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肺癌分子靶向治疗与传统的化疗相比,其具有特异结合肿瘤细胞上特有的靶点,精确打击肿瘤细胞而又不伤害正常的细胞。分子药物靶向治疗的毒副反应较小,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对肺癌生物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及靶向药物的联合治疗进行综述,并探讨了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上海医学》2006,29(8):537-537
本书由上海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主编。共分8章,分别介绍肿瘤的各种生物免疫靶向治疗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包括表皮因子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系统、细胞周期和凋亡的调控、肿瘤新生血管、免疫效应细胞和肿瘤的免疫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应用、肿瘤的基闪治疗、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现状、肺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4.
5.
蛋白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s,PTKs)通路在肿瘤细胞的增殖、修复、转移及新生血管生成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鉴于靶向治疗在临床应用中取得的显著效果,已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热点。然而,尽管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靶向治疗专一性很强,也常常出现心血管不良反应。本文对根据不同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所产生的心脏毒性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中国卵巢癌的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但由于卵巢癌早期症状隐匿,发现时多处于疾病晚期,常合并腹腔种植。卵巢癌的死亡率居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的首位。肿瘤细胞减灭术结合铂类/紫杉醇联合化疗可暂时缓解晚期卵巢癌患者的病情,但复发率高、预后差,多数患者在反复间断化疗后出现耐药。靶向药物西地尼布是目前最有前景的口服抗血管生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为卵巢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乳腺癌靶向治疗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新的药物和治疗靶点,包括新的抗HER-2药物,针对其他酪氨酸激酶如Src和其他信号转导通路如PI3K/Akt/mTOR的抑制剂。与此同时,多靶点联合治疗和单克隆抗体介导的免疫治疗的思路也逐渐得到认可。主要综述这些新药物的效果和临床应用前景,并对治疗新思路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生物医学技术如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对血液肿瘤(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的发病机制有了深入的认识,血液肿瘤的诊断逐渐进入精细化分层诊断,治疗趋势逐渐演化为将新型靶向药物整合到传统的化疗、放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中。血液肿瘤靶向治疗的重要进展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D20单克隆抗体靶向治疗B细胞淋巴瘤和CD20阳性白血病,FLT3抑制剂靶向治疗FLT3阳性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本期专题从上述进展反映了血液肿瘤研究的新成果,以及未来血液肿瘤精细化分层诊断和个体化靶向治疗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大多数人类上皮细胞癌是以生长因子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家族的功能性活化为标志的.EGFR是最先被提出作为癌症治疗靶点的生长因子受体,现已有4种EGFR拮抗剂在临床上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结肠癌和胰腺癌等实体肿瘤.概述了EGFR拮抗剂的结构、生理功能、作用机制及其临床抗癌活性,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胃肠间质瘤诊治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肠间质瘤(GIST)发生的关键因素是c-KIT原癌基因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的突变。GIST确诊要根据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结果。手术切除仍然是局限性GIST的主要治疗手段。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是治疗转移和复发GIST的一线药物。但随着伊马替尼治疗时间的延长,绝大多数GIST患者会对伊马替尼产生耐药性。而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问世已经成为耐药和不能耐受伊马替尼治疗的GIST患者的二线用药。  相似文献   

11.
背景: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c-kit原癌基因的功能获得性突变导致继发的肿瘤细胞持续增殖。GIST的生物学行为多样。外科手术切除是GIST的主要治疗手段。我们对本院收治的181例GIST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研究GIST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对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我院普外科收治的181例GIST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肿瘤细胞经包括CD117和CD34等在内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NIH)所制定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判断标准,将181例GIST分为极低危险组、低度危险组、中度危险组和高度危险组。比较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核分裂像数目、NIH分级及是否合并联合脏器切除等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用COX多因素回归方法进行预后分析。 结果:本组GIST中胃107例(59.1%),小肠51例(28.2%),包括结直肠等其他部位23例(12.7%),伴有肝转移7例,瘤体长径0.5~30cm不等,平均7.02cm。外科手术完全切除176例,合并联合脏器切除26例。CD117阳性率为94.5%(171/181), CD34阳性率为86.2%(156/181)。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5.2%、87.9%和78.5%。根据NIH分级,极低风险组15例(8.3%),低度风险组45例(26.5%),中度风险组52例(28.7%),高度风险组66例(36.5%)。比较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原发部位、核分裂象数目、NIH分级和是否合并联合脏器切除对生存率的影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NIH分级和肿瘤大小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本组资料种高危患者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服用伊马替尼后疾病稳定。 结论:外科手术切除是无复发转移GIST的首选治疗手段。用NIH分级来评估GIST生物学行为简单可靠。以酪氨酸受体拮抗剂伊马替尼为代表的靶向治疗将在GIST的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腹腔镜手术切除可疑胃肠间质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我科2003年5月至2008年10月,术前怀疑胃肠间质瘤50例,年龄27-78岁.38例术前(胃镜或超声内镜)诊断为胃粘膜下肿物.12例(小肠内镜)诊断为小肠肿瘤.所有病例完成腹腔镜手术治疗,主要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开始进食时间,病理切缘,术后住院时间,死亡率等方面评价腹腔镜手术切除效果.结果 50例均行完成腹腔镜手术切除,手术时间(90.84±26.69)min;估计术中出血(EBL)(57.80±67.48)ml;术后(50.90±18.87)h排气;术后(2.94±0.79)d开始进食,术后住院时间(8.62±3.56)d;术后无出现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胃肠间质瘤病例的病理切缘阴性.结论 腹腔镜手术切除术前诊断可疑间质瘤的肿瘤,具有微创、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达到R0切除、无严重并发症等优点.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in resection of suspecte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among 50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All the patients underwent laparoscopic tumor resection.Thirty-eight of the patients had a preoperative diagnosis of gastric submucosa tumor by gastroscopy,and 12 had a diagnosis of small intestinal tumor by small intestinal endoscopy.The surgical procedure,operative time,estimated blood loss,time for passage of flatus,time for eating,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operative complications,pathology and the results of follow-up were analyzed.Results In these cases,the mean operative time was 90.84±26.69 min.with the mean estimated blood loss of 57.80±67.48 ml,mean time for passage of flatus of 50.90±18.87 h,mean time for eating of 2.94±0.79 days,and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of 8.62±3.56 days.No patient developed surgical complications,and all the lesions showed negative results on the margins of the resection. Conclusion As a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approach,laparoscopic resection of suspecte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reduces 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promotes postoperative recovery of the patients and achieves R0 resection without causing serious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胃肠道间质瘤(GIST)局部切除手术和消化道重建方式,并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肛肠外科接受局部切除治疗的29例十二指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局部切除手术和消化道重建方式,并结合临床病理参数及随访资料探讨不同术式的临床疗效和适用范围。结果 29例十二指肠GIST患者中,24例(82.8%)位于十二指肠球部和降部,5例(17.2%)位于水平部和升部。19例行单纯楔形切除+一期吻合(16例开腹手术、3例腹腔镜手术),7例行开腹区段切除术+毕Ⅱ式胃空肠吻合+Roux-en-Y式吻合,2例行开腹楔形切除术+Roux-en-Y式十二指肠空肠吻合,1例行开腹区段切除术+侧-侧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后病理示所有患者肿瘤切缘均为阴性(R0)。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肠梗阻3例。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局部复发。结论 局部切除手术是治疗十二指肠GIST的合理选择之一,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治经验,分析其病理特征和影响GIST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至2012年5月经手术治疗的12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根据Fletcher推荐的生物学行为分级法进行分组,比较各组生存状况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本组GIST病变部位:食管1例(8.33%),胃4例(33.33%),十二指肠1例(8.33%),小肠4例(33.33%),结肠1例(8.33%),肠系膜1例(8.33%)。11例(91.67%)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病灶部位,其中CT占66.67%(8/12),核磁共振成像占25.00%(3/12)。10例(83.67%)术前通过内镜检查明确病灶部位,其中胃镜占50.00%(6/12),胶囊内镜占25.00%(3/12),肠镜和内镜超声占8.33%(1/12)。CD117阳性12例(100.00%),CD34阳性10例(83.33%)。外科手术完全切除11例,其中1例合并联合脏器切除,内镜下切除1例。Fletcher分级是影响预后的因素。术后4例高危患者服用伊马替尼后病情稳定,1例高危患者未服用伊马替尼发生肝转移。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GIST有效的诊断手段,GIST的确诊依赖于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外科手术仍是目前GIST的主要治疗方法,而结合靶向治疗将成为改善GIST预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及诊断、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术前均未获明确诊断,均有腹痛、黑便症状,其中消化道大出血6例,腹部包块6例,幽门梗阻3例,合并穿孔1例。发病部位:胃部16例中1例失去手术机会,余15例均手术治疗;空肠2例为术中探查发现。术后随访15例,随访率为83.3%,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3%、66.7%、46.7%。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术前诊断较困难,术中应常规仔细探查空肠近端,谨防漏诊,完全彻底切除,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回顾性分析位于十二指肠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资料并随访,十二指肠间质瘤多位于十二指肠水平部(47.05%)和降部(29.41%),消化道出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64.70%)。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4.12%(16/17)、88.23%(15/17),截止随访结束,5例死亡患者均为Fletcher分级中、高危险度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98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94例GIST患者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GIST发生部位:胃54例(57.4%),小肠22例(23.4%),结肠11例(11.7%),直肠6例(6.4%),肛管1例(1.1%).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56.3%)和腹部肿块(32.1%), 94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1年、 3年、 5年存活率为83.4%、 53.2%、 38.8%,良性及交界性患者均无复发;23例恶性患者中9例复发,其中5例死亡.结论: GIST以胃及小肠最多见,以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表现为主.GIST的诊断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检查与免疫组化的结合.完整的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998-2005年我院35例确诊为胃肠道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病好发于胃(91.4%),男女比例1.9∶1,年龄13~82岁。本组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腹部超声、CT、消化道造影、消化内镜检查为术前常见检查途径,其中超声内镜确诊率最高(75%),腹部超声检查对该病诊断意义不大。35例患者均行手术,甲磺酸伊马替尼被用作术后辅助治疗药物,手术标本免疫组化示CD34(90%)、CD117(80%)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抗原(P<0.05)。术后复发率为44%,术后5年生存率为32%。结论:该病预后较差,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术后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294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方法总结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6-2010年间294例住院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GISTs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男女比例1.35∶1,年龄22-81岁,中位年龄56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贫血、腹痛腹胀腹部不适、腹部包块等,32.7%的患者无任何症状。病变位于食道及贲门6例,胃159例,小肠100例,结直肠12例,腹腔其他部位17例。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87.9%,CD34阳性率86%,CD117、CD34共同阳性率75.9%。外科手术治疗238例(81%),腹腔镜治疗36例(12.2%),内镜外科联合治疗1例,内镜腹腔镜双镜联合治疗2例,内镜切除、勒扎或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7例,仅行穿刺活检或手术探查未行治疗10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好发于中老年人,男稍多于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好发部位为胃和小肠,联合CD34和CD117检测可提高诊断准确率,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分析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切除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讨论腹腔镜切除胃间质瘤的适用范围.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7月至2014年4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胃肠外科手术切除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的174例患者资料,其中腹腔镜组98例,开腹组76例,根据肿瘤大小(最长径)分为<5 cm(ll3例,其中腹腔镜组78例、开腹组35例)和≥5 cm且≤10 cm(61例,其中腹腔镜组20例、开腹组41例)两个亚组,对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危险分级、核分裂象数、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日、术后进食时间、无肿瘤生存时间等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肿瘤大小<5 cm和≥5且≤10 cm两亚组中,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危险分级、核分裂象数、手术方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肿瘤大小<5 cm亚组中,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时间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日、术后进食时间腹腔镜组小于开腹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大小≥5 cm且≤10 cm亚组中,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腹腔镜组小于开腹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大小<5 cm和≥5 cm且≤10 cm两亚组中,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胃间质瘤,当肿瘤大小<5 cm时,腹腔镜是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案;当肿瘤大小≥5 cm且≤10 cm时,在做好术前评估及病例选择的前提下,腹腔镜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