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吡喹酮、丙硫咪唑单独及联合治疗脑囊虫病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吡喹酮、丙硫咪唑单独和两药合用治疗脑实质型脑囊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三组 ,完成治疗剂量后 3个月复诊 ,从头痛、癫痫发作等症状缓解程度及头颅MRI病灶改善情况两方面来判断及评价三组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 ①联合用药组在缓解头痛、控制癫痫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单独用药组(P <0 .0 5 ) ,在头颅MRI病灶改善方面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②药物不良反应三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对于脑实质型脑囊虫病不伴颅内压升高者 ,吡喹酮与丙硫咪唑合用疗效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69例猪囊尾蚴病患者分两组进行了对比观察。37例用吡喹酮治疗。治毕2(1/2)~3月35例得到随访。全部病例的皮下肌肉囊虫结节数目都有减少,平均减少69.5%。对照组结节无明显消退,数目亦未见减少。患者对吡喹酮的耐受良好,部分患者在治疗后有发热、荨麻疹、头痛伴恶心、呕吐和癫痫发作等反应。  相似文献   

3.
对于囊虫病的治疗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有效药物。1978年Thomas H报导应用吡喹酮对实验性牛囊尾蚴病有疗效。并指出吡喹酮能否作为囊尾蚴的化学治疗药物,需通过广泛的现场试验来决定。作者于1980年3月至今,应用吡喹酮治疗猪囊虫病40例,其中男33例,女7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今报导如下: 一、病例选择: 凡有皮下囊虫结节或伴有癫痫发作史或颅内压增高者,经皮下结节活检证实为猪囊虫病者,为治疗对象。本文报告中单纯皮下肌肉囊虫19例,皮下及脑囊虫并癫痫16例,其中2例并伴有囊虫性假性肌肥大症,皮下及脑囊虫并颅内压增高3例(眼底视乳头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西医治疗癫痫型脑囊尾蚴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6例癫痫型脑囊尾蚴病患者分成二组。对照组102例,口服西药吡喹酮、丙硫咪唑及抗癫痫药物,静脉滴注脑细胞活化剂及降颅压药物,平均住院治疗18d,间隔3月行下一疗程。治疗组11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胶囊,一次服5粒,3次/d,每疗程后复查头颅CT或MRI、囊尾蚴抗体、脑电地形图,评价疗效,统计毒副反应。结果对照组治愈率为29.4%,治疗组治愈率为68.4%,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毒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10.52%,对照组为64.71%,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治疗癫痫型脑囊尾蚴病能有效控制癫痫发作,而且有利于囊尾蚴病灶的吸收,减少囊虫钙化的形成,疗效显著,并能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笔者于 2 0 0 1年在本所病房选择 7例脑囊虫病住院患者应用中药进行了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近年来 ,在我所住院治疗的脑囊虫病患者占住院病人数的 85 %以上。笔者有选择性的对 7例应用吡喹酮等常规药物治疗未能取得理想疗效的脑囊虫病患者采用中药进行了治疗。其中 ,男性 5例 ,女性 2例 ;年龄最大的 5 9岁 ,最小的 2 1岁。 7例患者均具有囊虫病患者的脑部症状与体征 ,以无规律性的癫痫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 7例患者均经实验室检查和 CT证实为脑囊虫病。2 治疗方法金银花 42克、大贝 42克、川芎嗪 42克、丹皮3 …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丙硫咪唑治疗脑囊虫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脑囊虫病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给予吡喹酮,B组给予丙硫咪唑15~20 mg/kg,分2次口服,10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结果:吡喹酮治疗组总有效率效果优于丙硫咪唑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丙硫咪唑治疗组明显低于吡喹酮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喹酮和丙硫咪唑对脑囊虫病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当,同时丙硫咪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皖北地区脑囊尾蚴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皖北地区216例脑囊尾蚴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脑囊尾蚴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癫痫样抽搐、头痛为主。发病人群以青壮年和男性居多。囊尾蚴血清学检查阳性率为91.67%,CT或MR I检查异常者占88.89%。以吡喹酮和阿苯达唑治疗为主,有效率为93.98%。结论:根据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及时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案对脑囊尾蚴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对以癫痫为主要表现的小儿脑囊虫病,探讨其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1例患儿的流行病学情况,临床表现,相关辅助检查和治疗,结果:随访1-1.5a,癫痫均停止发作,近期疗效全愈9例,显著好转2例,结论:流行病学,头颅CT,病原免疫学检查是主要的诊断依据。吡喹酮为有效,安全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9.
经病理或血清学证实的8例脑囊虫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脑囊虫病的临床资料。结果脑囊虫病以青壮年多见,流行病学资料及血嗜酸性粒细胞不能提示感染本病。以癫痫为首发症状者占50%,血囊虫循环抗体阳性率高而脑脊液低阳性率低。所有病例均为脑实质病变,脑电图及头颅磁共振检查均有异常表现,后者典型表现呈“靶征”。予吡喹酮或阿苯达唑驱虫,采用小剂量滴定法,合用甘露醇、地塞米松治疗,疗效佳,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脑囊虫病诊断主要依据典型头颅磁共振表现、病理或血清学检查,现行治疗有效而未发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脑囊虫病是一种对人类危害颇大的脑寄生虫病,我省较少见。最近我科收治一例“脑囊虫病癫痫型”伴“皮肤猪囊虫病”,经用吡喹酮治疗效果良好,本文复习有关文献,讨论了关于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疗效问题,并认为,只要剂量、疗程得当,严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高颅压型脑囊虫病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 选择住院的156例高颅压患为临床治疗观察对象。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联合应用阿苯达唑、吡喹酮,以不同的抗囊方法及剂量进行治疗,一般3~5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3个月。结果 对于绦虫现症病人15例,全部驱下绦虫,驱虫率100.00%;伴有皮下结节50例,疗后均消失,消失率为100.00%。脑神经症状疗后有明显改善,93例癫痫治疗后86例未再发作。疗后脑CT复查,其中56例颅内未见异常,原CT病灶已吸收;有95例可见散在钙化灶,5例除钙化灶外,仍可见有低密度灶,但较原片明显减少;10例行脑脊液分流术,侧脑室及三脑室已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联合应用阿苯达唑、吡喹酮剂量递增疗法是抗囊虫治疗的有效方法;密切观察病情,及时恰当地对症治疗是保障病人安全和抗囊虫治疗顺利实施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孤立性蝶窦炎的神经系统表现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探讨孤立性蝶窦炎的神经系统表现,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5年6月-2001年1月收治的11例孤立性蝶窦炎和3例蝶窦后组筛窦炎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资料、诊断和治疗结果。结果:14例中主诉头痛12例,视力下降和/或复视7例,涕中带血3例,脓涕2例,眼球突出、眼球固定和咽痛各1例。检查6例有Ⅱ和/或Ⅲ、Ⅳ、Ⅵ颅神经损害;1例对侧偏瘫,失语;余未见其他神经系统改变;所有病例的鼻科检查中只有5例的鼻腔所见提示后组鼻窦病变。CT和/或MRI发现13例单侧、1例双侧蝶窦炎,3例同侧后组筛窦炎,14例中并发累及患侧额叶、颞叶、顶叶和脑干的大范围颅内感染,海绵窦段颈内动脉血管瘤和脑脊液鼻漏各1例;视神经炎4例,其中1例为双眼,眶内蜂窝织炎和眶尖综合征各1例;2例并发外展神经麻痹,全部行鼻内窥镜下蝶窦开放病变切除术,部分病例同时抗感染治疗,除1例广泛颅内感染脑疝死亡外,头痛全部缓解,结论:以孤立性蝶窦炎为主的后组鼻窦炎是一直存在而未被充分认识的一个疾病,它可仅有以头痛为主诉的神经系统症状,并可以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因此,在头痛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蝶窦炎是不可忽略的因素。CT和MRI是孤立性蝶窦炎的最佳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不同类型脑囊虫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脑囊虫病的诊断方法及其临床治疗。方法 通过对2840例接受检查发现的病例资料分析,总结临床各项检查方法的诊断效率及脑囊虫病的治疗效果。结果 1、典型脑囊虫病的脑CT扫描检查确诊率为85.83%(1502/1750),ELISA和IHA检测血清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91.31%(1598/1750)和92.17%(1613/1750),特异IgG4抗体检出率为88.95%(765/860),血清囊虫CAg检出率为69.94%(1224/1750)。2、亚临床型脑囊虫病的确诊率较低,上述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6.18%(68/422)、13.98%(59/442)、18.01%(76/422)、10.12%(17/168)和8.77%(37/422)。3、脑囊虫病的临床治疗有效药物为吡喹酮,总有效率为100%,3个疗程的治愈率为87.60%(657/760);对于亚临床型脑囊虫病人采用诊断性治疗。结论 脑CT及血清免疫学检查是脑囊虫病临床诊断的主要手段,临床治疗有效药物为吡喹酮,亚临床型脑囊虫病的诊断较困难,临床上用诊断性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超声经颅多普勒(TCD)结合脑电图检查,分析被误诊为头痛性癫痫的儿童偏头痛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2007年3月在门诊及住院治疗的15例曾被误诊为头痛性癫痫的儿童偏头痛患者临床、TCD、脑电图资料。结果:有阳性家族史5例,发作前有诱因9例,有先兆3例。头痛主要为单侧或双侧额颞、头顶部钝痛或搏动性痛,持续15~30 min。15例患儿TCD检测全部有异常,11例颅内血管呈不对称性血流速度增快,4例血流速度减慢。脑电图慢波异常10例,额及颞区有θ慢波增多6例,顶枕区θ慢波增多4例。过度换气后1~2 min 4例出现双侧同步高波幅慢波。结论:儿童偏头痛与头痛性癫痫有相似之处,结合临床特点及头痛的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联合应用TCD及脑电图检测对正确诊断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不同剂量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的临床疗效,按照临床初治应用吡喹酮剂量的差异分为2组。第1组54例,采用小剂量法,第2组93例,采用大剂量法。结果 3个疗程后第1组治愈率为35.19%,显效率为98.15%;第2组治愈率为46.24%,显效率为98.92%,第2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第1组。结论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有效,大剂量用药较小剂量用药的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颅内高压产生机制及临床特点,提出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40例脑囊虫病患者应用吡喹酮治疗期间的观察及处理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理颅内压增高等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并进行精心护理。结果 40例全部完成规定疗程,其中治愈14例、显效24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100%,护理过程中护理措施及时得当,无死亡病例。结论护理人员唯有充分掌握脑囊虫病产生颅内高压的机制及临床特点才能进行有效护理,减少并发症,优良的护理措施对整个疾病的转归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脑动静脉畸形影像学特点与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血管畸形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30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脑动静脉畸形(AVM)的影像学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以脑出血发病23例,癫痫发病5例,头痛头晕发病2例;AVM病灶位于大脑半球28例,小脑1例,基底节区1例;病灶>6cm9例,3~6cm17例,<3cm4例。10例应用NBCA胶,20例应用GLUBRAN2胶血管内栓塞。血管内栓塞后手术5例,γ-刀治疗16例。血管完全栓塞8例,栓塞90%以上13例,部分栓塞9例。随访完全栓塞8例中2例复发,不全栓塞22例中病灶扩大5例,7例病灶明显缩小,6例病灶消失。结论:血管内栓塞脑血管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血管内栓塞结合显微手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能提高重要功能区和巨大动静脉畸形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囊尾幼病的护理,探讨囊尾蚴病的临床特点及有效护理对策,改变囊尾蚴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提高生存质量。方法对牡丹江市医学院红旗医院于2009年1月-2011年7月收治的40例囊尾蚴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药物护理、健康宣教、出院指导等舒适的个性化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本组40例患者,其中合并眼囊虫患者2例,合并脑室囊虫3例,脑实质型囊虫35例。经过18 d左右1个疗程的治疗和精心护理,34例患者服药期间抽搐、头痛等症状无明显加重,出院时抽搐、头痛完全消失,6例患者头痛、四肢麻木、活动障碍,出院时明显好转。本组患者在治疗护理中,无任何并发症,治愈出院。结论针对囊尾蚴病的临床特点和严重程度及患者的身体状况来选择恰当的护理方式,对囊尾蚴患者及家属进行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护理和健康宣教,促进患者及家属对本病的了解,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9.
梁庆乐 《吉林医学》2011,32(26):5415-5417
目的:进一步了解螺旋CT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优点。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3例颅内动脉瘤病例,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采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机扫描,头颅CT平扫及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扫描范围:颅底至颅顶,主要包括脑底动脉环。结果:9例患者有头痛、头晕症状,5例有突然头痛伴不省人事症状,13例有偏瘫,2例有发作性抽搐,10例有蛛网膜下腔出血。CT检查所见:平扫一般表现为类圆形稍高密度占位,无钙化或边缘有钙化。7例表现为片状低密度灶即脑梗死CT所见,6例表现为脑实质内出血,10例表现为广泛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A检查可清楚显示动脉瘤形态及所在部位。5例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4例位于颈内动脉虹吸段,7例位于右侧大脑中动脉,5例位于左侧大脑中动脉,2例位于脑底动脉环前交通支。肿瘤呈圆形,类圆形8例,卵圆形12例,呈血管局限性增粗2例,呈葫芦形1例。直径1~3 cm,平均为2 cm,边界清楚、光滑。结论:螺旋CT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率高,可以判断动脉瘤的范围及分型,图像直观,直接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图像清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MRI提示弥漫性硬脑膜强化的常见病因,以利于临床诊断.方法:对38例MRI增强扫描示弥漫性硬脑膜强化患者的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8例MRI增强扫描示弥漫性硬脑膜强化患者中脑膜癌病(MC) 16例,其中原发性肺癌8例、乳腺癌5例、子宫内膜癌1例、卵巢癌1例、前列腺癌1例,16例脑膜癌病中有10例可见局部硬脑膜结节性强化;低颅压综合征(IHS) 12例,所有患者中均有特征性的体位性头痛,12例患者CSF压力均<60mmH2O,MRI表现包括弥漫性、均匀性硬脑膜强化12例;脑下垂5例;肥厚性硬脑膜炎(HP) 10例,其中炎症性8例,不明原因特发性2例.结论:MRI是显示弥漫性硬脑膜强化最有效、最准确的检查方法.结合硬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MRI表现,将有利于分析硬脑膜异常强化的意义,提高临床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