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心脏性猝死的救护及护士的相应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于原发性心室颤动、心性停搏或无脉搏性电活动(PEA)等心脏原因 所引起的无法预料的自然死亡.美国每年约有30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占全部心血管病死亡 率的50%以上,而我国心脏性猝死人数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且中青年比例有所增长,心脏 性猝死的救护成功对于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有重要意义.心脏性猝死发病突然,病情急、重并涉及大量的监护工作,从而对于护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吕毅  金仲品 《医学综述》1997,3(8):376-378
<正>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世界卫生组织定为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多数作者主张定为1小时以内,但也有人认为在目前急救条件下将发病后24小时内,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死亡者,也应列入猝死行列。猝死最常见的原因为不稳定性心律失常,其中以室颤最为常见,约占75~90%。而发生室颤的疾病中,以冠心病为最多见,约  相似文献   

3.
刘艳芳 《实用医技杂志》1998,5(6):395-395,397
<正> 猝死是指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后无严重并发症,或病情已稳定者突然症状恶化,短期内心脏骤停复苏无效者。 急性心肌梗塞心脏性猝死的多发年龄为50岁至70岁,男性较女性多见。1.临床症状 ①心绞痛;②心悸、气短、乏力、嗜睡诱因多与精神因素、饱餐、用力大便等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4.
心脏性猝死是由各种心脏原因所引起的无法预料的自然死亡,以急性症状开始1 h(亦有规定为24h)发生心脏骤停,导致脑血流的突然中断,出现意识丧失,患者如经及时救治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SCD严重的威胁人类生命是当前深受重视的临床问题之一.由于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的飞速发展,心脏病总死亡率有所下降,但SCD威胁依旧.导致心脏骤停的病因最主要的是冠心病,冠心病是猝死的首发表现,其它心肌病、充血性心衰、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血管病、传导系统病变、先天性与获得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不明原因的心室颤动、神经内分泌等因素所致的电不稳定性均可导致猝死.  相似文献   

5.
本对1992/2000期间我院收治的16例老年心脏性猝死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其护理及预防。  相似文献   

6.
邢冰琛 《黑龙江医学》2012,36(10):730-731
近年来,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每年都有增加,是直接危及人类生存的一大杀手。对于心脏性猝死的急救及预防知识的普及已迫在眉睫。本文着重对心脏性猝死的概念、发病原因以及分期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心脏性猝死在发病时的急救治疗手段和在日常生活中的预防,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展望。  相似文献   

7.
邵美贞 《华西医讯》1990,5(2):138-142
  相似文献   

8.
心脏性猝死(SCD)是指心脏原因引起的、短时间内发生的(一般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以突发性意识丧失为前驱症状的意外性自然死亡。老年人SCD是老年心脏疾病中最重要的临床综合症,也是当代医学高度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9.
心源性猝死(SCD)是指由于心血管原因引起的突然、意外的自然死亡,又称心脏性猝死。本文对近年来我院急救中心收治的3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加深对心源性猝死的认识,提高其预防和诊治水平。1临床资料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本钢总医院急救中心收治的心源性猝死患者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为40~50岁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180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既往病史、猝死诱发因素、生活习惯、先兆、发生时间及辅助检查结果.并分析对危险因素的预防对策.结果:心脏性猝死(SCD)病发的高危因素有冠心病(46.10%)、心肌病(18.89%)、心肌炎(13.89%),且病发的高危人群为60岁以上具有冠心病的老年患者.83例冠心病患者中有51例男性,32例女性,并且随着年龄升高、冠脉狭窄程度就越高.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好过干预前.结论: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室性心律失常、冠状动脉多支重度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高危因素,并且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相应的早期并且长期干预有利于心脏性猝死亡的预防,并有望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院外心脏性猝死是院前急救面临的死亡率极高的一类疾病 ,加深对其的认识及预防发生对患者及急救人员有重要的意义 ,故我们分析了 1 996年 1月 -2 0 0 1年 1月我中心 2 0例院外心脏猝死病例 ,讨论其临床特征及预防其发生的措施。临 床 资 料1 一般资料  2 0例中男 1 1例 ,女 9例 ,5 2岁~ 80岁 ,平均 63.1岁± 7.9岁 ,符合我国制定的猝死标准 ,也符合Algru等对猝死的判定条件 :即在出现新的或更严重的症状后 1小时内死亡 ,或在睡眠中 ,或未被观察到的突然死亡 ,有证据提示为心血管性原因。2 猝死与病因、诱因、心功能 有明显诱因…  相似文献   

12.
心脏性猝死是指平素身体健康或虽患病但病情已基本稳定,由心脏原因引起的、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的非创伤性自然死亡(从症状出现到死亡历时1小时以内)者,称为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1]。猝死发生前可以有或没有心脏病表现,特征是其发生不可预测,发生的时间和发生的地点也不可预知。在我国,由于急救系统还有待规范和完善的情况下,心脏性猝死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应引起临床及预防医学界高度关注[2]。本文对SCD的流行病学特点、危险因素、急救护理等进行综述,旨在普及心肺复苏知识,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和提高CPR…  相似文献   

13.
心脏性猝死(SCD)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测的自然死亡,患者过去可有或无心脏病史,在急性症状开始的1小时内导致脑血流的突然中断,出现意识丧失,患者如经及时救治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2012年1月~2012  相似文献   

14.
心脏性猝死危险因素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66年kuller等人提出心脏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SCD)的概念,40多年过去了,在此期间,心血管病防治领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高血压和冠心病,但是SCD发生率却无明显下降。SCD目前仍是医疗保健方面的一个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猝死(Sudden death)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WHO定为发病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多数学者主张发病1小时内的死亡为猝死.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jac death,SCD)多指急性症状发生1小时内,有骤然发生的意识丧失,因心脏性原因所致的自然死亡.心脏性猝死是心血管急症,是危害人类健康、构成死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而非外因所致的突然死亡。如果原来是“健康人”或在病情显著改善过程中的病人,由于一心脏的原因而意外地突然死亡,则稼为心脏性猝死(简称SCD)。本文从临床角度对SCD的病因、发病机制、预防以及抢救等方面近年来的新进展作一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7.
陈剑峰 《广东医学》2004,25(7):862-862
心脏性猝死 (suddencardiacdeath ,SCD)是心血管病防治中的重要问题。SCD是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料的自然死亡 ,大多数学者主张将发病后1h内死亡者定为猝死。 1999年 1月至2 0 0 2年 12月间我院参与救治 4 2例院前SCD ,猝死时间从急性症状发作至死亡均在 1h内 ,符合文献 [1  相似文献   

18.
心脏性猝死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纯 《医学新知杂志》2002,12(4):170-172
1  定义心脏性猝死 (suddencardiacdeath ,SCD)是指由于心脏原因而引起的突发性自然死亡 ,从先兆症状到出现生物学死亡发生在 1h以内。猝死发生前可以有或没有心脏病表现 ,特征是其发生不可预测、发生的时间和发生的地点不可预知。心脏性猝死定义中最关键的词是“自然性”、“突然性”和“不可预知性”。由于看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不同 ,临床医生、流行病学家、病理学家们对猝死的定义从来就没有统一过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疾病认识和进行有效地防治。从临床角度讲 ,心脏性猝死经历 4个阶段 ,即先兆症状、起病、心脏骤…  相似文献   

19.
针对心脏性猝死,简单而有效的救治方法是心肺复苏,对于存活者的长期治疗包括针对基础心脏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0.
李永新  黄达 《右江医学》2011,39(5):568-57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预防(SCD)的关键环节。方法回顾5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病历及随访资料,分析其原因或诱因、发病季节与发病时间、溶栓治疗与SCD的关系、致命性心律失常与SCD的相关性与预后等。结果严重心律失常为SCD的主要诱因,冬秋季多于春夏季,白天多于晚上,上午多于下午;住院治疗1周后、出院1周后为SCD的高发期,血钾偏低者多见,前壁多于下壁,未溶栓及溶栓未再通者SCD死亡率高。结论综合分析患者病例资料,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对关键环节的管理,对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