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应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使用Angio-Seal经皮血管闭合器的并发症与舒适度。方法:84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按术后是否应用Angio-Seal经皮血管闭合器止血,分为2组。对照组(人工压迫止血组)46例,血管闭合器组(闭合器组)38例,观察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舒适度。结果:闭合器组较对照组血肿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排尿困难及失眠明显减少(P〈0.05),舒适度增加。结论: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使用Angio-Seal经皮血管闭合器安全有效,能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舒适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使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的并发症与舒适度。方法:60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按术后是否应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止血,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压迫止血组)33例,血管闭合器组27例,观察两组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舒适度。结果:血管闭合器组较对照组血肿发生率明显减少(P<0.01),腰背酸痛、下肢麻木、尿潴留等明显减少(P<0.01),舒适度增加。结论: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使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安全有效,能明显减少血肿等的发生率,提高舒适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在冠脉介入术后,穿刺动脉应用血管封堵器Angio-Seal止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39例患者经股动脉介入术后,分为2组,A组19例应用血管闭合器;B组20例应用常规压迫止血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2组在卧床时间及肢体制动时间、病人的舒适度、术后穿刺点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A组与B组相比,拔鞘管后卧床时间及术侧肢体制动时间明显缩短;不适症状及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均<0.01。结论:应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可以提高病人的舒适度,降低血管并发症,减少护士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造影(CAG)和冠心病介入治疗(PCI)术后使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的成本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CAG/PCI患者术后采用徒手压迫237例(徒手压迫组)和Angio-Seal血管闭合器97例(闭合器组)两种方法止血的情况,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以直接医疗收费代替成本,以术后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包括出血、股动脉血肿、假性动脉瘤、血栓形成和栓塞事件)的发生和经济负担为直接效果进行评价;以减少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评分和缩短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间接效果进行评价,并计算成本效果比。结果:通过直接效果计算得出徒手压迫组平均成本费用比闭合器组减少3778.60元,平均经济负担比闭合器组增加了123.53元。通过间接效果计算得出每减少STAI问卷(状态焦虑)1分的成本为154.97元,每减少1h下床活动时间的成本为198.71元。成本效果比显示:闭合器组平均每预防1例出血的费用与徒手压迫组的费用比为77.64∶1,每预防1例股动脉血肿的费用比为32.18∶1,每预防1例假性动脉瘤的费用比为60.72∶1,每预防1例血栓形成和栓塞时间的费用比为54.22∶1。结论:CAG/PCI术后使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属于高成本投入低收益产出策略,临床上应以患者自愿为原则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人工压迫止血,YM-GU动脉压迫止血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在冠脉介入术止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实验对象本单位共完成冠状动脉介人诊治406例,男171例,年龄(62.5±7.8)岁,女235例,年龄(64.2±8.9)岁。进行人工压迫止血174例,YM-GU一动脉压迫止血器127例,使用Angioseal血管缝合器止血105例。比较二组的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和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与人工压迫法比较止血时间及下肢制动时间均显著缩短(P〈0.01,P〈0.01):介入治疗中,Angio-seal血管闭合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7.6%,YM-GU动脉压迫止血器为4.7%,均较人工压迫组9.2%,明显减少(P均〈0.05),止血成功率各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Angio-seal血管缝合器,YM-GU一动脉压迫止血器有效缩短止血时间及下肢制动时间,而YM-GU一动脉压迫止血器适用性更广,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压迫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6.
姜琳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1):2477-2478
目的:评价在冠脉介入术后,穿刺动脉应用血管封堵器Angio-Seal止血或常规压迫止血的效果。方法:160例患者经股动脉介入术后,分为两组,A组42例应用Angio-Seal封堵器;B组118例应用常规压迫止血作为对照组。记录加压包扎时间,卧床时间及并发症。结果:加压包扎时间A组0小时,B组(6.65±1.36)小时;卧床时间A组(2.1±0.6)小时,B组(31.4±3.9)小时;并发症A组显著低于B组。结论:Angio-Seal闭合器与手压止血比较明显缩短了卧床时间,无明显的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术后舒适度提高,方便了患者及医务工作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完肤止血汤在经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止血、预防血管并发症及提高病人舒适度等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经股动脉穿刺后行诊断及介入治疗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完肤止血汤组(25例)与常规压迫组(25例),观察两组血管并发症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下肢制动时间及腰痛、背痛、腹胀等不适感的程度。结果完肤止血汤组与常规压迫组比较,血管并发症明显减少(P0.05),患者卧床制动时间也明显缩短(P0.05),舒适度也明显提高(P0.05)。结论经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应用完肤止血汤可明显减少股动脉穿刺后的血管并发症,缩短下肢制动时间,并明显提高患者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患者应用Angio-Seal血管封合器的效果并总结护理要点。方法收集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应用Angio-Seal封合器的3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止血时间、术肢制动时间、绝对卧床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舒适度等指标,并与传统压迫止血患者320例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在止血时间、术肢制动时间、绝对卧床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舒适度等方面,封合器方法优于传统压迫止血方法;但封合器亦有可能发生出血、血肿、脱落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患者应用Angio-Seal血管封合器止血优于传统压迫方法,但仍需给予细致的护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Angio-seal血管闭合器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股动脉封闭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将152例PCI患者分为血管闭合器组(76例)和人工压迫组(76例),观察止血成功率、止血时间、卧床时间及血管并发症。结果:两组止血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闭合器组止血时间、卧床时间明显低于人工压迫组(P〈0.05)。两组总的局部血管并发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gio-seal血管闭合器对股动脉穿刺点能快速、有效地止血,缩短卧床时间,明显减少局部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心导管术后应用血管闭合器(Angio-Seal)对股动脉穿刺点进行止血的疗效观察及相关护理要点。[方法]共64例行冠脉造影术(CAG)和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加冠脉内支架置入术(PCI)的患者,分为2组,其中Angio-Seal组31例,人工压迫组33例,比较2组止血时间,下床活动所需时间,血管并发症和迷走神经反射情况。[结果]Angio-Seal组较人工压迫组止血时间和拔管后下床所需时间显著缩短,出血血肿并发症并不增加,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低。[结论]心导管术后应用Angio-Seal止血安全有效,病人痛苦小,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9月,2011年3月期间于心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LMWH组43例和普通肝素(UFPI)组43例,观察比较两组采用介入治疗的途径、穿刺血肿发生率及术后两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采取股动脉穿刺局部平均压迫止血时间及穿刺局部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WH组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UFH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24 h患者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将100例行PCI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经桡动脉途径PCI治疗组(A组,43例)和经股动脉途径PCI治疗组(B组,57例),比较2组患者PCI术后24 h的并发症、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A组患者局部血肿、切口出血、尿潴留、失眠、肢体及腰背疼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而动脉痉挛或闭塞的发生率高于B组(P〈0.05-P〈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较股动脉途径的术后并发症减少,患者的舒适度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评价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应用第三代PerClose经皮血管缝合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2月~4月间,我们行PCI拔除股动脉鞘后,共有54例使用血管缝合器和107例行人工压迫止血的患者.比较两种止血方法的即刻止血时间、下肢制动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第三代PerClose缝合组成功率为92.6%(50/54);与压迫组相比,缝合组的即刻止血时间和下肢制动时间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和经皮冠脉内球囊扩张术后均显著缩短(P<0.05);血管并发症(假性动脉瘤、皮下血肿等)发生率与人工压迫组接近(P>0.05).结论:PCI术后应用第三代PerClose血管缝合器安全、有效,并减少了患者术后的不适和痛苦,并发症发生率与压迫组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成三组正常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阴性)92例,药物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阳性但不适宜介入治疗)87例,介入治疗组136例(单支病变71例、多支病变65例),分别测定其术前、术后即刻、术后第1、3、7天的QTd.结果介入组和药疗组术前QT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术后(治疗后)两组QTd均缩短,但介入组缩短更明显(P<0.05).单支病变组术后QTd缩短速度快于多支病变组(P<0.05).结论PCI可减少冠心病患者QTd,单支病变组术后QTd缩短更快.  相似文献   

15.
汪涛  李恩  孙利强  刘宗芳 《医学争鸣》2009,(16):1530-1533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灌注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AMI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A组,予直接PC/+替罗非班,n=30)和对照组(B组,仅予直接PCI,n=30).比较两组间的基础临床状况、造影情况、介入治疗结果、心功能和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梗死、再次靶血管重建)发生率.结果:两组基础临床情况、介入治疗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B组相比,A组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3级复流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vs86%,P〉0.05).即刻心肌Blush分级3级(77.0%vs33.0%,P〈0.05)显著高于B组,而校正TIMI帧数[(23.5±7,6)帧和(32.1±4.2)帧,P〈0.05]显著低于B组.A组术后sT段抬高总和回落[(69.8±14.2)%和(38.6±11.7)%,P〈0.05]显著高于B组,而肌酸激酶(CK)峰值[(28.4±5.0)和(37.7±8.7)ukat/L,P〈0.05]显著低于对照组.住院期间,A,B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45.8±2.7)%和(44.7±3.8)%]、左室舒张期末直径(LVEDD)[(4.95±0.31)cm和(4.99±0.27)c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A,B两组LVEF[(58.1±3.6)%和(51.1±2.4)%]、LVEDD[(5.2±0.2)cm和(5.5±0.2)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各项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23.3%vs7.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改善PCI的AMI患者心肌灌注及临床预后,且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行冠脉支架术的611例冠心病患者按病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72=424)和稳定性心绞痛组(SAP,n=187)。两组在冠脉支架术后长期联合应用(最短1个月,31.8%超过12个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至随访结束。比较两组联合应用抗血小板的情况,观察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性死亡、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复发进行靶血管再通治疗)及抗血小板副作用(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发生76例心血管事件(死亡15例,心肌梗死10例、靶血管再通治疗45例,卒中6例);稳定性心绞痛组发生25例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性死亡8例,心肌梗死1例,靶血管再通治疗14例,卒中2例),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负荷量差异有显著性,联合应用超过12个月例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抗血小板副作用(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冠脉支架术后长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安全、有效,可减少冠脉支架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出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抗血小板药物并发症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戴月 《中国医药导报》2014,(19):107-109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理念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1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治疗的符合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标准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循证护理组,各50例。常规组在PCI术后实施常规护理,循证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满意度及术后健康知识达标率。结果循证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术后满意度及术后健康知识达标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术后采用循证护理模式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不良反应,提高了临床疗效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分析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护理要点。方法:289例冠心病患者分别采用经桡动脉途径(150例)和经股动脉途经(139例)行冠脉造影及PCI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和主观不适等发生情况的差异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形成、迷走神经反射、排便困难、术后低血压和主观不适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两种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均是安全可行的,但经桡动脉途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无需中断肝素抗凝、无需砂袋压迫、无需卧床、无体位限制,患者痛苦小,而且住院时间短;在术后观察护理工作量上及患者的接受程度和舒适度方面明显优于经股动脉路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预防冠脉介入术后(PCI)造影剂相关肾病(CIN)的作用。方法:将住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38例随机分为他汀组和非他汀组。两组在水化治疗基础上,他汀组在应用造影剂前、后24h,每日1次口服阿托伐他汀80mg。然后分别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造影后24、72h的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以及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率。造影剂均使用非离子型低渗造影剂碘海醇,记录使用量。结果:他汀组BUN及Scr增加值和增加百分比明显低于非他汀组(P〈0.05),Ccr下降值和下降比率以及CIN的发生率(5.80%VS15.94%)亦明显低于非他汀组(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对于冠脉介入治疗患者造影剂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防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应用于介入治疗后血管再狭窄患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76例介入治疗后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经验体会。方法:1999年8月至2002年4月共完成介入治疗后的CABG手术76例,占同期CABG手术的14.0%。单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39例,合并支架置人术37例,合并斑块旋切术2例,二次介入治疗史5例。介入治疗相关血管再狭窄46例,新产生的其他冠脉病变6例,介入治疗不成功者4例,介入治疗后残留严重血管病变11例,介入治疗急性并发症9例。介入治疗组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高于非介入治疗组,而三支病变患者的比例低于非介入治疗组。结果:介入治疗组急诊手术比例为27.6%,高于非介入治疗组的13.3%,而OPCAB实施率为91.3%,低于非介入治疗组的97.2%。介入治疗组远端吻合口数目少于非介入治疗组。介入治疗组手术死亡6例,其中3例死于泵衰竭,1例死于心室纤颤,1例死于脑部并发症,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其手术死亡率(7.9%)高于非介入治疗组(1.9%)。介入治疗组发生围术期心梗4例(5.3%),其发生率高于非介入治疗。随访远期死亡1例,复发心绞痛1例。结论:对于介入治疗后再狭窄、不能达到完全再血管化和引起急性并发症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常常是最为有效而必要的治疗方法。及时合理地处理介入治疗急性并发症,是降低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