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保留颈外静脉、颈内静脉、颈横动脉、颈横静脉、胸锁乳突肌、锁骨上皮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副神经、肩胛舌骨肌的颈淋巴结廓清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价值。方法:对包头市肿瘤医院2005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3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施行多功能“八保留”颈淋巴结廓清术。结果:术后颈部外形具有良好的美学效果,颈枕部皮肤感觉正常,无面部水肿,颈部无肿瘤复发。结论:保留颈外静脉、颈内静脉、颈横动脉、颈横静脉、胸锁乳突肌、锁骨上皮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副神经、肩胛舌骨肌的颈淋巴结廓清术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常用术式相比对肿瘤的治疗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保留颈丛神经的颈淋巴结清扫术在甲状腺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7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行保留颈丛神经的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27例患者耳部感觉均良好,下颈及肩部无麻木或疼痛感 随访1~3年,无颈淋巴结复发。结论:保留颈丛神经的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不会增加颈淋巴结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六保留”功能性颈清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六保留"功能性颈清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 1995年1月~2000年2月我科收治的诊断明确需行颈淋巴结清除术甲状腺癌病人97例,其中治疗组66例(72例次)行"六保留"功能性颈清术,即保留胸锁乳突肌、颈内静脉、副神经、耳大神经、枕小神经和颈横动、静脉;对照组31例(32例次)行功能性颈清术(三保留),即保留胸锁乳突肌、颈内静脉、副神经.对比分析两组病人术后恢复情况及疗效.结果 两组无死亡病例,治疗组病人枕部、耳部皮肤感觉在1~2月恢复正常,斜方肌功能良好.随访5~10年,两组均有1例区域淋巴结复发,分别复发于术后5年10个月和5年3个月,两组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六保留"功能性颈清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生存率与功能性颈清术相近,但可大大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功能保留颈淋巴结清除术在甲状腺癌治疗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施行多功能保留颈淋巴结清除术的疗效.结果 Ⅵ区淋巴结阳性合并其他区淋巴结转移占61.5%(8/13),其中合并Ⅱ区转移3例,Ⅲ区7例,Ⅳ区6例,Ⅴ区3例,Ⅵ区淋巴结转移度32.2%(19/59);单独Ⅵ区淋巴结转移5例,单独Ⅱ区、Ⅲ区淋巴结转移各1例.全组患者术后颈部外观无塌陷、无颜面水肿,随诊3个月,颈部切口及保留神经支配区域皮肤感觉恢复正常.结论 多功能保留颈清术不仅不会增加肿瘤种植和转移的机会,而且有效地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故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功能性颈清扫术中保留颈丛感觉支的临床应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08年7月住院治疗22例临床病理证实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前均经B超、CT证实有颈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包膜完整无融合,根据NCCN分期为N-0~N1a的患者,施行保留颈丛感觉支的功能性颈清扫术,观察术后神经功能情况.结果:保留胸锁乳突肌、颈内静脉、副神经及耳大神经22例,枕小神经17 例,锁骨上神经18 例,颈横动静脉14 例.所保留的神经功能随访6个月内均能恢复,上肢活动良好,无颈部肿瘤复发.22 例患者术后耳部感觉良好,下颈部及肩部无麻木感.结论:分化性甲状腺癌保留颈清术既能达治疗目的又能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保留颈丛神经功能性颈清扫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26例甲状腺癌患者,其中乳头状腺癌25例,桥本病伴乳头状癌1例.均行保留颈丛神经的功能性颈清扫术.结果 26例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至4年,均无颈部淋巴结复发及转移.23例患者术后无明显耳枕部、颈部及锁骨下麻木.3例患者有轻度耳枕部麻木,6个月内感觉恢复正常.结论 在根治性清扫的前提下,甲状腺乳头状癌行保留颈丛神经颈清扫术疗效尚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功能性颈清扫术中保留颈丛皮神经锁骨上支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7年6月~2009年2月行保留颈丛皮神经锁骨上支功能性颈清扫术3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抽取同期行不保留颈丛皮神经锁骨上支功能性颈清扫术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 进行改良的保留颈丛皮神经锁骨上支功能性颈清扫术的3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与不保留颈丛皮神经锁骨上传统的功能性颈清扫术相比较,患者术后颈肩部的麻木和疼痛感明显减轻,术后颈肩部感觉功能恢复良好,术后3~20个月随访观察,未见局部复发和局部淋巴结转移.结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保留颈丛皮神经锁骨上支的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既不会影响治疗效果,又能明显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多功能保留颈淋巴结清除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48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20例,行传统淋巴结清除术;观察组患者28例,行多功能保留颈淋巴结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恢复良好,颈部外观无塌陷,术后随访2年以上,无复发、无死亡病例。观察组患者发生耳周、肩部、枕部、颈外和锁骨下皮肤疼痛麻木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多功能保留颈淋巴结清除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疗效优于传统淋巴结清除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生存质量。方法:对1995年-2000年施行的保留支配胸肌神经乳腺癌改良根治术5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腋窝淋巴结清扫数量及术后胸肌功能,手术时间,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全部患者术后胸肌功能良好,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及淋巴结清扫数目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保留支配胸肌神经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术后生存,同时对手术疗效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意义。方法:61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留肋间臂神经53例,切除8例,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结果:保留肋间臂神经53例中,术后患者上臂内侧及腋部皮肤感觉正常51例(96.23%),感觉异常2例(3.77%),切除肋间臂神经8例均有感觉异常,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随访1~5年,61例均无肿瘤局部复发。结论: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除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是可行的,既保存了上臂内侧及腋部皮肤感觉功能,又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18例颈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资料,讨论了颈淋巴结清扫术的手术指征、并发症,及其在喉癌及下咽癌根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颈内切开治疗膀胱颈挛缩的效果。方法对22例膀胱颈挛缩病人行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颈内切开术。结果22例病人术后症状改善,最大尿流量为(16.4±2.4)mL/s,显著高于术前(t=2.623,P〈0.05)。结论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颈内切开治疗膀胱颈挛缩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颈部外伤的急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颈部外伤紧急救治的临床经验与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1例颈部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非手术治疗2例,单纯清创缝合2例,喉气管探查13例。颈外动脉结扎7例,颈总动脉缝合1例。气管切开16例。结果:1例发生喉狭窄,1例死于颅脑损伤,余19例均治愈。结论:保持道通畅、止血抗休克是急救的关键。喉重建,正确处理复合伤对于预防喉狭窄取得良好疗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A series of 17 patients with radial neck fracture were treated, and followed up for l t0 6 years. Fourteen patients had satisfactory results. The method of treatment, complications and ind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ESIN在儿童桡骨颈骨折治疗的应用及疗效分析。方法:自2005年9月至2008年7月用弹性稳定性髓内钉(ESIN)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16例。结果:16例骨折均愈合并获随访,随访时间4月~1年,邻近关节活动和患肢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无针道感染、骨不连等并发症。结论:弹性髓内钉(ESIN)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有微创、安全、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The experience of management of head and neck tumors was summarized by author's and some other Chinese literatures.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d the epidemiology,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head and neck tumors, especially the malignancies in China. It emphasized that to assign protocols on a case-by-case basis (custom made) and the combined therapy are key points to improve the cure rate or survival rate for head and neck malighancies. Up to now, the 5-year survival rate for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head and neck was about 62% (1986), and about 71% (1987) for carcinoma of salivary gland origin.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