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总结评价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2例CSM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诊6~24个月.结果术后3个月椎间植骨均达骨性融合,无钢板、螺钉松动、植骨块松动移位和塌陷发生,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CSM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3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后肢体功能及全身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8~20个月,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椎间植骨全部融合,无断钉、断板及内固定松动。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评价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2例CSM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诊6-24个月。结果:术后3个月椎间植骨均达骨性融合,无钢板、螺钉松动、植骨块松动移位和塌陷发生,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CSM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 2例脊髓型颈椎病施行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术,对临床结果进行Odom’s临床疗效评定及钛网植骨融合影像学分析。结果 3 2例病人随访3个月~1年,优良率为84.3 8% (2 7/3 2 ) ,椎间融合率为10 0 %。结论 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满意,是有效的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之一  相似文献   

5.
赵江涛  李洪涛  宫云昭 《医学综述》2009,15(10):1594-1595
目的观察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3月至2008年9月在我院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的1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4例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15个月。所有植骨在3~4个月内融合,融合率100%。术后6个月日本骨科学会评分平均为15.3分。平均改善率为82.6%,其中优12例,良2例。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实用,且疗效满意的外科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颈椎病前路术后声音嘶哑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通过我院2010年3月~2013年4月145例颈椎病经颈前路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其中男86例,女59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56.5岁,颈前路椎间盘摘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67例,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78例。结果:22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声音嘶哑,16例经过临床5~9天观察,症状完全恢复正常;3例通过观察3~7个月恢复正常;2例出现发音无力、呛咳症状,通过4-9天临床观察,症状恢复正常;1例患者症状恢复不明显。结论:颈前路局部解剖层次和严格规范技能操作可减少术后声音嘶哑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加钢板内固定术是目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骨折脱位伴截瘫的一种有效方法[1]。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对38例患者实施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经精心治疗与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8例中,男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我院42例颈椎手术,JOA评分法评定术前及随访时得分,计算改善率.结果 术后无手术损伤、血肿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JOA评分明显改善,复查MRI提示前路减压均满意.结论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固定牢靠,植骨融合率高,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9.
颈前路手术结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前路手术结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5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钛网植骨或Cage植入结合颈前路带锁钢板固定术。结果 52例中,优32例,良13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86.5%。结论应用颈前路减压、Cage植入或钛网植骨、颈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支撑、稳定手术节段和诱导成骨的优点,术后颈椎即时稳定性好,椎间融合率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行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加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创伤性下颈椎不稳伴颈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对38例创伤性下颈椎不稳伴颈髓损伤患者给予早期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患者术后颈椎即获稳定,基本恢复脊柱正常序列,曲度及椎体高度,全部植骨融合。术后神经功能完全瘫3例无改善,35例不全瘫均有改善。结论:创伤性下颈椎不稳伴颈髓损伤早期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疗效较佳,并发症少,稳定性好,患者康复满意。  相似文献   

11.
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中患者变异与退出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试点医院执行临床路径的过程中,变异和退出的例数相对较多。本文通过现场查阅临床路径试点医院变异记录本,收集进入临床路径管理的患者变异和退出的相关病历信息,对变异和退出的原因进行分析,为试点医院临床路径管理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临床路径实施上线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变异原因进行分析,探寻提高入径完成率的有效措施.方法 通过对我院2013年8月至10月份实施临床路径上线试点管理病例的评价,发现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主要的变异原因,逐一分析、探讨,提出相应的对策及改进措施.结果 实施临床路径上线管理产生的变异原因主要有三个,其变异因素及占变异比例分别为患方因素占50.00%,医护人员因素占9.38%,医疗流程及条件因素占40.63%.针对变异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完成率.结论 对实施临床路径上线管理中存在的不足,院领导要高度重视,全院需密切配合,临床路径评价小组要促进上线管理系统的研发和完善,推动临床路径活动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3.
徐静  魏金文  蒋小猛  徐岷 《中国病案》2012,(11):32-33,2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关于变异来源不同因素的分类方法,从而更好为变异质量控制提供方法。方法通过我院消化科2年多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研究,分析总结了临床路径关于变异来源不同因素的分类方法,结合消化内科临床路径病例并和传统的分类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观察两种方法优劣。结果新的分类方法提出将变异来源不同因素分为医院因素、医师因素、患者因素以及疾病因素等四种。结果显示:疾病因素变异比例为35%,患者因素33%,医师因素24%,医院因素8%。其中可控制变异57%、不可控变异43%。按传统变异来源的分类方法显示医院因素7%、患者因素71%、医师因素22%,但可控制变异和不可控制无法分类。结论临床路径关于变异来源不同因素新分类方法能使可控制变异统计准确,因此更有效、更切实可行,对临床路径变异情况分析提高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对临床变异研究管理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以后路径变异分析研究中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我科10年间采用前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疗效及所发生并发症的原因,探讨其相应对策.方法 自1996年01月~2005年12月,采用前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120例,其中初诊115例,外院术后复发5例.结果 初诊115例患者,5例复发;4例术中胸膜破裂,1例髂外静脉撕裂;3例胸12神经根后支损伤;1例下肢静脉栓塞,2例麻痹性肠梗阻,1例假性尿崩症;外院5例术后复发患者中,1例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因内固定松动而接受第三次手术,1例为广泛耐药,而再次复发.结论 规范化疗是防止结核病灶复发的关键,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调整化疗方案是预防结核耐药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的学习,分析输尿管结石实施临床路径的变异原因.方法 按照卫生部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对126例输尿管结石实施临床路径,手术方式为输尿管硬镜弹道碎石术.路径模式为:住院第1~2天为术前各项准备工作日,第3天为手术日,第4~5天为术后治疗日,第6~7天为安排出院日.结果 输尿管结石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变异因素主要有三类:系统变异、医务人员变异及患者因素变异.三种变异因素可相互交错存在.主要变异因素为患者解剖结构异常导致的系统变异,这种变异因素具有不可预知性,成为决定路径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其次为患者因素变异,表现为患者对临床路径治疗模式的不理解以及结石合并其他疾病等.最后为医务人员因素,包括向患者解释临床路径的态度及方式、手术操作熟练程度等.结论 对系统变异、医务人员变异及患者因素变异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将来更好地实施临床路径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产生变异的种类及原因,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为临床路径的进一步顺利开展提供借鉴。方法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6月一2012年6月期间纳入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管理系统的781例病例录入Excel,SPSS13;0软件统计不同变异类型的发生率。结果781例病例中总变异率高达30%,与医院系统相关的变异占25.22%,与患者和疾病相关的变异占51.3%,与医务人员相关的变异占23.48%;可控变异占48.7%,不可控变异占51.3%;正性变异占48.27%,负性变异占51.73%。结论临床路径变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疾病和患者以及临床路径本身的局限性,对于患者应加强宣教,对于变异多的疾病可以尝试建立多级别的分支路径。  相似文献   

17.
张雪琴  吴红梅 《四川医学》2009,30(11):1843-1845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早期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20例早期老年血管性痴呆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实验组患者按健康教育路径进行系统、规范的指导,对照组按照护理常规进行健康教育。结果两组患者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早期表现的认知,健康教育前后认知率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导致血管性痴呆常见病因,健康教育前后认知率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健康教育路径对早期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指导,能提高早期老年痴呆患者对相关知识的认知。对早期介入治疗、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变异的原因,提高临床路径实施质量。方法对我院2011年实施临床路径产生变异的158例病例的变异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引起的变异占28.5%,医务人员引起的变异占19%,医院本身的原因造成的变异占了40.5%,疾病特异性引起的变异占11.4%。结论可通过强化医院管理、加强医生的培训、加强医患沟通来降低临床路径的变异。  相似文献   

19.
胡峰 《中外医疗》2012,31(13):5-6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交锁钢板对颈椎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20例颈椎骨折患者实施颈椎前路交锁钢板内固定治疗,分析并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120例颈椎骨折患者经过颈椎前路交锁钢板治疗后1个月患者运动、触觉、针刺感评分分别为(66.9±22.4)分、(76.7±19.2)分、(69.7±18.8)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患者运动、触觉、针刺感评分分别为(74.8±23.3)分、(88.5±22.4)分、(83.2±21.1)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手术后颈椎复位良好,均实现骨性融合。患者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未见螺钉或钢板松动、滑脱等现象。结论应用颈椎前路交锁钢板治疗颈椎骨折,结合激素治疗可以实现彻底减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理想,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高危因素及其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2011年1月331例行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发生吻合口瘘的治疗措施。结果共有18例患者(5.4%)术后发生吻合口瘘,其诊断发生吻合口瘘的中位时间为4.5 d。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肿瘤下缘距肛门<6 cm、老年人、肥胖为术后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出现吻合口瘘后,有8例患者采取了保守治疗1,0例患者采取了手术治疗。结论男性、肿瘤下缘距肛门<6 cm、老年人、肥胖的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易出现吻合口瘘,治疗方法应根据病人临床情况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