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衰竭是肝脏的各项功能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机体代谢功能发生严重紊乱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肝衰竭发生于许多严重的肝脏疾病过程中,预后不良。而临床常用治疗方法局限性较大,需不断对其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进行探索。但探索过程中离不开合适的动物模型,目前肝衰竭动物模型通过制作方式大致可分为手术干预式动物模型和非手术干预式动物模型。非手术干预式动物模型多采用肝损害药物等导致实验动物出现肝衰竭。该文主要讨论通过手术干预导致实验动物出现肝衰竭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陈兰 《中华医护杂志》2005,2(3):287-287
人工肝支持系统已用于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暂时取代严重病变的肝脏,使部分患者过渡至肝脏再生而康复或为肝移植赢得宝贵时间。血浆置换是人工肝支持治疗中的一种,作用机制主要是去除作用,通过连续灌流或实施血浆置换能较彻底地清除血浆中的毒物,在去除含有毒成分血浆的同时,补充正常血浆成分而达到治疗目的。2005年2月我科为一名重型肝炎患者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时出现对血浆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肝脏严重损害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免疫介导的肝脏损伤在肝衰竭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肝衰竭最为常见的类型,其发病机制与持续性的炎性反应、免疫过激引起的免疫功能失调、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以及随后的免疫麻痹密切相关。对于ACLF治疗,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免疫调节治疗,将有助于延缓或阻止病情进展,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该文对ACLF的免疫发病机制以及其免疫调节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肝衰竭各阶段的肝脏储备情况,探讨肝脏储备功能检测在肝衰竭人工肝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178例纳入研究,并根据其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按照早、中、晚三期,将入组患者分为3期。并对其中89例患者行人工肝治疗,另外89例予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肝衰竭早、中、晚期的肝脏储备功能逐渐下降,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人工肝手术组肝衰竭早中期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肝衰竭晚期的死亡率与常规治疗组无明显差异。人工肝治疗前后肝脏储备功能无明显变化。经人工肝治疗后,肝脏储备功能较好的肝衰竭早期患者死亡率较肝脏储备功能较差的肝衰竭晚期患者死亡率低。结论:人工肝治疗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善肝脏储备功能,肝脏储备功能检测可协助指导肝衰竭患者的人工肝治疗。  相似文献   

5.
人工肝支持系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宇佳 《医学文选》2005,24(2):284-286
急、慢性肝衰竭病情凶险,内科药物治疗病死率高达50%~80%。长期以来急、慢性肝衰竭患者的救治,一直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肝衰竭患者的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各种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肝移植是治疗肝衰竭惟一有效的手段,但是受体病情和供体缺乏限制了临床应用。据统计仅有约10%的肝衰竭患者实施了肝移植。但由于患者常在等待供体过程中由于病情进展迅速而死亡,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维持或延长患者生命的手段,因此人们开始对于如何利用人工装置替代肝脏功能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急性肝损害是指患者在无慢性肝病基础上,由各种病因导致的大量肝脏细胞损害.其发病突然,进展迅速,后果严重,如果得不到明确诊断及积极治疗就有可能发生肝衰竭、肝性脑病等.因此,急性肝损害是需要临床引起重视及积极治疗的疾病.现就急性肝损害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细胞凋亡是近年医学研究的热点,已经证明它在人类多种组织存在并与许多疾病有关。对肝脏凋亡的研究发现在肝脏主要的细胞中,包括肝细胞、枯否细胞、内皮细胞和星状细胞等,由Fas途径介导的凋亡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加强对它的研究对于暴发性肝衰竭、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以及肝脏肿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临床上,在肝脏手术过程中,如大型肝肿瘤的切除、肝脏创伤、血管重建及肝移植等,都会导致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IRI是众多因子参与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目前对于终末期肝脏疾病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是肝移植,然而肝功能不全和肝衰竭是肝移植术后患者是否得以生存以及生存质量是否良好的关键因素。故对其发生机制以及保护策略的研究早已成为医学关注的一大热点,本文就IRI的发生机制及其研究进展作进一步的总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对猪暴发性肝衰竭模型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应用D-氨基半乳糖建立猪暴发性肝衰竭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24h和48h分别给予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检测两组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的TNF-α、IL-6、 IL-1β均随时间延长明显升高,与建立模型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肝治疗前各时间点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经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清细胞因子升高趋势减缓,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足量的组合非生物人工肝能有效清除TNF-α,IL-6,IL-1β,为暴发性肝衰竭时肝细胞的再生或者桥接肝脏移植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0.
张美华  余卫  王巧瑜  温凌  萧间开  潘洁 《广东医学》2016,(13):1917-1919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大鼠白毒伞中毒致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及机制。方法选取10只体重约80 g的雄性清洁级SD大鼠用于BMSCs的培养。另选取体重在220~250 g的成年大鼠45只作为研究对象,用于肝衰竭模型制备以及BMSCs输注治疗。在45只大鼠中随机抽取15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剩下的30只均给予白毒伞粗毒素灌胃制备肝衰竭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均分为两组,肝衰竭模型组和治疗组(实验BMSCs输注治疗)。对比各组大鼠7 d生存率及肝功能、凝血功能、炎症因子、肝脏病理等指标情况。结果与肝衰竭模型组相比,治疗组SD大鼠体重减轻明显更少,7 d生存率明显更高。移植结束后治疗组大鼠肝功能、凝血功能、炎症因子等指标及肝脏病理均较肝衰竭模型组显著改善( P<0.05)。结论 BMSCs输注对白毒伞中毒致急性肝衰竭大鼠具有十分明显的治疗作用,能显著改善大鼠肝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