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下液TGF-β1定量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定量测定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视网膜下液(SRF)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含量,探讨TGF-β1 在RR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集30例行RRD复位术患者的SRF,用TGF-β1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30例RRD患者SRF中均含有TGF-β1,其含量随着网脱范围、网膜裂孔的增大而增加.结论:TGF-β1参与RRD的病理过程,可能是影响网脱发展和转归的重要细胞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检测中国汉族人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载脂蛋白E表型及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人视网膜下液(SRF)及血液中载脂蛋白E(apoE)的含量 ,探讨载脂蛋白E与视网膜疾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等电聚焦及免疫印迹方法检测正常人和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aopE表型及ELISA方法测定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人视网膜下液(SRF)及血液中载脂蛋白E(apoE)的含量。结果 :aopE的ε4 等位基因与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发病有关联 (RR =2 5 0 71P <0 0 1)。SRF中apoE的含量与视网膜脱离的范围及时间相关 (P <0 0 1)。结论 :aopE的ε4 基因可能是视网膜色素变性发病的又一遗传因素 ;apoE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损伤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3.
对70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本病手术疗效与病程、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程度及视网膜脱离范围等因素有关,与视网膜裂孔的多寡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手术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178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手术进行分析,讨论造成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失败的原因。结果 影响视网膜脱离术后复位原因包括原裂孔未封闭、新裂孔形成、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形成和发展以及病程的长短。结论 术前及术后裂孔定位的准确性以及玻璃体的状态、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是视网膜脱离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郭雷  赵平 《辽宁医学杂志》2007,21(3):169-170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位于巩膜嵴前坡的裂孔再次引起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方法。方法观察16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巩膜扣带术后,裂孔位于巩膜嵴前坡,但仍有视网膜脱离。其中3例患者视网膜脱离局限于嵴前坡,观察脱离程度变化,于术后4~6个月因脱离加重行放水冷凝术。另13例术后视网膜全脱离。其中3例因严重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行玻切加激光封闭裂孔治疗;另10例行双眼包扎,促吸收药物治疗,其中3例网膜下液完全吸收行激光封闭裂孔;7例网膜下液部分吸收,视网膜脱离局限于巩膜嵴前坡,行放水冷凝术。结果16例患者术后视网膜全部复位,裂孔完全封闭,随访1~3年均无复发。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位于巩膜嵴前坡的裂孔引起的视网膜脱离,应依据眼内情况决定手术时机与方式。如果PVR严重应行玻切术。如果PVR在C1级以下应先行保守治疗,视网膜下液吸收后可行激光治疗。局限于嵴前坡的持续脱离行单纯放水冷凝术可使视网膜复位。手术应遵循视网膜脱离最小量手术治疗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视网膜下液(SRF)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和S100B蛋白浓度的测定,评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时视网膜的神经损伤程度。方法 92份视网膜下液的样本取自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外路手术中,同时抽取患者血清样本作为实验组,另外抽取19份角膜捐献病人的玻璃体和20份正常人的血清样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中NSE和S100B的浓度。结果本实验视网膜下液中的NSE和S100B蛋白浓度与这些患者及正常人血清NSE和S100B蛋白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程和网脱范围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RR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损伤,这种损伤随网脱范围的增大而增大,随病程延长而增大,且在2周内增长最为迅速。  相似文献   

7.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 5 6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视网膜下液 (SRF)及血清维A酸的含量 ,并观察部分患者服用维生素A对其的影响。结果示 ,患者SRF中维A酸的含量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程度、视网膜脱离范围和术前服用维生素A的天数呈正相关 (r1=0 .85 1,P <0 .0 0 ;r2 =0 .4 5 2 ,P <0 .0 1;r3=0 .4 3 1,P <0 .0 5 ) ;血清维A酸的含量与眼部病变无关 ;SRF中维A酸在口服维生素服药第 4d时显著增高。结果表明视网膜脱离后 ,色素上皮和神经上皮之间代谢关系发生紊乱 ,造成维A酸循环利用障碍。服用维生素A有利于阻止PVR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及术后脱离复发病例的原因、再手术术式选择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60只眼)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未复位或脱离复发行再次手术治疗的孔源性网膜脱离病例。结果:第2次手术与第1次手术后出院视力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手术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程度比第1次明显加重(P<0.05)。手术失败及早期视网膜脱离复发原因主要为PVR加重、新裂孔形成、原裂孔闭合不良。晚期复发原因可能为玻璃体基底部的牵拉。结论:视网膜脱离手术成功的关键是术前全面细致检查,术中确切封闭裂孔。巩膜扣带术仍然是再手术的主要术式。PVR严重时应行玻璃体切割术。绝大多数患者经再手术治疗后视网膜复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关系.方法:收集伴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病例35例,其中PVR A级11例,PVR B级14例,C1级7例,C2级3例.病程≤5周24例,>5周11例.视网膜下液取之于每例患者行视网膜脱离复位放液时,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视网膜下液中VCAM-1的水平.结果:PVR C级患者视网膜下液VCAM-1的表达高于PVR A级和PVR B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5周的患者视网膜下液VCAM-1的表达高于病程≤5周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CAM-1与PVR的分级和RRD的病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外加压手术后再脱离的原因及再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0月至2010年12月行巩膜外加压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42例(42只眼)患者的脱离原因及处理方法。通过配对秩和检验对比分析原始视力和再次治疗后终末视力,以及第一次手术前及复发后就诊时的PVR分级。结果所有患者经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加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原因包括新裂孔形成18眼(42.9%);硅压位置异常10眼(23.8%);遗漏裂孔6眼(14.3%);术后因裂孔处PVR形成致原裂孔闭合不良3眼(7.1%);视网膜放液后视网膜下出血2眼(4.8%);脉络膜脱离2眼(4.8%);视网膜下晾衣架样增值1眼(2.4%)。再次治疗后39只眼视网膜复位,3眼患者视网膜再次脱离,手术成功率为92.9%。两次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次PVR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外加压手术后再脱离的原因中,新裂孔的形成,硅压位置异常以及裂孔的遗漏至关重要,PVR因素所占比例低。故术前病例的选择、术前的仔细检查、术中的规范化操作是减少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内皮素-1(ET-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心房颤动(AF)中的表达变化及对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阵发性房颤(PaAF)患者66例和持续性房颤(PeAF)患者72例为实验组,80例窦性心律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血清中ET-1和CTGF的表达水平;同时选取我院心脏外科行手术的房颤和窦性心律患者各6例,术中取右心耳组织,采用HE染色和Masson染色分别观察心肌细胞结构形态和心肌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ET-1和CTGF蛋白表达情况;对实验组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临床随访,以评估预后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CON)相比,AF组心肌细胞结构明显被破坏、纤维化程度显著增加;PaAF和PeAF组ET-1和CT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ON组,且PeAF组明显高于PaAF组。在所有实验组中ET-1和CTGF水平与LAD大小呈正相关(P<0.05),ET-1与 CTGF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同时,房颤复发组(Re)患者术后ET-1、CTGF水平均高于未复发组(NRe),术前、术后的ET-1和CTGF表达水平与PeAF术后复发呈正相关,且ET-1、CTGF为PeAF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T-1和CTGF在AF患者中表达明显增加,与AF持续时间呈正相关;ET-1和CTGF在AF复发组患者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二者对Pe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计数比值(MPR)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6例SLE病人(SLE组),另选取40名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同期正常体检人员为对照组(HC组)。对平均血小板体积(MPV)、MPR与SLE病人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红细胞沉降率(ESR)等SLE疾病活动指标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PV和MPR在SLE组病人中均高于HC组(P<0.05和P<0.01);ESR与MPV、MPR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和P<0.05)。SLEDAI与MPR亦呈正相关关系(P<0.01),和MPV未见相关性(P>0.05)。结论:MPR可能是评估SLE疾病活动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胃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CTGF、TGF-β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和意义。结果胃癌组织中CTGF、TGF-β1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CTGF的高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否、临床分期均密切相关(P〈0.05);TGF-β1的高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相关分析显示在胃癌组织中CTGF和TGF-β1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s=0.355,P=0.012)。结论CTGF和TGF-β1在胃癌组织中均呈现高表达,并且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否有关,两者联合检测可以作为胃癌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韦光海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0):1138-1139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h)、胆碱酯酶(ChE)、尿酸(UA)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11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血Tch、ChE及UA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肝硬化组血清Tch、ChE及UA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硬化失代偿组Tch、ChE及UA较肝硬化代偿组降低更为明显(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Tch、ChE及UA水平降低,其降低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检测Tch、ChE及UA对判断肝硬化患者病情、转归及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PLT)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在判断强直性脊柱炎(AS)病人疾病活动中的作用。方法:比较和分析71例AS病人PLT、MPV与Bath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性指数(BASDAI)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G)、血红蛋白(Hb)等指标相关性。结果:AS病情活动组PLT均较AS病情稳定组和对照组升高(P<0.01)。AS病人PLT升高组的ESR、CRP、IgG均较PLT正常组升高(P<0.01),而Hb、MPV均降低(P<0.05和P<0.01)。AS病人PLT与ESR、CRP、IgG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P<0.01),与Hb和MPV均呈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PLT和MPV的变化与AS疾病的活动相关,可以作为反映AS病情活动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活化T细胞核因子c1(NFATc1)、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心房颤动病人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心房颤动病人139例作为心房颤动组(房颤组),选取同期窦性心律的健康体检者105名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组血清中NFATc1、MAPK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TGF的表达。比较2组受试者血生化指标及心脏彩超检查指标。分析NFATc1、MAPK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的相关性,探讨心房颤动发病的危险因素。 结果房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NFATc1、MAPK、CTGF水平及LAD均高于对照组(P < 0.05~P < 0.01),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NFATc1、MAPK水平与LVEF均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0.195、-0.189,P < 0.01),与LAD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288、0.244,P < 0.01)。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FATc1、MAPK水平升高及LAD增大均为心房颤动发病的危险因素(P < 0.01)。 结论心房颤动病人血清中NFATc1、MAPK、CTGF水平的升高可能与心肌纤维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二期Fontan术术前肺血管阻力(PVR)与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比容(HCT)及经皮氧饱和度(SpO2)的关系,建立无创评价PVR的方法。方法选择35例准备施行二期Fontan手术的患儿,测定静脉血HGB、HCT和安静时不吸氧状态下的SpO2,同时行心导管检查,测定和计算PVR。分别将HGB、HCT和SpO2作为自变量,PVR作为因变量,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并分别计算HGB、HCT和SpO2与PVR的直线回归方程。结果35例患儿术前HGB和HCT与SpO2均呈显著的负相关(r=-0.685,P<0.01;r=-0.634,P<0.01);HGB、HCT和SpO2与PVR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562,P<0.01;r=0.579,P<0.01;r=-0.392,P<0.05)。HGB、HCT和SpO2与PVR的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0.268x-2.093,y=0.108x-2.976和y=11.951-0.117x。结论二期Fontan术术前HGB、HCT和SpO2与PVR均高度相关,可根据计算的直线回归方程,由术前测得的HGB、HCT和SpO2值计算PVR估计值,用以评价肺血管阻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炎症、氧化应激状态与心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67例尿毒症患者(非透析尿毒症19例,MHD48例)和12例健康对照者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分光光度法测定丙二醛(MDA)、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析炎症、氧化应激状态与心血管并发症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比较,尿毒症患者炎症和氧化应激状态异常,表现为血清CRP、MDA增高,血清白蛋白(ALB)、SOD、GSHPx降低(P均<0.01);MHD患者炎症和氧化应激状态变化更明显,且随血透时间延长而加重;与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MHD患者比较,心血管事件发生的MDH患者炎症和氧化应激状态变化更明显(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CRP与MDA呈正相关(r=0.740),与GSHPx、SOD、ALB呈负相关(r=-0.684,-0.688,-0.924);ALB与GSHPx、SOD呈正相关(r=0.744,0.728),与MDA呈负相关(r=-0.779),P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心血管事件发生与否具影响和预测性的指标是CRP(回归系数b=-1.054,OR=0.348,P<0.05)。结论MHD患者存在明显的炎症和氧化应激状态;这种状态随MHD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可能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12(IL-12)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夹心法(ELISA)检测25例MDS患者及24名正常人血浆中IL-12(p70)水平,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结果:MDS难治性贫血(RA)组患者血浆IL-12(p70)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MDS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增多(RAEB)/转变中的RAEB(RAEB-t)组(均为P<0.01),RAEB/RAEB-t组患者血浆IL-12(p7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MDS患者IL-12(p70)水平与CD8细胞表达率呈正相关(r=0.41,P<0.01),与CD4表达率呈负相关(r=-0.53,P<0.01)。结论:IL-12与MD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