抗的多囊卵巢患者促排卵治疗的影响.方法:133例临床上有PCOS(多囊卵巢综合征)表现的不孕患者通过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胰岛素及C肽释放实验,检出胰岛素抵抗(IR)患者81例.将81例病人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给予促排卵药、罗格列酮、罗格列酮与促排卵药合用,共治疗2个月经周期,比较三组用药前后及用药后三组间的Homa IR(胰岛素抵抗指数)、FFA(游离脂肪酸)、TNFα(肿瘤坏死因子)和排卵率的变化.结果:用罗格列酮治疗前后患者的Homa IR指数、血清FFA和TNFα明显下降(P<0.05).罗格列酮与促排卵药合用排卵率明显优于单用促排卵药(P<0.05)和单用罗格列酮(P<0.005).结论:罗格列酮能有效地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促排卵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探索病案质检工作的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莹 《中国病案》2008,9(6):16-17
目的通过探讨病案质检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以达到提高病案质量,从而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方法运用现代医院管理的理论知识,结合病案质检的实际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之中。结果改进了病案质检的工作模式,由单一质检转变为多元化工作模式。结论环节病历质量、终末病历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强化了临床的质量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不同脉象与血管容积图的关系,应用“BC-4型”定量式光电血管容积仪对432例受检者(包括正常脉象和10种常见病脉)进行寸口脉光电血管容积图检测,同步进行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脉象比较,种种病脉在寸口脉血管容积图上均显示出各种脉象的参数特征,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反映了不同脉象形成的心血管病理生理特点。提示寸口部光电血管容积图参数为各类病理脉象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客观化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死亡病案质量、医疗质量和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方法质量控制等有关人员参加死亡病例讨论,找出问题缺陷、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结果发现病案首页项目填写错误或漏填较普遍,病历不能及时完成,讨论流于形式,医师自我保护意识差。结论质控人员参加死亡讨论,有利于医护合作、医药配合、科室协作、提高病历质量及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20.
对七情病因概念的形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七情作为病因概念,首见南宋·陈无择<三因方>.一般对这一概念来源的讨论,多仅追溯到<黄帝内经>中有关情志致病的论述,而对于七情病因概念中可能存在的"非<内经>"内容,讨论甚少.通过分析<三因方>中与 "七情"有关的论述,笔者认为,陈无择的七情病因概念,由<素问·举痛论>"九气"、<诸病源候论>"七气"、<礼记>"七情"以及宋明理学心性论等多种元素构成.探讨这一问题,对于认识中医学概念的建构规律,正确理解和改造现代中医学七情概念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