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沈阳地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疾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沈阳地区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在宫颈病变患者中的型别分布情况,探讨不同亚型HPV感染在宫颈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HybriMax技术,对1 001例门诊就诊妇女的宫颈脱落细胞进行21种亚型的HPV感染检测.结果 在946例宫颈细胞学检测异常妇女中,479例HPV检测阳性,阳性率为50.63%.细胞学检测异常组妇女HPV感染率与细胞学检测正常组妇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29例宫颈癌患者中HPV全部阳性.在HPV感染者中,除43型外,其余20种HPV亚型均被检出.感染率最高的亚型是HPV-16,阳性率为23.15%,感染率高的其他亚型依次为58、52、CP8304、33、53型.HPV的多型感染率随宫颈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细胞学正常组HPV的多型感染率与宫颈癌组妇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沈阳地区HPV在可疑就诊妇女宫颈脱落细胞中的感染率为50.63%,常见HPV亚型依次为16、58、52、CP8304、33、53型.HPV的多型感染可能促进宫颈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黔南地区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中HPV感染率及型别分布情况,为黔南地区宫颈癌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杂交HPV DNA检测法对宫颈癌36例、CINⅡ级47例和CINⅢ级43例患者宫颈组织进行21种HPV亚型的检测。结果126例患者,HPV感染检出124例,总HPV感染率为98.41%。124例HPV感染患者中,单一感染87例,占70.16%;多重感染37例,占29.84%。HPV感染型别分布宫颈癌HPV感染前三位为HPV16、HPV58、HPV52,感染率分别为22.22%,16.67%,13.89%;CINⅡ级HPV感染前三位为HPV16、HPV58、HPV33,感染率分别为19.14%,14.94%,14.94%;CINⅢ级HPV感染前三位为 HPV16、HPV58、HPV33,感染率分别为23.26%,16.28%,13.95%。结论 HPV16为黔南地区最常见的HPV感染型别,HPV58、HPV33和HPV52也有较高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宫颈癌前病变患者进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DNA检测及基因分型的意义.方法 采集2153例宫颈中心就诊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采用杂交捕获技术对HPV DNA进行检测.采用凯普导流杂交HPV分型技术检测34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的HPV亚型.结果 ①2153例受检者中701例HPV DNA检测阳性.阳性率达32.6%;其中以宫颈癌患者感染率最高,达93.9%,其次为宫颈上皮内瘤变,达54.6%.②高危型HPV感染好发于30岁以上,40~59岁是高危型HPV最高发的年龄阶段.③随着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高危型HPV DNA病毒载量有上升趋势.④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高危型HPV主要的感染类型为16、52和58亚型.低危型主要为11、6和42亚型.⑤CIN I主要感染亚型为16、52和33亚型,CINⅡ主要亚型为16、58和18亚型.CINⅢ主要亚型为16、52和58亚型.⑥高危型HPV感染者多重感染率为23.O%,其中双重感染18.9%.三重及以上感染4.1%.CIN I、CINlI和CIN III多重感染发生率未发现明显增高趋势.结论 高危型HPV DNA检测用于宫颈癌前病变筛查极有价值.HPVl6仍然是最应关注的高危亚型.  相似文献   

4.
HPV不同亚型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对细胞学筛查为异常并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524例宫颈病变(包括宫颈炎251例、CINⅠ130例、CINⅡ67例、CINⅢ61例及ICC 15例)进行HPV分型检测。结果①HPV总阳性率为55.53%(291/524),HPV感染率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逐渐上升(P<0.01),HPV感染在不同年龄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21~50岁系高发年龄。②检出20种HPV亚型,其中高危型16种,低危型4种,随宫颈病变程度的增加HPV亚型分布有所变化,宫颈炎组以HPV16、58、18、11、31、33、6为常见亚型,低度病变组(CINⅠ)以HPV16、58、18、31、56、11、33为常见类型,而高度病变组(CINⅡ~Ⅲ)以高危型HPV16、58、18、31、33、59和56型为最常见,15例浸润癌检出7种高危亚型HPV,分别是16、58、18、31、33、59和68型。HPV16亚型随宫颈病变级别加重感染率呈上升趋势(P<0.01)。结论感染率最高的高危型HPV16、58、18、31、33是主要致病基因型,尤其是HPV16型与宫颈病变程度有关,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及多重感染是导致宫颈癌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重庆地区妇女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率、型别分布及其与宫颈疾病的相关性。方法用核酸分子芯片快速杂交法检测宫颈细胞HPV,并对HPV感染率、型别分布及其与宫颈疾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7 016例标本,HPV阳性率为33.6%,高危型阳性1 558例(66.1%),型别以HPV 16、58、52、33、18、31、68亚型为主;高危型合并其他型阳性447例(19.0%),型别以HPV 16、52、58亚型为主;低危型合并其他型阳性23例(1.0%),以HPV 6、52亚型为主;低危型159例(6.7%),以HPV 11、6亚型为主;其他型170例(7.2%),以HPV CP8304和53亚型为主。宫颈病变程度与HPV感染呈正相关。结论重庆地区妇女HPV感染率相对较高,HPV-DNA检测对宫颈恶性病变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粤东地区妇女人乳头瘤病毒的筛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粤东地区宫颈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ma virus, HPV)的流行状况和感染亚型分布,以及宫颈癌中各亚型的比例,为粤东地区宫颈癌致癌机制及HPV疫苗研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采用凯普的基因芯片导流杂交HPV DNA 检测法,对2 122例粤东地区妇女宫颈样本进行21 种HPV 亚型的检测与分析,并最终行阴道镜下组织病理学活检确定宫颈癌例数.结果 2 122例受检者HPV阳性例数为523例,总阳性率为24.6%; HPV 各亚型在HPV 阳性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依次为:HPV16 (30.6%) 、HPV52 (22.2%) 、HPV58 (15.1%) 、HPV6 (10.7%) 、HPV CP8304 (7.5%)、HPV18 (7.3%) 、HPV53 (7.3%)、HPV11 (7.1%) 、HPV 31 (6.3%)等.其中发现宫颈癌39例.结论 粤东地区妇女HPV有较高的感染率,高危型感染的主要型别是HPV16、HPV52、HPV58,其中宫颈癌中主要感染亚型为HPV16、HPV18和HPV52.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粤东地区不同HPV亚型的分布情况,感染的高峰年龄及阳性者宫颈细胞学改变。方法以2009年11月~2013年7月于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体检行高危型HPV检测者为研究对象,对HPV阳性患者行TCT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该组人群共计3 167人,阳性人数217人,阳性率为6.9%。感染亚型排列分别为52、16、58、53、CP8304、18、31;年龄主要集中在30~39岁,该年龄段的感染率为51.61%,40~49岁年龄段的感染率为31.34%,20~29岁年龄段的感染率为7.37%,50~59岁年龄段的感染率为9.68%;年龄层感染率比例分别为:50~59年龄段感染者占全部感染者的13.46%,40~49岁年龄段感染者占全部感染者的8.9%,30~39岁年龄段感染者占全部感染者的5.94%,20~29岁年龄段感染者占全部感染者的4.84%。阳性者中行TCT细胞学检查者150例,病理结果为WNL(正常范围)108例(27%),ASCUS(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22例(14.57%),LSIL(低度鳞状上皮细胞病变)18例(12%),HSIL(高度鳞状上皮细胞病变)2例(1.33%),SCC(鳞状细胞癌)0例(0%)。结论粤东汕头市澄海区HPV亚型感染分布以52、16型为主,是宫颈病变发生的必要生物学条件,对HPV阳性者应尽量行TCT细胞学检查,提高筛查敏感性,其与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贺婵娟  姚德生  卢艳 《广西医学》2012,34(5):531-533
目的应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HybriMax)检测宫颈病变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型及其感染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296例行导流杂交法HPV分型检测的宫颈病变患者分为正常组(58例)、慢性炎症组(3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66例,该组再分为3个亚组,CINⅠ级组21例、CINⅡ级组19例、CINⅢ级组26例)、宫颈癌组140例,对每个组HPV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 296例受检者中191例患者HPV DNA检测为阳性,阳性率为64.53%;正常组HPV阳性率为18.97%(11/58)、慢性炎症组为25.00%(8/32),CINⅠ级组为28.57%(6/21)、CINⅡ级组为73.68%(14/19)、CINⅢ级组为88.46%(23/26)、宫颈癌组为92.14%(129/140),其中正常组与慢性炎症组及CINⅠ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HPV阳性率较CINⅡ级组、CINⅢ级组及宫颈癌组低(P<0.05),随病变级别增加HPV阳性率逐渐上升(P<0.05)。宫颈病变患者感染率较高的6种HPV病毒为16、18、58、52、53、33型,其阳性率分别为35.47%(105/296)、10.47%(31/296)、6.42%(19/296)、5.41%(16/296)、3.04%(9/296)、2.70%(8/296)。结论宫颈病变与HPV的感染密切相关,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癌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检测HPV,对于筛查、治疗及随访CIN及宫颈癌患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广西地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石蜡包埋组织中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分型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方法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分别对CINⅠ级28例、CIN Ⅱ级25例、CIN Ⅲ级25例病理石蜡包埋组织标本进行HPV分型检测.结果 CINⅠ级HPV阳性率为46.4%(13/28),其中单一感染12例,三重感染(HPV16,33,59)1例;HPV亚型的感染频度依次为(前3位):HPV16(14.3%)、58(10.7%)和52(7.1%).CIN Ⅱ级阳性率为64.0%(16/25),其中单一感染15例,双重感染(HPV11,18)1例;HPV亚型的感染频度依次为(前3位):HPV16 (20.0%)、58 (12.0%)和18 (12.0%).CINⅢ级HPV阳性率为96.0%(24/25),其中单一感染17例,双重感染7例(HPV16和58双重感染为主,共3例);HPV亚型的感染频度依次为(前3位):HPV16(52.0%)、58(28.0%)和33( 16.0%).结论 HPV 16和58是广西地区各级CIN中最常见的感染亚型,HPV分型检测能够早期发现病原并且指导后续的治疗;基因芯片技术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应用于病理石蜡包埋组织HPV分型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广州地区宫颈疾病妇女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及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探讨不同宫颈疾病妇女不同年龄、不同基因型感染与宫颈疾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导流杂交基因分析技术对患者宫颈脱落细胞标本进行HPV检测及基因分型,检测不同年龄组、不同宫颈疾病组的HPV感染率.结果 768例标本中HPV感染率为71.10%,其中单纯HR-HPV感染率为57.40%,单纯LR-HPV感染率为9.40%.其中HR-HPV以HPV16、HPV58、HPV33、HPV18为主,LR-HPV以HPV11、HPV6为主.HR-HPV、LR-HPV感染在各年龄组的构成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HR-HPV感染的比例逐步增加,而LR-HPV感染比例呈逐步下降趋势.细胞学正常组、CIN Ⅰ组、CINⅡ-Ⅲ组、宫颈癌组患者HPV感染率、HR-HPV感染率、重叠感染率均逐渐升高(P<0.05);随着CIN级别的增加,HPV16的构成比亦逐渐增加(P<0.05);CIN患者主要基因型为HPV16、HPV58为主,宫颈癌以高危型HPV16感染为主.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PV16、HPV58、年龄大于45岁是宫颈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HPV在广州地区宫颈疾病妇女生殖道有较高的感染率及重叠感染率;HPV16、HPV58、HPV33高危型感染时宫颈疾病的主要诱因,高危型HPV16/58及年龄超过45岁与宫颈癌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恶性肿瘤转移与微核现象间的关系,本实验首次运用微核试验(MT)检测了小鼠腹水型肝癌(N_(22))及其肺转移倾向亚株(H_(22)SP_(10))、淋巴结转移倾向亚株(N_(22)SL_(10))。小鼠子宫颈癌(U_(14))及其肺转移倾向亚株(U_(14)AP_(11))瘤细胞内的微核。比较了经活体筛选的上述亚株与未经筛选的原瘤株的微核细胞率(MNF)、总微核率,结果上述两项指标H_(22)SP_(10)及H_(22)SL_(10)均显著高于H_(22)(P值分别为<0.002、<0.005;<0.005、<0.001);U_(14)AP_(11)也显著高于U_(14)(P分别为<0.001、<0.001),而H_(22)SL_(10)与H_(22)SP_(10)(P>0.05、>0.05)。它表明在异质性N_(22)及U_(14)细胞群体中具有器官倾向性转移的细胞染色体畸变较重,可能为肿瘤演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结扎沙土鼠双颈总动脉20分钟后恢复血流制做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透射电镜对额叶皮质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并采用电镜能谱技术对神经元随机检测Na~十Ca~卄等离子含量。结果表明,缺血的对照组神经元Na~十明显增高达16.43,而缺血后腹腔注入双胸蚯蚓溶栓酶的实验组显著下降为13.02,接近正常组的11.47;Ca~卄正常组为1.03,对照组增高达3.81,而实验组下降为2.44。同时实验组超微结构的损伤性改变明显轻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取雄性Wistar大鼠,分四组,即正常组,糖尿病组(DM组),人参茎叶皂甙(GS)+DM组(简称GS组),大豆皂甙(SS)+DM组(简称SS组)。观察其血糖、SOD、LPO的变化,结果,DM组血糖明显升高,GS组和SS组,血糖明显下降。DM组SOD含量明显减少,GS和SS使DM大鼠的SOD含量明显增加。DM组LPO含量增高,而GS组和SS组的LPO含量均明显降低。提示了GS和SS能通过自身调节增加DM大鼠SOD的含量,降低LPO,清除自由基,减轻了自由基的损伤作用,对DM大鼠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半胱氨酸(cysteine,Cys)、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半胱氨酰甘氨酸(cysteinylglycine,CysGly)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等4种硫醇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方法  血浆经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稀释后,用三(2-羧乙基)膦盐酸盐[tris-(2-carboxyethyl)-phosphine hydrochloride,TCEP]还原,用三氯乙酸(trichloroacetic acid,TCA)溶液进行蛋白沉淀,再用7-氟苯呋咱-4-硫酸铵盐(7-fluorobenzofurazan-4-sulfonic acid ammonium salt,SBD-F)进行衍生化反应,荧光检测器检测。色谱条件:色谱柱为Kromasil C18 (250 mm×4.6 mm,5 μm),柱温29 ℃;流动相为甲醇:0.1 mol/L醋酸盐缓冲液(pH=4.5,3.5∶96.5,V/V),流速为0.8 mL/min,等度洗脱。激发波长385 nm,发射波长515 nm。采用外标法定量。结果  Cys、Hcy、CysGly和GSH的线性范围分别为50~800 μmol/L、4~64 μmol/L、10~160 μmol/L和2.5~40 μmol/L。Cys、Hcy、CysGly和GSH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2.5 μmol/L、1.0 μmol/L、1.0 μmol/L和1.0 μmol/L。各组分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12 %。平均回收率为95.01 %~116.17 %。结论  该方法具有检测时间短、灵敏性高、精密度和准确度好的特点,适用于临床人血浆中硫醇物浓度的常规检测。  相似文献   

15.
以8-氯茶碱作为内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咖啡及其3种去甲基代谢产物--副黄嘌呤、可可碱和茶碱的方法。这4种物质可以在一个固定相柱子上被同时分离;流动相为甲;0.1mol/L磷酸二氢钠(30:70)(V/V);流速:0.8ml/min;紫外检测器,波长274nm。实验表明这4种物质的最小检出量均在75ng/ml,并具有较好的线性、重复性及较高回收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高效液相与荧光分光光度计联机检测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的方法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孕周与母儿血甲状腺激素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67例中、晚期妊娠要求引产患者,10例早产及78例孕足月自然分娩患者进行了母血及胎儿脐静脉、脐动脉血中TSH、T3、T4的测定。结果:TSH值在母血及胎儿血中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增加.T3值在胎儿血中与母血中比较,显示低T3血症,T4值接近正常母体水平。结论:测定母血中的甲状腺激素,可动态观察不同孕周甲状腺激素变化,可及时发现胎儿低甲血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和氧化苦参碱对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MDR)的逆转作用及机制。方法 以胃癌亲本细胞系SGC-7901和MDR细胞系SGC-7901/VCR为细胞模型,采用MTT法检测上述5种生物碱的细胞毒活性及对MDR的逆转效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DR逆转效果最好的贝母素乙对肿瘤细胞内阿霉素(ADR)蓄积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糖蛋白(P-gp)的表达;Hoechst荧光染色和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贝母素乙诱导SGC-7901/VCR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和氧化苦参碱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SGC-7901和SGC-7901/VCR细胞的增殖,在非毒剂量下贝母素乙能够显著提高SGC-7901/VCR细胞对ADR的敏感性及细胞内ADR的浓度,降低P-gp表达。贝母素乙联合5-氟尿嘧啶(5-FU)给药可诱导SGC-7901/VCR细胞凋亡,凋亡细胞cleaved caspase-3呈高表达。结论 贝母素乙具有作为胃癌MDR逆转剂的潜力,其逆转耐药的机制可能与下调P-gp表达和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利用小鼠腹水型肝癌(H_(22))的肺转移倾向亚株(H_(22)SP_(10))与淋巴结转移倾向亚株(H_(22)SL_(10))和小鼠的心、肺、肝、肾、淋巴结冰切组织于体外混合培养,观察了不同转移能力的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间的相互作用。于混合培养24、48h后,计数冰切组织上粘附的肿瘤细胞,肝、肾、淋巴结上粘附的H_(22)细胞多于其它脏器。H_(22)SP_(10)主要粘附于肝、肾、肺,而H_(22)SL_(10)则主要粘附于淋巴结,几乎不粘附于肺组织。混合培养后的生长曲线表明加入的正常组织对三种瘤细胞生长具有不同作用,加入的五种组织对H_(22)生长均有促进作用,加入心、肝、肾组织使H_(22)SP_(10)细胞于培养48h之前呈递增趋势,而加入肺、淋巴结组织使H_(22)SP_(10)细胞生长数低于对照组,加入心脏组织96h后H_(22)SL_(10)细胞数开始高于对照组,而加入其它组织均使H_(22)SL_(10)细胞数低于对照组。该结果表明在活体中呈器官倾向性转移的瘤细胞在体外具有与相应组织特异性粘附的能力,而且这些细胞与不同宿主组织间存在不同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褪黑素载药纳米粒的优化设计及研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采用复合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褪黑素载药纳米粒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聚乳酸、壳聚糖可降解生物材料为载体,明胶为分散剂,span-80和tween-80混合液为微乳液,根据微粒的表面形态、粒径大小、分布、包封率、载药量选择最佳工艺条件,制备褪黑素载药纳米粒。结果与结论:原子力显微镜下可见纳米粒表面圆滑,分布均匀。正交设计效应曲线图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搅拌速度、溶剂挥发温度、聚乳酸与褪黑素投药比、壳聚糖浓度是影响制备工艺的主要因素。在30℃,1000r/min搅拌速度,搅拌时间45min,m(褪黑素):m(聚乳酸)为1:5,V(Tween-80):V(Span-80)为5:1,壳聚糖质量浓度为1%条件下,可制备成平均粒径为45.84nm,包封率为38.33%,载药量为8.35%的褪黑素载药纳米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