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中药茶芎LigusticumsinenseOliv.cv.Chaxiong的挥发油中分得5个具抗惊活性的苯酞类化合物,经化学和光谱分析鉴定为丁烯基苯酞(Ⅰ)、藁本内酯(Ⅱ)、丁基苯酞(Ⅲ)、新蛇床内酯(Ⅳ)和东川芎内酯(Ⅴ)。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紫外线(UV)-B辐射对当归苯酞类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自然光(CK,只用灯罩,不安装灯管)、UV-B辐射T1[7.11 KJ/(m2·d)]、UV-B辐射T2[8.67 KJ/(m2·d)]3个处理,11月初采收当归,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当归药材中阿魏酸松柏酯、欧当归内酯A、洋川芎内酯A、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藁本内酯6种苯酞类成分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在UV-B辐射T2处理下,当归阿魏酸松柏酯、欧当归内酯A、洋川芎内酯A、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藁本内酯含量及总含量均大于CK和UV-B辐射T1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V-B辐射增强有利于当归中苯酞类成分的积累,提示当归在高海拔UV辐射强度大的条件下,有利于高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川芎,历来被誉为治疗头部疾病的圣药,广泛用于头痛、中风等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疗效。川芎的活性成分有以藁本内酯、川芎内酯为主的苯酞类,以川芎嗪为代表的生物碱类,以阿魏酸为代表的有机酸类。其中苯酞类成分与川芎的镇静作用相关,川芎内酯有明显的强心、增加冠脉流量等作用,川芎嗪在临床上用于治疗脑血栓、偏头痛及脑外伤综合征,阿魏酸已作为治疗偏头痛的药物用于临床。因此,本实验在建立藁本内酯、川芎内酯定量基础上,本着中药“多靶点多部位有效部位群”理论,对川芎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1材料与仪器川芎购于四川都江堰市徐渡乡国家GA…  相似文献   

4.
中药茶穹中苯酞类成分的研究简报罗永明,潘家祜,李其生(江西中医学院330006)关键词茶芎,苯酞类,化学成分,药理,构效关系中药茶芎又称抚芎,为伞形科藁本属植物Ligus-ticum,inenseOlivcv,Chaxiong的根茎[1],是“穹"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盐析辅助水蒸气蒸馏法对川芎挥发油提取的影响。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仪对氯化钠、磷酸氢二钠辅助水蒸气蒸馏法和传统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川芎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同时以丁烯基苯酞和藁本内酯的总含量为指标进行定量比较。结果:水蒸气蒸馏所得挥发油中得到17种化合物,挥发油提取率为0.15%,丁烯基苯酞和藁本内酯的平均总含量为4.09 mg/g;氯化钠辅助水蒸气蒸馏法得到15种化合物,挥发油取率为0.29%,丁烯基苯酞和藁本内酯的平均总含量为4.15 mg/g;磷酸氢二钠辅助水蒸气蒸馏法得到15种化合物,挥发油提取率为0.11%,丁烯基苯酞和藁本内酯的平均总含量为3.31 mg/g。结论:盐析辅助水蒸气蒸馏法与传统水蒸气蒸馏法相比,所提川芎挥发油成分差别不大,氯化钠辅助可提高出油率,但对丁烯基苯酞和藁本内酯含量无明显影响;磷酸氢二钠辅助会降低出油率,丁烯基苯酞和藁本内酯含量也稍有降低。  相似文献   

6.
苯酞类成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苯酞类成分的研究进展李其生,姚松林(江西省医药技术开发公司南昌330046)关键词苯酞类,结构特性,生物活性,综述苯酞类成分(Phthalides)是指具有苯酞母核结构的一类化合物,又系内酯类化合物。由于这类成分只在少数专著中被零散介绍,因此,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当归药材的指纹图谱,为其品质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henomenex luna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乙腈-0.5%醋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70 nm,流速1 ml/min。结果:建立了当归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HPLC-MS鉴定出阿魏酸,洋川芎内酯,川芎内酯A,丁基苯酞,E-藁本内酯,Z-藁本内酯,E-丁烯基酞内酯和Z-丁烯基苯酞共8个化学成分。结论:采用该法可为控制当归药材的内在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川芎和白芍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川芎和白芍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GC-MS分析,测定挥发油中各成分的相对百分量。结果鉴定成分60个,其中,藁本内酯在川芎及川芎和白芍挥发油中相对含量为42.71%和56.68%。结论藁本内酯为川芎和白芍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UPLC)比较鲜川芎和川芎药材中6种活性成分(川芎嗪、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的含量差异,为该药材的产地加工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75%甲醇超声提取,UPLC测定鲜川芎和川芎药材中6种活性成分,根据样品处理条件计算质量分数并进行比较。流动相为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为0.2 mL/min,检测波长为294 nm,柱温30 ℃,进样体积2 μL。结果 经检测,阿魏酸、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为鲜川芎和川芎药材的共有成分,鲜川芎中未检测到洋川芎内酯I及洋川芎内酯H。鲜川芎样品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为阿魏酸0.003 9%、洋川芎内酯A 0.006 4%、藁本内酯0.54%;川芎药材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为阿魏酸0.088%、洋川芎内酯I 0.20%、洋川芎内酯H 0.031%、洋川芎内酯A 0.76%、藁本内酯 1.3%。结论 川芎药材与鲜川芎中化学成分存在差异,推测在川芎的产地加工及贮藏过程中存在成分的转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川芎治疗肺癌脑转移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获取川芎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筛选肺癌脑转移的相关靶点;借助Clusterpro-filerR包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及STRING数据库构建川芎“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根据拓扑学参数筛选川芎治疗肺癌脑转移的核心成分及作用靶点,并将两者进行分子对接;最后,通过川芎处理人肺癌细胞PC9,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对核心靶点进行初步验证。结果 本研究共筛选出(Z)-藁本内酯、丁苯酞、油酸、杨梅酮等48个有效成分;INS、BDNF、FOS、VEGFA、PTGS2、ESR1、MAPK14、PTGS1等49个靶点蛋白;核受体活性、配体激活、转录因子活性等57个生物学功能;Prolactin signaling pathway、Breastcancer、Etrogen signaling pathway等40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杨梅酮、丁苯酞、4-羟基-3丁基苯酞、(Z)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E等成分与BDNF、FOS、PTGS2、MAPK14等7个核心靶点有较强亲和能力。Western blot结果显示,0.1 mol/L和1 mol/L川芎处理肺癌细胞PC9后PI3K的磷酸化水平分别为(86.51±13.09)%、(71.58±5.56)%,AKT的磷酸化水平分别为(87.49±13.09)%、(71.47±13.02)%,VEGF的水平分别为(84.39± 8.95)%、(80.65±10.07)%,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川芎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信号通路和多生物学功能发挥抗肺癌脑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