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喉利咽冲剂能明显抑制二甲苯诱发的小鼠耳壳肿胀及蛋清性大鼠足肿胀,降低大鼠棉球肉芽肿重量,还能显著减少小鼠扭体反应次数、提高小鼠痛阈。此外,它也具有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2.
小儿止泻冲剂止泻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小儿止泻冲剂对小鼠小肠推进运动、药物性腹泻小鼠腹泻次数的影响。方法 采用炭末推进法和药物性腹泻小鼠模型。结果 小鼠灌服小儿止泻冲剂大剂量(70.2g/kg)、中剂量(23.4g/kg),能抑制正常小鼠和拮抗新斯的明的炭末推进率,其抑制效应与阿托品(0.01g/kg)相当。大剂量、中剂量和小剂量(7.8g/kg)小儿止泻冲剂能降低番泻叶引起的药物性腹泻小鼠的腹泻次数。结论 小儿止泻冲剂具有抑制肠蠕动及止泻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复制动物实验性胃溃疡模型,研究胃舒康的药效学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以胃舒康混悬液(7.5g/kg,3.75g/kg)灌胃,每天1次,共7天,末次灌胃后腹腔注射冰醋酸每只0.2ml,记录各组小鼠扭体反应的潜伏期和扭体反应次数。(2)将小鼠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以胃舒康混悬液(7.5g/kg,3.75g/kg)灌胃,每天1次,连续7天,末次灌胃后腹腔注射利血平(10mg/kg)复制胃溃疡模型,观察胃舒康混悬液对胃溃疡的保护作用。结果:胃舒康混悬液能延长小鼠扭体反应的潜伏期和减少扭体反应的次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利血平型胃溃疡可显著降低溃疡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舒康混悬液对实验性小鼠具有镇痛作用和胃粘膜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女贞子对变态反应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贞子煎剂12.5,25g/kg ig显著抑制小鼠或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降低大鼠颅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百分率;对抗组织胺引起的大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抗原攻击前给药,可抑制DNCB所致小鼠接触性皮炎;女贞子25g/kg于抗原攻击后给药亦能明显抑制DNCB引起的小鼠接触性皮炎;减轻大鼠主动及反向被动Arthus反应;女贞子20g/kg显著降低豚鼠血清补体总量,这些结果说明女贞子对Ⅰ、Ⅲ、Ⅳ型变态反应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金钱白花蛇药酒对小鼠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金钱白花蛇药酒的镇痛作用。方法:用小鼠热板致病法、小鼠酒石酸锑钾致扭体反应法,观察颈舒康颗粒的镇痛作用。结果:颈舒康颗粒能对抗用热板法、酒石酸锑钾所致的疼痛。结论:颈舒康颗粒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6.
前列舒康胶囊对小鼠和大鼠的镇痛抗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前列舒康胶囊对小鼠的镇痛、抗炎作用。方法:分别采用扭体法,小鼠热水甩尾法考察前列舒康胶囊对小鼠的镇痛作用;采用前列舒康胶囊对小鼠耳廓肿胀、大鼠足趾肿胀和棉球肉芽的影响等方法考察其对小鼠的抗炎作用。结果:前列舒康胶囊组能明显提高小鼠热水缩尾法的痛阈值,中、高剂量组较用药前痛阈值分别提高20.11%、39.39%,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使小鼠扭体次数明显减少,20min内由46.36次,中、高剂量组分别减少到21.16和18.52,镇痛率分别为54.36%、60.05%;明显降低左右耳片重量,中、高剂量组由13.66分别下降到9.07和8.83,与模型组比较,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前列舒康胶囊均可抑制棉球所致的肉芽组织增生,与模型组比较,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对角叉菜所致大鼠足趾肿胀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与模型组比较,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列舒康胶囊具有良好的镇痛和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防感冲剂对小鼠免疫功能及胃肠运动的影响。方法给小鼠灌胃,检测小鼠胸腺指数、脾指数和小肠的墨汁推进率。结果防感冲剂增加小鼠胸腺指数和脾指数,提高小鼠小肠的墨汁推进率。结论防感冲剂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和促进胃肠运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健骨冲剂的补肾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健骨冲剂能显著地减轻肌注氢化可的松引起民的小鼠肾阳虚证;减轻生殖器官的萎缩,增强应激和抗疲劳能力,提高血清钙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选用乙醇引起小鼠记忆获得性障碍,戊巴比妥钠引起小鼠定向辨别障碍,小鼠脑缺血再灌引起学习记忆障碍等模型,并采取跳台法和迷宫法观察醒脑冲剂对上述模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醒脑冲剂对小鼠不同的记忆损害环节均有明显改善作用,在促智作用方面与临床观察结果完全相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不同时期脾组织中肥大细胞(Mast Cell,MC)的变化。方法日本血吸虫尾蚴经腹部皮肤人工感染,小鼠以(20±1)条尾蚴/只,感染后分别于60 d,75 d和90 d取脾脏组织,组织病理学检测。常规石蜡包埋,分别用HE和甲苯胺兰染色观察。另设未感染正常鼠为对照组。结果小鼠病变组织中的MC形态多为多角形、圆形、卵圆形、不规则星形或梭形;小鼠在感染60 d后病变脾组织中肥大细胞出现率为75%;感染75 d后为100%;而感染90 d后均为阴性,在病变脾组织中未见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出现率为1~25个(+),而在正常对照组小鼠脾组织中巨噬细胞出现率为25~50个(2+)。结论血吸虫病小鼠晚期脾组织中肥大细胞强度并不明显,这种现象是否是机体对虫卵抗原的一种免疫学反应,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