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姜蓉 《海南医学》2006,17(9):153-153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是以椎-基底动脉硬化、颈椎退行性变以及血粘度增高等为病理基础,临床主要表现与头位及体位变化有关的眩晕.本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由于小脑及脑干依靠椎-基底动脉的供血,当椎-基底动脉发生病变时,脑部血流不畅,供血不足,常出现眩晕等症状.笔者近年来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本病54例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不足性眩晕10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中老年人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 ,主要由于脑动脉硬化 ,血粘度增高 ,颈椎部位的椎动脉受压 ,或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等多种因素造成椎基底动脉管腔变窄、血液流动速度缓慢等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发病率日趋增高。为了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 ,提高本病的疗效 ,近几年来我们自拟具有补益肝肾、益气升阳、养血活血功能的眩晕平汤治疗本病 62例 ,获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将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老…  相似文献   

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中老年人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由于脑动脉硬化,血粘度增高,颈椎部位的椎动脉受压,或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等多种因素造成椎基底动脉管腔变窄、血液流动速度缓慢等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发病率日趋增高.为了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本病的疗效,近几年来我们自拟具有补益肝肾、益气升阳、养血活血功能的眩晕平汤治疗本病62例,获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温胆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给予倍他司汀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42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温胆汤加减;均以14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状改善的情况。结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改善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用温胆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5.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多种原因如动脉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血液成分改变及血液动力学变化等均可引起本病的发生.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报》2013,(9):1421-1422
目的:观察电针风池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双侧风池穴联合天麻素注射液。对照组采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天麻素注射液,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改善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经治疗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积分、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电针风池穴可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文献引用:周晓卿,赵丽洁,姚黄,等.电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3,28(9):1421-1422.  相似文献   

7.
风池穴注射治疗颈性眩晕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性眩晕是因颈椎疾患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脑缺血,产生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病证。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发病于中、老年患者,约占老年人眩晕的85%以上,其病因多因椎-基底动脉硬化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颈椎肥大,颈椎钩椎关节增生或颈部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引起椎-基底动脉痉挛,使脑系血流不畅造成供血不足。主要临床表现有:突发头晕、恶心、耳鸣、视力下降、颈部不适、呕吐等症状,属中医学“眩晕”范畴。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血府逐淤汤联合川芎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口服血府逐淤汤和静脉滴注川芎嗪120 mg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川芎嗪120 mg治疗.对比观察其临床疗效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改变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临床疗效、TCD、血液流变学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血府逐淤汤联合川芎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的疗效.方法 将9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按用药不同分为观察组(给予灯盏细辛治疗)49例与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治疗)45例,通过3~7 d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眩晕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症状得到缓解程度不同,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1.8%(45/49),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3.3%(3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灯盏细辛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0.
王育兵 《基层医学论坛》2016,(18):2542-2543
目的:对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将门诊收治的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眩晕的患者分组治疗,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片,研究组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基础方加减中药治疗,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90.32%)显著优于对照组(70.00%)。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等范畴,多为虚实夹杂,血瘀痰凝互见.导师长期临证体会,他认为治疗应病症结合,分期论治;辨病用药与辨证论治结合;中西医互补;注重未病先防.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研究和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历代有关防治眩晕证的重要医籍进行整理,建立古代防治眩晕证方药数据库,按功效分类药物,分析古代眩晕证防治方药的频率分布规律,探寻对治疗眩晕证起主要作用的方药组合.发现古代防治眩晕证方药以补益药、解表药、清热药、化痰药为主.补益阴精、解表除邪、清热化痰是古代医家防治眩晕证的主导思想.析出了以茯苓、川芎、白术、半夏、防风、当归、人参、黄芪、陈皮、白芍、菊花、熟地黄、天麻、甘草为主的防治眩晕证高频药物组方.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allergies caused by para gonimus antigen skin test challenge, including reactive lymphangitis hypersensitivity, inhibited allergy (pseu donegative) and protracted local pruritus. Some of the patients, after the skin test, became dizzy, nau seated and even went into anaphylactic shock. The occurrence of hypersensitive reaction increased in proportion to the number of antigenic challenges.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良性阵发性变位性眩晕(BPPV)经颗粒复位治疗成功后残留头晕症状的特点,并分析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86例BPPV患者的临床特征,在颗粒复位治疗成功后对患者随访3个月,观察残留头晕症状的特点和持续时间,分析相关因素。结果 486例患者中,男性167例(34.4%),女性319例(65.6%),平均年龄(56.9±12.9)岁,平均病程(9.1±8.4)d。其中,281例(57.8%)患者在颗粒复位成功后残留头晕症状,平均持续时间为(27.27±23.32)d(2~90d)。女性、病程长及复位次数≥3次者易残留头晕症状。结论尽早及有效的颗粒复位治疗可减少残留头晕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良性阵发性变位性眩晕(BPPV)经颗粒复位治疗成功后残留头晕症状的特点,并分析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86例BPPV患者的临床特征,在颗粒复位治疗成功后对患者随访3个月,观察残留头晕症状的特点和持续时间,分析相关因素。结果 486例患者中,男性167例(34.4%),女性319例(65.6%),平均年龄(56.9±12.9)岁,平均病程(9.1±8.4)d。其中,281例(57.8%)患者在颗粒复位成功后残留头晕症状,平均持续时间为(27.27±23.32)d(2~90 d)。女性、病程长及复位次数≥3次者易残留头晕症状。结论 尽早及有效的颗粒复位治疗可减少残留头晕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脑干脑炎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恋  黄红娥  刘忆 《疑难病杂志》2005,4(3):149-151
目的探讨脑干脑炎的临床特点、影像学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例临床确诊的脑干脑炎的临床特点、影像学变化及预后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干脑炎多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头晕、复视、行走不稳、构音不清等为首发症状。全部患者均有颅神经损害表现,以单侧颅神经损害为主(65.0%)。临床定位病灶单发8例(40.0%),多发12例(60.0%),MRI与临床定位相符率低。经及时治疗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结论脑干脑炎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特点,其预后取决于病变的部位、程度以及能否及早诊治等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患者采用利多卡因100 mg、胞二磷胆碱注射液0.5g加入质量浓度5%葡萄糖250 mL中静脉滴注,配合中药自拟定眩汤(方药组成:姜半夏15 g,生白术30 g,天麻10 g,茯苓15 g,泽泻30 g,葛根30 g,牛膝20 g,菊花20 g,丹参20 g,水蛭10 g)治疗.结果:62例患者中痊愈44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5.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龙氏手法配合针刺晕听区治疗钩椎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钩椎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60例,采用龙氏手法结合针刺晕听区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疗效的改善情况及钩椎关节影像学变化。结果:治疗60例中,临床治愈29例,显效19例,好转9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5.0%,治疗后疗效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像学改变提示,经治疗后,明显改善了钩椎关节偏歪不对称,椎体偏移及钩椎关节错位的现象。结论:龙氏手法配合针刺晕听区治疗钩椎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能够有效改善头晕、钩椎关节偏歪、椎体偏移、错位等症状,是治疗由钩椎关节紊乱引起的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李晓驷  王莉  刘军 《安徽医学》2001,22(4):12-14
目的 :对一起疑似学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定性。方法 :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卫生检验以及精神病理学等多方面对 76名学生同时出现头昏、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症状现象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卫生检验结果均不支持集体食物中毒。结论 :多名学生同时出现头昏、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症状 ,不是食物中毒所致 ,而是一起“癔症性疑病综合征的群体发作”。  相似文献   

20.
赵爱云 《西部医学》2011,23(11):2137-2139
目的研究老年人头晕与椎基底动脉硬化狭窄的相关性,分析其危险因素,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方法将101例老年头晕患者设为观察组,100例同期到门诊就诊和住院的其它疾病患者和正常体检者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脑血管MRA检查和血脂、血糖、凝血四项检查,调查既往病史,随访追踪6个月。结果老年头晕患者椎基底动脉硬化狭窄检出率为81.2%,对照组为2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老年人发生头晕和椎基底动脉硬化狭窄者多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P〈0.05),观察组纤维蛋白原(FIB)较对照组高(P〈0.0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较对照组低(P〈0.05),椎基底动脉硬化狭窄者甘油三脂(TG)、胆固醇(CH)、低密度脂蛋白(LDL)较非狭窄者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较非狭窄者低(P〈0.05),随访6个月老年头晕患者给予治疗后约66.3%(67例)头晕缓解,33.7%(34例)发展为后循环梗死,对照组发生后循环梗死者4例(4%)。结论椎基底动脉硬化狭窄是导致老年人头晕的重要原因,国际标准化比值低(INR)和纤维蛋白原高(FIB)也是老年人头晕的危险因素。甘油三脂、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HDL)低是椎基底动脉硬化狭窄的危险因素。MRA作为无创性的诊断技术可用于筛选和随访椎基底动脉硬化狭窄患者。老年人出现头晕应积极查找原因,给予治疗以防发生后循环梗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