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血清中的含量与病理类型及TNM分期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HSA检测NSCLC患者腺癌、鳞癌,及不同TNM分期中VEGF的含量,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肺腺癌与鳞癌患者血清中VEGF的含量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t=2.42,P〈0.05);Ⅰ、Ⅱ、Ⅲ及Ⅳ期肺癌患者血清中VEGF含量不同(F=11.12,P〈0.05),随着分期的进展逐渐增高;且TNM分期与血清中VEGF含量呈正相关关系(r=0.62、P=0.01)。结论:肺癌患者VEGF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病理类型没有明确联系,与TNM分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浆P16基因突变对NSCLC发生、发展争预后估计的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P16基因第2外显子,并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产物突变情况,再与各生物参数进行相关研究。结果10例健康人血浆中没有测到P16基因第2外显子突变;32例NSCLC患者血浆中有14例(43.75%)测到这种突变,其中,鳞癌、腺癌及腺鳞癌中突变率分别为57.1%(8/14),37.5%(6/16)和0(0/2),鳞癌中P16基因的突变率明显高于腺癌和腺鳞癌(P〈0,05)。TNM分期Ⅰ,Ⅱ,Ⅲ,Ⅳ期NSCLC患者血浆P16基因突变率分别为25.0%(1/4),33.3%(3/9),50.0%(5/10)争55.5%(5/9),Ⅲ,Ⅳ期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结论血浆循环核酸P16基因突变在NSCLC中有较高的检出率,并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和病理类型有关,血浆P16基因突变对NSCLC的诊断以及转移的预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既往接受过化疗或放疗或不能耐受放化疗的患者,应用吉非替尼(每天250mg)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有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时为止。结果28例患者应用吉非替尼治疗,其中CR1例,PR10例,SD6例,PD11例,有效率(CR+PR)为39.3%,疾病控制率(DCR)(CR+PR+SD)达60.7%。女性治疗有效率高于男性(P〈0.05);腺癌患者有效率优于非腺癌(P〈0.05);不吸烟患者有效率高于吸烟患者(P〈0.01)。平均随访12.3个月,MTFP为6.8个月,MST为10.3个月,1年生存率为35.2%。腺癌患者MST长于非腺癌患者(P〈0.05)。临床受益患者MST明显高于临床进展患者(P〈0.01)。不良反应主要为皮疹和腹泻,Ⅰ~Ⅱ级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91.7%。结论吉非替尼用于治疗老年晚期NSCLC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Bax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该院NSCLC患者肺组织石蜡标本80例(NSCLC组)及良性病变病灶旁正常肺组织石蜡标本20例(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测定NSCLC组织中VEGF和Bax的表达,并探讨二者与NSCLC病理类型、TNM 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NSCLC组中VEGF阳性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Ⅲ~Ⅳ期VEGF阴性表达高于Ⅰ~Ⅱ期,有淋巴结转移组织中的VEGF阳性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的表达与腺癌、鳞癌无相关性(P>0.05)。NSCLC组中Bax表达低于对照组,Ⅲ~Ⅳ期Bax阳性表达低于Ⅰ~Ⅱ期,有淋巴结转移组织中Bax阳性表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ax的表达与腺癌、鳞癌无相关性(P>0.05)。NSCLC中VEGF和Bax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VEGF的表达在NSCLC中起着促进作用,并与Bax表达呈负相关,二者的表达可为NSCLC的诊断及预后提供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磷酸化AKT(p-AKT)及其下游分子Cyclin D1、MMP-9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情况,探讨p-AKT及其下游分子在肺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80例NSCLC组织及35例非肿瘤性肺组织标本中P—AKT、Cyclin D1和MMP-9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AKT、Cyclin D1和MMP-9在NSCLC中高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8.8%、76.3%和72.5%,显著高于非肿瘤性肺组织中阳性表达0、0和11.4%(P〈0.05)。p-AKT在高中分化腺癌中阳性表达(95.0%)显著高于低分化腺癌的表达(50.0%)(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及鳞癌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CyclinD1、MMP-9表达与淋巴结转移、鳞癌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MMP-9还与TNM分期有关(P〈0.05),P—AKT的表达与Cyclin D1呈正相关(rs=0.787,P〈0.01),与MMP-9蛋白表达无关(rs=0.022,P〉0.05)。结论 在NSCLC中存在AKT的活化,Cyclin D1的高表达可能与AKT的活化有关,MMP-9可能通过其他的调控机制参与了肺癌的发生发展。在NSCLC组织中存在着AKT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不同病理类型肺癌同期远处转移的特点。方法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近年同期远处转移Ⅳ期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统计学处理数据,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远处转移情况。结果青年以腺癌为主,中老年以鳞癌为主;骨转移中腺癌最高,为35.14%(P〈0.05);鳞癌的脑转移率最低,为10.64%(P〈0.05);肝脏转移比较无差别(P〉0.05);胸膜转移中腺鳞癌最高,为80.00%(P〈0.01);对侧肺内转移中鳞癌低于腺癌(P〈0.05);心包转移中腺癌最高,为13.51%(P〈0.05);肾上腺转移中小细胞癌显著高于其他类型(P〈0.01)。结论不同病理类型肺癌同期远处转移的特点不同,ECT等检查手段能够及早发现,为肺癌准确分期、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吉西他滨联合卡铂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住院初治及复治的NSCLC患者21例,对初治、复治以及不同类型、不同分期的NSCLC患者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初治患者的疗效明显高于复治的疗效,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NSCLC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期NSCLC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减少。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卡铂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少,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Fas/FasL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2过氧化物酶(SP)法染色技术测定65例NSCLC组织标本Fas/FasL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病理类型、区域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及TNM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NSCLC组织中Fas蛋白表达率显著低于正常肺组织(46.15%vs80.00%,P〈0.05),而FasL蛋白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49.23%vs13.33%,P〈0.05);FasL的表达与肺癌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关,但Fas/FasL与肿瘤病理类型、病理分级及TNM分期无关。结论:Fas/FasL蛋白可能参与了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凋亡的调节;检测FasL蛋白的表达有可能为临床判断NSCLC区域淋巴结转移、病变的发展以及评估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ucin-1(MUC1)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人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MUC1 mRNA在NSCLC病人外周血中的表达。结果NSCLC病人外周血中MUC1 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人(t=2.01,P〈0.05);鳞癌与腺癌病人MUC1基因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NSCLC病人外周血中MUC1 mRNA表达与NSCLC的病理分级、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F=25.62、34.61,t=2.05,P〈0.05)。结论NSCLC病人外周血中MUC1 mRNA表达与NSCLC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及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对判断NSCLC恶性程度及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β(MIP-1β)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各病理类型中表达及其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38例新鲜NSCLC癌组织标本MIP-1βmRNA,半定量分析各病理类型MIP-1β基因表达水平。用免疫组化法(IHC)对66例NSCLC石蜡肺组织标本的MIP-1β进行检测,并通过着色面积和着色程度评估阳性率;比较不同病理类型、TNM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中MIP-1β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MIP-1βmRNA表达在鳞癌和腺癌间比较无显著差异(1.23±0.29比1.25±0.26),但均显著高于支气管肺泡细胞癌(0.86±0.03)。在肺鳞癌和腺癌的大多数癌细胞胞浆中有MIP-1β蛋白表达,在支气管肺泡细胞癌无明显表达;MIP-1β蛋白表达阳性率在腺癌和鳞癌无显著差异(69.7%比58.6%)。MIP-1β蛋白在NSCLC不同TNM分期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Ⅰ期74、2%、Ⅱ期29.4%、Ⅲ期85.7%,Ⅰ期与Ⅲ期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二者阳性率均显著高于Ⅱ期(P〈0.05)。MIP-1β有无淋巴结转移的肿瘤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5.8%和76.3%,二者有显著差异。结论MIP-1β可在肺癌肿瘤细胞表达,并与肿瘤的病理类型、TNM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1.
刘顺林  施敏骅 《浙江医学》2010,32(11):1643-1645
目的研究原癌基因鼠类淋巴瘤滤过性病毒致癌基因(Bmi-1)在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探讨Bmi-1作为新的肿瘤标志物在NSCLC临床诊断、分期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8例肺癌组织、29例癌旁肺组织及13例肺良性病变组织中Bmi-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Bmi-1水平的表达在NSCLC组织中明显高于肺良性病变(P〈0.05),而在肺良性病变组织及癌旁组织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Bmi-1在鳞癌和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无明显差异(P〉0.05);在低分化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中分化和高分化肺癌(均P〈0.05),但中分化和高分化肺癌间无明显差异(P〉0.05);Ⅲ、Ⅳ期肺癌标本中Bmi-1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Ⅰ、Ⅱ期肺癌间无明显差异(P〉0.05);Bmi-1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患者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结论Bmi-1在肺癌组织中表达增高,并与肺癌的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Bmi-1可作为评估肺癌患者病变范围和预后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Bcl-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80例NSCLC和20例正常肺组织中Bcl一2和VEGF的表达。结果NSCLC组织中VEGF和Bcl-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P〈0.01);VEGF和Bcl-2的表达在高、中和低分化肺癌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肺癌TNM分期组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VEGF的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显著性(P.〈0.os);而Bcl-2在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间的表达无差异性(P〉0.05)。VEGF、Bcl-2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和Bcl-2的高表达可能与NSCLC的发生发展有关,两种基因蛋白产物的检测对肺癌患者的诊治和预后评估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Nucleostemin基因及PCN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检测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3例NSCLC患者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15例癌旁正常者的组织中NS蛋白进行检测,并对其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关系进行分析。结果:NS蛋白在NSCLC中的表达率为54.7%(29/53)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率0(0/15),NS蛋白腺癌组织的表达率为65.2%(15/23)明显高于鳞癌组织的表达率46.7%(14/30),高、中分化组织的表达率42.9%(15/35)明显低于低分化组织的表达率77.8%(14/1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oNSCLC组织中PCNA阳性率71.7%(38/53)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6.7%(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CLC患者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NS基因mRNA和蛋白存在明显的高表达趋势,PCNA阳性率显著增高,有利于肿瘤细胞恶性增殖,因而是一种临床应用价值较高的肿瘤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林玲  周建英  吕冬青  吴小脉  冯加喜 《浙江医学》2011,33(8):1133-1135,1139
目的探讨β防御素-3(HBD-3)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树突状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对6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进行HBD-3及S100检测。分析HBD-3在不同病理类型、临床阶段的肺癌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S100表达的关系。结果(1)HBD-3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2)HBD-3在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腺癌组织(P〈0.05);(3)HBD-3在不同临床阶段的肺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S100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5)HBD-3与S100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肺癌组织中HBD-3表达增高,可能是通过趋化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而在机体抗肿瘤免疫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蛋白(Kiss-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中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VD)相关性研究。方法收集我院NSCLC组织标本68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Kiss-1和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CD34标记)。结果NSCLC组中Kiss-1和VEGF阳性率和MVD值均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Kiss-1和VEGF阳性表达均与NSCLC组的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并且在NSCLC组织中两者表达呈负相关;NSCLC组中Kiss-1和VEGF阳性者的MVD值与其阴性者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有无淋巴结转移者中Kiss-1和VEGF阳性者的MVD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得出Kiss-1和VEGF的表达与MVD值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Kiss-1和VEGF在NSCLC发生和转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Ki8S--1和VEGF与NSCLC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转化生长因子BⅡ型受体(TGFBR2)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的变化与NSCLC的发生的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15对原发性NSCLC(腺癌50例,鳞癌44例,腺鳞癌6例,巨细胞癌2例,大细胞癌13例)及其相应正常对照肺组织中TGFBR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TGFBR2在NSCLC与正常对照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细胞癌与腺癌、鳞癌等病理类型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GFBR2的表达变化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和局部侵袭、淋巴结侵袭、转移、临床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GFBR2的表达异常与病理类型有关,TGFBR2的表达下调可能与NSCLC尤其是大细胞癌的发生或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4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随机选择的40例健康成年人的VEGF水平。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的VEGF水平(16.26±1.98)μg/L显著高于正常成年组(10.87±1.9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VEGF水平随TNM分期进展明显升高;有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低分化NSCLC患者血清VEGF含量高于高中分化者(P〈0.05)。结论血清VEGF水平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病人诊断、转移、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中肺特异性X蛋白(LUNX)mRNA的表达,探讨其对NSCLC微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54例NSCLC患者化疗前后、非肺癌恶性肿瘤患者36例、肺良性疾病患者16例及健康志愿者15例的外周血进行LUNX mRNA检测。结果:54例NSCLC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LUNX mR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48.1%(26/54)和25.9%(14/54),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肺癌恶性肿瘤患者、肺良性疾病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外周血LUNX mRNA的阳性表达率均为0,与NSCL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UNX mRNA的阳性表达率在化疗前后均随TNM分期增加而升高(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NSCLC外周血LUNX mRNA表达与化疗近期疗效无关(P〉0.05)。结论:LUNX mRNA是一种检测NSCLC外周血微转移较好的特异性标志物;化疗后NSCLC外周血LUNX mRNA的表达比化疗前显著降低,表明有效化疗可消灭NSCLC患者的微转移癌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 p53抗体在维吾尔族(维族)、汉族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carcinoma,NSCL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且未经放化疗、手术治疗的患者50例(病例组),其中维族、汉族患者各25例,另选取维族与汉族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各2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 p53抗体含量,采用全自动免疫化学发光仪检测血清常用肿瘤标志物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维族病例组 p53抗体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抗体表达与其分化程度、TNM 分期密切相关(P <0.05);汉族病例组 p53抗体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抗体表达与其分化程度、TNM 分期密切相关(P <0.05);维族病例组不同病理分型 p53抗体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民族病例组和对照组 p53抗体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病例组在性别、年龄、分化程度、TNM 分期以及病理分型上均无相关性(P >0.05),并且两民族患者血清 p53含量与其各自血清中肿瘤标志物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维、汉两民族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的 p53抗体的表达情况基本一致,临床上可以考虑给予维、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相同或者相似的与 p53相关的诊断及治疗措施,同样可以根据相同或相似的 p53抗体指标来判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与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治疗合并COPD的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2010年1月~2014年6月手术治疗的合并COPD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随机选取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CVATS组)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VAMT组)患者各30例,对两组围术期临床指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切除肺叶总数、术前COPD程度、术后病理类型及病理分期情况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VATS组在胸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镇痛剂使用时间、切口长度、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吸氧时间方面较VAMT组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两组无显著差别(P〉0.05);CVATS组和VAMT组平均每例患者清扫淋巴结数目分别为(19.45±6.56)枚和(21.53±6.35)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ATS组术后心律失常、切口慢性疼痛、肺不张的发生率较VAMT组均明显减少,肺部感染、肺漏气、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也较VAMT组低,两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33%和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合并COPD的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更安全,临床疗效更显著,可作为该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