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国栋  杨春康 《黑龙江医学》2010,34(10):734-736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9年,在福建省肿瘤医院接受治疗且资料完整的49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临床诊治过程。结果 49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中,行扩大切除术45例,扩大切除加植皮或转移皮瓣修补术18例,术前放疗1例。全组病例复发率为8.16%,2例死于肿瘤转移。结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皮肤低度恶性肿瘤,复发率较高,首次治疗时彻底切除为关键。外科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诊治的经验。方法分析1991年-2005年1月我院收治的9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术前确诊3例,误诊6例,误诊率为66.67%;局部切除后易复发。结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临床误诊率高,术前的准确诊断和进行广泛切除术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中17例采取扩大根治切除术.切除范围超出肿瘤边缘3cm以上的正常组织.结果 术后对17例患者随访10月~5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是一种好发于真皮的低度恶性软组织肿瘤,局部手术切除后复发率高,宜采用扩大根治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诊断和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1年1月至2007年6月期间手术切除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资料。结果:共获得11例完整的患者资料。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分布于全身各处,大小不一,最大瘤体的面积达到30 cm×25 cm。行瘤体切除后直接缝合者共5例,切口愈合良好;行瘤体切除后植皮修复创面者共4例,植皮完全成活;行瘤体切除后用局部皮瓣修复创面者共2例,皮瓣成活,供瓣区植皮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2年。有6例局部复发,再次手术,再次手术方式未列入统计。结论:应用整形外科技术,并结合放疗、药物治疗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C期低位直肪癌经Miles性125I拉子的预防性植入的疗效.方法 选用6例C期的低住直肠癌患者,经Miles术后,直视下将放射性125I粒子置入直肠旁间隙肿瘤侵犯的区域内,术后观察血常规,肝肾功,拍片,并通过CT了解是否有肿瘤复发及病人的预后.结果 术后3年无瘸率2例,术后2年无瘤率1例,术后1年无瘤内1例,术后3月复发1例,术后1年5月复发1例,复发病人中1例行复发肿瘤切除,病理检查为肉瘤,1例病人复发区域并不在柱子植入区域.全组患者均随访,,存活患者中最长4年6月.结论 放射性125I柱子在预防晚期低位直肠癌局部复发上有明确的疗效,而且方法简便,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6.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治疗与预后(附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不同治疗方法,以及术后放疗对复发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01~2008-01在我院治疗的50例DFSP患者,通过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对患者的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研究. 结果 50例DFSP患者均行扩大切除术,术后联合放疗的25例中局部复发3例,术后未放疗的25例中局部复发10例,但均无远处转移. 结论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治疗以手术扩大切除为主,且术后辅以放疗,可明显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王重韧  赵明  徐欣  尤宇  韩磊  赵四军 《河南医学研究》2010,19(2):202-204,208
目的:探讨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脑胶质瘤的疗效及放射性并发症。方法:35例复发的脑胶质瘤患者随机分为125I粒子植入组和单纯手术组。125I粒子植入组肿瘤切除后植入125I粒子,植入深度为0.5~1.0cm,粒子间隔1.0cm。术后每2个月复查MRI,全部患者接受8~32个月随访,观察中位生存期及毒副作用。结果:单纯手术组中位生存期40周(95%CI,25~53周),125I粒子植入组中位生存期62周(95%CI,42~69周),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125I粒子植入组中发生4例顽固性脑水肿,3例脑放射性坏死,此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结论: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可有效地提高复发性脑胶质瘤的生存时间,125I粒子植入后放射性脑水肿和脑坏死与肿瘤恶性程度、肿瘤切除程度及术前外放疗的剂量和作用时间等作用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陈茂恩  张冰  李鹤平 《广东医学》2012,33(18):2792-2794
目的 总结PET/CT指导下125I粒子植入在腹膜后肉瘤治疗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放射性粒子植入的腹膜后肉瘤患者7例,均按照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模拟布源,在CT引导下行125I植入,术后2~3个月以PET/CT评价疗效,并寻找肿瘤活性区,指导粒子再治疗.结果 粒子植入操作共18次,平均每例(2.6±0.6)次,PET/CT检查35次,共植入粒子434颗.7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随访11~24个月,7例患者均存活,6例患者病灶控制,代谢减低(2例部分缓解,3例稳定,1例为局部复发,再次治疗后病灶稳定),1例进展.结论 放射性粒子植入是一种创伤小、局控率高的姑息治疗手段,可以用于腹膜后肉瘤的局部控制;以PET/CT作评价手段,可以明确病灶活性范围,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9.
1 病例介绍例 1 患者女性 ,6 0岁 ,因复发性前胸部肿块 15年于 1993年 2月来我院治疗。患者于 15年前因左胸壁乳房下缘 1肿块 (约 3 0cm× 3 0cm)在当地卫生所切除 ,未作病理检查 ;术后 1年局部复发 ,经当地医院 2次切除作病理诊为左胸壁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1990年又于原手术处肿瘤复发 ,于 1991年 12月在某一肿瘤医院行左胸壁肿块切除 植皮术 ,病理报告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底切缘阳性 ;故于1992年 1月在全麻下行胸骨下端及部分肋软骨切除术 ,绦纶布修补创面 ,愈合出院。不久又于胸骨中下部胸壁肿块复发 ,生长迅速 ,而来本院就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微波热疗治疗局部复发直肠癌的疗效.方法:选取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局部复发直肠癌患者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单纯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放疗,观察组采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微波热疗,评价2组临床受益率、客观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受益率为91.30%,对照组为60.86%,观察组的临床受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60%,对照组为52.17%,观察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各组间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微波热疗治疗局部复发直肠癌能有效缓解症状,提高客观疗效及生存质量,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真皮纤维瘤(dermatofibroma,DF)和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eoma promberans,DFSP)的组织起源和分化.方法:选取DF和DFSP各26例,收集详细临床资料,分析两组的组织病理形态;采用组织芯片对全部病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抗体为FactorⅫa,HLA-DR,CD34,CD14,S-100,MSA和Ki67;用体外转录法制备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探针;用原位杂交法检测TGF-β和bFGF在肿瘤中的表达.结果:全部病例均不同程度表达Factor Ⅻa.HLA-DR和CD34.三者阳性细胞率的中位数在26例DF中分别为:actor Ⅻ a为90%,HLA-DR为70%,CD34为5%.三者阳性细胞率的中位数在26例DFSP中分别为:actor Ⅻa为10%,HLA-DR为5%,CD34为80%.3例DF和1例DFSP有少数细胞CD14阳性.2例DF和6例DFSP有少数细胞S-100阳性.3例DF和5例DFSP有极少数细胞MSA阳性.全部病例Ki67阳性细胞率小于5%.原位杂交检测结果:GF-β在DF中的表达强度高于DFSP.结论:F和DFSP不同程度表达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谱系特征,DF在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上更趋向表达成熟DC特征,支持该肿瘤良性的生物学行为;而DFSP趋向显示不成熟的真皮储备细胞(dermal reserve cell ,DRC)特征,与该肿瘤低度恶性生物学行为相符;某些肿瘤两种抗体表达的阳性细胞率呈中间状态;有关Factor Ⅻa和CD34表达差异的认识和运用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分化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4例DFSP进行常规HE染色辅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24例DFSP均可见到席纹状结构(storiform),但此结构不是DFSP所特有。镜下还可见到间质黏液变性或胞浆含有色素或呈纤维肉瘤排列区域等多种结构的特点。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Vimentin100%阳性,AACT7例阳性占29.1%(7/24),CD34阳性91.7%(22/24)。VEGF阳性占75%(18/24)。结论:DFSP起源于真皮原始间叶细胞,可向多方向分化,所以组织学上可分出多种亚型,其诊断、预后有所不同。常规HE诊断DFSP,联合检测CD34和VEGF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隆凸性皮肤纤维肉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  岑瑛 《四川医学》2005,26(11):1201-1203
目的提高对隆凸性皮肤纤维肉瘤的认识,强调正确规范手术操作的重要性,并初步探讨肿瘤扩大切除加术中多点冷冻病检对控制局部复发的作用。方法对1996年9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16例皮肤纤维肉瘤进行临床治疗分析和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05年5月。随访中位时间为38个月。对纳入研究的患者进行分析,计算其复发率和转移率。结果全部16位患者,中位数年龄33岁,肿瘤中位数大小4.0cm,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通过扩大切除加术中多点冷冻病检治疗后未发现有局部复发,无1例远处转移。结论通过正确的手术方法,加上术中多点冷冻病检保证切缘阴性,可以达到手术治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组织学分型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组织学分型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S-P法对42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作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42例肿瘤可分为经典型、纤维肉瘤变型、粘液型和色素型。各亚型中CD34均阳性表达;Vimentin表达较弱,有时不稳定;nm23、Ki-67、p53在各亚型间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典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纤维肉瘤变型的恶性率较高,粘液型和色素型的恶性度与其它两型的差异有待于进一步观察。CD34稳定阳性表达对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CD99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及皮肤纤维瘤(DF)中CD99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28例DFSP、10例DF中CD99蛋白表达情况,并结合CD34等前期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CD99蛋白在DFSP(75%)中阳性表达率要明显高于DF(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99可做为鉴别DFSP和DF的重要分子,其在DFSP中的高表达可能与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密切相关,并提示DFSP肿瘤细胞可能来源于原始神经外胚层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8年9月至2012年6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4例,1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1例行CT检查,另外2例行x线检查。结果:3例为单发,1例为多发,发病部位躯干和头颅各1例,下肢2例,4例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肿块;X线及cT表现为较周围软组织密度稍高,MRI表现为在TIWI呈等信号,在T2WI呈稍高信号影,在脂肪抑制序列呈明显高信号影,钆喷酸葡胺(Gd.DTPA)增强扫描病灶呈不规则强化。结论:MRI对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准确诊断较x线及cT更具特征性,有助于对本病进行术前评估及术后评价。  相似文献   

17.
赵鹃 《新疆医学》2013,43(10):24-27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病理形态学特点、鉴别诊断及组织来源和预后.掌握DFSP的临床病理特点,避免与其他皮肤梭形细胞肿瘤混淆.方法:分析观察13例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特征、免疫组化结果,结合文献并对照其免疫表型讨论肿瘤的来源和鉴别诊断,使用抗体为CD34、Vimentin、SMA、S-100,采用S-P法.结果:DFSP的类型多样,组织学图像虽各具特点,但突出的病理特征是真皮层中大量梭形细胞聚集呈车辐状或席纹状经典结构,瘤组织常浸润皮下脂肪组织内形成蜂窝状结构.分子标记为:本瘤细胞对波形蛋白(Vimentin)呈强而弥漫性的阳性反应;CD34一般呈强而弥漫性的阳性反应,文献报道阳性率为72~92%[1,2].溶菌酶(Lysozyme)呈局灶性阳性反应;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在DFSP的表达阳性率为50~95%,但是其表达常不稳定并且常呈局灶性[3-5].结论:DFSP好发于青壮年,男性稍多于女性,病变部位主要是躯干和四肢近侧端的真皮组织,也可发生于头颈部,易局部复发,也常被称为恶性潜能未定的潜在低度恶性肿瘤.极少发生转移,因此不是真正的恶性肿瘤[6,7].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无腹水的时血气的变化。方法 对36例肝硬化无腹水患者进行血气分析,并与36例正常对照组对比,结果 肝硬化无腹水患者PaO2和PaCO2均较正常对照组低(P〈0.01)。结论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无腹水时存在低氧血症及过度通气综合征,适当应用利尿剂和抗组织按药物,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和颈部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7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36例和观察组(an用奥扎格雷组)36例,将两组患者总有效率、颈动脉斑块及颈部血流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44%)高于对照组(80.56%)(χ^2=5.367,P〈0.05),颈动脉斑块总数[(1.95±0.29)个]少于对照组[(2.41±0.30)个](t=6.458,P〈0.05),斑块大小[(12.02±2.09)mm]小于对照组[(18.97±2.31)mm](t=6.386,P〈0.05),管腔狭窄比[(27.6±3.5)%]低于对照组[(44.6±3.7)%](t=5.983,P〈0.05);颈总动脉近端和远端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92.3±10.2)cm/s,(72.3±9.6)cm/s]、平均血流速度[(24.1±4.2)cm/s,(21.8±3.6)cm/s]、血管阻力指数[(0.80±0.19,(0.77±0.14)]均优于对照组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86.1±10.3)cm/s、(68.2±9.4)cm/s]、平均血流速度[(20.6±3.8)cm/s、(17.3±3.5)cm/s]及血管阻力指数[(0.47±.20)、(0.54±0.2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21、5.862、5.779、5.689、6.635、7.148,均P〈0.05)。结论:奥扎格雷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和颈部血流的影响较明显,可显著改善血流循环及减小斑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