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对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全血低切还原粘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及全血低切相对粘度与正常组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和微循环障碍。提示治疗过程中,可采用抗凝、活血化淤方法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液粘度;并将血液流变学指标作为监测病程、判断预后、指导用药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高海拔地区(〉3000m,PO2〈75%)开腹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血液系统的影响。方法:在高海拔地区接受胆囊切除术的163例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开腹组78例和腹腔镜组85例,分别检测术前24h、术后24h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计数(PLT),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的情况。结果:术后PT、APIT、TT、FIB及PLT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和腹腔镜组术后各有DVT1例,DVT发生率分别为1.28%和1.1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海拔地区开腹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均呈高凝状态,两种术式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无差异,术后DVT的发生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指标与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方法以10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为对象,检测患者凝血指标,并分析其与患者发生DVT的关系。结果10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22例(22.00%)患者发生DVT。DVT组与非DVT组凝血时间(C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DVT组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小板计数(PLT)水平高于非DVT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AT(OR=24.872)、D-D(OR=142.152)是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并发DVT患者D-D、PLT、TAT水平呈现高表达,其中D-D、TAT为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指标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60例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为对象,以同期6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凝血指标及血流变学指标.结果 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水平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bg)水平高于对照组(P<0....  相似文献   

5.
潘秀贤  蔡焕荣  李兵 《海南医学》2010,21(9):104-105
目的探讨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以158例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为实验组,1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其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四项(PT、TT、APTT、FIB)水平。结果实验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FIB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PT、TT及APTT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指标检测可及时发现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6.
7.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是脑血管疾病的发展因素,在研究、诊断和治疗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及早进行血液流变学的检查对临床治疗、预防各种脑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研究以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为对象,从血液流变学角度进一步探讨脑血栓形成的发生,发展机制,为脑血栓病的预防、治疗提供依据。1 资料和方法1.1 对象 脑血栓形成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63.5 岁。均符合第二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证实。对照组为正常健康人40例,男,20例,女,20例, 年龄50-75岁,…  相似文献   

8.
地奥心血康对血淤大鼠血液流变学及凝血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地奥心血康对血淤大鼠血液流变学及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 采用注射盐酸肾上腺素结合冷水刺激的方法制备血淤大鼠模型,对模型及药物后大鼠血液黏度、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FIB)进行测定.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地奥心血康可以显著降低血淤大鼠的血液黏度(P<0.01);能显著降低血淤大鼠的FIB含量,延长PT和TT (P <0.05).结论 地奥心血康对血淤大鼠血液流变学及凝血系统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志强  赵波  邓耀  刘俊  谢聪 《西部医学》2019,31(11):1715-1718
【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流变学及凝血指标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2月~〖JP〗2019年1月我院收治妊娠期高血压患者136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入院的正常妊娠妇女13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晚期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比较观察组不同凝血功能指标异常项数者并发症及围产结局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孕晚期PT、aPTT、TT显著降低(P<005),Fbg显著升高(P<005);全血高低切黏度、血浆黏度、高低切还原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凝血功能指标异常≥3项者的肾功能、肝功能异常及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与凝血功能指标异常1~2项者比较显著升高(P<005);新生儿体重、1分钟Apgar评分与凝血功能指标异常1~2项者比较显著降低(P<005),围生儿死亡、剖宫产发生率与凝血功能指标异常1~2项者比较显著升高(P<005)。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妊娠晚期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指标显著异常,且妊娠期高血压并发症及不良围产结局的发生情况与凝血功能指标异常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11.
重症胰腺炎早期血液流变学与D-二聚体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智  李海良 《河北医学》2003,9(5):387-389
目的:观察重症胰腺炎早期血液流变与D——二聚体的变化。方法:将8例重症胰腺炎列为A组,将12例轻症胰腺炎列为B组,18例正常人列为C组。急者于入院后24h内肘静脉采血4-5ml,抗凝,使用重大维多产全血自动血流变快测仪PASCO—3010检测各项血流变指标,包括:血浆粘度(mpa.S),全血还原粘度(mpa.S),红细胞聚集指数,卡松粘度(mpa.S),纤维蛋白原(8/L)。使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mg/L)。结果:A,B,C三组间各项指标跑较有差异(P<0.05或P<0.01),A组与B组相比,或A与C相比,各项指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B组与C组相比,各项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重症胰腺炎早期即存在血流变异常与高凝状态,因此,早期检测急性胰腺炎血液流变与D——二聚体,对病情的判断与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活血潜阳颗粒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液流变学、纤溶系统活性的影响。方法SHR 72只,随机分为活血潜阳颗粒大、中、小剂量组及卡托普利组、松龄血脉康组、双蒸水组,并以正常血压Wistar(WKY)大鼠为对照组,给药10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结果与正常WKY大鼠比较,SHR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升高,而经活血潜阳颗粒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较SHR组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或P<0.01)。SHR PAI升高、t-PA降低,经活血潜阳颗粒灌服后PAI降低、t-PA升高(P<0.05或P<0.01)。结论活血潜阳颗粒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液流变学、纤溶系统活性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患者凝血功能与血清HBV—DNA含量之间的关系与意义。方法收集乙型肝炎患者486例,健康人群50例作为正常对照,分别检测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三项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清HBV DNA含量。分析PT、APTT、FIB等指标在不同血清HBV—DNA含量组中的变化及意义。结果除HBV—DNA〈10^3copy/ml含量组的PT值与正常对照无差异外,其它各组PT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特别是10^3copy/ml〈HBV—DNA〈10^7copy/ml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具有具有显著性差异,乙型肝炎患者APTT值与正常对照组和乙肝患者HBV—DNA含量〈10^3copy/ml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特别是当HBV—DNA〉10^3copy/ml时,与正常对熙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不同HBV—DNA含量分组之间PT、APTT、FIB差异也有显著性。结论乙型肝炎病人凝血功能的异常随着病人体内HBV—DNA含量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特别是对于HBV—DNA含量在10^4~10^6copy/ml病人,应该随时监测病人的凝血功能,以防止出现严重的出血和把握抗病毒治疗的时机。  相似文献   

14.
彭惠媚  胡中华  李惠  陈小丹 《海南医学》2014,(13):1890-1893
目的观察灯盏细辛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8例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硫酸氯吡格雷片、灯盏细辛注射液。3个月后观察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电图心肌缺血情况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缓解总有效率为94.2%(33/35),对照组为72.7%(24/3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问静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性改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粘度及血沉指标均有所改善(P〈0.01),但治疗组还能够改善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率;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能够更明显地改善血流变学指标(P〈0.05)。结论灯盏细辛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减少心绞痛发作,改善微循环灌注,改善血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高阳  芦璐 《医学研究杂志》2005,34(11):20-23
目的研究中国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患者抗凝蛋白缺陷的发生率,探讨中国人群LDVT的主要发病机制。方法应用ACL Puturn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了100例LDVF患者(包括73例初发和27例复发病例)和100例健康人的抗凝血酶(AT)、蛋白S(Ps)、蛋白C(Pc)活性及活化蛋白C抵抗性(APCR)。结果 LDVT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DVT复发组与初发组相比,AT、PS、PC活性明显降低,APCR阳性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本组100例LDVT患者中共有25例患者存在有抗凝蛋白缺陷,以PS缺陷的总发生率最高,为13%(13例),其次是PC缺陷,为8%(8例),AT缺陷占5%(5例),APCR缺陷的总发生率最小,为4%(4例)。结论先天性或获得性抗凝蛋白缺陷是中国人LDVT发病和复发的重要机制之一,中国人群LDVT患者PS、PC、AT缺陷发生率高于西方国家,中国人静脉血栓易栓症的病因与西方国家不同,因此有必要对LDVT病人进行抗凝蛋白水平的筛选。  相似文献   

16.
常学润  张霞  卢怀云  王雷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1):449-449,451
目的:探讨酒依赖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变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收集戒酒的住院患者80例与80例不饮酒的健康人作对照,对两者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检测。并对两者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酒依赖患者全血低切黏度显著增高(P〈0.01);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刚性指数减小(P〈0.05);胆固醇(CH)和甘油三脂(TG)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结论:酒依赖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异常,血液呈现高粘滞现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行为类型青光眼病人手术应激的焦虑情绪和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68例急性闭角性青光眼病人,用A型行为问卷评定后分为A型行为和B型行为两组,手术前后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焦虑情绪和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两组病人手术后SAS评分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手术前有明显增高,A型行为组增高更显著。A型行为组病人的前房恢复也慢于B型行为组。结论行为类型影响手术应激的焦虑情绪及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凝血及纤溶活性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HA法测定了65例2型DM2和30名正常对照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同时测定血粘度和血脂。结果:显示2型DM患者血浆D-二聚体,血粘度,量固醇和甘油三脂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伴有视网膜为2型DM组的血浆D-二取答本,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积指数和变形指数均高于无视网膜病变组(P〈0.01);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脂立平颗粒对脂肪肝大鼠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复合方式建立大鼠脂肪肝模型,观察给药结束后不同组别大鼠血清TC、TG、ALT含量及肝组织TC、TG、HDL、LDL含量;同时检测全血高、中、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结果:脂立平颗粒可显著降低降低肝组织及血浆中TC、TG含量,显著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结论:脂立平颗粒对脂肪肝大鼠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有明显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科患者漂浮血栓(FF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以2009年1月至2013年11月因骨科疾病致深静脉血栓(DVT)患者855例为研究对象,对年龄、就诊原因、发现时间、骨折部位、发生血栓部位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55例患者发生漂浮血栓70例,发生率8.2%,平均年龄51.34岁,因摔伤及车祸、工伤而入院的患者最多,伤后发现血栓时间平均4.77d,以股骨远端及髁间,胫骨近端及胫骨平台骨折发生漂浮血栓最多,达31例,占44.3%,70例漂浮血栓中,腘静脉漂浮血栓最常见,占82.9%。FFT较普通血栓(OT)风险度更高,其发生与患者年龄、病史、骨折部位及血栓发生部位均具有相关性,对于高危患者,临床医生要引起高度重视,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降低FTT及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