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医学创新》2015,(4):143-146
目的:探讨椎板及棘上-棘间韧带联合组织瓣植回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技术要点和疗效。方法:选取66例患者,男25例,女41例,年龄53~81岁,平均67岁。将部分腰背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及椎板上骨膜保留,于病变节段下一椎间隙切断棘上-棘间韧带,用低速电动磨钻或骨凿,在关节突关节内侧,由下向上沿椎板矢状位全层楔形截骨,直至整个病变节段,向上牵开椎板及棘上棘间韧带,常规进行椎管减压,棘突椎板联合组织瓣植回术。结果:66例均得到随访,最长7年,最短8个月,平均46个月。总优良率89.3%。结论:本术式增加椎管矢状径,扩大椎管容积,有利于减压。椎板及棘上-棘间韧带联合组织瓣植回形成生理管性结构,恢复了脊柱三柱的稳定性,既防止硬膜与组织间瘢痕组织增生形成的医源性椎管狭窄,又防止脊柱后柱失稳。显露范围广、椎管减压彻底,使椎管重新成形,有效的预防术后脊柱不稳、顽固性腰痛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保留椎板及后韧带复合结构瓣回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术式-保留椎板及后韧带复合结构瓣回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常规后正中切口入路暴露保留部分腰背筋膜将棘上、间韧带完整保留并附着于棘突上,充分显露椎板,但尽量保留附着于椎板表面的骨膜,在欲摘除突出髓核椎板与下一个联结之棘突间将棘上、间韧带切断,显露间隙并潜行剥离黄韧带,用专用骨刀在距上、下关节突内侧2mm处分别自下而上向外侧倾斜10-15度切断椎板后再以神经剥离器潜行剥离并向上翻开,充分显露椎管内结构后完成髓核摘除,椎管及神经根管、侧隐窝扩大等操作后,将翻开之椎板及后韧 带复合结构瓣回植,使椎管重新成形。结果:本组128例,男98例,女30例,合并腰椎管狭窄者82例,中央型偏一侧者70例,游离型12例,极外侧型6例,并发侧隐窝狭窄者47例,黄韧带增厚者17例,小关节增生67例,2例手术者12例,3次手术者1例。其中102例经6-32个月随访:优92例,良8例,可2例。结论:本术式可基本保证原解剖结构基础上最大限度满足其生物力学稳定性并能有效防止术后椎管内广泛粘连及挛缩而导致的下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带蒂椎板复合体回植、钛网固定行椎管成形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确定减压部位,对15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保留双侧关节突关节,采用磨钻或微型咬骨钳沿双侧关节突内侧缘打开一个或多个椎板,切断一端棘上和棘间韧带,将椎板复合体翻转,椎管减压后再将其原住回植,钛网固定,重建椎管完整性和脊柱的稳定性。应用VAS和ODI评分对手术前后临床疗效进行主客观评价。结果随访12~28个月,平均(13±0.5)个月,所有病例回植物稳定,无塌陷及椎管狭窄,术后患者VAS和ODI评分较术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术中将带蒂椎板复合体翻转,术后用钛网回植固定,方法简便、安全,不限制脊柱活动度,减少术后脊柱不稳及加速退变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李同相  肖睿  官清  李兴波  魏书一 《西部医学》2012,24(11):2151-2153
目的探讨带蒂椎板复合体回植、钛网固定,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椎管重建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椎管内肿瘤患者保留双侧关节突关节,根据椎管内肿瘤的大小,采用磨钻或微型咬骨钳沿双侧关节突内侧缘打开一个或多个椎板,切断一端棘上和棘间韧带,将椎板复合体翻转,椎管内肿瘤切除后再将其原位回植,钛网固定,重建椎管完整性和脊柱的稳定性。结果 13例椎管内肿瘤全部成功切除,切除椎板数2~4个,平均(2.5±0.5)个。1例因粘连致硬脊膜破损,1例哑铃型神经鞘瘤术后6个月复发。随访12~27个月,平均(13±0.5)个月,所有病例回植物稳定,无塌陷及椎管狭窄,术后肢体瘫痪Frankel分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椎管内肿瘤术中将带蒂椎板复合体翻转,术后用钛网回植固定,方法简便、安全,有利于保持椎管的完整性及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微创术式——保留椎板及后韧带复合结构瓣回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后正中切口扩剥棘突旁骶棘肌并保留骨膜附着于椎板表面,完整保留棘上、棘间韧带、棘突及切断双侧椎板,并向侧上方翻开。充分显露椎管内容物并完成髓核摘除,椎管或神经根管扩大,回植"结构瓣",使椎管重新成形。结果本组381例,男性292例,女性89例,年龄最大83岁,最小16岁,合并腰椎管狭窄者318例,中央型偏一侧者306例,游离型28例,极外侧型7例,小关节增生并侧隐窝狭窄者19例,黄韧带增厚21例,327例获得随访,分别为40~84个月,优284例,良22例,可12例,差4例。结论本术式保证微创条件,保持生物最佳内环境稳定状态即保留原解剖结构基础上最大限度满足其生物力学稳定性,并能有效防止术后椎管内广泛性粘连及挛缩而导致的下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脊髓型颈椎病的术式选择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1990年收治并随访脊髓型颈椎病155例,其中行椎板切除减压术26例,“单开门”椎管成形术18例,用切骨刀、刮匙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术57例,用气动磨钻行前路扩大开窗减压植骨术54例。术式选择:①2个节段以内的颈椎间盘脱出行前路手术;②3个节段以上突出物不超过1/3椎管矢状径者行后路手术;③突出小于1/3矢状径且合并椎管狭窄者行后路手术;④突出超过1/3矢状径合并椎管狭窄者,应行2次手术,并依颈髓受压情况选择先行前路或后路手术。⑤后纵韧带骨化、椎管狭窄者适于后路手术。用气动磨钻的扩大开窗减压优于用切骨刀、刮匙的椎间盘切除。“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疗效优于椎板减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保留棘突复合体的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以往应用该方法治疗的14例腰椎管狭窄症病例。术中保留完整的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绝大部分棘突,咬除狭窄椎管相应的椎板、关节突增生部分、钙化的后纵韧带和增生的椎体后缘,切除增厚的黄韧带及突出的纤维环和髓核,术后观察其疗效。结果术后全部随访6个月~30个月,按Nakai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达92%。结论保留棘突复合体的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具有技术难度小、创伤小、对腰椎功能影响小、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作者使用的一种能保留后柱完整的经后路椎管成形术。方法是将带角度的平凿将椎板从两侧斜行切断,连用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棘突一起向上翻起,然后对椎管狭窄者行扩大成形,肿瘤者摘除病灶,去除病变后将椎板复位固定。临床使用41例近期效果满意。作者认为新手术有如下优点;①保持术后后柱完整,避免脊柱失稳。②减少硬膜周围疤痕形成。③器械简单,方法简便。作者强调:原有脊柱不稳者要作椎体间植骨,对椎管内肿瘤、凿开椎板时一定要小心仔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平面经椎板间隙扩大开窗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保留棘上韧带,棘间韧带,以及大部分椎板,小关节,采用黄韧带切除,部分切除椎板上下缘以及潜式扩大中央管和神经根管或摘除椎间盘术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37例。其中2个间隙25例,3个间隙12例。术后进行OSwestrg疗效评分与影像学观察。结果:CT显示,椎管直径明显增加,椎管造影显示神经根管明显扩大。术后随访最短6个月,最长3年,共30例,疗效优良率90.2%。结论:多平面经椎板间隙扩大开窗,保留了脊柱大部分后柱结构,最大限度减少脊柱稳定性的丢失,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减压充分,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腰椎管减压方法经历了全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和椎板开窗等阶段.目前认为全椎板切除减压破坏了腰椎后柱的张力带结构,术后远期腰椎不稳定和椎管再狭窄发生率较高、疗效明显下降.椎板开窗须将骶棘肌剥离关节突,有可能损伤骶棘肌的支配神经;同时,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复合体可能因缺血而发生变性.为使骶棘肌和韧带复合体的损伤减少到最小程度,Cornish等最先开展了棘突截骨椎管形成术(Cornish未命名).早期临床观察表明该术式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自1997年我们采用该术正式治疗27例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临床与影像学评估较满意.  相似文献   

11.
压缩回复式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压缩回复式椎管扩大成形加内固定术在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中的应用。方法对58例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采用自制组合式嵌打整复器对突入椎管的碎骨块,嵌击复位压缩成形,从而扩大椎管容积,同时重建病椎棘上棘间韧带,并行内固定,恢复脊柱后部结构的稳定性。结果50例获得随访,平均2年6个月,30例已恢复轻工作,9例可扶拐下地活动。结论压缩回复式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新术式,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巨大腰椎间盘突出手术中应用棘突间V型截骨显露在椎管减压和减少神经损害的作用。方法2009年1月q012年12月收治25例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5例,女10例,年龄28~62(36±7.9)岁,合并腰椎退变性滑脱7例,属于再次手术者2例。采用后正中切口,棘突旁分离椎旁肌群,棘突间“V形”截骨使棘突与棘上、棘间韧带形成骨韧带复合体,向对侧牵开扩大椎板间的显露和视野。结果2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5个月。本组无新增腰椎不稳病例,棘突截骨均为骨性愈合,无神经损伤并发症。术后腰腿痛症状获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8~14(9.2±2.2)分提高到21~26(24.3±1.9)分,改善率为58.9%~85.7%(76.3±5.9)%。结论棘突间V型截骨可充分显露椎板间隙,解除压迫、缓解症状,同时保留脊柱后柱解剖结构,对减少腰椎不稳及神经损伤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在一侧椎板开窗术的基础上,皎除相应棘突,保留棘上韧带,并将韧带牵向对侧,使椎管充分显露,摘除中央突出之椎间盘。结果单开窗棘突切除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随访1—5年,优20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93、75%。结论单开窗棘突切除术操作方便,术中昆露清晰,既达到椎管减压、摘除突出之椎间盘的目的,又保留了对侧椎板、棘上韧带,维持了后柱稳定,是目前治疗巾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板复合结构瓣回植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椎板复合结构瓣回植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76例,男117例,女59例,年龄18~79岁。合并中央椎管狭窄者32例,侧隐窝狭窄者57例。结果随访5~10年,平均7年。优143例,良27例,可6例。结论本术式显露范围广、椎管减压彻底,使椎管重新成形,有效的预防术后脊柱不稳、顽固性腰痛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腰椎管扩大成形术在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1例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使用特制限深椎板骨刀后路切开椎管减压。43例单纯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仅行椎管扩大椎板关闭成形手术;38例复杂性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减压椎板关闭成形加钉棒系统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减轻或消失,随诊73例,随访时间6月至6年,平均2年7月。回植关闭的椎板棘突愈合。按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优良率87.7%。结论:该手术操作减压彻底,临床疗效满意,脊柱稳定性好,能有效地预防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是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椎板开窗骨折复位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佐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8):157-158,160
目的探索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的新术式。方法设计并应用脊柱后路椎板开窗,通过打平器将骨块复位,探查椎管及神经根,完成椎管内减压,GSS钉棒系统固定,既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后柱的稳定结构,又完成了椎管减压,术后1~2年取出钉棒系统,恢复腰椎的自然形态和功能,完成腰椎骨折的自然重建过程。结果术前Cobb角平均25.6°,椎管面积残余率平均79.1%,术后Cobb角平均5.4°,椎管面积残余率98.5%,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路椎板开窗,既能最大程度保留后柱结构,又能直接对骨折复位,完成椎管内减压,最终能够恢复腰椎的生理形态及功能,同时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此技术是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一种可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Wallis手术前后椎管和椎间孔横截面积大小改变的关系与疗效。方法对16例伴有腰椎退变的腰椎不稳患者,手术中植入Wallis棘突动态稳定系统,术前及术后进行动态多层螺旋CT检查,测量椎管面积和椎间孔横截面积变化,并分别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Wallis系统能明显增加椎管及椎间孔横截面积,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结论 Wallis系统可改善椎管和椎间孔横截面积的大小,治疗腰椎不稳安全有效,其长期疗效有待随访。  相似文献   

18.
脊柱腰部退行性变对腰神经根通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脊柱腰部形态结构退变的观测,综合评判其对腰神经根通道的影响,进而探讨中老年人腰神经根受压之好发部位。方法本课题以20具中老年尸体的脊柱腰部为着眼点,以腰神经根为主线,探寻腰神经根毗邻结构之退变规律及其影响。结果椎间盘、椎间关节与黄韧带的退变常导致下腰区椎管侧部之椎间盘-黄韧带间距变窄,可使L4、L5脊神经节及椎间静脉下支在椎间管内口处受压;尚可使L5、S1神经根之硬膜囊外部分在其同序数上一位盘带间受压。盘带间距变窄可导致椎管后天性狭窄,嵌夹压迫处在硬膜囊内最外侧角的腰、骶神经根。结论脊柱腰部退行性变是导致中老年慢性腰腿痛即老年性腰椎病最常见且最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王红旗 《中原医刊》2006,33(23):5-6
目的评价应用椎弓根内固定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价值及适应证选择。方法25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采用椎板广泛减压,椎体后外侧植骨融合和椎弓根内固定。结果所有病例均经4个月~6年(平均29个月)的随访。测算好转率(R IS),优良率84%。术后出现并发症4例,占16%。评估植骨融合情况,融合22例,骨融合率88.9%。结论应用椎弓根内固定和植骨融合保证了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脊柱的稳定,提高了疗效。严格选择合适病例是内固定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纤维环穿刺法与腰椎失稳法建立大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方法针刺组选用21G穿刺针对大鼠L3,4、L4,5、L5,6椎间盘行全层针刺;失稳组切除大鼠L3~L6棘突、棘上、棘间韧带和两侧关节突。于术后2周、4周和8周每组各取6只大鼠行腰椎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针刺组大鼠2周时出现椎间隙狭窄,纤维环断裂,T2信号强度减低;4周时退变进展;8周时出现髓核皱缩、纤维化,T2呈完全低信号。失稳组4周时出现退变征象,8周时退变加重。结论两种方法均能建立大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针刺法较失稳法退变出现早、进展快且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