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与5种恶性肿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淑霞  郭鑫 《宁夏医学杂志》2007,29(10):944-945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及观察二者水平变化与疗效预后的关系。方法取320例5种常见恶性肿瘤患者和30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的静脉血,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上定量检测人血浆中的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dimer和Fib含量。结果32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肿瘤初治组和难治转移组的血浆D-dimer及Fib含量明显升高,治疗缓解组血浆D-dimer及Fib含量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D-dimer及Fib含量变化与原发性肝癌、直肠癌、胃癌、肺癌、乳腺癌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郑岚  张漩  郑浩  孙涛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10):1235-1237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德国产Sysmex CA-1500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60例常见恶性肿瘤患者以及30名健康对照组受试者血浆DD、Fib。结果:恶性肿瘤患者较正常对照组血浆DD和Fib水平明显升高(P0.05)。常见5种恶性肿瘤之间血浆DD和Fib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继发性纤溶存在,血浆DD和Fib指标有助于恶性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疗效、预后的关系.方法 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D-二聚体采用乳胶凝集半定量法,血浆Fg含量采用Clauss法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结果 40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恶性肿瘤初治组、难治转移组、治疗缓解血浆D-二聚体及Fg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别(P<0.01),治疗缓解组血浆D-二聚体及Fg含量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P<0.01).结论 D-二聚体及Fg水平变化与肝癌、直肠癌、胃癌、肺癌、乳腺癌、白血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明显关系,其检测方法简便、快速、敏感性高,可作为6种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一项早期实验室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变化与胃癌疗效、预后的关系,探讨其对胃癌诊治的临床意义。方法取300例胃癌患者和40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的静脉血,血浆D—dimer含量采用乳胶凝集半定量法测定,血浆Fg含量采用Clauss法测定。结果300例胃癌患者中,胃癌初治组、难治转移组、治疗缓解组的血浆D—dimer和取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缓解组的血浆D—dimer、Fg水平较初治组及难治转移组有明显下降。结论血浆D—dimer和Fg水平变化与胃癌的病情变化及预后有明显相关性,可作为胃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的一项早期实验室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2年11月于临颍县人民医院接受卵巢癌手术的1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ROC曲线,以FIB=365 mg/dL、D-dimer=0.3 mg/L为分界点,将患者分为低FIB组(53例)和高FIB组(73例),低D-dimer组(49例)和高D-dimer组(77例),分析患者术前血浆FIB、D-dimer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低FIB组和高FIB组总生存时间(OS)分别为(65.28±3.12)、(59.38±1.92)个月,低FIB组OS长于高FI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D-dimer组和高D-dimer组OS分别为(66.58±3.31)、(59.78±1.91)个月,低D-dimer组OS长于高D-dime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模型分析显示,FIGO分期、病理分级、肿瘤大小、术前血浆FIB水平、术前血浆D-dimer水平是卵巢癌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术前较高的血清FIB和D-dimer水平是卵巢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g)与冠心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和4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的D-D与Fg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与60例健康对照组(NC)进行了比较,D-D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Fg测定采用Clauss法。结果冠心病各组与健康对照组的检测结果比较,D-D与Fg均显著增高(P<0.01);AMI组和UAP、SAP组相比,D-D与Fg亦显著升高(P<0.01),UAP和SAP组相比,D-D与Fg也有显著升高(P<0.01)。结论检测冠心病病人血浆D-D和Fg是各类型冠心病及其重要并发症的重要治疗及观察指标之一,监测D-D和Fg的变化对防治冠心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期凝血与纤溶活性的变化及与血栓前状态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关系。方法随机选择158例在我院产科住院待产的孕妇,定量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以同期住院的妇科非妊娠女性50例做对照。结果待产组D-二聚体、FIB水平明显高于非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待产组D-二聚体、FIB水平明显高于非妊娠组,说明D-二聚体与妊娠密切相关。D-二聚体是交连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是血栓形成的分子标志物,孕晚期高D-二聚体、FIB水平提示其与妊娠晚期血液的高凝状态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测定血浆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取40例三种常见恶性肿瘤(肺癌、胃癌、肝癌)患者及30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的静脉血,采用STAGO STA-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检测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活性、纤维蛋白原。结果:三种常见肿瘤患者较正常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升高,抗凝血酶Ⅲ活性下降。结论:检测血浆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活性、纤维蛋白原有助于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检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肝硬化30例,肝细胞癌28例,正常对照组30例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及凝固法测定其血浆D-D及Fhg含量。结果肝硬化组:肝硬化B级、C级组血浆D-D、Fbg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B级、C级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01)。肝癌组D-D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肝硬化组D-D含量与肝癌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浆D-D、Fhg含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反映一种隐匿型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过程,动态观察血浆D-D及Fhg含量,有助于病情的判断及预后的估计,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0.
肺栓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联合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的联合测定在肺栓塞的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经临床确诊为肺栓塞患者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浓度。以正常人群为对照,并对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 肺栓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经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下降明显(P〈0.01)。结论 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测定可作为诊断肺栓塞的首选筛选试验,并对肺栓塞疗效判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抗凝血酶(AT)活性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t检验回顾性分析50例血液肿瘤患者初发、缓解、部分缓解、复发时Fbg、D-D、AT活性水平的差异。结果缓解组、未缓解组、复发组Fbg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复发组Fbg水平较缓解组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复发组D-D水平较对照组、缓解组及部分缓解组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初发组、缓解组、未缓解组、复发组较对照组AT活性显著降低(P〈0.05);复发组AT活性较对照组及缓解组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测定Fbg、D—D、AT活性,可评估血液病患者凝血功能,同时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脑血栓患者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分析其对早期脑血栓的检测意义。方法收集60例脑血栓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液,分别检测两组标本在不同时间内的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和D-D含量;然后比较两组标本的检测结果。结果在24h内,早期脑血栓组的PV、Fbg结果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D-D检测结果的差异不大;至第5d,脑血栓组Fbg水平与24h内的检测结果相比无明显变化,而血浆黏度仍然持续上升,D-D水平也开始上升;第8d后,PV、Fbg和D-D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监测早期脑血栓患者的PV、Fbg和D-D水平,对指导临床医生早期进行抗血栓治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3.
谭少宏  黄鸿萍 《广西医学》2014,(12):1725-1727
目的探讨感染性腹泻患儿血内皮素(E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变化。方法感染性腹泻患儿60例,其中轻型、中型、重型各20例,健康婴幼儿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ET、D-D、FB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值。结果各组间ET、D-D、FB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泻程度越重,ET、D-D、FBG水平越高(P〈0.01);各组APTT、PT、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泻患儿血ET水平与D-D水平呈正相关(P〈0.01),D-D水平与FBG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重型腹泻患儿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凝血和纤溶系统激活。  相似文献   

14.
徐革 《河北医学》2014,(1):28-31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 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水平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93例临床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于入院24 h、3 d、7 d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采用ELISA法和Clause法测定DD和FDP水平。选择同期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组24 h、3 d 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P<0.05),7 d时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脑梗死组24 h FDP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3 d及7 d时FD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P<0.05)。中、重型组DD、FD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轻型组( P<0.05、P<0.01),而重型组DD、FDP水平显著高于中型组( P<0.05)。中梗死灶、大梗死灶DD、FD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小梗死灶(P<0.05、P<0.01),而大梗死灶DD、FDP 水平显著高于中梗死灶(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DD水平与FD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1,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和FDP水平呈不同程度的增高,动态监测患者血浆DD和FDP水平对于判断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梗死病灶大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揭示脑出血患者血浆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和纤维蛋白原(Fg)浓度,分析其与脑出血预后的相关性,评价和比较其对脑出血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对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和129例脑出血患者,用ELISA法检测血浆DD、CRP和Fq浓度,统计分析其水平改变及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脑出血患者血浆DD、CRP和Fg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与GCS评分、血肿量、脑室积血及生存率有显著相关性(P〈O05);ROC曲线辨别了判定界值,对预测脑出血后1个月内死亡均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P〈0.05);血浆DD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CRP和Fg曲线下面积(P〈0.05)。结论DD、CRP和Fg共同参与了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临床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早期判断脑出血预后,而血浆DD预测脑出血死亡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测定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来监测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的可行性。方法应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术前、术后1周、2周、3周、1个月、2个月、3个月7个时点的凝血酶原时间比值、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并根据PTR<1.4或>1.4将病例分为2组。结果随着抗凝时间的增加,抗凝强度在逐渐的加强。更高的抗凝强度可以导致血浆D-二聚体水平更快的下降。结论①人工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应个体化。②血浆D-二聚体含量可以预测血栓的形成。③机械瓣膜置换术后3个月内抗凝治疗应更加谨慎,抗凝的监测应比较频繁。④国际正常化比值与凝血酶原时间比值相比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卷烟纸上添加不同量的草酸钾,采用常规烟气分析、同步热分析,研究其对卷烟纸热解性能及主流烟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卷烟纸上添加草酸钾后对卷烟主流烟气中的焦油和CO有一定的降低作用,随着添加量的继续增加,抽吸口数、CO和焦油释放量均呈先下降后缓慢上升趋势;在草酸钾添加量为1.5%时,其降焦及降CO效率最高;随着草酸钾添加量的增加,卷烟纸热解起始温度降低,在200~300℃时反应活化能降低.  相似文献   

18.
刘礼泉 《医学综述》2012,(19):3304-330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P选择素及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关系的临床意义。方法 96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后1、3 d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浆P选择素及D-二聚体水平,并于发病后1、30 d采用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统计分析P选择素及D-二聚体平均水平(发病后1、3 d平均值)与SSS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轻、中、重型患者发病后P选择素及D-二聚体平均水平依次增高,P选择素及D-二聚体平均水平与SSS下降值呈直线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P选择素及D-二聚体平均水平可以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风病急性期痰瘀证与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的关系。方法:收集中风病急性期痰瘀证患者36例,非痰瘀证患者32例及健康体检者30例,检测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结果:中风病急性期痰瘀证、非痰瘀证患者血浆FIB、D-二聚体均较正常对照组水平增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1)。痰瘀证患者较非痰瘀证患者血浆FIB、D-二聚体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1)。结论:中风病急性期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及纤溶亢进。FIB、D-二聚体与中风病痰瘀证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中风病痰瘀证的客观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g)及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晰蛋白胆固醇(HDL-C)及甘油三酯(TG)含量的变化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冠状动脉造影和冠脉积分法,将292例患者分为冠脉正常组及冠脉不同程度病变组,分别检测其血中Fig、TC、LDL-C HDL-C及TG水平。结果血浆中Fig、TC、LDL-C及TG与冠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1),HDL-C与冠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p<0.01)。结论血中Fig、TC、LDH-C及TG水平升高及HDL-C水平降低与冠脉病变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