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邱小芩  林丽萍 《医学文选》2006,25(4):755-756
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肺静脉是应用射频能量消融诱发心房颤动的异位灶,从而根治心房颤动,是近几年来开展的一项安全而有效的新技术。近年来的心脏电生理研究证实,阵发性心房颤动多是由局灶性房性早搏触发或发动的,这些早搏大多起源于肺静脉,通过射频导管消融技术进行阵发性房颤相关的肺静脉电隔离,可以有效地防止心房颤动的复发。文献报道为正常心脏形态的病人,由于右位心心脏完全转位,结构与正常心脏位置发生改变,大大增加了手术的难度。我科2006年4月应用射频消融电隔离成功治疗1例阵发性房颤的右位心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0,(3):516-521
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技术在甲状腺良性结节微波消融治疗随访的价值。方法:选取74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86枚病灶)为研究对象。每例患者在术前与术后1、3、6、12个月随访时进行常规超声、微血管成像及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并记录结节及消融灶的位置、大小、回声、形态、边界、血流信号、剪切波弹性成像杨氏模量值及微血管成像情况。结果:常规超声显示消融治疗前后病灶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没有改变,治疗后消融灶的体积随时间延长进行性减小,第12个月有17例患者的20枚消融灶完全消失。微血管成像技术:术后随访中仅2例患者的3枚消融灶在术后1个月显示边缘局部出现短棒状微血管分布,对该病灶残留区追加微波消融,再次随访时消融灶未见微血管分布。剪切波弹性成像:术后随访中发现消融灶的杨氏模量值呈先增高后减低的趋势,术后1、3、6个月消融灶的杨氏模量值较术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态超声技术在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治疗的术前预估及术后疗效随访中具有肯定价值,对促进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结节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3.
林海  王江 《医学综述》2012,18(8):1152-1156
微波消融主要适用于不适合手术治疗包括不能手术切除、手术切除困难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早期肝癌患者,且无血管、肝胆癌栓或肝外转移灶,肿瘤距肝门部或胃肠道的距离至少5 cm。近年来研究表明,微波消融联合化疗对不可切除的实体瘤有着确切疗效,不良反应小,能够显著降低微波消融后局部复发率。现对有关微波消融联合化疗在恶性肿瘤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邱小芩  林丽萍 《微创医学》2006,25(4):755-756
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肺静脉是应用射频能量消融诱发心房颤动的异位灶,从而根治心房颤动,是近几年来开展的一项安全而有效的新技术.近年来的心脏电生理研究证实,阵发性心房颤动多是由局灶性房性早搏触发或发动的[1],这些早搏大多起源于肺静脉,通过射频导管消融技术进行阵发性房颤相关的肺静脉电隔离,可以有效地防止心房颤动的复发.文献报道为正常心脏形态的病人,由于右位心心脏完全转位,结构与正常心脏位置发生改变,大大增加了手术的难度.我科2006年4月应用射频消融电隔离成功治疗1例阵发性房颤的右位心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射频治疗子宫肌瘤后组织的病理改变和雌孕激素受体 (ER、PR)表达的情况 ,探讨射频治疗子宫肌瘤的机制。方法 :30例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 ,分别采用 0 .5cm、1.2cm长的射频刀行射频治疗 ,2 8例治疗后立即切除子宫 ,2例 3d后切除子宫 ,于消融灶中心 (A组 )、边缘 (B组 )、边缘外 1cm(C组 )、边缘外 2cm(D组 )处取材 ,HE染色下观察病理变化 ,免疫组化检测ER、PR水平 ;选同一患者子宫上未做射频治疗的肌瘤作为对照组。结果 :射频治疗后 ,消融灶中心肌瘤组织呈凝固性坏死 ,ER、PR无表达 ;消融灶边缘肌瘤细胞变性 ,ER、PR表达减少 (P <0 .0 5 ) ;消融灶边缘外 1cm ,肌瘤细胞无变性、坏死 ,但ER、PR表达仍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消融灶边缘外2cm ,ER、PR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使肌瘤组织凝固性坏死 ,ER、PR低表达是射频治疗子宫肌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射频自凝刀靶点治疗子宫肌瘤的急性临床病理学试验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通过观察被射频消融热毁损肌瘤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和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表达的变化 ,循证射频自凝刀靶点治疗子宫肌瘤微创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 :对需行子宫全切的 30例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 ,分别采用 0 .5cm、1.2cm长的射频自凝刀头对其行射频消融 ,其中 2 8例消融治疗后立即切除子宫 (急性试验组 ) ,征得同意 2例于消融治疗 3d后切除子宫 (慢性试验组 )。试验组从消融灶中心 (A组 )、边缘 (B组 )、边缘外1cm(C组 )、边缘外 2cm(D组 )处取材 ,HE染色下观察病理变化 ,免疫组化检测ER、PR水平 ;对照组取材选同一子宫上未做射频消融的肌瘤组织。结果 :射频消融治疗后 ,消融灶中心肌瘤组织呈凝固性坏死 ,ER、PR无表达 ;消融灶边缘肌瘤细胞变性 ,ER、PR表达减少 (P <0 .0 5 ) ;消融灶边缘外 1cm ,肌瘤细胞无变性、坏死 ,但ER、PR表达仍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消融灶边缘外 2cm ,ER、PR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射频消融微创技术使肌瘤组织凝固性坏死 ,ER、PR的表达消失或减低 ,从而达到治疗子宫肌瘤的目的 ,这可能是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机制和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慢径消融时心内电生理改变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对94例慢-快型AVNRT病人采用射频消融慢径治疗,分析消融前后电生理特征、消融时心内电生理改变和消融终点.[结果]94例均消融成功,其中75例(80%)慢径阻断,19例(20%)慢径未阻断,其中2例(2%)慢径未阻断者并有1~2个心房回波术后随访(28±17)月,4例术后1~5月复发,经再次消融成功.术中5例消融时呈持续交界心律,经消融后仍然有心动过速发作,调整靶点后消融成功;4例放电时有房室传导阻滞先兆,用时间滴定法消融成功.[结论]慢径路消融的理想终点应该是电刺激诱发的心动过速消失;消融时出现持续交界心律是安全的,部分患者需调整消融靶点提高消融成功率;有房室传导阻滞先兆者采用时间滴定法,可避免永久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微波凝固消融配合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超声引导下微波凝固消融术后配合中药治疗30例原发性肝癌.结果 29例癌灶完全坏死,1例癌灶远处出现小灶.结论 超声引导下微波凝固消融配合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HE染色和酶组织化学染色对判断微波消融灭活肝癌细胞效果的价值。方法 分别用60℃、3min和50℃、3min两种条件的微波消融,依次治疗A、B两组(每组6只)小鼠移植型肝癌,取微波消融前、后的肿瘤组织标本制成石蜡和冰冻切片,进行常规HE染色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黄递酶(NADH-diaphorase)化学染色,并在显微镜下观察两种染色情况。结果 从HE染色观察.两组小鼠肝癌组织在微波消融后的即刻.其细胞核形态和排列较消融前无明显改变;酶组织化学染色显示,A组肿瘤消融区内的NADH-diaphorase活性均消失,说明癌细胞灭活;B组肿瘤消融区内上述酶活性都呈散在阳性,提示部分癌细胞仍存活;两组肿瘤灭活效果明显不同(P〈0.01)。结论 HE染色不能评价微波消融对肝癌的即刻灭活效应,酶组织化学染色测定NADH-diaphorase活性能判定微波消融对肝癌的灭活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报道 4 2例房性心动过速 (AT)电生理特点及消融治疗。方法  4 2例患者均行电生理检查 ,心动过速能被心房快速起搏及心房早搏刺激终止 ,心室起搏时无室房传导。对起源于上腔静脉和左下肺静脉 5例房性心律失常患者 ,分别采用局灶点消融和消融电隔离方法终止心动过速。结果  5例房性心律失常病人 ,采用局灶消融和电隔离消融分别有效终止房性心动过速。AT病人均采用激动标测并结合拖带或隐匿拖带寻找消融靶点 ,靶点局部电位较体表心电图P’波提前 30~ 6 0ms以上 ,结合机械阻断等选择靶点可提高成功率 ,选择双大头标测能缩短手术时间 ,AT的机制不同对消融的成功无影响。结论 起源于上腔静脉和左下肺静脉的房性心律失常 ,射频消融治疗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由于心动过速造成心脏扩大 ,成功消融治疗后心脏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报道2侧局灶性房颤的射频消融结果。方法 常规穿刺置入冠状窦电极、希氏束电极,右室心尖电极和/或右房Halo电板,确定诱发房颤的房早起源的大致部位,对起源于左房者,穿刺房间隔,置入标测电板至左、右上肺静脉和左下肺静脉,确定起源后进行电隔离消融。结果 例1为阵发性房颤.起源于左上肺静脉,例2为“无休止性”房颤,起源于右房后侧游离壁。例1采用8mm大头消融电板,对左上肺静脉主干进行片状消融,功率20W,放电7次,消融成功。例2先采用最早激动部位消融未成,后改为“井”形线性消融,获得即刻成功。随访16和15个月,例1房颤未发作,例2术后15d房颤复发。术中、术后无并发症。结论 射频消融局灶性房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射频消融旁道中我们摸索出“窦-室-窦”标测法(SVS).采用SVS的33例旁道消融全部成功,插入导管平均2.4根,放电次数平均6.9次,10次以内放电成功率78.8%,操作总时间平均1.7h,均显著优于未采用SVS的另43例(P<0.05).此结果表明,采用SVS可使射频消融旁道术插入较少的导管,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放电次数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声物理因素对其损伤灶的影响。方法 使用自行研制的超声导管消融系统,在犬离体右室或左室游离壁热动力学模型上进行超声心室肌消融,并与射频消融比较。结果 电功率与超声损伤灶深度线性相关损伤面积与辐照时间有正相关关系。电功率是超声消融损伤深度较理想的预测因素,能量是描述损伤面积较好的物理量,换能器/组织接触压与损伤灶大小无明显关系,超声损伤灶的远大于射频损伤灶的深度,结论 与射频消融相比,超声  相似文献   

14.
常规下腔静脉途径消融失败的 2 1例右前侧壁、右后侧壁、右侧壁、前间隔单一房室旁道患者 ,改经上腔静脉途径后均成功消融 ,手术时间及放电次数、X线曝露时间明显缩短。作者认为对常规经下腔静脉途径消融失败的右侧房室旁道采用上腔静脉途径可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5.
Ventriculartachycardia (VT)mappingisconventionallyperformedbysequentiallypositioninganelectrodecatheteratmultipleendocardialsites However,thisconventionalcatheter basedpointmappingfailstoprovideaglobalviewofchamberactivation Globalactivationmapsmayallow…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细针穿刺细胞学活检确诊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19例,二维超声示单发病灶,最大切面2.4mm×3.0mm~8.0mm×8.9mm,均无淋巴结转移。超声引导下取18G射频针行定点消融,扩大消融范围,消融功率35~45W,单一消融点消融时间30~45s。详细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定期超声复查消融灶大小、有无复发病灶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19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灶均完全消融灭活,消融过程顺利。术中不适、术后局部隐痛等消融并发症发生率47.4%(9/19)。所有病灶均于术后18个月内完全消失,消融灶吸收呈“线”状回声。消融灶术后1、3、6、12个月平均缩小率分别为11.2%、45.6%、63.1%、82.3%。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病灶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征象。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射频消融近期疗效显著,创伤小,安全性高,且不影响美观,值得临床上应用并进一步观察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导管射频消融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 5 2例病人进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结果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7例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35例 (右侧旁路 8例 ,左侧旁路 2 7例 ,其中 1例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术总成功率 98% ,复发率 2 % ,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射频消融术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用40 MHz 的射频经静脉导管消融犬心室肌的实验结果表明,40 MHz 的射频可致心肌细胞的局灶性凝固性坏死。坏死周边部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部分肌纤维断裂,线粒体中出现许多电子密度增高的颗粒。消融前后血液动力学参数无变化,均未见心律失常和心肌穿孔。初步认为:40 MHz 的射频用于消融心室肌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旁路介导的心动过速及射频消融的方法对旁路消融的影响。方法:100 例旁路介导的心动过速经常规电生理检查,双旁路5 例,单旁路95 例,共105 条旁路。用动脉鞘Webster 消融导管标测和Swartz 鞘Daig 消融导管标测二尖瓣环或三尖瓣环,以旁路顺传的最早心室激动或逆传的最早心房激动处为消融靶点。结果: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94例,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3 例,房颤7 例,房扑1 例。97(97/105,92%) 条旁路消融成功,其中动脉鞘Webster 消融导管标测成功85 条,12 条未成功的改用Swartz 鞘Daig 消融导管标测成功。结论:两种消融方法的运用可提高旁路消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慢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口服氯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对心房颤动复发及心房结构的影响。方法拟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射频消融组50例和射频消融+药物组(氯沙坦联合胺碘酮)50例。术后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确定心律失常发作情况,超声心动图复查心脏结构和功能。结果电学隔离后15例患者转为窦性心律(射频消融组8例,射频消融+药物组7例),每组各有4例患者转为三尖瓣峡部相关心房扑动,消融三尖瓣峡部后转为窦性心律。其他患者通过进一步消融及电复律转为窦性心律。与射频消融组比较,射频消融加药物组术后1 a左心房前后径减小,而心功能无明显变化。随访过程中射频消融组心房颤动复发率为60.0%,射频消融加药物组心房颤动复发率为32.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口服氯沙坦联合胺碘酮可有效维持窦性心律,使左心房前后径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