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应用微卫星DNA标记分析福建猕猴与河南猕猴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14个微卫星DNA标记技术对福建猕猴与河南猕猴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经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用POPGENE 1.32等软件统计分析。结果14个微卫星位点均存在高度的遗传多态性,共检测到了等位基因166个,其观察等位基因数(Na)在5~15个,平均为10.071 5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3.6046~11.8788;杂合度(H)为0.7357~0.9325;香隆信息指数(I)为1.3957~2.5578;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750~0.9095。以14个微卫星标记为测度,福建猕猴的Ne、H、I和PIC的平均值均低于河南猕猴。结论本研究有效地分析了福建猕猴与河南猕猴两群体的遗传多态性,为今后建立两种群遗传质量监测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微卫星遗传标记对恒河猴进行遗传同质性分群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建立利用微卫星遗传标记对中国恒河猴免疫遗传学同质性分群的方法。方法根据已报道的中国恒河猴和印度恒河猴微卫星标记和与MHC基因高度连锁的微卫星遗传标记,对52只恒河猴进行了微卫星检测和遗传同质性分群。结果依据判断标准,可以将检测的恒河猴分为印度恒河猴,中国恒河猴和无法判定来源的恒河猴3个地理类别,并根据MHC附近的微卫星遗传标记将其分为若干MHC基因相同的同质性群体。结论此方法的建立将有利于恒河猴参与的实验分组,也为恒河猴繁殖管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微卫星标记对无特定病原体金定鸭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 采用微卫星标记,对SPF金定鸭种群中71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SPF金定鸭种群中17个位点上共检测到119个等位基因,每个微卫星座位上等位基因数介于3~13;该SPF金定鸭群体中有13个位点(PIC > 0.5)呈现出高度多态,平均杂合度为0.5816 ± 0.0142,其它位点均呈现出中度多态。仅有5个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其余12个位点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 该SPF金定鸭群体内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满足建立封闭群的遗传特征,可以利用该群体继续开展无特定病原体金定鸭封闭群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用长爪沙鼠9个微卫星DNA标记研究了Z:ZCLA长爪沙鼠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Z:ZCLA长爪沙鼠除在第1个位点上只有一个等位基因外,其它位点上均有24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2.6。  相似文献   

5.
ZCLA长爪沙鼠微卫星标记遗传多样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长爪沙鼠9个微卫星DNA标记研究了Z:ZCLA长爪沙鼠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Z:ZCLA长爪沙鼠除在第1个位点上只有一个等位基因外,其它位点上均有2~4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2.6。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国内食蟹猴种群的遗传背景特性,建立食蟹猴种群遗传质量监测方法.方法 采用微卫星DNA遗传标记技术对50只食蟹猴种群个体进行遗传质量监测及DNA多态性分析.结果 从100个微卫星DNA位点中筛选出20个多态性高的位点,其食蟹猴种群个体的等位基因数目为5-10条,个体间均呈现高度的多态性;其观察等位基因数(Na)为5.0~10.0,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4.6118~8.3404,基因多样性(H)为0.7832~0.8801和香隆信息指数(I)为1.5651~2.1592.结论 本实验有效地分析了食蟹猴种群的遗传多态性,为今后筛选特异性微卫星位点来建立食蟹猴种群遗传质量监测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我国现有Dunkin Hartley 豚鼠封闭的遗传背景,分析评估其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分离情况,为建立标准化的豚鼠封闭群监测方法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应用筛选获得的8个微卫星位点,从一个数量为1000的豚鼠封闭群中随机选择72个个体,通过PCR扩增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进行等位基因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分析评估了该豚鼠封闭群的遗传现状.结果 共检测到28个等位基因,每个座位的等位基因数为2~5个,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5191~3.4422,平均2.3093.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294.各位点多态信息含量在0.3154~0.6545之间,平均值为0.4687.有5个位点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结论 豚鼠封闭群的遗传多态性处于中等水平,遗传平衡检测结果提示种群的繁殖过程未能实现完全随机交配,近交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本研究的结果将为豚鼠封闭群遗传监测方法和标准的建立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国标中规定实验动物遗传质量监测方法主要是生化标记,它是通过蛋白质的变化来推测相应基因的变化。而微卫星DNA标记是对DNA的直接监测,要比生化标记更准确、更可靠。旨在把微卫星DNA标记应用到大小鼠、仓鼠、沙鼠、家兔、犬、猴和猪等常用实验动物的遗传监测当中,以期建立常用实验动物微卫星DNA标记的遗传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应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中华白海豚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了解中华白海豚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利用4个微卫星标记检测中华白海豚的多态信息含量、杂合度和等位基因数.[结果]微卫星座位PMC2、PMC4在珠海海域的中华白海豚中呈中度多态,PMC2、PMC3在厦门海域的中华白海豚中呈中度多态,在两个海域中均检测出多态性的座位有PMC2和PMC4.[结论]微卫星座位PMC2、PMC4可用于中华白海豚遗传多样性水平的评估.中华白海豚在本研究采用的4个座位中显示的遗传多样性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介绍了分子遗传标记在鱼类种及种群遗传结构分析与个体识别、系统发育研究、基因组作图、辅助育种与种质资源管理上应用的现状,并探讨了分子标记在鱼类遗传多样性研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从分子水平探讨云南地区恒河猴遗传多样性,为今后开展恒河猴遗传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借鉴和背景资料.方法 采用PCR直接测序法测定云南地区恒河猴96份样品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用Mege 4.0和DNA SP软件对变异位点数、简约信息位点数、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核苷酸多样度等遗传信息进行分析,基于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和最小进化法(minimum-evolution,ME)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 在96份样品中,共检测出了149个多态性位点,定义了46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Hd)为0.968±0.007,核苷酸多样度(Pi)为0.020.结论 云南地区恒河猴存在着较丰富的遗传多态性.  相似文献   

12.
重组水蛭素对恒河猴长期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连续静注重组水蛭素 30 d对恒河猴的长期毒性.方法:健康雌雄恒河猴分别按体质量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组(1.0、3.0和6.0 mg/kg)和空白对照组.连续30 d静注给药.末次给药后处死一半动物做病理解剖,另一半停药后继续观察15 d.观察和检测项目包括:(1)一般症状; (2)心电图; (3)凝血时间(CT)等血液学指标; (4) 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血液生化指标; (5)尿液检查; (6) 抗体测定; (7) 骨髓检查; (8)病理检查.结果:动物连续给药后,d15及d30给药后30 min采集的血样中,与d0或空白对照组相比,高、中、低剂量组的CT、TT、aPTT明显延长,且有量效关系.d15及d30给药后24 h及d45采集的血样中,上述指标恢复正常.d30及d45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每组均有部分动物出现肝、肾淤血,轻度细胞水肿,可能系动物的隐性感染而非药物所致.d30各组均可见部分动物注射部位皮肤出现小灶性出血和局部炎症反应,d45注射部位病理变化消失.其余观察指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重组水蛭素对猴血液系统有一定的药理毒理作用,主要表现为使高、中、低剂量组猴CT、TT、aPTT时间延长,且有量效关系.因此,重组水蛭素对猴药理毒理作用的靶器官为血液系统,其作用均是可逆的.重组水蛭素对猴的安全剂量为1.0 mg/kg.临床使用时应密切注意重组水蛭素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实验恒河猴肺自发病变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了解人工饲养条件下恒河猴脏器自发病变的发生情况,建立恒河猴自发病变的病理图谱。方法 采用常规组织学技术结合特殊染色方法,观察了各个年龄阶段的52只恒河猴肺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发现84.6%的肺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变,包括各型肺炎、炎性细胞浸润、坏死、脓肿、结缔组织增生、纤维化等共17种病变。随年龄增长肺病变程度和病变发生率增加。结论 肺脏是恒河猴自发病变较严重的器官之一,自发病变对动物实验的干扰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人工饲养条件下猕猴脏器自发病变的发生情况,建立猕猴自发病变的病理图谱。采用常规组织学技术结合部分特殊染色,观察了各个年龄阶段的65例猕猴消化道多个部位和唾液腺、胆囊和胰腺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发现92.3%猕猴的消化系统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变,包括各种炎性细胞浸润,消化道黏膜的变性、坏死,消化腺上皮的萎缩、增生等共32种。消化系统9种器官中,器官总的病变检出率以大肠、颊囊、小肠最高,食道和唾液腺最低。多数消化道组织病变程度和病变发生率随年龄增长增加。结果提示,应加强药物安全性评价实验中动物自发病变的病理监测。  相似文献   

15.
重组巴曲酶对猴长期毒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重组巴曲酶(rBAT)连续iv 30 d对猴的长期毒性.方法:健康恒河猴按体质量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组(1.5、5.0和15.0 kU/kg)和溶剂对照组(n=6,雌雄各半).连续30 d静注给药.末次给药后处死一半动物做病理解剖,另一半停药后继续观察15 d.观察症状和检测指标包括:(1) 一般症状;(2) 心电图;(3) 凝血时间(CT)等血液学指标;(4)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等血液生化指标;(5) 尿液检查;(6) 骨髓检查;(7) 病理检查;(8)抗体检测.结果:d15及d30给药后30 min采集的血样中,与d0或与溶剂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的Fib明显减少,且有剂量依赖性,但d15及d30给药后24 h 及d45采集的血样中上述指标恢复正常.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d30及d45各剂量组均有部分动物肝肾淤血,细胞轻度水肿,可能是动物隐性感染;d30注射部位皮肤出现局部炎症反应,d45炎症反应基本消失.其余观察指标未见明显异常.d15到d45均可检测到抗rBAT非中和抗体.结论:rBAT对猴血液系统有一定的药理毒理作用,主要表现为使猴低、中、高剂量组Fib呈剂量依赖性降低.rBAT对猴药理毒理作用靶器官为血液系统,其作用均是可逆的.rBAT对猴的安全剂量为1.5 kU/kg.临床使用时应密切注意rBAT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适合SPF猕猴种群建立与保持所需的B病毒抗体监测模式。方法 采用BV EIA及BVELISA等方法对本中心自繁自育仔猴从断奶开始进行BV感染情况跟踪。结果 从自繁自育猴中随机挑选218只断奶食蟹猴,92只断奶猕猴,经过近两年反复筛选得到25只SPF食蟹猴,9只SPF猕猴,此结果经美国BioReliatnce公司检测得到确认。结论 该模式能有效监测猕猴BV抗体变化,为本中心在国内建立猕猴SPF种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猕猴脱毛的相关营养学指标的比较分析,为改善人工饲养猕猴脱毛状况及其防治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根据被毛状况分组A、B、C,采集试验猴被毛和血清,测定其微量元素和氨基酸以及血清矿物元素,对各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各组试验猴被毛Cu、Fe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Mn、Zn、Pb、As则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被毛脯氨酸、缬氨酸、氨和精氨酸的含量A组和B组极显著低于C组(P<0.01),酪氨酸含量则是A显著低于B组(P<0.05),且极显著低于C组(P<0.01),B组又显著低于C组(P<0.05);胱氨酸含量C组高于A组和B组(P<0.01);苯丙氨酸含量是B组高于C组(P<0.05),且高于A组(P<0.01),C组又高于A组(P<0.05);赖氨酸、组氨酸和氨基酸总量含量是C组高于A组(P<0.05)和高于B组(P<0.01),A组高于B组(P<0.05),其余氨基酸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B组的血清Mg、P、Cu和Ca的含量高于C组,其余矿物元素的含量基本一致.结论 Mn过量、Zn的供给不足可能是影响人工饲养猕猴被毛质量的因素;胱氨酸对改善猕猴被毛品质、提高被毛质量应该有一定作用;高营养水平的Ca、Mg、P和Cu可能会影响人工饲养的猕猴的被毛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恒河猴呼吸道杯状细胞的形态及分布特点进行形态计量学分析,为科学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健康恒河猴5只,麻醉放血处死后,取气管和肺石蜡切片,进行阿利新蓝—过碘酸希夫氏反应,光镜观察并对杯状细胞分类和计数。结果杯状细胞分为Ⅰ、Ⅱ、Ⅲ、Ⅳ四种类型。从呼吸道的近端到远端,Ⅱ和Ⅳ杯状细胞含量的比例逐渐减小,同时Ⅰ和Ⅲ细胞含量的比例逐渐增大,气管组、叶支气管组、小支气管组各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恒河猴气道的近端到远端杯状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均发生了明显变化,这种变化对空气的净化和防御能力的提高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1、9在炎性子宫出血中的作用。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物酶染色法 (SP)检测细菌感染性子宫出血恒河猴模型组子宫内膜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1、9(MMP 1、MMP 9)及其抑制剂 (TIMP 1)的表达 ,用正常恒河猴子宫内膜作对照。结果 模型组子宫内膜组织间质、腺上皮中MMP 1、9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而TIMP 1的表达与正常组水平相似。结论 基质金属蛋白酶 1、9的高度表达可能与炎症导致的异常子宫出血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测定云南猕猴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对其进行鉴定及进化分析。方法利用PCR技术扩增猕猴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结合GenBank中下载的猕猴参考序列(AY612638),采用多个生物学软件对序列碱基组成、同源性、转换/颠换比等遗传信息进行分析,并基于邻接法(NJ)和最小进化法(ME)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云南猕猴线粒体DNA控制区全长为(1 084~1 089)bp,A、T、G和C四种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29.9%、26.9%、12.3%和30.9%,A+T含量(56.8%)高于G+C含量(43.2%)。所分析序列间的同源性为91.5%~99.5%,平均核苷酸变异率为4.5%,变异类型包括转换、颠换、插入和缺失4种形式,转换/颠换比值平均为26.1。进化树显示云南猕猴存在两个平行进化的姐妹分支。结论本研究获得了云南猕猴mtDNA控制区全序列,为猕猴进化关系研究及mtDNA控制区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