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发生机制颇为复杂,涉及多个方面,其发生过程是多因素、多基因作用经多阶段发展的结果.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不断加深,人们发现基因不稳在胃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这种基因不稳包括核基因组的不稳定和线粒体DNA的不稳定,其中一些非编码DNA(尤其是重复序列微卫星DNA)不稳定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细胞核和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在原发肝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两者的关系.方法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al polymorphism, PCR-SSCP)方法检测原发性肝癌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mitochondrial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tMSI);采用PCR方法检测细胞核BAT26微卫星位点不稳定性(nuclear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nMSI).结果 52份肝癌组织检出mtMSI 11例(21.2%),其中仅1个微卫星位点mtMSI阳性者7份(13.5%),有2个微卫星位点mtMSI阳性者4例(7.7%).有4份于BAT26位点检出nMSI,阳性率为7.7%.肝癌mtMSI发生率在患者同性别、年龄、是否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肝硬化、AFP是否阳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亦未发现mtMSI与nMSI有显著相关.结论 mtMSI在部分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肝癌mtMSI与nMSI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和分析肺癌中线粒体基因组拷贝数的改变及微卫星不稳定性(mitochondrial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tMSI).方法 采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 Single-strande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SSCP)分析、序列测定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对37例肺癌组织线粒体DNA的拷贝数和线粒体DNA控制区内的微卫星不稳进行检测.结果 肺癌组织线粒体DNA的拷贝数/细胞为(395±125),显著低于相对应的正常肺组织(733±196)(P<0.01).37例肺癌样本中共检出mtMSI 12例(32.4%).肺癌组织线粒体基因组拷贝数的改变与控制区内的微卫星不稳定性有关(P<0.05).结论 肺癌组织中线粒体DNA的拷贝数显著降低,可能与控制区内的微卫星不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不同分子分型(EB病毒阳性型、微卫星不稳定型、基因组稳定型、染色体不稳定型)胃癌显示出了不同的预后,新的分子分型可能成为指导胃癌个体化治疗重要指标,笔者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对其中微卫星不稳定型胃癌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和hMSH2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研究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微卫星不稳定性与错配修复基因hMSH2蛋白表达 ,来揭示微卫星不稳定性在胃癌演化过程中可能作用机制 ,并探讨导致胃癌中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基因机制。方法 用PCR方法检测 5个微卫星位点MSI表现 ;并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hMLH1、hMSH2错配修复蛋白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慢性胃炎组中MSI的阳性率分别为 5 8 82 %(30 5 1) ,2 1 0 5 %(12 5 7)。肠型胃癌与弥漫型胃癌的MSI阳性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在所有标本中仅检测到 1例hMSH2表达缺失 ,异常表达的病例为胃乳头状腺癌。结论 MSI在散发性胃癌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均起到了一定作用 ,hMLH1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是导致胃癌MSI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多重PCR和DNA测序技术检测胃癌APC基因15外显子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APC基因突变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微卫星DNA不稳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重PCR、DGGE电泳和DNA测序技术检测APC15外显子突变,采用PCR为基础的方法检测微卫星DNA不稳。结果68例胃癌中检出APC基因15外显子突变15例(22.1%),APC基因突变在肠型胃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弥漫型胃癌(P<0.05),而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临床病理分期无显著相关。至少有1个位点发现MSI者17例(25.0%)。将MSI分为高频率MSI(MSI-H,≥2个位点)8例、低频率MSI(MSI-L,仅为1个位点)9例和MSI阴性(MSS)51例3组,结果APC基因突变均发生于MSI-L和MSS组,而MSI-H未见有突变者。结论 APC基因可能是肠型胃癌的易感基因,APC基因突变可能参与了LOH病理途径,而与MSI途径无关。  相似文献   

7.
胃粘膜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mtMSI)的关系。方法 采用改良Giemsa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PCR方法检测Hp,并对Hp进行分型;采用限制性片段多态性(PCR-SSCP)方法检测胃粘膜细胞mtMSI。结果 30例胃癌检出mtMSI 11例(36.7%),15例肠化中有4例(26.7%)检出mtMSI,10例异型增生胃粘膜有3例(30%)检出mtMSI.mtMSI主要发生于D-loop闭环区。Hp感染胃粘膜mtMSI发生率显著高于非Hp感染组(P<0.01)。mtMSI发生于cagA^ Hp似乎没有密切关系(P>0.05)。结论 Hp感染可能与胃粘膜细胞mtMSI发生有关,而mtMSI的发生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8.
陈菲菲  祝威 《吉林医学》2008,29(7):604-607
癌症是一种基因病,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癌症与微卫星的不稳定性(MSI)和杂合性缺失(LOH)相关。微卫星(MS)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具有高度多态性的、非编码的、简单串联式核苷酸重复序列,具有介导基因重组、保持基因组稳定性的作用。MSI是指与正常组织相比,在肿瘤组织基因组中微卫星简单重复序列的增加或丢失,多是由于DNA错配修复功能的缺失所致。LOH是指一对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发生了几千个核苷酸乃至一整条染色体遗传物质的缺失,多发生于抑癌基因的附近,是识别抑癌基因的标志。头颈部恶性肿瘤是我国东北地区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口腔癌、鼻咽癌、喉癌及下咽癌,其中以喉鳞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居首。在致癌因素中,MSI与LOH则是近年来研究的新热点。且LOH被认为是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较MSI发生频率更高的事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胃癌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的微卫星不稳定(MSI)、杂合性缺失(LOH)以及甲基化状态,探讨FHIT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D3S1300作为微卫星标记,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以及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PAGE)检测胃癌组织和正常胃黏膜FHIT基因MSI和LOH;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胃癌组织和正常胃黏膜FHIT基因的甲基化状态。结果胃癌组织中FHIT基因D3S1300位点MSI和LOH发生率分别为23.7%和28.8%,MSI和LOH存在明显正相关(P<0.05,r=0.76);胃癌组织中FHIT基因甲基化阳性率为51.4%,FHIT基因MSI、LOH与甲基化均与胃癌患者的年龄、性别、Lauren分型、Borrmann分型、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无关(P>0.05),但LOH与浸润程度有关(P<0.05),胃癌FHIT基因甲基化与MSI和LOH均不存在明显正相关(P>0.05,r=0.12和0.13)。结论 FHIT基因MSI、LOH及甲基化修饰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胃癌是一种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的疾病[1-2] ,其发病机制复杂,有研究[3]显示错配修复受损引起的微卫星不稳定可能是胃癌发病的一种机制,并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微卫星不稳定即基因组中一段称之为微卫星的区域发生基因突变,具有微卫星不稳定的胃癌称为微卫星不稳定型胃癌.相关回顾性研究和有限的前瞻性试验报道了微卫星稳定型胃癌和不稳定型胃癌之间的差异,主要涉及其临床和病理特征、免疫微环境和对治疗的反应[4-7].由于微卫星不稳定型胃癌具有特定的临床特征和临床行为,与微卫星稳定型胃癌不同,因此明确胃癌患者的微卫星状态对不同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微卫星不稳定相关概念、微卫星不稳定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面的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