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青年型颈椎病的X线、CT、MR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强  杨正刚 《西部医学》2008,20(2):375-376
目的探讨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青年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40岁以下有明显颈椎病症状的患者进行X线、CT、MR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青年型颈椎病影像表现包括:椎间盘突出、颈椎生理弧弓改变、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等。结论椎间盘突出是青年型颈椎病的主要影像学表现,而X线平片不能显示椎间盘改变,CT应作为首选检查方式,MR可作为进一步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青年颈椎病80例X线平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收集80例青年颈椎病的X线平片,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X线诊断青年型颈椎病。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13年5月-2014年6月共收治的68例青年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观察所有患者摄X线正位、侧位以及双斜位片。结果:20例患者为椎间隙狭窄,占29.41%;27例患者为颈椎生理曲度,占39.71%;10例患者为椎间孔变形、变小,占14.71%;6例患者为椎关节退行性改变,占8.82%;5例患者为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占7.35%。结论:青年型颈椎病在X线摄片上具有明显特征,对诊断青年型颈椎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青年颈椎病X线征象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青年颈椎病X线征象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370例 40岁以下临床诊断为颈椎病的青年患者的X线征象 ,并对异常征象分组比较。结果 :31 1例发现异常 (84.0 5 % ) ,其中颈椎生理曲度异常 (66 .76 % )所占比率最大。异常征象分组显示颈椎失稳性改变 (91 .0 8% )多于软骨变性改变 (2 0 .54 % )及椎骨继发性改变(68.92 % )。结论 :颈椎失稳性改变是青年颈椎病的主要征象特点 ;颈椎生理曲度异常作为一种X线客观诊断标准 ,对颈椎病患者的早期诊治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描述28例脊髓型颈椎病的X线平片表现和其中16例椎管造影表现,应用单纯矢状径直接测量法测量C4-7颈椎椎管矢状径,证实26例〈13mm,颈椎这矢状径小,或(和)骨质增生,韧带骨化钙化夺迫颈髓,及脊髓造影反映颈髓后压征象呈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及狭窄,局限性前后缘压迹将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6.
中青年型颈椎病96例X线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青年型颈椎病又称为颈型颈椎病,在临床上极为常见。本文抽取我院多年来96例中青年患者(50岁以下)临床X线资料,分析中青年型颈椎病的X线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男性41例,女性55例,年龄18~50岁,平均34岁。多以头颈、肩背疼痛或颈部发僵为主诉,部分有麻木感,颈部活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院颈椎病非手术疗法及护理后的临床效果以及治疗前后X线平片变化。方法分析48例颈椎病X线表现,其中22例采取了非手术疗法及护理,结合临床对治疗前后X线表现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部分消失,但X线变化不明显。结论大多数颈椎病通过非手术治疗和护理后,效果好,部分可治愈。但X线不能用作评定非手术治疗的效果,但在选择治疗方法时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颈椎病发病呈年轻化趋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控制其发展至关重要。现将我院2003年5月--2007年5月32例青年颈椎病诊断和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青年期颈椎病X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椎病是退行性关节病,属中老年常见病。近几年临床发现中青年并不少见;其X线检查对确诊本病有重要作用,我院近几年350余例颈椎病中,有30—45岁者25例,约占总病例中的7%。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对青年型颈椎病用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们临床确诊的80例有症状的青年患者分别进行X线、CT、MR等各种影像检查,并将各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青年型颈椎病影像表现包括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等。结论对青年型颈椎病进行影像学检查应用,各种检查各有利弊。X线平片虽然不能显示椎间盘改变,但可以通过生理曲度改变提示诊断,且价格低廉,易于接受。CT在诊断价值上应作为首选检查方式。有条件的,MR可作为进一步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采用单纯颈椎前路或后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采用颈椎前路或后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32例。前路组16例:其中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盘切除(ACHDF)8例;2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ACCF)4例;单椎体次全切结合相邻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Hybrid)4例。后路组16例: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laminoplasty )8例;椎板切除植骨内固定术(LIFF)8例。记录手术并发症情况,比较前后入路下患者术前和术后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侧位X线观察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平均18(7~26)个月。前路和后路组患者颈部 VAS评分、上肢 VAS评分、JOA 评分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均 P <0.05),但术前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随访期间影像学检查内置物位置正确,植骨均在3~6全月内融合。前路及后路两组颈椎曲度术后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P <0.05);末次随访颈椎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个体化设计合适的手术方式,前后路术式均能有效解除神经压迫,恢复颈椎生理曲度,但前路较后路在降低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上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2.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经颅超声多普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诊断,对6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检查。检查包括椎基底动物 频谱、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及脉冲指数(PI),并与正常组52例进行比较。结果:患者组TCD异常率为95.2%(61/64),单侧椎动脉(VA)血流异常53.12%(34/64),双侧VA血流异常23.43%(15/64),椎动脉合并基底动脉(BA)血流异常18.75%(12/64)。主要表现为血流速度降低。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TCD改变主要为椎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的流速降低。  相似文献   

13.
针刺双侧风池穴和大杼穴、病变相应的颈椎节段夹脊穴,得气后接电针仪,治疗了52例颈型颈椎病患者。结果治愈28例,好转1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6.5%。  相似文献   

14.
肌力失衡与后柱失稳大鼠颈椎病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对肌力失衡与后柱失稳大鼠颈椎病模型进行研究。方法 :SD大鼠 (6 0只 )随机分为对照组 (2 0只 )、肌力失衡组 (2 0只 )和后柱失稳组 (2 0只 ) ,每组又分 2个月和 4个月组 ,各组 10只。建立两组不同的颈椎病模型后 ,通过X线影像评分和斜板实验评价运动功能情况。结果 :X线影像分析 :对照组生理弯曲存在 ,椎间隙无异常 ,未见骨赘形成 ,肌力失衡组和后柱失稳组有不同程度的生理弯曲消失 ,椎间隙变窄 ,骨赘形成 ,钩椎关节和关节突关节增生硬化。斜板实验运动功能评价 ,肌力失衡组和后柱失稳组的肌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对照组 2、 4个月间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肌力失衡组和后柱失稳组 2、 4个月间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而肌力失衡组与后柱失稳组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肌力失衡与后柱失稳均可致大鼠颈椎病发生 ,颈后方的肌力平衡与后柱稳定在维持脊柱稳定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个分型,临床主要表现有眩晕、头痛、猝倒、视力障碍、感觉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学习等。针灸推拿是中医学的传统疗法,以针灸推拿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临床上已取得较为显著疗效。现总结近年来针灸推拿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为进一步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正骨手法结合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门诊42例符合诊断的患者,先采用正骨手法纠正错位紊乱的颈椎小关节,而后用小针刀疗法取颈3、4椎间穴,颈3、4夹脊穴为主,进行局部松解。治疗结束后依据疗效判断标准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42例患者经过1~2次治疗,痊愈35例,占83.3%;显效7例,占16.7%,总有效率100%。结论正骨手法结合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治疗效果明显,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比较针罐疗法和药物加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共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对照组46例.治疗组采用风池、肩井、颈夹脊、太阳、晕听区等穴针刺后颈肩部拔火罐;对照组采用药物配合牵引疗法,使用中西药物加牵引共治疗10天.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62.96%,总有效率98.12%;对照组治愈率为26.09%,总有效率76.09%,两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之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加拔罐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其疗效优于药物加牵引疗法.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趋向年轻化。治疗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虽逐年改进,近年来有长足发展,但因其是有创操作,风险大,而且费用高,手术治疗者仅为少数,非手术治疗有独特的优点,多数不需住院,患者痛苦少,花费少,不破坏正常解剖结构。封闭治疗是非手术治疗方法的一种,症状缓解,疗效最佳。本文从交感型颈椎病及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机制上阐明封闭疗法的理论基础,并概述了各种封闭疗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耳穴压豆综合治疗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将1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1组60例,对照2组60例。治疗组用颈椎牵引、推拿、加耳穴压豆治疗。对照1组用颈椎牵引、推拿治疗。对照2组用颈椎牵引、推拿、体针治疗。3组均不使用药物治疗,10天为1疗程,2疗程结束后评价其综合疗效。按颈椎病分型分组,耳穴压豆及体针均采用分型辨证选穴治疗。统计学方法:使用Kruskal-Wallis法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1组总有效率为75%;对照2组总有效率为95%。治疗组优于对照1组(P<0.005),治疗组与对照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耳穴压豆综合治疗颈椎病有效,比单纯颈牵推拿效果好,与体针综合治疗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椎间孔阻滞加按摩牵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40例,Ⅰ组为按摩、牵引法治疗;Ⅱ组为椎间孔阻滞加按摩、牵引。治疗效果分3级:痊愈、显效、无效。結果Ⅰ组治疗后,痊愈率为37.5%(15例),显效率为52.5%(21例),Ⅱ组治疗后,痊愈率为57.5%(23例),显效率为40%(16例),Ⅱ组痊愈率明显高于Ⅰ组。两组间痊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部椎间孔阻滞加按摩、牵引治疗颈椎病疗效明显优于按摩牵引治疗颈椎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