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2.
近年来,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断发展,促进了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临床医生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严格掌握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同时,还应注意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现将有关药物选择及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介绍如下: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通常按电生理作用将心律失常药分为4类。 (一)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1.作用方式膜抑制作用,阻滞快钠通道。 2.对动作电位的作用减慢0相上升速率,  相似文献   

3.
<正> 美国每年约60万人死于心脏病,其中2/3猝死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值得指出,猝死者中30~60%曾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因此,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事件日益为临床所重视。一、概念: 确切定义尚未统一。一般认为,以治疗心律失常为目的,通常剂量下所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导致原心律失常恶化或新的心律失常发生,停止用药即可获得好转,称之致心律失常事件。原发性致心律失常事件指除心脏疾病外,无其它致心律失常诱因者;继发性则指同时伴有脱水、电解质异常、心肌缺血等其它诱因者。  相似文献   

4.
5.
6.
通过266例次心电生理药物试验,对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慢心律,乙胺碘呋酮、双异丙吡胺、室安卡因、氟卡胺,Pirmenol等抗心律失常药所致心律失常恶化进行分析。结果提示:抗律心失常药所致心律失常恶化十分常见,涉及所用8种药物,发生率10%~29%(平均21.8%),与心脏病严重程度及心脏功能不相关 抗心律失常药室安卡因和奎尼丁或普鲁卡因酰胺台用,慢心律和奎尼丁合用时可减少心律失常恶化的发生。接受奎尼丁治疗的患者QRS时间明显延长130±20ms,预示可能发生药物所致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7.
8.
9.
<正> 1 命名和定义 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thmic drugs,AAD)治疗过程中引起原有心律失常的加重或诱发了新的心律失常即可称为“致心律失常”作用。1987年ACC会议将其命名为促心律失常(Prorrhythmia)。有译成“药源性心律失常”,有人称这类药物为“具有电生理作用的药物”。有解释为:致心律失常(arrythmogenesis)指任何原因产生的心律失常;促心律失常(Proarrhythmia)专指药物,主要是AAD引起的心律失常,包括药物产生的新的心律失常(Provocation of arrhythmia)和药物所致的原有心律失常的恶化(aggravation of arrhythmia)。 2 诊断 2.1 目前关于AAD致心律失常作用研究主要限于  相似文献   

10.
心律失常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其中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是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难点。当前抗心律失常药物进展迅速,为方便广大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本文就现阶段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进展汇总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