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种中药总糖含量与寒热药性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20种典型寒性中药和热性中药的总糖含量。方法: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用菌总糖含量测定方法(费林氏容量法)测定20味典型寒性与热性中药总糖含量。结果:热性中药的总糖含量总体要高于寒性中药的总糖含量。结论:中药的寒热药性与总糖含量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20种中药水溶性糖HPLC指纹图谱与寒热药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药寒热药性与水溶性糖的相关性,进一步阐明中药四性与其物质基础的关系。方法:选取10种寒性中药和10种热性中药,提取水溶性糖,加入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进行衍生化反应,测定水溶性糖的HPLC指纹图谱,利用Fisher方法建立判别函数,分析实验结果。结果:建立寒热药性的Fisher判别函数,实现了对20种中药寒热药性的准确判别,判别正确率为100%。结论:中药寒热药性与水溶性糖存在明显的相关性,Fisher可以作为判别中药寒热药性与水溶性糖关系的统计学工具,水溶性糖是中药寒热药性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寒热药性与多糖成分的相关性,进一步阐明中药寒热药性与物质基础的关系。方法:选取10种寒性中药和10种热性中药,提取和精制多糖,并用三氟乙酸彻底水解成单糖,加入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进行衍生化反应,测定多糖的单糖组成HPLC指纹图谱,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分析实验结果。结果:SVM分析实现了对20种中药寒热药性的准确判别,判别正确率为100%。结论:中药寒热药性与多糖成分存在明显相关性,SVM可以作为判别的统计学工具,多糖是中药寒热药性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4.
中药寒热药性表达模糊评价模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寒热药性反映了中药的作用趋向,其认知概念具有模糊性特征,符合模糊数学的应用范畴。本文旨在通过建立药性生物学表达的模糊判别模式并运用其分析实验数据,为整体、综合地评价寒热药性提供方法学指导。方法:首先,建立寒热药性表达模糊评价模式。以经典寒热复方效应作为寒热药性表达的基准方向,运用Fisher线性判别法计算寒热药性表达模糊集的隶属度函数,进一步得到寒性表达函数和热性表达函数,并以此作为评价参数。第二,对评价模式进行实践。以姜附桂方作为经典热性复方,以三黄方作为经典寒性复方,以各系统生化指标考察药性表达,建立寒、热性表达方程。在此基础上,收集热性药肉桂、仙茅,寒性药黄柏、栀子干预正常状态,以及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虚寒和虚热状态模型的生物学实验数据,将药物干预前后机体状态的相对变化量代入评价模式,分析其药性表达特征。结果:肉桂干预正常、虚寒和虚热3个状态的热性表达均值大于寒性表达均值,分别为0.528〉0.221、0.203〉-0.490、1.750〉-0.479;仙茅干预正常和虚寒状态的热性表达均值大于寒性表达均值,分别为0.474〉-1.601、0.288〉-1.923,体现了药物的热性;黄柏干预正常状态和虚寒状态的寒性表达均值大于热性表达均值,分别为0.798〉-0.870、0.194〉-0.339;栀子干预虚热状态的寒性表达均值大于热性表达均值0.354〉-1.802,体现了药物的寒性。结论:运用寒热药性模糊评价模式,可以有效分析出药物的寒热药性和药性表达方式。药性相同的中药,既有共性表达,也有个性表现。寒热药性表达具有多途径特点。  相似文献   

5.
平性药药性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和探讨,首次提出中药寒热平性药模型为"寒性成分+热性成分",认为平性药是一类具有独特药性特征和配伍规律的中药,每一味平性药都可看作是一个寒性成分和热性成分组配的天然复方;总结阐述了平性药"体平用偏"、"和合调平"、"双向适用,条件显性"的药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和探讨,首次提出中药寒热平性药模型为"寒性成分+热性成分",认为平性药是一类具有独特药性特征和配伍规律的中药,每一味平性药都可看作是一个寒性成分和热性成分组配的天然复方;总结阐述了平性药"体平用偏"、"和合调平"、"双向适用,条件显性"的药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药物质成分调理寒热病证的起效途径和中药物质成分调理寒热病证机制的共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中药寒热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的重点方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基于相同类别中药组群,探寻其可能存在的相对统一的可有效表征中药寒热属性的物质成分组群。②同一种或同一类中药表征寒性药性的物质成分组群和表征热性药性的物质成分组群的总体比例关系与寒热药性的相关规律。③炮制、配伍等制剂过程对中药寒热药性属性的影响及其规律。④通过研究中药机体代谢过程,探讨寒热药性-药效-物质作用的基本规律,归纳寒热药性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寒性药与热性药配合,组成的寒热并用方剂,临床上运用颇为广泛。然而,寒性药与热性药配伍后,两种相反药性是否相互抑制?在何种情况下相互抑制?在何种情况下又不相抑制?两者又是怎样发挥疗效的?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因为只有弄清这一作用机理,才能在临床上准确地使用寒热并用之剂,并进而创制寒热并用新方,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药寒热药性与其所含蛋白质、总氨基酸、脂类、总糖、多糖及单糖等初生物质的相关性。方法:蛋白质含量测定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总氨基酸含量测定采用柱前衍生液相色谱法,总脂肪测定采用索氏提取法,总糖含量测定采用滴定法,总多糖含量测定采用经典蒽酮比色法,单糖测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5009.7》进行。用统计描述和Fisher判别法进行分析。结果:Fisher判别法分析20种中药寒热药性与其初生物质的相关性,判别正确率达85%。结论:20种中药寒热药性与其所含初生物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Fisher判别法为进一步分析研究中药药性物质基础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寒热并用在方剂中的作用秦皇岛市中医院宁德新关键词寒热并用;方剂;寒热相济;寒热相使;相制相成寒性药与热性药同用,称为寒热并用。并用的寒性药和热性药,在方剂中可同为君药、同为臣药、同为佐药;或一为君一为臣、一为君一为佐、一为君一为使,运用非常广泛,寒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华蟾素注射液对大鼠血清促甲状腺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和肾上腺素(adrenaline,ADR)含量的影响,通过与寒证方和热证方对照,推导其寒热药性。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寒证模型组、热证模型组和华蟾素组,每组8只。检测各组大鼠用药前、后体质量和血清TSH、ADR含量。结果:热证模型组大鼠用药后体质量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华蟾素组、寒证模型组大鼠用药后血清TSH含量略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热证模型组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华蟾素组、寒证模型组大鼠用药后血清ADR含量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热证模型组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华蟾素可以抑制大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机能水平,与寒性药物作用特点相应,为推导华蟾素药性可能是寒性的结论撂傅了初步的变蛤协坭  相似文献   

12.
寒热并用作为一种重要的中医治疗疾病法则,迄今为止,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所谓寒热并用,即以药物之间不同的气味为根据,以治病为目的,而将寒性药物与热性药共处一方的配伍方法。小柴胡汤以苦寒之柴胡、黄芩;佐以辛温之半夏、生姜;且用甘味之参、草、枣,共奏解表清里,升清降浊,通调经腑,助正达邪之功。该方为苦寒与甘温同用的典型方,系仲景所创名方之一,并且在本方基础上加减衍化的方剂尤多,被广泛适用于临床治疗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的用药规律,为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本文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0),构建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的方剂数据库,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方剂数据库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分布及频次统计、组方规律、新方分析。结果:通过对治疗带状疱疹的250首方剂分析,涉及中药242味。高频药物中,频率在20次以上的中药共计39种,前5位的中药分别是黄芩、生地黄、赤芍、板蓝根、金银花。按照中药搭配使用的频次,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列组合,前5位的中药搭配依次是黄芩-龙胆草、生地黄-黄芩、黄芩-柴胡、栀子-黄芩、板蓝根-黄芩。演化得到新处方10首。结论:现代文献数据库中治疗带状疱疹的方剂以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疏肝解郁、疏散风热、活血祛瘀、清热燥湿、滋阴养血、凉血透疹等功效为主,药性多偏于寒凉,药味苦、甘、辛,对于带状疱疹的分期治疗极具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临床分析急性腹泻患病变部位与中医分型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依据临床资料,对612例急性腹泻病人按病变部位分为小肠性腹泻或结肠性腹泻,并进行中医寒热分型。结果:发现小肠性腹泻与寒泻,结肠性腹泻与热泻的相互依存关系。结论:分析结果有助于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中沟通、借鉴和运用祖国医学。  相似文献   

15.
基于代谢组学整体表征中药药性及性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药性对证候整体代谢网络影响的生物学机制,阐明药性与功效之间的必然联系,初步揭示中药药性的科学内涵。方法:应用代谢组学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运用UPLC—Q—TOF/MS技术手段,通过研究热病证候本身及苦寒中药黄连和温热药高良姜对比干预热病证候模型,来探讨中药性味与药效的相关性。结果:在主成分得分图中造模后大鼠尿液代谢物组发生变化且被明显分为两类,这从体内微观角度表征了空白和模型组大鼠代谢网络的异同。给予黄连后大鼠尿液中的代谢物在主成分得分图上的落点无离散分类,实验结果表明黄连对热病证候具有治疗作用;给予高良姜后大鼠尿液中的代谢物在主成分得分图上与空白组不能聚于一类,表明高良姜对热病证候不具有治疗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代谢组学可用于中药干预作用研究,亦可以表征寒热药性。结论:本课题为中药传统药性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于揭示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药“性味归经”之间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数据挖掘中关联分析在中药药性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可行性。方法:采用WEKA软件对《中药学》中的全部481味中药的性、味、归经进行Apriori算法的关联分析。结果:传统"淡附于甘"、"涩附于酸"、"热"性与"辛"味具有联系的认识与关联分析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此外,"涩"味、"酸"味与"归大肠经"有较大的关联,"寒"性作用与"归小肠经"的关联较大,"归小肠经"与"归大肠经"的关联,"凉"与"甘、苦"之间的联系;温性和归心经结合与部分归脾经的联系;辛味和归胃经结合与部分归脾经;归小肠经、归膀胱经、归肺经等作用在没有归肝经作用的前提下,与"寒"或"凉"有关等,均暗含了中药性、味、归经等药性属性之间的正性或负性的交互作用。结论:应用数据挖掘研究中药药性相互关系具有可行性,也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及其学术思想。方法:整理敦煌《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方剂,采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对所整理方子的组方用药进行分析。结果:共涉及方剂61首,包含中药69味,药物四气以温、寒、平为主,药物五味以甘、苦、辛为主,药物归经以脾经、肺经、肾经为主,功效以补虚类药最高,药物出现频次在9次及以上的中药共有14味,排名前8位分别为:白芍(22)、炙甘草(21)、干姜(20)、生姜(14)、桂枝(14)、甘草(13)、大枣(13)、黄芩(13),药物组合中频次在6次及以上的有33组,药物关联规则33条,K-means聚类得到5个聚类。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揭示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用药规律,治法上重视寒温并用,温补脾胃、宣肺解表、注重扶正的处方用药规律,为现代临床辨治中医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物网络调控的方剂研究模式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剂的证候效应及其多靶点作用的科学阐释是目前方剂现代研究的关键问题。我们引入和发展了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等多学科方法,提出从生物网络调控角度研究方剂原理的框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方证关系和方剂协同作用机制等研究实例,包括从寒热证候网络构建与模式分析角度探讨方证关系,以血管新生为例构建疾病相关网络,从寒性方剂中提取具有抗血管新生协同作用的中药组合并研究其网络调控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从生物网络的角度可较好地解释方证、病证关系,方剂协同作用的"涌现"可能来自方中多成分在作用靶点上的网络联系。提示基于生物网络及其调控的方剂研究模式,结合"中医药生物信息学"、"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计算与实验方法,可望为方剂研究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