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全身性免疫异常性疾病。年长儿症状较重,较典型,而幼儿多为轻症,不典型,甚至为隐性感染,易于误诊漏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1982~1989年收治的7例分析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共7例,男4例,女3例。发病年龄最小9个月,最大4岁8个月,其中<1岁2例,~2岁2例~5岁3例。7年无大流行,但四季均有散在发病,以秋末冬初较多见。7例均有发热,其中高热3例,中度发热4例,最高达40℃,均为不规则热型。7例均有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腭疹、假膜、溃疡各1例。肝大5例(71.4%),主要以轻、中度肿大为主,最大肋下6cm。脾大5例(71.4%),轻度  相似文献   

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由于本病临床表现不典型,缺乏特异性,故易造成误诊。现将2000年9月-2006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误诊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脑炎在儿科比较少见。我院在95年收治3例,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外,并出现极度嗜睡,乏力,一过性脑瘫,脑积液异常,脑电图异常等。现报告如下: 例1,女,(53/12)岁。发热5天,伴轻咳,呕吐入院。查体:体温38.5℃,神清,精神状态差,咽部充血,扁桃体Ⅱ°肿大,未触及肿大的淋巴结,颈部无抵抗,两  相似文献   

4.
李娅  黄嘉莉  陈玲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10):1434-143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近年来较为多见的一种儿童感染性疾病。但由于疾病早期症状多变,血象改变特异性差,故常被误诊,现将我科收治的80例分析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80例中,男55例,女25例,≤2岁,23例,2~6岁40例,≥6岁17例,从发病至就诊最早2d,最晚7d,平均住院天数11d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总结,提高本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4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病多见于学龄前男童,临床特点为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发现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增高,EB病毒外壳抗原IgA抗体阳性,应用阿昔洛韦治疗取得一定疗效,所有患儿痊愈或好转出院。结论 本病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6.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1993~1998年共收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6例,现将临床表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34例,女32例。年龄1~12岁,其中≤1岁12例,≥3岁24例,7~12岁30例。1.2 临床表现1.2.1 症状 发热65例(98.5%),腋温37.5~38℃8例,38~38.5℃14例,38.5℃以上43例。呼吸道感染症状48例(72.7%),其中6例有严重的咳嗽气喘,咽痛60例(92.3%)。惊厥14例(21.3%),其中有6例严重的头痛、恶心、呕吐。颈部包块18例(27.3%),腹痛15例(22.7%),黄疸5例(7.3%),鼻衄4例(6.1%)。1.2.2 体征 咽峡炎66例(100%),扁桃体有渗出物30例(45.5%)。颈部淋巴结肿…  相似文献   

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是由Epstein—Barr病毒(EBV)所致的一种传染病,临床呈急性或亚急性病程,多见于儿童,临床表现呈多样性。1999年1月-2003年6月我院收治IM患儿86例,现就其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96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96例患儿中3~6岁患儿65例,占67.7%;96例患儿均发热,其中高热患儿81例,占84.3%;伴淋巴结肿大72例,占75%;伴咽峡炎者86例,占89.6%,其中扁桃体表面附着白色渗出物75例,占78.1%;伴肝脏肿大46例,占47.9%;脾脏肿大42例,占43.8%;鼻塞59例,占61.5%;眼睑浮肿者41例,占42.7%;皮疹者28例,占29.2%;伴有其他症状者34例,占35.4%;所有病例异型淋巴细胞增高均大于10%,其中3例达到50%以上,占3.1%。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好发于3~6岁儿童,其临床特点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增高大于10%,感染后体内出现EB病毒IgM抗体阳性率100%。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正> 患男,10岁,以发热7d,浮肿、尿少3d之主诉入院。7d前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8.5~39.5℃之间,并出现头痛、头晕、一过性视物不清、恶心、呕吐1次,在当地就诊,未测血压,给对症治疗,症状无缓解。近4d出现阵发性腹痛,以上腹部为著,无腹泻,皮肤黄染及其它伴随症状。3d前开始眼睑浮肿,小便减少,每日约35Oml,无尿急、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血清总胆汁酸的含量变化情况.方法 对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56例患儿的血清总胆汁酸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含量进行动态的观察和比较.结果 血清总胆汁酸的含量在病程的第5天明显升高,且升至最高,第15天回降,第20天接近正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含量在病程的第5天升高,第10天升至最高,第15天回降,第20天接近正常.结论 在病情的早期血清总胆汁酸(TAB)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升高幅度有显著的差异,对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及时的诊断及治疗更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寻常型天疱疮(PV)是一类危及生命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黏膜病,以往认为PV的发生与体液免疫有关,目前认为,除了B细胞的功能异常产生致病性抗体外,T细胞所介导的细胞免疫异常介导了PV患者出现病理性免疫应答。文章介绍了与PV发病相关的HLA-II类抗原,Dsg3特异性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以及调节性T细胞的最近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寻常性天疱疮(PV)抗体亚型在PV中的作用。方法分别用完全弗氏佐剂(CFA)、铝[Al(OH)3]佐剂联合重组寻常型天疱疮抗原(PVA)细胞外区1~2融和蛋白免疫C57BL/6小鼠。免疫后对其细胞因子的类别、特异性抗体滴度和抗体亚型进行检测;并通过诱导新生鼠的动物模型评价其致病性。结果免疫后经细胞因子检测显示CFA组小鼠产生较多的Th1型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Al(OH)3组则以Th2型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为主;抗体亚型的型别在CFA组中以IgG2a为主,而Al(OH)3组以IgG1为主。新生鼠被动转移实验显示,转移Al(OH)3组小鼠的抗血清可使被转移鼠皮肤出现糜烂,组织病理、免疫荧光均符合PV的表现,而CFA组小鼠的抗血清不能出现上述表现。结论相同PVA在不同免疫佐剂作用下可诱导产生不同抗体亚型;不同亚型的抗PVA抗体其致病性不同。  相似文献   

13.
山东籍汉族寻常型天疱疮与HLA-DRB1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HLA-DRB1、DQB1位点基因在山东籍汉族寻常型天疱疮易感性中的作用.方法 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对61例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PV)患者和57名正常对照者进行了HLA-DRB1、DQB1等位基因的分型,并分析了DRB1、DQB1基因在两组中的分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V患者组DRB1 *14(*1401、*1404、*1405)基因频率明显增高(Pc分别<0.05).结论 HLA-DRB1*14是山东籍汉族PV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研究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PV)患者Th17细胞的数量和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方法收集15例初次诊断未经治疗的PV患者以及配对的11例健康人,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V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在CD4+T淋巴细胞中的百分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的IL-17、IL-6、IL-23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factor-β,TGF-β)的水平。结果PV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百分率较正常对照明显增高;血浆中IL-17和IL-6水平升高,IL-23的水平降低,TGF-β的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异。结论Th17细胞的增多以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改变与PV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23和IL-17在寻常型天疱疮(PV)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分析PV患者皮损组织和健康人皮肤组织中Th17细胞相关因子IL-17和IL-23的表达及CD163~+巨噬细胞的分布.结果 IL-23~+细胞的染色与CD163~+巨噬细胞的染色重叠.PV患者真皮中IL-23~+ CD163~+细胞和IL-17~+细胞在每个视野(×200)中的平均数分别为80.17±5.42和48.17±8.03,而正常人真皮中分别为29.50±4.45和9.50±3.35,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真皮层中IL-23~+细胞数和IL-17~+细胞数存在相关性(r=0.945,P〈0.001).结论 CD163~+巨噬细胞是IL-23重要分泌源;IL-23和IL-17在PV患者皮损组织中高表达,IL-23/lL-17细胞因子轴在PV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寻常型天疱疮(PV)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即CD4 CD25 Foxp3 T细胞的数量及其Foxp3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PV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5例PV患者(PV组)和15名健康人(对照组)外周抗凝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用FITC标记抗CD4单抗,APC标记抗CD25单抗,PE标记抗Foxp3单抗,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PV患者外周血Treg在CD4 T细胞中的百分率及CD4 T细胞在淋巴细胞中的百分率;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oxp3 mRNA表达情况。结果PV组外周血Treg在CD4 T细胞中百分率为(6.99±1.86)%,CD4 T细胞在淋巴细胞中的百分率为(32.78±8.33)%,对照组分别为(7.95±1.68)%和(33.45±7.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PV组与对照组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8.80±5.53和8.47±5.46,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调节性T细胞可能不直接参与PV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23和IL-17在寻常型天疱疮(PV)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分析PV患者皮损组织和健康人皮肤组织中Th17细胞相关因子IL-17和IL-23的表达及CD163~+巨噬细胞的分布.结果 IL-23~+细胞的染色与CD163~+巨噬细胞的染色重叠.PV患者真皮中IL-23~+ CD163~+细胞和IL-17~+细胞在每个视野(×200)中的平均数分别为80.17±5.42和48.17±8.03,而正常人真皮中分别为29.50±4.45和9.50±3.35,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真皮层中IL-23~+细胞数和IL-17~+细胞数存在相关性(r=0.945,P<0.001).结论 CD163~+巨噬细胞是IL-23重要分泌源;IL-23和IL-17在PV患者皮损组织中高表达,IL-23/lL-17细胞因子轴在PV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寻常型天疱疮(PV)患者外周血T细胞受体(TCR)互补决定区(CDR3)基因谱型变化,了解克隆扩增的T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扫描谱型分析技术,分析6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CR β链可变区(BV) CDR3谱型分布特征以及6例PV患者CDR3谱型变化情况。结果:6例正常人TCR BV CDR3谱型均符合正态分布,6例PV患者TCR BV CDR3谱型均出现多态性降低,BV亚家族单/寡克隆增生。结论:PV患者外周血TCR可变区β链CDR3谱型异常可能与PV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20.
女,27岁。因发热、皮疹月余,尿黄1wk,加重1d,于2004年11月28日入院。病人于1个月前出现低热,伴双手、臀部皮疹,瘙痒,3wk前出现上肢关节、膝关节酸痛,干咳,院外曾予双黄连、左氧氟沙星静滴10d,口服西替利嗪等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体温渐增高,皮肤、巩膜黄染,1d前体温增高达39.7℃,全身皮疹。病人诉疲乏无力、食欲下降、咽痛等。无心悸、气促、腹痛、腹泻,尿黄,无尿频、尿急、尿痛等。既往无特殊病史。入院查体:T38.8℃,R26次/min,P102次/min,Bp105/60mmHg,神志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