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临床心电生理学的发展,继开胸手术切割、冷冻、电灼、注射福尔马林等阻断传导束治疗顽固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后,近年来一种无需开胸的治疗心律失常的新方法一一心内导管电击开始应用于临床. 1981年Gongales首先在狗身上应用心内导管电击房室交界区组织以阻断希氏束获得成功.1982年Scheinman将其应用于临床,之后陆续有成功的报道.1984年国内黄元铸等报告心内电击阻断希氏束的动物试验研究及治疗1例复发性房室结内折返  相似文献   

2.
本工作10条狗的实验结果表明:①我们研制的体表希氏束电图实时检测仪(非电子计算机)能够记录单次心跳的体表希氏束电图。②本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重复性,③体表和导管引导的希氏束电图在时间上相符,体表法H—Q时间为29.2±1.0ms,导管法为29.9±1.4ms。④普鲁卡因酰胺能延长体表和导管法记录的P-H和H-Q时程。心得安只延长体表和导管法的P-H时程。这些变化的结果,体表和导管法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两例正常人体表,用同样方法也能记录到单次心跳的希氏束电图。为进一步在人体研究体表希氏束电图提供了探索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长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可导致心室收缩不同步、心力衰竭、持续性心房颤动和病死率增加。希氏束起搏是最具生理的心室起搏方式,通过正常的希氏束-浦肯野系统传导,可以保持或恢复双心室同步激动,避免心室收缩的不同步,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多个关于永久希氏束起搏的研究表明希氏束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并能够纠正束支传导阻滞,保护和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希氏束起搏可能成为心脏起搏的优选方式,并可能代替目前常用的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一附院心脏科1983年在国内首先开展经导管电击阻断希氏束的动物实验研究,掌握了安全有效形成房室阻滞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他们成功地应用该技术治愈了5例顽固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其中3例是在垂危状态下抢救成功的。目前病人已经1~6个月的随访并经电生理  相似文献   

5.
20例杂种麻醉狗同步记录腔内SNE和ECGⅡ,均记到具特征性的P前波(SACT44~68ms)。在电灼希氏束形成房室分离的模型上,于无心室活动的A-A间期里亦成功地记录到P前波。静脉给予异搏定P前波减小或消失。故认为P前波与心室活动无关,也非心房起始波,而是窦房结电位。  相似文献   

6.
传统右心室部起搏会恶化心功能、增加死亡率。希氏束起搏利用了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可以使双心室同步激动,是最生理性的起搏方式。多个临床研究已证实希氏束起搏是可行的、安全的和有效的。左束支区域起搏是在生理性起搏的进一步探索中提出的全新的起搏方式,克服了希氏束起搏成功率低,感知和阈值不佳的问题,展现出良好应用前景。文章就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希氏束电图是一项新的心血管诊断技术,它可以证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确切部位。对5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希氏束电图进行了研究,其中3例的阻滞部位在希氏束以上水平,另2例在希氏束以下水平。根据他们的希氏束电图表现,上述患者均各别地得到了正确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CARTO系统指导下消融希氏束旁房速的可行性。方法3例起源于希氏束旁的房性心动过速在CARTO指导下行激动标测后进行射频消融。结果2例患者在右房希氏束旁消融成功,1例患者在无冠窦消融成功。结论 CARTO系统指导下消融希氏束旁房速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对17例患者进行了B超引导下希氏束导管心内定位的临床应用研究。结果,成功16例,失败1例,成功16例均获满意的希氏束电位图。研究结果表明,B超代替X线监测心内希氏束导管检查这一方法是可行的。主要优点为:可使医务人员及患者免遭放射线损伤,对无大型X光机设备的基层医院此法尤为可取;遇有紧急情况需临时心脏起搏时,B超可指导床旁插管。  相似文献   

10.
希氏束电图系记录心脏传导系统兴奋状态的电图形。希氏束电图能精确反映希氏束部分的电生理改变,它对心脏传导系统病变的诊断治疗及其予后的估计都有很大的价值。希氏束电图的记录在临床上,最早为Girand氏(1960年)及Watson氏(1967年),先后在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右心导管检查时用接触电极在心腔内发现了希氏束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