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究医院设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护理门诊的效果及改进。方法设立PICC护理门诊,制定责任规范,完善坐诊制度,进行多科室合作及质量控制,比较PICC护理门诊患者(观察组)及护士长轮流坐诊的PICC置管患者(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73.90%,对照组为5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1,P<0.05)。结论设立PICC护理门诊能够明显提高PICC置管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2.
康国兰 《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8):120-122
目的 探讨内镜诊疗护理中实施持续质量改进(CQI)以提高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的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计划、实施、检查与处理(PDCA)循环的CQI方法,对内镜护理配合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评价CQI的效果.结果 实施CQI后,内镜护士护理配合有效率及工作质量明显提高(P<0.01),仪器设备故障发生率降低(P<0.01);病人候诊时间由实施前的(52.0±7.8)分钟降至实施后的(15.0±6.7)分钟;医生满意率由实施CQI前的57%提高到实施后的94%(P<0.01).结论 通过实施CQI,护士行为得到规范,内镜护理配合的工作流程得到优化,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医生和病人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3.
梁秀琴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10):1268-1269
目的 分析前馈控制应用于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手术室接受手术的170例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时间的不同分为对照组(85)和观察组(85),对照组患者手术室护理中不实行任何措施,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室护理中实行了前馈控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差错以及护理缺陷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7.65%显著高于对照组70.59%,护理缺陷发生率2.35%和护理差错发生率1.18%,明显低于对照组15.29%、8.24%,组间差异显著(P均<0.05).结论 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之中应用前馈控制,可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减少护理差错和护理缺陷,显著提高护理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腾  李晓华  罗梅  陈南燕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7):3537-3539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观察组58例行PICC的肿瘤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与我科室既往60例肿瘤患者(对照组)的PICC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PICC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58.3%和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堵塞或鞘蛋白形成和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导管相关并发症,同时增强护理人员防范意识,正确维护导管,规范操作,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可减少和预防PICC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对PICC(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期间癌症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2例留置PICC导管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手段进行护理,观察则采用综合护理手段进行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及生活质量水平。结果观察组在健康知识达标率、治疗依从性、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生活质量水平方面,两组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以及社会功能均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处于PICC留置期的患者实行综合护理干预,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值得在临床上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PICC专科门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门诊PICC维护128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维护,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1)PICC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10例(15.62%),对照组40例(62.5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观察组64例(100.00%),对照组45例(70.31%),对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有效降低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 PICC 置管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8例行 PICC 置管患者为研究资料,对所有患者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并对 PICC 置管患者行持续质量改进前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患者中 PICC置管管腔回血由16.67%降至4.17%;穿刺点出血由35.42%降至8.33%;局部感染由20.83%降至4.17%;静脉炎由14.58%降至2.08%;导管堵塞由18.75%降至2.08%;导管脱落由14.58%降至0.00%,明显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的患者满意度为97.92%,高于实施前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 PICC 置管中的应用持续质量改进可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肝素钠液和地塞米松浸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联合红外线照射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将行PICC的乳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置管前常规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导管,观察组置管前采用稀肝素钠液+地塞米松浸泡PICC导管,置管后采取红外线灯照射穿刺侧上肢,穿刺点周围涂擦多磺酸粘多糖乳膏.结果 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3.2%,对照组发生率19.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肝素钠液和地塞米松浸泡PICC导管,置管后联合红外线照射,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涂抹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宋琳 《大家健康》2016,(11):242-243
目的:研究 PICC 护理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方法:该院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间诊治的160例 PICC 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的80例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的80例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以及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结果:通过比较,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为17.5%,对照组为42.5%,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为92.5%,对照组为67.5%,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实施 PICC 置管操作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管理,能够加快护理人员掌握 PICC 操作技能及护理知识的速度,降低置管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规避护理风险出现,提升了护理质量及对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为消化内科患者进行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消化内科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有56例患者,对照组有52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消化内科护理,为实验组患者在采用常规消化内科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实施循证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其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消化内科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可有效改善其睡眠质量、提高其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率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PDCA)护理模式在降低老年肿瘤病人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中的作用。方法:将108例行PICC置管的老年肿瘤病人随机分为2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PDCA护理模式。比较2组病人PICC相关性感染和不良事件发生等情况。结果:干预组 PICC相关性感染和非计划性拔管、机械性静脉炎、导管脱落及导管堵塞等不良事件总发生率(11.11%)较对照组(53.70%)明显降低(P<0.01)。干预组病人导管留置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其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依从性和满意度较对照组升高(P<0.05~P<0.01)。干预组病人对护理人员PICC操作技能、沟通能力、护理态度、责任心及对PICC意外事件处理能力等方面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PDCA护理模式可明显降低老年肿瘤病人PICC相关性感染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增加导管留置时间,亦能促进病人满意度的提高,因此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1736例PICC在预防化疗静脉炎中的护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至中心静脉置管)在预防化疗静脉炎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将在我科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1856例分成3组,其中采用PICC置管化疗共1736例(A组),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化疗(B组)及四肢静脉留置针化疗(C组)各60例,比较3组化疗后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A组、B组、C组发生静脉炎的病例数分别为24、3、8,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1.38%、5.00%、13.33%,A组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01)。结论:PICC可有效地预防化疗静脉炎的发生,但置管前必须对影响置管成功的相关因素进行有效分析,留置期间须加强护理,以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管道堵塞、管道脱出、局部及全身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肿瘤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肿瘤科住院行PICC的4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早期护理干预,其中包括PICC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多项护理措施.结果 410例中共发生静脉炎34例,其中I级19例,占4.63%;Ⅱ级14例,占3.41%;Ⅲ1例,占0.24%;Ⅳ级0例.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肿瘤患者PICC术后的机械性静脉炎安全、临床效果良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PDCA护理模式在晚期肝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PICC)置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2012年7月~2013年6月在绍兴第二医院行PICC置管应用PDCA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的晚期肝癌患者6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组;另外取2011年7月~2012年6月在绍兴第二医院行PICC置管晚期肝癌进行常规护理的患者68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在护理结束后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实验组发生导管堵塞4例,静脉炎3例,导管发热1例,并发症率为11.8%;对照组发生导管堵塞7例,静脉炎8例,导管发热2例,并发症率为25.0%,实验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满意率为92.6%;对照组满意率为80.9%,实验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晚期肝癌患者PICC置管护理中的应用PDCA护理模式能显著减少患者的置管并发症,且患者满意率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置管专项护理干预冠脉搭桥术后患者PICC后下肢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7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120例行PICC置管的冠脉搭桥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试验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PICC置管专项护理。探讨置管专项护理干预冠脉搭桥术后患者PICC后下肢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结果试验组下肢肿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下肢肿胀发生率(3.33%10.00%);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3%1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试验组血栓标志物D-D和v WF水平较对照组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试验组无菌操作、基础护理、护理记录、并发症预防、健康教育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置管专项护理干预冠脉搭桥术后患者PICC后预防下肢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护理干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2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36例和锁骨下静脉组36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3.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17.
杨燕娇  陈江声 《河北医学》2006,12(4):306-308
目的:对比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是否留置中心静脉插管对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96例胃肠道和肺部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40例患者采用经周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插管(PICC)的方法进行输液化疗,另外56例则采用一般的周围静脉输液的方法,分别观察其静脉炎的发生率和对化疗的依从性。结果:PICC组无一例出现静脉炎,而对照组有31例出现静脉炎,P<0.01,两者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有6例因为严重静脉炎需要改变化疗方案。结论:经周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插管(PICC)有助于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增加病人对化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直肠癌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间在我科行PICC置管的直肠癌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分别采用循证护理方法和常规护理方法护理.观察两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及PICC置管后第1、2、3个月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6.25%。术后1个月内,两组患者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个月内,两组患者静脉炎及感染发生率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内。两组患者感染及导管堵塞发生率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循证护理方案比常规护理方案在降低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相关感染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8例肿瘤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护理模式不同分成2组,即参照组(n=64)、研究组(n=64)。对照组患者施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施行针对性护理,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对患者发生感染的原因进行总结。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是4.7%,与参照组患者的15.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统计分析可知,患者性别、静脉选择、导管置入长度与PICC相关感染无显著相关性(P>0.05),输液种类、导管留置时间、护理模式与PICC相关感染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为了有效减少PICC相关感染的发生,一定要对输液种类、导管留置时间、护理模式予以合理改进,进而显著加快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