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了解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状态与肝功能Child -Pugh分级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了 65例肝硬化患者 (A组 1 3例 ,B组 2 2例 ,C级 30例 )和 2 4例正常人的门静脉内经(Dpv)、门静脉血流速度 (Vpv)、门静脉血流量 (Qpv)、脾静脉内经 (Dsv)、脾静脉血流速度 (Vsv)及脾静脉血流量 (Qsv)。结果 :A ,B ,C级肝硬化患者Dpv,Dsv按A ,B和C顺序逐渐增宽 (P <0 .0 5) ,Vpv ,Vsv逐渐减慢 (P<0 .0 5) ,Qsv及Qsv/Qpv值明显加大 (P <0 .0 1 ) ,Qpv无明显变化 (P >0 .0 5)。结论 :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门静脉、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有助于评价肝硬化患者的肝储备功能、门静脉高压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门脉系统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测5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ChildA级20例,B级20例,C级10例)门静脉内径(Dpv)、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pv)、门静脉血流量(Qpv)、脾静脉内径(Dsv)、脾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sv)、脾静脉血流量(Qsv),并与正常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肝硬化患者Dpv、Dsv增宽,Vpv、Vsv减慢,Qsv增加;肝功能损害越严重,变化越明显。结论:CDFI提供的信息对于慢性乙型肝炎(CHB)及肝硬化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吉其胜  曾孝琼  易小洪 《西部医学》2012,24(4):712-713,71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患者120例为观察组,10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门静脉属支、主干、分支情况。结果观察组门静脉内径均值为(1.47±0.15)cm,脾静脉内径均值为(1.08±0.19)cm,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流量Qsv/Qpv均值为(0.49±0.09),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观察组中,门静脉内径≥1.4cm患者发生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比例为39.1%,显著高于门静脉内径〈1.4cm者;脾静脉内径≥1.0cm患者发生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比例为43.5%,显著高于脾静脉内径〈1.0cm者(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准确的评价门静脉高压患者门静脉及其分支的径线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邱爽  姜波 《河北医学》2015,(2):192-195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0例肝硬化患者为观察组,10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均接受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门静脉及脾静脉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以1.4cm和1.0cm为界,比较不同门静脉及脾静脉径线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程度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情况。结果:观察组门静脉内径及脾静脉内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流量Qsv/Qpv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内径≥1.4cm者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Child-Pugh分级C级病例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门静脉内径<1.4cm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静脉内径≥1.0cm者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Child-Pugh分级C级病例所占比例显著高于脾静脉内径<1.0cm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普勒超声可以准确的反应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及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特征,并可以间接的评价食管静脉曲张及肝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LD)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其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探寻HLD肝硬化程度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57例HLD肝硬化患者于空腹静息状态下门静脉内径(Dpv)和脾静脉内径(Dspv)、门静脉血流速度(Vpv)、脾静脉血流速度(Vspv),计算门静脉血流量(Qpv)、脾静脉血流量(Qspv),同时进行肝功能检查,并以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结果①HLD肝硬化组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明显增宽、血流速度明显减慢,脾静脉血流量增加,肝功能损害越严重,变化越明显。②门静脉血流量在Child A、B级组比正常人增加,而在ChildC级组比正常人减少。结论 HLD肝硬化患者肝脏损害程度不同,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程度不同,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HLD肝硬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了解病情严重程度,有助于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门脉血流动力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分成EVB阳性组和EVB阴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分别测定门静脉内径(PVD)、脾静脉内径(SVD)、门静脉血流速度(PVV)、脾静脉血流速度(SVV)、并计算出门静脉血流量(PVFV)、脾静脉血流量(SVFV)、门静脉淤血指数(PVCI)脾静脉淤血指数(SVCI)。结果 EVB阳性者的PVD显著大于阴性者(P〈0.01),PVCI及SVCI显著大于阴性者(P〈0.05),SVV显著小于阴性者(P〈0.05),在肝功能不同的患者之间Child-PughC级患者的PVD及PVCI显著大于Child-PughA级和Child-PughB级患者(P〈0.01),C级患者的PVV显著小于A级患者(P〈0.05)。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系统的血流量增多,阻力增大,而且其程度受肝功能损坏程度的影响,且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门静脉、肝动脉及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对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患者的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患者共45例进行彩色多普勒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测量结果与肝组织病理活检结果对照,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与非肝病组比较,肝硬化组的门静脉管径、脾静脉管径明显增宽(P〈0.01),血流速度亦明显减慢(P〈0.01),血流量明显增加(P〈0.01);肝硬化组的QSV/QPV明显大于非肝病组。结论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患者的以上指标与其肝纤维化程度有相关性,可以为临床治疗及随访提供帮助。其无创、价格低廉、易于重复进行等优点,成为目前肝脏影像学诊断常规和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裘品丹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0):116-11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肝硬化患者门脉血流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3年8月~2008年3月我院临床诊断肝硬化门脉高症的80例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27例,B级30例,C级23例,测量门静脉(PV)内径、脾静脉(SV)内径、平均血流速度(cm/s)和血流量(ml/min)。结果不同肝功能级别组与对照组比较血管内径明显增宽,血流速度明显减慢,血流量明显增加(P〈0.01)。不同肝功能级别组间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血管内径增大及血流速度减慢也有显著改变(P〈0.05),但血流量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多普勒超声多能动态反映肝硬化患者门脉血流改变是评价肝功能、肝硬化病变程度较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9.
危安  陈红天  刘亮 《湖南医学》2014,(10):2023-2024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慢性肝病患者门静脉血流量、肝静脉血流量及两者比值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对Child‐Pugh改良法肝功能分级A、B、C级慢性肝病患者共74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另取同期健康体检正常的对照组35例。观测两组门静脉主干内径(Dpv ),三支肝静脉内径(Dhv )、门静脉及肝静脉的平均流速(Vmean),并计算门静脉血流量(Qpv)与肝静脉血流量(Qhv)及其比值(Qpv/Qhv),并与其Child分级进行比较。【结果】随着病情逐步进展,患者 Qpv逐渐增加,Qhv 逐步减少,Qpv/Qhv值逐渐增加,各级间的Qpv/Qhv值有统计学差异( P =0.00)。【结论】应用超声检查测量Qpv、Qhv及Qpv/Qhv值对判断慢性肝病患者肝功能状态及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彭云恒   《中国医学工程》2010,(2):156-157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5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参数,并以18例正常体检患者对照研究。分析两组间门脉系统相关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结果病例组门静脉、脾静脉和脾动脉血管内径及其血流量较对照组均呈显著性增大(P〈0.01),血流速度亦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病例组脾静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Qp/Qsv)为82.4%(1360.60/1650.57),而对照组脾静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Qp/Qsv)仅为37.7%(364.31/965.69),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门静脉高压患者存在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提示其在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硬化经颈内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的常见护理问题及应用循证护理解决方法。方法通过观察18例经颈内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患者的术前、术后出现的或潜在的并发症,进行临床评估,应用循证护理的概念,确定护理问题,提供护理干预。结果通过循证护理的干预,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得到有效护理并改善症状。结论循证护理改变了临床护士以往凭经验和感觉为主的习惯和行为,解决了临床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提高护理质量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study and evaluate the treatment of the deep vein thrombosis(DVT) around the renal vein(DVT involving the renal vein and it’s surrounding,shortly as DVTAR in our study)by two-positioned filter for catheter thrombectomy assisted with a Fogarty balloon.Methods We retrospectivly analysed seven cases of DVTAR and by comparison to elicit the respective effect different methods in DVT treatment.The methods used were:1.direct thrombectomy 2.thrombectomy facillitated by blocking of blood flow with a balloon 3.direct thrombolysis via Peripheral vein and 4.thrombectomy with simultaneous placement of a two-positioned filter with a Fogarty balloon and followed by intubation thrombolysis.Result Segmental pulmonary embolism(PE)or thrombosis in vena cava were still observed by CT angiography(CTA)or venography in those cases treated with the first three methods.As for the 3 cases where two-positioned filter for catheter thrombectomy with Fogarty balloon was used,neither pulmonary embolism during and after the operation nor thrombosis in the inferior vena cava was observed.Conclusion For DVTAR,thrombectomy with simultaneous placement of a two-positioned filter with a Fogarty balloon and followed by intubation thrombolysis can be regarded as safe and effective.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时用超声引导血管穿刺技术对其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接收的恶性肿瘤实施PICC的15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70例患者在其肘部静脉处实施盲穿法将PICC导管置入;治疗组80例患者在贵要静脉处进行穿刺,通过超声的引导将PICC导管置入。观察两组患者置入PICC导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应用超声引导置入PICC导管其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71%,(P0.05)。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置入PICC导管应用超声引导,可使患者置入PICC导管后静脉血栓形成减低,临床应用效果甚佳。  相似文献   

14.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7岁,因上腹胀2月余于2004年3月2日入院。体格检查:慢性病容,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大,颧部毛细血管扩张,心肺无异常。腹部膨隆,腹肌稍紧,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扪及不满意,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膝以下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红细胞(RBC)3.2×1012/L,血红蛋白(Hb)104.00 g/L,白细胞(WBC)4.3×109/L,血小板(PLT)76×109/L;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61.8 u/L,谷草转氨酶(AST)115.2 u/L,总蛋白(TP)64.10 g/L,前白蛋白(PAB)135.2 u/L,白蛋白(ALB)31.79 g/L,球蛋白(GOL)32.40 g/L,白球比例(A/G…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总结2007 年9 月-2011 年11 月间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置管97 例资料,并分析穿刺成功率、进针次数、置管穿刺所需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置管成功率100%,进针次数1-3(1.5±0.6) 次.操作时间15-30(19.2±5.5)min,2 例(2%) 中心静脉导管误入颈内静脉内,1 例(1%) 置管后41d 形成血栓,10 例(10%) 于置管后1-80(32.9±25.7)d 发生感染.结论 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郑桂芳  段美玲 《西部医学》2011,23(3):573-574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病人最佳注射针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0月南充市中心医院CT室增强扫描的病人200例,随机分为蝶形针组和留置针组,每组各100例,比较两组病人静脉穿刺成功率、静脉外渗率、病人满意率及成本。结果蝶形针组病人静脉穿刺成功率97%,静脉外渗率5%,病人满意率87%,成本4元;留置针组病人静脉穿刺成功率100%,静脉外渗率0,病人满意率95%,成本17.6元.两组比较,留置针组静脉外渗率、病人满意率均优于蝶形针组(P〈0.05),但成本高于蝶形针组13.6元,静脉穿刺成功率两组无差异性(P〉0.05)。结论为了减少CT增强病人注射的并发症,保护病人血管,提高病人满意率,选用留置针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分析应用内窥镜取大隐静脉技术(ESVH)时静脉管径差异对手术进程及血管条件所造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至2012年于我院进行的内窥镜取大隐静脉管径(SV)病例80例,根据术前超声测量的SV管径差异将病例分为A组(管径<3mm,19例)与B组(管径≥3mm,61例),记录内窥镜手术所用时间及单纯采集静脉时间,及血管分支数、结扎分支数、修补分支数、桥血管长度等血管条件指标。术后光镜下观察两组静脉内膜结构,扫描电镜观察静脉内膜损伤,TUNEL法检测两组细胞近期凋亡。结果   小静脉管径组有更多的分支(A:12.9±3.2;B:6.3±4.1,P<0.05),冠状动脉搭桥所用桥血管长度、各组修补所占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窥镜取SV耗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59.5±12.8)min;B:(41.9±15.4)min, P<0.05],而其单纯静脉采集时间无差异(P>0.05), 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检测血管组织学差异,血管损伤组织学差异更显著(P<0.05),TUNEL凋亡检测示近期血管凋亡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大管径SV相比,管径<3mm的SV应用ESVH需要更长的手术时间,同时对血管也造成相应的损伤, 其采集更适合应用传统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外周静脉穿刺与经胸腹壁静脉穿刺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新生儿按常规采用外周静脉组(头皮静脉、四肢静脉等)置留置针,胸腹壁静脉组(胸腹壁静脉)置入留置针,比较2组的一次性成功率、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胸腹壁静脉穿刺成功率及保留时间显著优于外周静脉组(P<0.01),并发症少于外周静脉组(P<0.01)。结论经胸腹壁静脉穿刺成功率高,血管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保证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新生儿静脉通道的畅通,使各种药物及营养成分能及时输入。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