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葛根素对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ds小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抗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rds新生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小鼠从出生时开始,ip盐酸葛根素80mg/kg,每天2次,至生后35 d,对照组同时ip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用药后0、3、7、14、21、28、35d取眼球,立即经10%中性甲醛固定,常规病理切片.另取眼球经2.5%戊二醛溶液固定,电镜观察.用TUNEL,方法检测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Bcl-2在视网膜的表达.结果 病理结果显示,经葛根素治疗后14、21、28、35 d,rds小鼠光感受器细胞层数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P<0.01).电镜结果显示,葛根素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7、14、21、28、35 d可减轻rds小鼠光感受器细胞及其外段盘膜部位的线粒体、盘膜和外界膜的破坏.rds小鼠经葛根素药物治疗后3、7、14、21、28、35 d,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在7、14、21、28、35 d,Bcl-2在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基质及其内外段的表达明显增强(P<0.01).结论 葛根素可减轻rds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病变,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及其内外段Bcl-2的表达延缓rds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2.
邱晓荣 《求医问药》2014,(17):159-160
目的 :探讨在小鼠玻璃体腔内注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对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al degeneration,rd)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的主要影响。方法 :将日龄为10d的12只rd小鼠随机分为CNTF治疗组、PBS(磷酸缓冲液)注射组及空白对照组。为CNTF治疗组小鼠在眼玻璃体腔内注射CNTF,为PBS注射组小鼠在眼玻璃体腔内注射磷酸缓冲液PBS,对空白对照组小鼠不进行任何干预,在三组小鼠日龄14d、18d、22d、30d时分别为其进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结果 :本研究观察了三组小鼠出生后14d、18d、22d获得暗适应后发生最大混合反应(Max-ERG)、获得明适应后发生ERG(Cone-ERG)及30Hz闪烁光ERG(Flick-ERG)的a波(图1)、b波(图2)的振幅,结果发现,与CNTF治疗组小鼠相比,PBS注射组小鼠在进行视网膜电图检查时上述振幅均较低,其潜伏期较长。在CNTF治疗组小鼠出生后第30d为其进行视网膜电图检查仍能记录到a波和b波。结论 :在rd小鼠玻璃体腔内注射CNTF能够有效延缓其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使其光感受器细胞功能得到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NADPH氧化酶在rd小鼠遗传性视网膜变性早期的活化表达及其氧化产物活性氧的生成,探讨其在遗传性视网膜变性早期的致病作用。方法以出生后8,10,12,14,16,18d的rd小鼠及对照鼠视网膜作为研究对象。 Real-time PCR测定在rd小鼠感光细胞凋亡过程中视网膜NADPH氧化酶亚单位P22 phox mRNA的定量表达。二氢乙锭( DHE)染色法测定NADPH氧化酶活化产物ROS的生成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22phox mRNA在rd小鼠出生后第12天表达明显升高,第14天达高峰。 ROS在rd小鼠出生后第8天于视网膜外核层少量产生,第14天生成量达到高峰。结论在rd小鼠视网膜变性过程中NADPH氧化酶表达明显升高,ROS生成显著增加,皆早于或与感光细胞凋亡平行,提示NADPH氧化酶活化生成ROS可能在视网膜变性早期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CC趋化因子拮抗剂Met-RANTES对rd小鼠视网膜外核层形态的影响,探讨其在rd小鼠遗传性视网膜变性中的潜在治疗作用。方法以出生后7drd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组,分别给予腹腔注射Met-RANTES、PBS和玻璃体腔注射不同浓度Met-RANTES、PBS,直到rd小鼠出生后14d,过量麻醉法处死后摘取眼球制作冰冻切片,HE染色后观察测量视网膜后极部外核层厚度。结果腹腔注射met-RANTES、玻璃体腔注射0.7μlMet-RANTESrd小鼠与对照小鼠视网膜外核层细胞层数无明显变化(P>0.05)。玻璃体腔注射1.0μlMet-RANTES和1.5μlMet-RANTES眼球视网膜外核层比对照眼球视网膜外核层厚,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C趋化因子拮抗剂Met-RANTES对rd小鼠遗传性视网膜变性可能存有潜在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诱导复发性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oretinitis,EAU)小鼠模型,评价其发生过程及特点.方法 完全弗氏佐剂(CFA)乳化的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 161-180肽段免疫B10.RⅢ小鼠作为诱导组(35只),用CFA-PBS免疫小鼠作为对照组(6只).小鼠免疫后7、14、21、28、35 d裂隙灯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及评价眼部炎症发生、眼部表现和病理学变化;待炎症完全消失时,再次免疫小鼠,评价小鼠眼部炎症复发.结果 诱导组首次免疫后7d出现初发炎症,14 d炎症达高峰,随后炎症消退,至35 d完全消失.第35天进行再次免疫,36 d出现复发炎症,42 d达炎症高峰,随后炎症消退,但至观察期第96天部分鼠(1/5)仍维持炎症.眼部表现为睫状充血、前房渗出、瞳孔受损.病理学表现为视网膜和脉络膜炎性细胞浸润,血管炎、肉芽肿性炎,光感受器细胞层破坏,视网膜下渗出.对照组未见明显炎症.结论 建立的EAU呈现慢性复发性病程,其眼部表现和病理学特征与人类葡萄膜炎相似,可作为葡萄膜炎研究的新型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体外生成的组织工程心脏瓣叶在体内可能存在的组织活性。方法 裸小鼠12只,将体外培养的种植有平滑肌/成纤维及内皮细胞的瓣叶(实验组)和未种植细胞的支架片(对照组)包埋于裸小鼠背部皮下,观察支架片局部皮肤变化。分12、14、21、28d4个时间段各处死3只小鼠,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结果 包埋12、14d,活体显示实验组局部皮肤色泽红润,大体标本呈自体组织色泽。对照组活体局部皮肤及大体标本均苍白。HE染色结果显示,包埋12d。实验组细胞数量比对照组多,材料中部有肌纤维形成。对照组细胞数少,无肌纤维形成。至第28天.两组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加,对照组细胞仍较少。实验组显示纤维包膜内有肌纤维形成,对照组无。VG染色结果显示,种植后第12天.实验组有红染胶原纤维形成。对照组无明显的阳性染色胶原纤维。结论 组织工程心脏瓣叶在体内具有组织活性,如进行自体瓣叶原位移植可能具备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昼夜节律的改变对视网膜感光视蛋白melanopsin表达的影响。方法出生14 d (P14) 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实验组每天给予24 h持续光照,对照组模拟正常昼夜节律每天给予12 h光照、12 h黑暗环境,运用免疫荧光染色结合RT-PCR技术,分别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在光照1周后和8周后视网膜感光视蛋白melanopsin的表达情况。 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感光视蛋白melanopsin主要位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少部分位于内核层。小鼠光照1周后melanopsin阳性细胞的表达数目实验组少于对照组;RT-PCR结果示小鼠光照1周和8周时melanopsin的mRNA含量实验组均少于各自的对照组,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持续光照可以减少视网膜感光视蛋白melanopsin的表达,提示melanopsin阳性神经节细胞为光敏感性细胞,其表达可能对维持正常的昼夜节律有重要作用。 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C(PDGF-C)在视网膜变性小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检测在体外条件下PDGF-C的作用。使用的动物模型包括Pde6b~(rd1)小鼠和MNU诱导的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损伤模型。两种模型均分为两组,在视网膜下分别注射AAV-PDGF-C-Ires-ZsGreen和AAV-Ires-ZsGreen,然后通过切片HE染色观察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层厚度的变化来检测PDGF-C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在Pde6b~(rd1)小鼠的视网膜下注射AAV-PDGF-C-Ires-ZsGreen,外核层与全层视网膜厚度比为(0.575 918±0.14),较对照组A(0.335 821±0.11)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实验在MNU诱导的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损伤模型中,注射AAV-PDGF-C-Ires-Zs Green的实验组B(0.239 712±0.030 9)中外核层厚度较对照组B(0.193 552±0.022 4)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GF-C在光感受器细胞损伤的动物模型中具有较强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刘玮  肖航  惠延年  王雨生  张自峰 《重庆医学》2006,35(23):2138-2141
目的观察出血性视网膜脱离(HRD)后视网膜细胞的凋亡情况和凋亡相关基因p53在其中的表达,探讨凋亡在出血性视网膜脱离中的作用。方法21只青紫蓝兔的42只眼,随机平均分为2组,实验组经玻璃体腔向视网膜下注入自体抗凝血0.2ml,对照组视网膜下注入含肝素钠生理盐水0.2ml。2只青紫蓝兔的4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在手术后1h和1、3、7、10、14、28d对视网膜进行细胞凋亡检测实验,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原位杂交检测方法观察p53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HRD后1d视网膜外核层即出现大量凋亡细胞,3d达到峰值,7d内核层出现凋亡细胞。HRD后1~7d的p53表达显著,其中在3d达到峰值,实验组1、3、7d的p53阳性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01)。结论凋亡可能是HRD视网膜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肺炎链球菌诱发小鼠细菌性鼻腔鼻窦炎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昆明小鼠急性鼻腔鼻窦炎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清洁级昆明小鼠40只,35只鼻腔接种3型荚膜型肺炎链球菌使动物感染,5只鼻腔滴入灭菌生理盐水作对照。实验组分别于接种后第2、5、8、11、14、21、28d处死,每个时点处死5只。取鼻面骨,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动物鼻腔、鼻窦炎细胞浸润情况。结果:接种后第2、5天动物鼻腔鼻窦出现红细胞渗出,第8天开始观察到中性粒细胞集落形成,第11、14天达到高峰,21天已明显消退,第28天基本恢复正常。对照组无炎症表现。结论:采用3型肺炎链球菌成功诱发了昆明小鼠的急性细菌性鼻腔鼻窦炎。可作为临床鼻腔鼻窦炎症研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实验性光损伤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取健康成年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CON)、光损伤后1天(D1)、3天(D3)、5天(D5)组,每组10只。D1、D3、D5组大鼠采用4178Lux照度的可见光进行12小时间歇光照射,连续3天,总计36小时,然后在正常环境中分别饲养1天、3天、5天。灌流固定,摘取眼球,制成超薄切片,应用电镜技术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正常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层次清楚,染色均匀,细胞形态规整。光照后1天,光感受器外节膜盘叠状结构解离,外核层核染色质开始固缩。光照后3天,视网膜内节线粒体肿胀,空泡性变,外核层核染色质向中心聚集,呈岛状。光照后5天,视网膜光损伤达到高峰,视网膜内、外节空泡变明显增多,外核层出现细胞核碎裂,边集,光感受器细胞内线粒体空泡变,核膜皱缩,内陷。光照后各组大鼠视网膜色素上皮、内核层及节细胞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实验性光损伤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特点是光感受器的退行性变。  相似文献   

12.
原花青素对小鼠视网膜光化学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原花青素对视网膜光化学损伤后感光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24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光化学损伤模型对照组;C组为原花青素给药组。C组在造模前三天开始灌胃给原花青素混悬液(400mg/kg/d),B和C组先暗适应12小时,然后在自制的光损伤箱内光照12小时,连续光照3天。在造模后第7天,将每组的8只小鼠进行光镜观察视网膜形态学,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各实验组小鼠视网膜厚度及视网膜外核层厚度进行定量测量。结果光照第7天后,三组视网膜厚度和视网膜外核层厚度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原花青素对视网膜光化学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yotrophic factor,CNTF)对视网膜色素变性RD小鼠视网膜形态结构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出生10天(P10)的RD小鼠随机分成3组:CNTF治疗组、伪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治疗组和伪治疗组的玻璃体腔分别注射鼠CNTF和磷酸缓冲液(PBS),分别在出生后14、18、22、30天过量麻醉处死小鼠,光镜测量RD小鼠视网膜外核层厚度并做TUNEL检测。结果:TUNEL检测。RD小鼠视网膜外核层有TUNEL染色阳性细胞分布。光镜下观察显示,出生后第14、18、22、30天RD小鼠CNTF治疗组视网膜外核层厚度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CNTF玻璃体腔注射延缓了感受器细胞的凋亡,对视网膜色素变性RD小鼠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中感光细胞凋亡及其可能的基因调控机制。方法 对RCS大鼠及对照SD大鼠的视网膜组织结构进行光镜观察、细胞凋亡及Bcl-2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RCS大鼠生后15d视网膜的感光细胞视杆层及外节增厚,视杆层的厚度在25d达到高峰。感光细胞的数目在25d时有所下降,到出生后60d,仅少许感光细胞存留。出生后25~40d,RCS大鼠视网膜可见外核层TUNEL染色阳性的感光细胞,阳性细胞数35d最多。30-40d内核层和节细胞层可见Bcl-2蛋白免疫组化阳性表达细胞,35d时内核层阳性表达细胞数最多。外核层一直未见明显Bcl-2蛋白阳性表达细胞。结论 RCS大鼠视网膜变性过程中。感光细胞发生了凋亡。Bcl-2原癌基因可能不参与感光细胞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5.
实验性光损伤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较强可见光所致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现象,探讨视网膜光化学损伤发病机制。方法:取健康成年SD大鼠5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CON)、光损伤后1天(D1)、3天(D3)、5天(D5)、7天(D7)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在12h明12h暗环境中饲养7天,然后暗适应36h。D1、D3、D5、D7组大鼠采用4178Lux照度的可见光进行12h间歇光照射,连续3天,总计36h,然后在正常环境中分别饲养1天、3天、5天、7天。10%水合氯醛麻醉大鼠,摘取眼球,制备视网膜石蜡切片及超薄切片,行HE染色、TUNEL法标记及重金属染色,光镜、透射电镜观察,MIAS-1000图像分析系统检测。结果:正常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层次清楚,外核层排列规则,染色质电子密度均匀。TUNEL法染色阴性。光照后1天,外核层开始变薄,其厚度减少11.88%。核染色质开始固缩。可见少量TUNEL法标记的阳性细胞核,染色质向核膜下聚集,呈现典型的凋亡细胞表现。光照后3天,外核层厚度减少26.80%。电镜下核染色质向中心聚集。TUNEL法标记的凋亡细胞增加。光照后5天,外核层厚度减少39.76%。TUNEL法标记的凋亡细胞更。光照后7天,外核层厚度和TUNEL法标记的凋亡细胞数与光照后5天基本相似。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节细胞及内核层均无明显变化。也未了现炎症细胞。结论:实验性光损伤导致大鼠光感受器丧失,光感受器丧失的性质为细胞凋亡。实验结果初步证实光感受器细胞凋亡是实验性大鼠视网膜光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宫内生长受限(FGR)幼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被动吸烟法建立大鼠FGR模型。孕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川芎嗪高、中、低剂量治疗组。记录幼鼠出生体重;于23日龄开始Mor-ris水迷宫试验,29日龄开始消极回避试验,测试其学习记忆能力,30日消极回避试验后测量幼鼠体重。结果:①模型组幼鼠出生体重低于对照组及各川芎嗪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Morris水迷宫试验中,训练第2-6天,模型组幼鼠平台潜伏期均高于对照组及川芎嗪各剂量组;消极回避试验中,模型组幼鼠所受电击次数高于对照组及川芎嗪各剂量组(低剂量组P<0.05;中、高剂量组P<0.01)。模型组24 h后保持潜伏期低于对照组及川芎嗪各剂量组(低剂量组P<0.05;中、高剂量组P<0.01)。③30 d体重模型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及川芎嗪各剂量组(低剂量组P<0.05;中、高剂量组P<0.01)。结论:FGR幼鼠存在生长发育障碍及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川芎嗪可促进幼鼠生长发育及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落新妇甙(Astilbin)对小鼠心脏移植急性排除反应中心肌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小鼠颈部心脏移植模型。共分3组:对照组供、受体均为C57小鼠;移植组供体为BALB/c小鼠,受体为C57小鼠;落新妇甙组在移植组基础上,心脏移植后每天以落新妇甙1mg/kg灌胃。分别于术后第1、3、5、7天各取4只移植心脏.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以心肌细胞凋亡阳性细胞数占总心肌细胞数的百分比作为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结果移植组心肌细胞于术后第1天即已出现凋亡,第3天明显增加,第7天达到高峰。落新妇甙组各时间点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小于对应的移植组(P〈0.01)。结论落新妇甙对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心肌细胞凋亡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胭脂红对小鼠内脏器官形态的影响。方法 以不同剂量的胭脂红(500mg/kg,125mg/kg,62.5mg/kg)分别连续腹腔注射染毒两个月,于末次染毒称取体重后处死小鼠,取出器官,称重,光镜下观察病理形态变化。结果 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脏/体系数与空白组比较,肾/体系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肾实质细胞水变性突出,且随剂量的增高,水变性程度增加。心、肝/脏体系数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光镜下有部分细胞出现水变性。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胭脂红对小鼠器官的实质细胞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