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建立华北城市地区成人肺通气功能的预计值方程式。方法对来自华北城市地区进行过基础体检符合健康成人条
件的1200例(男性600例,女性600例)体检者测定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等5个常用肺通气指标,通
过多元逐步回归求得各指标预计方程式,并与ECSC、Knudson等常用预计方程式比较预测值和实测值差异。结果肺功能指标
中FVC、FEV1、FEF25%、FEF75%存在性别差异,FEV1/FVC无性别差异。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男、女性肺功能指标FVC、FEV1、
FEF 25%、FEF 25%均与身高呈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而FEV1/FVC与身高及年龄均呈负相关,五项指标与体质量均无明显
相关性。建立的肺功能指标的预计方程式,与其他预计方程式比较,本方程预计值与实测值差异最小。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肺
通气功能的预计方程式较适用于华北城市地区成人。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建立上海地区成人肺功能医学参考值范围和一秒率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的正常值。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的健康成年体检者,对合格人群进行肺功能测定,根据华东地区肺功能正常预计值公式判断结果,以肺功能正常和基本正常2∶1的比例入选360例受试者,按年龄分为6组,每组60例,男女各半。收集14项肺功能参数:肺活量(VC)、功能残气量(FRC)、肺总量(TLC)、残气容积(RV)、残气容积/肺总量(RV/TL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一秒率(FEV1/FVC)、呼气峰流量(PEF)、用力呼出25%肺活量时呼气流量(FEF25%)、用力呼出50%肺活量时呼气流量(FEF50%)、用力呼出75%肺活量时呼气流量(FEF75%)、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每升肺泡容积的一氧化碳弥散量(KCO)。以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为自变量建立新的预计值公式,并根据新公式推算各参数的医学参考值范围,计算一秒率实测值占预计值的正常百分比。结果建立了新的肺功能正常预计值公式,其中DLCO=5.206+4.314×性别("男"=1,"女"=0)-0.144×年龄(y)+0.098×身高(cm)+0.082×体重(kg),KCO=9.346-0.026×年龄(y)-0.031×身高(cm)+0.025×体重(kg)。推算出VC、FVC、FEV1、FEV1/FVC的正常值低限(LLN)(P5),FRC、TLC、RV、RV/TLC的LLN(P2.5)及正常值高限(P97.5),其中FEV1/FVC LLN(P5)=101.924-0.144×年龄(y)-0.118×身高(cm),其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的正常值低限为92%。结论在国内无肺功能参数医学参考值和一秒率判断标准,而目前华东地区弥散量预计值偏高的情况下,可以参考本项研究结果。FEV1/FVC的LLN或其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的92%可作为阻塞性通气障碍的诊断标准。FEV1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轻度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在支气管激发试验(BPT)前后小气道和弥散功能的变化。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临床上疑为哮喘的患者(出现发作性喘息、胸闷、咳嗽,胸片正常,基础肺功能在正常范围)行BFF,BFF阳性者为哮喘组,BFF阴性者为对照组。于BFF前后进行肺容量、通气功能及弥散功能检查,比较哮喘组和对照组试验前后肺功能的变化。结果 (1)激发前,哮喘组和对照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1秒率(FEV1/FVC)、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VC%)、肺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TLC%)、功能残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RC%)、残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RV%)和残气量/肺总量(RV/TLC)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激发后,哮喘组FEV1/FVC和FVC%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均〈0.01),而FRC%(P〈0.05),RV%(P〈0.01)和RV/TLC(P〈0.01)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哮喘组激发前后FEV1/FVC和FVC%下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TLC%,RV%和RV/TLC增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2)激发前哮喘组最大呼气中期流速(FEE25%-75%)(P〈0.05)、在75%肺活量位时的最大呼气流速(V^·max75%)(P〈0.01)、在50%肺活量位时的最大呼气流速(V^·max50%)(P〈0.05)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激发后上述指标及在25%肺活量位时的最大呼气流速(V^·max25%)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均〈0.01)。哮喘组激发前后FEE25%-75%,V^·max75%,V^·max50%和Vmax25%下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3)激发前后哮喘组和对照组一氧化碳弥散功能无显著差异。结论 轻度哮喘患者BFF前肺功能虽然在正常范围,但小气道功能较气道反应性正常患者降低;BFF后存在大气道和小气道功能障碍,弥散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残气肺总量比(RV/TLC)对老年O^+期矽肺患者肺功能损伤鉴定的意义.方法:采用德国MasterScreen肺功能仪对185例老年O^+期矽肺患者进行肺功能测定,记录相关指标,作对比分析.结果:①RV/TLC异常率84.3%,高于残气量(RV)和肺总量(TLC)任一项异常的异常率49.2%(P〈0.001),RV和TLC实测值均低于正常预计值(P〈0.001).②RV/TLC异常组中,RV预计值%〈80%异常率28.2%(44/156),TLC预计值%〈80%异常率26.3%(41/156),两者异常率无统计学差异。③RV/TLC正常组RV的实测值、预计值%均小于异常组,RV预计值%〈80%异常率89.7%,高于异常组。④RV/TLC与年龄呈正直线相关(回归系数0.181,Beta系数0.205,P=0.01),而RV、TLC与年龄均无相关关系.结论:RV/TLC异常率远高于RV和TLC的可能原因主要是界定的的标准采用了大于某一绝对数,且忽略了年龄因素,这不但会使一部分生理性老年改变误认为有肺功能损伤而提高假阳性率,而且会使那些肺纤维化RV下降者误认为是正常而提高假阴性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FEV3/FVC在肺功能检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608人分为A、B、C三组,A组FEV1/FVC、FEV3/FVC正常(n=208),B组仅FEV3/FVC下降(n=198),C组FEV1/FVC下降(n=202),观察各组肺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与A组比较,B组有较高的TLC(96.5±15.3% vs 99.5±18.3%,P<0.01),RV (112.5±32.1% vs 101.3±26.6%,P< 0.01),RV/TLC(115.8±27%vs 101.3±31.3%,P<0.01).有较低的FEV1 (82.4±16.7% vs 90.2±13.5%,P<0.01),IC(98.2±21.5% vs 92.5±31.2%,P<0.01),DLCO (80.7±19.4% vs 73.2±16.8%,P<0.01).B组的年纪则更偏大些(57.2±11.3 vs 61.2±12.5,P<0.01).B组与C组比较,C组有更高的TLC、RV、RV/TLC改变P<0.01),而FEV1、IC、DLCO的降低更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FEV3/FVC应在肺功能中常规检查,FEV3/FVC的单独下降可能提示气道早期轻度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CT肺定量指标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7例行肺功能检查,并用64排螺旋CT测定CT肺功能定量指标.结果 各级FEV1%、RV/TLC及FEV1/FVC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最大吸气末容积(Vin)、深呼气末全肺容积(Vex)与FEV1%、RV/TLC、FEV1/FVC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Vex与RV/TLC预计值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64排螺旋CT肺定量指标与肺功能测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用于评价肺气肿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不同年龄组健康老人10年肺功能随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健康老年人10年肺功能变化及各项肺功能指标改变具体数值。方法:经体检、胸片、心电图、肺功能等多项检查后确定为健康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每年均进行查体及肺功能的随访。结果: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FEV1%)在 60-64 岁组、65-69 岁组的初始值和 10 年后测量值相比未达到统计学意义,70 岁以上组的健康老年人 FEV1% 初始值与 10 年后测量值相比下降P<0.05。呼气峰流速(PEF)、肺总量(TLC)在 60-64 岁组初始值和 10 年后测量值相比P<0.05;在 65-69 岁组及 70 岁以上组 PEF、TLC 的初始值和 10 年后测量值相比P<0.01。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通气量(MVV)、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功能残气量(FRC)、残气量(RV)、RV/TLC 各年龄组初始值与 10 年后随访值相比P<0.01。VC、FVC、FEV1、PEF、RV、RV/TLC、FEV1%、MVV、MMEF、FRC、TLC 年改变值在各年龄组比较变化不显著。结论:肺功能随增龄而改变;绝大多数肺功能指标 10 年前、后对比变化差别极显著P<0.01; FEV1% 在 60-64 岁、65-69 岁年龄组 10 年前、后改变P>0.05,在 70 岁以上年龄组P<0.05; PEF、TLC 在 60-64 岁年龄组 10 年前、后改变P<0.05; 肺功能各指标年改  相似文献   

8.
勾建强  李强 《河北医学》2014,(9):1518-1519
目的:研究体重指数与COPD患者主要肺功能指标的关系及相关性,为COPD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94例40岁以上的COPD患者按BMI值分成低、正常、超BMI三组,分别监测深吸气量( IC )、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用力肺活量( FVC )、一秒率( FEV1/FVC)、FEV1实测值与预计值之比( FEV1/预计值)等五项肺功能指标。结果:与正常BMI组相比,低BMI组肺功能指标IC、FEV1、FVC、FEV1/FVC、FEV1/预计值均明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正常BMI组相比,超BMI组肺功能指标IC、FEV1、FVC、FEV1/FVC、FEV1/预计值均明显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C(r=0.309 P=0.001)、FEV1(r=0.343 P=0.002)、FVC(r=0.131 P=0.017)、FEV1/FVC(r=0.347 P=0.001)、FEV1/预计值(r=0.306 P=0.001),与BMI呈高度正相关。结论:BMI与COPD患者肺功能指标具有相关性,适当提高COPD患者体重指数,可以改善肺功能指标,从而有利于COPD患者的后续治疗和疾病控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家庭氧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匡翠萍 《中国医药导报》2009,6(35):51-51,53
目的:观察家庭氧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6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长期家庭氧疗。观察1年。主要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患者肺功能,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FVC)占预计值百分比(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结果:治疗后,治疗组FEV1%、FVC%均有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FEV1%、FVC%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期家庭氧疗可以延缓COPD患者肺功能下降,减轻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我国6大行政区域的肺功能预计值,探讨统一国内肺功能预计值公式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健康体检者资料,符合测定条件的360例,男女各半.以华东地区的预计值为标准,与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和华南地区的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一秒率(FEV1/FVC)的预计值,以及美国高加索人FVC、FEV1预计值乘以不同亚裔校正系数(0.88、0.94)的两种预计值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华东地区男性VC的预计值(4.19±0.33)L,与其他地区预计值的相关系数(r)为0.803~0.983,差异率为1.90% ~4.30%.FVC为(4.06±0.35)L,r值为0.912~0.981,除与华南地区差异率为8.10%外,与其他地区的差异率为(0 ~2.46)%,与美国亚裔(×0.88及×0.94)的差异率分别为1.97%和4.68%.FEV1为(3.34±0.40)L,r值为0.963 ~0.992,与华北、东北地区差异率分别为0.9%、3.59%,与西南、华南地区差异率>5%,与美国亚裔(×0.88及×0.94)差异率分别为6.89%、0.6%.FEV1/FVC为(80.87±3.84)%,r值为0.989~ 0.999,与华北、东北、华南地区差异率为(0.42~3.04)%,与西北、西南地区差异率>5%.华东地区女性VC的预计值为(3.00±0.33)L,与其他地区的r值为0.899~0.993,差异率为0.33% ~ 3.67%.FVC(2.92±0.34)L,与其他地区的r值为0.929 ~0.990,差异率为(1.02 ~2.40)%,与美国亚裔(×0.88及×0.94)差异率分别为4.79%、6.16%.FEV1为(2.38±0.39)L,r值为0.958~0.994,与东北、西南、华南地区差异率为0.84%~3.36%,与华北地区差异率为7.19%,与美国亚裔(×0.88及×0.94)差异率分别为2.10%和4.62%.FEV1/FVC为(82.04±3.94)%,r值为0.991~1.000,除西南地区差异率为7.59%外,与其他地区差异率为1.34% ~4.55%.结论 各区域间VC、FVC的预计值公式一致,华北、东北、华南与华东地区间FEV1/FVC的预计值公式一致,各地FEV1的预计值公式差别较大.国外预计值公式皆不适合国情,不同类型的参数可能需要不同的校正系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多排螺旋CT(MSCT)肺测量指标与肺功能检查(PFT)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因COPD入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疗,且同时行MSCT和PFT检查CT容积重建成功的患者共70例;双肺各选择上、中、下3个层面点值法测量肺CT 值,再利用后处理软件分析全肺容积及肺气肿率,行肺CT值、肺容积、肺气肿率与PFT检查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双肺上、中、下3个层面肺CT值与FEV1%具有较强的相关性(P<0.05),右侧、左中层面CT值与RV/TLC弱相关(P<0.05),全肺平均CT值与FEV1%、FEV1/FVC和RV/TLC具有较强的相关性(P<0.05).CT测量肺总容积与TLC、MVC、RV和 RV/TLC弱相关(P<0.05).CT测量肺气肿率与PFT各指标均有相关性(P<0.05),其中,与RV/TLC、FEV1%的相关性较强(rs>0.5).结论 MSCT肺部扫描CT值、肺容积及肺气肿率等测量值与PFT部分指标具有相关性,具有辅助评估COPD患者肺通气功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源CT检查肺容积和肺密度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患者肺通气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COPD肺气肿患者102例进行研究,抽取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者102例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在3天内接受双源CT和肺通气功能检测,记录患者全肺容积(V):Vin、Vex,肺容积差(Vin-Vex),肺容积比(Vex/Vin);平均肺密度(MLD):MLDin和MLDex,平均肺密度差(VD);肺总量(TLC)、残气量(RV)、用力肺活量(FVC)、RV/TLC和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结果 COPD肺气肿组患者TLC、RV、RV/TLC、Vex、Vin、Vex/Vin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5),FVC、FEV1/FVC、MLDin、MLDex和MLDex-MLDin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均0.05)。Vin-Vex与RV/TLC、FVC呈显著负相关,与FEV1/FVC呈正相关;Vex/Vin与RV、RV/TLC、FVC呈显著正相关,与FEV1/FVC呈显著负相关;MLDexMLDin与TLC、RV、RV/TLC呈显著负相关,与FVC、FEV1/FVC呈显著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双源CT检测肺容积和肺密度与COPD肺气肿患者肺通气功能指标有较好相关性,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Pectusexcavatumisthemostfrequentanteriorchestwalldeformityandisproducedbyposteriordepressionofthesternumandlowercostalcartilage Itoccursmorecommonlyinboysbyalmosta 4∶ 1ratio Thesternumandcostalcartilagethatareangledposteriorlymaydecreasethechestvolume,r…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抚顺地区低剂量MS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肺容积测定在COPD患者肺功能测定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抚顺市健康自愿者20例,临床确诊为COPD患者20例,采用Philip公司生产的256层iCT,采用50mAs预设值于吸气末和呼气末进行扫描,采集层厚1mm,重建层厚为5mm,用自动化软件测量和计算容积指标:吸气末肺容积(V1)、呼气末肺容积(V2)、容积差(V1-V2)和容积比(V2/V1)。采用美国森迪斯Sensor Medics型号Vmax 22测定肺功能。测定指标有:第1s用力肺活量值与预测值百分比(FEV1﹪)、第1s用力肺活量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残气量(RV)、肺总量(TLC)、肺活量(VC)、残气量与肺总量比(RV/TLC)。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指标相比较,RV、RV/TLC%、FEV1%、FEV1/FV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PFT检查结果 :TLC和RV增加,RV增加值明显高于TLC,RV/TLC增大;FEV1(%)和FEV1/FVC(%)明显减小。20例正常组成年人与20例COPD患者低剂量MSCT检测结果两独立样本t检验:呼气末容积(V2)、容积差(V1-V2)和容积比(V2/V1)指标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20例COPD患者的V2、V2/V1指标升高,V2明显升高,与PFT的检测值一致。对MSCT和PFT测得的指标,进行秩和检验及Spearman相关分析:在MSCT和PFT容积指标中,V1类似TLC,V2类似RV,V1-V2类似VC,V2/V1类似RV/TLC。V1与TLC(t=0.920,P<0.05)、V2与RV(t=0.908,P<0.05)的相关性最好,V2/V1与RV/TLC也显著相关(t=0.759,P<0.05)。结论低剂量MSCT胸部扫描能较好地评估COPD患者肺功能,而患者接受扫描曝光剂量较低,适于抚顺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CT肺功能成像与常规肺通气功能检查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I期石棉肺患者40例,均接受螺旋CT肺功能检查及常规肺通气功能检查,两种检查间隔不超过1周,计算并分析石棉肺患者肺容积参数与常规肺通气功能容积参数的相关性及像素指数与常规肺通气功能指标相关性。结果:(1)石棉肺患者CT肺容积参数吸气末肺容积(Vin)与肺通气功能参数最大肺容量(TCL)、呼气末肺容积(Vex)与残气量(RV)及第1秒用力肺活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Vin—Vex)与用力肺活量(FvC)及残气量,最大肺容量(RV/TLC)、vex/Vin与RV、FVC及RV/TLC间具有明显正相关性(P〈0.01)。(2)吸气相及呼气相石棉肺患者像素指数(PI-910及PI-950)与常规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及FEV1/FVC%)间均具有较好的负相关性,其中呼气相相关性更好。结论:CT肺功能成像与常规肺通气功能检查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反应I期石棉肺患者肺通气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部CT定量技术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肺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单纯COPD病人95例,采用胸部CT定量技术检测并比较不同病情程度病人的CT参数[低衰减面积百分比(LAA%)、吸气末肺容积/呼气末肺容积(Vex/Vin)、呼气末与吸气末CT平均肺密度比值[MLD(ex/in)]、最低1%肺衰减值(Prec1)、最低15%衰减值(Prec15)]、肺功能检测结果[肺总量(TLC)、残气量(RV)、RV/TL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心脏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内径(LVD)、左心房内径(LAD)、右心室内径(RVD)、右心房内径(RAD)]。另选取拟行手术治疗的肺癌合并COPD病人53例,比较不同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情况病人的CT参数,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CT参数对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随着COPD病人病情程度加重,LAA总占比、右肺占比、左肺占比、Vex/Vin、EI、MLD(ex/in)、Prec1、Prec15均呈升高趋势,FVC、FEV1、FEV1%、FEV1/FVC均呈降低趋势,RV、TLC、RV/TLC呈升高趋势,RVD呈升高趋势,LVEF呈降低趋势,不同病情程度病人以上参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LAA%、Vex/Vin、EI、MLD(ex/in)、Prec1、Prec15与FVC、FEV1、FEV1%、FEV1/FVC、LVEF均呈负相关关系,与RV、TLC、RV/TLC、RVD均呈正相关关系(P < 0.05~P < 0.01)。53例病人中14例术后发生心肺并发症,其中心律失常4例,心肺并发症病人术前LAA%、Vex/Vin、EI、MLD(ex/in)、Prec1、Prec15均高于未发生心肺并发症病人(P < 0.05)。LAA左肺占比预测发生心肺并发症AUC为0.819,当截断值>32.53%时,敏感性为71.43%,特异性为84.62%。结论随COPD进展,肺过度膨胀会导致心功能降低,CT定量参数与病人心功能、肺功能均具有相关性,可应用于肺功能检测,同时可用于预测肺癌合并COPD病人行肺叶切除术后的心肺并发症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容积二氧化碳图(VCap)死腔参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2014年在我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74例COPD患者(COPD组)和38例健康志愿者(健康组)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受试者的肺通气、容量、弥散指标及Threshhold死腔(VDT)、Langley死腔(VDL)、Fowler死腔(VDF)、Wolff死腔(VDW)、Bohr死腔(VDB)参数。首先,在健康组中建立以死腔为应变量,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潮气量及呼吸频率为自变量的预计值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计算各受试者的正常死腔预计值。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COPD组死腔预计值与实测值的差异。运用判别分析统计死腔对COPD患者和健康人的判别效率。采用偏相关分析统计死腔参数与常规肺功能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在COPD组中,VDT实测值[(79.51±39.29) mL]较预计值[(97.42±30.53)mL]减小(P<0.01),而VDF[(190.20±57.41) mL]、VDW[(214.04±73.35) mL]及VDB [(294.89±93.12) mL]实测值较预计值[(177.18±38.99) mL、183.86±46.63)mL、(237.44±62.27) mL]增大(P<0.05)。在运用死腔参数对COPD组和健康组的判别分析中只有VDT和VDB占预计值%进入判别函数,总归类正确率为87.9%(116/132)。在COPD组中,VDT及VDF与FEV1、FEV1/FVC、DLCO均呈负相关(P<0.05),VDW与FEV1、FEV1/FVC、DLCO均呈负相关(P<0.05),与RV、TLC呈正相关(P<0.05),VDB与FEV1、FEV1/FVC、DLCO均呈负相关(P<0.05),与RV、TLC、RV/TLC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VCap死腔对COPD的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氨力农对失代偿期肺心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氨力农对慢性肺心病肺心功能失代偿期患者的肺心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肺心病肺心功能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两组 :氨力农组 32例 ,在常规利尿、扩血管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氨力农 15 0mg ;洋地黄组 32例 ,常规进行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 ,疗程 7天。观察治疗前后的心功能的改善情况 ,超声心动图检测肺动脉压力和射血分数及肺功能仪测定肺活量、残气量 /肺总量、一秒用力肺活量值 ,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氨力农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 2 7例 (84 .4 % ) ;洋地黄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 2 8例 (87.5 % ) ;用药前后的肺动脉压力、射血分数、肺活量等均有显著改善 (P <0 .0 5 ) ,各指标二组对照无明显差异 (P >0 .0 5 )。氨力农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0。结论 氨力农治疗慢性肺心病肺心功能失代偿患者有效而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