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肝癌动静脉瘘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分析,寻找与其相适应的瘘口处理方法,改善肝癌合并动静瘘疗效。方法肝癌合并动静脉瘘201例中,轻度者在碘油栓塞后进行供血动脉明胶海绵栓塞;中度者先行瘘口处理,再行药物灌注与碘油栓塞;重度者试行越过瘘口给药与碘油栓塞3例,行瘘口封堵后药物灌注或单纯药物灌注16例。结果轻度97例动静脉瘘均能得到较满意的碘油沉积后,成功行肿瘤供血动脉的栓塞;中度85例瘘口封堵后碘油得到良好或较好沉积;重度19例中3例越过瘘口的药物与碘油灌注碘油沉积较满意,11例先行封堵后药物加碘油灌注7例沉积较满意,5例瘘口过大或瘘口过于弥漫未能成功封堵,单纯药物灌注。未发生严重并发症。3、6、12、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9.12%、82.30%、68.14%、18.58%。结论肝癌动静脉瘘行合理瘘口封堵可明显改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对瘘口的栓塞处理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2.
肝癌合并肝动脉-静脉瘘36例介入治疗和生命质量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对肝癌合并肝动脉-静脉瘘患者的作用。方法对36例患者采用明胶海绵、无水乙醇的方式栓塞动-静脉瘘,应用经股动脉栓塞化疗模式治疗肝癌。对患者的生命质量进行评分,统计学处理用t检验。结果3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明显,生命质量评分明显增加,P<0.01。结论介入治疗对肝癌合并肝动脉-静脉瘘患者疗效显著,能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合并动门静脉瘘的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方法 :对由AFP、B超、CT诊断的原发性肝癌 10 0例施行了肝动脉内化学药物栓塞治疗 ,治疗前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结果 :48例合并动门静脉瘘 (4 8.0 % ) ,其中 17例同时合并有门脉癌栓。治疗后AFP均有下降 ,2 9例肿瘤缩小 (6 0 .4% ) ,12例肿瘤增大 (2 5 .0 % ) ,7例改变不明显。未发生严重肝功能损害。结论 :肝癌合并动门静脉瘘影响疗效 ,但对其仍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4.
尹刚  曹建民  史东宏 《当代医学》2009,15(29):566-568
目的回顾性研究以无水酒精为主的不同栓塞模式治疗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的综合介入处理方法,探讨临床疗效,以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方法回顾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09年3月~8月间收治的36例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病人,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36例造影均在动脉期见门静脉或肝静脉提前显影。30例用无水酒精或辅以明胶海绵成功闭塞瘘病行TACE。结论超选择性无水酒精或辅以明胶海绵瘘口栓塞术对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合并症少的治疗方法。能为肿瘤的碘化油栓塞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癌(HCC)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APFs)的DSA表现和不同栓塞模式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均有APFs的HCC患者的DSA图像。所有患者均给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或经肝动脉灌注化疗(TAI)治疗。APFs的栓塞方式有:钢圈+明胶海绵+TACE,明胶海绵+TACE,TAI。结果 APFs的DSA表现可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中央型(29例)表现为门静脉主干及大分支提前显影和(或)肿瘤染色出现于门静脉显影之后。周围型(9例)表现为肿瘤内出现门脉分支显影,与动脉分支伴行可呈"双轨征"。介入治疗钢圈+明胶海绵+TACE9例,明胶海绵+TACE25例,TAI4例。结论 DSA是诊断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直观可靠的方法,对介入治疗有指导作用。不同栓塞模式治疗APFs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方法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患者介入治疗的方法和疗效。结果9例肝动脉-肝静脉瘘经1~3次介入治疗后瘘口闭合良好,27例肝动脉-门静脉瘘介入治疗后瘘口均有闭合或部分闭合,部分闭合者瘘口流量明显减少。所有病例肝脏肿瘤内碘油沉积良好,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0.6%、63.9%、19.4%。结论对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应采取积极措施封堵瘘口,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计浏  王立章等 《嘉兴医学》2001,17(3):148-148
目的:探讨下肢动静脉瘘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介入超选至动静脉瘘处畸形血管予以栓塞。结果:下肢动静脉瘘消失,随访无复发。结论:介入栓塞治疗为微创手术,对于下肢动静脉瘘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多发性硬脑膜动静脉瘘(multiple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mDAVF)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连续的瘘口,并累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硬脑膜窦的硬脑膜动静脉瘘(双侧海绵窦瘘除外,因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一般为双侧供血)。诊断依赖DSA检查,治疗包括介入、手术、放疗、压迫以及综合治疗等方法,血管内介入治疗已成为DAVF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前.介入性肝动脉化学性栓塞是不能手术的肝癌患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肝肿瘤存在动静脉瘘(以下简称动静脉瘘)可影响疗效及生存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动一静脉瘘的血管造影表现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原发性肝癌伴有肝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85例中肝动脉-门静脉瘘79例,其中9例伴有肝动脉-肝静脉瘘,单纯肝动脉-肝静脉瘘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肝动脉内化疗栓塞术(TACE)和肝动脉内化疗灌注(TAI)治疗。78例根据动-静脉瘘特点,采用弹簧圈、明胶海绵颗粒或PVA颗粒封堵瘘口并行碘油栓塞。7例因瘘口大,同时有门静脉主干瘘,未能封堵,仅行化疗灌注。结果59例一次封堵成功,19例肝内有大小不等的多发瘘口,反复栓塞,仍有少量瘘口不能完全封堵。在后续介入治疗中发现,瘘口封堵成功者,26例瘘口重新开通或有新的瘘口出现,再次封堵瘘口后成功。一月后CT复查,56例肿瘤明显缩小,乙碘油沉积良好,占全部病例的66%。13例肿瘤缩小不明显,乙碘油沉积较少,占15%。16例肿瘤增大,占19%,总有效率81%。65例甲胎蛋白(AFP)阳性的患者中59例术后AFP值下降。结论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使介入治疗的难度增加,术中有效的封堵瘘口可为肝癌的进一步治疗创造机会,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癌伴肝动脉 门静脉及肝静脉瘘 (AVS)堵瘘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治疗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 2 5例患者采用导管超选法栓塞AVS瘘口 ,分A、B两组 ,A组 12例用弹簧圈 +碘油乳剂 +化疗 ;B组 13例用明胶海棉或丝线 +碘油乳剂 +化疗 ,共介入治疗 82次。 结果 A组 12例中 10例瘘口基本闭合 (83.4 % ) ,2例瘘口部分闭合 (16 .6 % )。B组 13例中 5例瘘口基本闭合 (33% ) ,8例瘘口部分闭合 (5 3% )。 1个月后CT复查肿瘤缩小 ,AFP有不同程度下降。A组平均生存期 2 8.2 5个月 ,B组13.30个月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结论 肝癌伴AVS的TACE治疗可减轻门静脉压力 ,改善肝脏血供 ,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弹簧圈 +碘油 +化疗法优于明胶海棉或丝线 +碘油 +化疗法  相似文献   

12.
分析 3 0 5例原发性肝癌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效果。 3 0 5例原发性肝癌行 1~ 9次HACE平均 2 .1次 ,其中半年、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 74 %、39.2 %、19.6%和 6.4 % ,有 6例存活已达 4年 ,最长 1例存活 8年 ,有 2 0例获得Ⅱ期手术切除。认为影响疗效的因素主要取决于肿瘤的类型、血供、范围大小、门脉癌栓 ,肝硬化程度及治疗次数等 ,而第 1、2次HACE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肝动静脉瘘(AVS)是原发性肝癌(肝癌)常见而有一定特征性表现的病变,文献报道AVS在肝癌中的出现率为630,过去被认为是肝癌栓塞治疗的禁忌证,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提高和发展,对合并有AVS的肝癌患者进行有选择的栓塞治疗是可行而且安全的。1997年10月至2000年2月,笔者对10例合并AVS的肝癌进行栓塞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癌易导致肝动静脉瘘(hepatic arteriovenous shunting,HAVS)的产生。肝动静脉瘘可引起肿瘤转移,加重患者临床症状,影响介入疗效及预后,有时可产生严重的并发症。肝动静脉瘘治疗的方法、材料、器械多样。现就原发性肝癌所致肝动静脉瘘的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癌切除术后的介入治疗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单纯切除组87例和肝癌切除 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组39例,对此随访观察分析。结果:肝癌切除术 TACE组3、5年生存率分别是61.5%、51.3%,均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分别为46.2%、53.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造影发现肝内有新病灶存在5例(12.8%),而入院彩超检查仅发现1例。结论:原发性肝癌术后肝动脉造影有利于早期发现肝内小病灶,术后肝动脉造影加适当灌注化疗应作为术后常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细胞癌动静脉瘘的动态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 (HCC)动态螺旋 CT表现及病灶的大体病理分型、生长方式及门静脉受侵和癌栓形成与动静脉瘘形成的关系。方法 盲法下分析 112例 HCC患者病灶的动态 CT扫描影像。结果 112例病灶中 37例出现动静脉瘘 ,占 33.0 3%。 2 2例表现为动静脉直接交通。 31例表现为肿瘤周围一过性楔形强化区。16例病灶同时表现出上述 2个征象。病灶的病理分型、生长方式及门静脉受侵和癌栓形成与形成动静脉瘘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HCC伴发动静脉瘘是其重要的影像学表现之一 ,其病理分型、生长方式和是否有门静脉受侵和癌栓形成与动静脉瘘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7.
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SDAVF)是硬脊膜的动静脉之间存在微小的瘘口,发病率较低,临床少见,但占脊髓血管畸形的80%,好发于中老年男性,进行性加重,最终可造成患者不可逆的神经功能障碍.自2005年,我科共收治2例患者,经栓塞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合并肾动-静(A-V)瘘的肾癌的化疗栓塞方法及价值。方法:对5例合并肾A-V瘘的肾癌进行了化疗栓塞治疗,左肾4例,右肾1例,结果:5例肿瘤均有缩小,1年生存率80%,2年生存率69%,末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化疗栓塞治疗合并肾A-V瘘的肾癌,只要方案合理,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HCC-AVF)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早期(1周内)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首次TACE造影发现HCC-AVF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TACE组和TACE+eRFA组,每组30例。TACE组患者行≥2次TACE治疗,TACE+eRFA组患者在TACE治疗后1周内行RFA治疗,联合治疗直至肝动静脉瘘(AVF)消失。分析两组临床疗效、AVF闭合情况、血清AFP水平的变化及治疗后1年和2年的生存率。结果TACE+eRFA组治疗有效率为83.3%(25/30),高于TACE组的60.0%(18/30)(P <0.05)。ACE+eRFA组CR为60.0%(18/30),高于TACE组的33.3%(10/30)(P <0.05)。TACE+eRFA组治疗后AVF闭合、血清AFP水平降低情况优于TACE组(P <0.05)。TACE+eRFA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76.7%(23/30)和46.7%(14/30),高于TACE组的50.0%(15/30)...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介入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和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26例,进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同时行部分性脾栓塞。结果:肝动脉、脾动脉插管成功率均为100%。术后24h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开始升高,1月后,12例(46.15%)达到正常水平,13例(50%)部分缓解,1例(3.85%)无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在肝动脉栓塞的同时行部分性脾栓塞术安全可靠,既可有效控制肿瘤发展,又有效改善外周血象、提高免疫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