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3 毫秒
1.
刘芳  王瑜  杨芸  叶燕珍 《海南医学》2012,23(11):111-112
目的了解泉州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的变化特点及规律和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高危因素。方法使用metriscan骨密度仪测量非惯用手第2~4手指中节指骨的骨密度值。结果泉州地区男性、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增高,男性<60岁的各年龄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均高于女性,≥60岁的各年龄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均低于女性。结论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将导致骨量的严重流失,预防、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不仅要重视绝经后女性,男性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西宁地区体检者骨密度值及骨质疏松患病率,分析其变化规律。为骨质疏松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分别测试1 244例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受试者的L1~4骨密度(BMD)值。结果:男女性骨密度峰值均出现于30岁年龄组,男性不同年龄组间无显著差异。女性在40岁后骨密度值随年龄增加而降低,60岁以上2个年龄组与(20~50)岁4个年龄组和同年龄组男性比较有明显性差异。男女性骨质疏松症随年龄增加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女性增加十分显著。50岁以上3个年龄组的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显著高于同年龄组男性。结论: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也随之增加,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各年龄组和性别间血清脂蛋白(α)的水平。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浊度法测定年度健康体检人群2468例的脂蛋白(α)水平,将其分为7个年龄组进行分析。结果各年龄组与整体对照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41岁以上的人群,Lp(Q)〉300mg/L的比例高于40岁以下的人群;在2~10岁年龄组,女性平均水平高于男性;11岁以后的各年龄组女性的平均水平均低于男性;在女性各年龄组中,21~30岁年龄组Lp(α)水平最低;在男性各年龄组中,41~50岁年龄组Lp(α)水平最高。结论由于方法学和地理环境的差异,各实验室在开展Lp(α)测定时,应建立本实验室的Lp(α)参考值水平。对Lp(α)水平的分析应从不同的年龄组、性别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4.
160例55-74岁健康人嗓音频谱和音域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用实时窄带频谱分析仪,对辽宁地区55~74岁160名健康受试者(男女各80人)持续发元音的基频值及真假声音域值测试研究发现:1.男性老年人噪音高于老年前期,以70~74岁年龄组明显。女性各年龄组间未见有规律的变化。2.伴随年龄增长,男性老年人的真声音域变窄,假声音域变宽,而女性老年人则真假声音域均变窄。  相似文献   

5.
泌尿生殖系统五种病原体感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与性传播有关的五种病原体在人群中的感染及流行分布状况。方法 :对 1997~ 2 0 0 1年 5年间在我院就诊的 36 94例患者中的解脲支原体 (Uu) ,人型支原体 (Mh) ,沙眼衣原体 (CT) ,梅毒螺旋体 (TP) ,淋病奈瑟氏菌 (NG)五种病原体的检出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 94例患者中的五种病原体总的检出数为1172例 (31.73% )。其中Uu为 74 7例 (2 0 .2 % ) ,居首位 ;CT次之 ,为 15 4例 (4 .2 % ) ;TP14 5例 (3.9% ) ,排第3位。总的检出情况女性高于男性 ,Uu ,Mh和NG三种病原体检出数女性均较男性为高 ,CT男性高于女性 ,经卡方检验 (χ2 )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各年龄组间 ,男性患者主要集中在 2 1~ 30和 31~ 4 0岁年龄组 ,而女性以 2 1~ 30岁年龄组最高。混合感染普遍存在 ,出现六种模式 ,以Uu +CT最明显 (36例 )。结论 :目前性传播疾病 (STD)以Uu ,CT和TP为主要病原 ,2 1~ 4 0岁为高发人群 ,混合感染多见 ,建议对STD患者做全面的病原体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不同年龄段教职工血清甘油三酯 (TG)及血清总胆固醇 (TC)含量 ,并对各年龄段血脂含量进行分析比较。方法 :将 769例教职工分为 60岁以上、50~ 59岁、40~ 49岁、30~ 39岁、30岁以下五个年龄段组 ,分别用COP -PAP法和CHOD -PAP法测定其血清TG和TC水平。结果 :60岁以上的教职工TG、TC含量显著高于 60岁以下组 (P <0 .0 5) ;30~ 39岁组男性TG、TC含量分别高于同组女性 (P <0 .0 1 ) ,且此组男性TG、TC含量分别高于(除 60岁以上年龄组外 )其它各男性组 ;总体男性TG、TC含量高于总体女性 ,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60岁以上组教职工高血脂发病率明显高于 60岁以下教职工 ;男性教职工高血脂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教职工 ;TG、TC含量及高血脂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呈渐进性增高  相似文献   

7.
司长源 《医学综述》1995,1(12):568-568
我科自1989~1994年共收治急性心肌梗塞(AMI)150例,占同期住院冠心病的30%,现将其发病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如下。1 诊断标准AMI在病史、心电图改变及/或血清酶变化均符合WHO所规定的诊断标准2 一般资料2.1 性别与年龄 男性120例,女性30例,男女之比为4:1。男性年龄36~85岁,平均60.5岁,高峰年龄组在50~69岁72例(占男性的60%);其中50~59岁30例(占男性25%),60~59岁42例(占男性35%)。女性年龄40~70岁,平均55岁。高峰年龄组50~69岁18例(占女性60%);其中50~69岁11例(占女性的36.67%),60~69岁7例(占女性的23.33%)。2.2 发病情况 所…  相似文献   

8.
《右江医学》2019,(11):833-837
目的了解某地区35~59岁机关工作人员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对其未来10年ASCVD发病风险进行评估,以期为该类人群心血管病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该类人群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并采用国人10年ASCVD风险评估流程表对2018年度体检的896名35~59岁机关工作人员进行评估。结果 (1)男性收缩压、舒张压、LDL-C、空腹血糖、BMI的水平均高于女性,HDL-C水平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血压、糖尿病、低HDL-C及吸烟的暴露率男性高于女性(P<0.001),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P<0.05)。(2)女性组低危等级所占比率高于男性(P<0.05),而男性组中危、高危等级所占比率高于女性(P<0.05),极高危等级组男女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和40~年龄组低危等级所占比率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45~及以上年龄组中危等级所占比率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55~59年龄组高危等级所占比率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极高危组占比在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及BMI的水平及高血压、糖尿病的检出率,在10年发病平均危险<5%组均低于10年发病平均危险≥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吸烟的检出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5)。结论该类人群心血管病发病风险男性高于女性,45~59岁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较大,应加强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干预。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5~74岁自然人群龋病的现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江苏省自然人群龋病流行状况,为开展口腔预防保健提供基线资料及制定龋病防治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第4版)和全国第3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江苏省城乡36个调查点共3164人,其中男性1583人,女性1581人;分5岁、12岁、35~44岁和65~74岁4个年龄组进行调查。结果:5岁年龄组乳牙患龋率和龋均分别为69.15%和3.49,两者男女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恒牙患龋率和龋均分别为0.51%和0.01。12岁年龄组恒牙患龋率和龋均分别为27.02%和0.47,女性显著高于男性(患龋率P<0.01,龋均P<0.05)。35~44岁年龄组恒牙患龋率和龋均分别为59.37%和1.76,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65~74岁年龄组恒牙患龋率和龋均分别为77.75%和3.81,女性显著高于男性(患龋率P<0.05,龋均P<0.01)。4个年龄组患龋率、龋均均低于1995年全国平均水平。龋齿充填率均很低,乳牙为2.24%;恒牙龋充填率4个年龄组分别为0%、4.61%、18.39%和7.06%,平均为10.16%。结论:江苏省人群龋病的流行状况与全国第2次口腔健康调查(1995年)的结果相比患龋率和龋均均较低,12岁年龄组龋均<1.1,龋齿的充填率低。应加强口腔预防保健工作,提高龋病的治疗率。  相似文献   

10.
武汉地区成年人腰椎骨密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武汉地区成年人腰椎骨密度数据分布特征 ,为诊断骨质疏松症提供正常参考值。方法 应用美国NorlandXR 2 6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武汉地区 618名成年人的腰椎 (L2~ 4)骨密度进行检测 ,全部数据经SPSS10 .0统计软件处理后生成地区性骨密度分布模型。结果 腰椎骨密度值不论男性和女性 ,均在 30岁左右达峰值 ,以后随年龄增长 ,骨密度值逐渐降低。 5 0岁以前 ,男性与女性的骨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5 0岁以后 ,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且在 60~ 65岁期间出现第 2峰 ,随后很快下降。结论 武汉地区成年人腰椎骨密度值分布基本符合亚洲人骨密度分布特征 ,但各年龄段骨密度均值均偏低 ,故该地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必须稍作修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树鼩帕金森病(PD)模型的皮层脑电图和脑电功率谱、地形图特征.方法 选取普通级成年滇缅树鼩1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n=5)和对照组(n=5).采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2 mg/kg肌肉注射建立树鼩PD模型,对照组注射等体积0.9% 氯化钠溶液,连续15 d.停药1月后,采用EEG技术对树鼩PD模型进行皮层脑电图描记与功率谱、地形图分析.结果 成功建立树鼩PD模型.正常对照组树鼩大脑半球额部、顶部、枕部等各部位脑电波的频率、波幅、波形、相位无明显差异和特异性.脑电波各部位α波占主导,波幅差<30%;背景为散在δ、θ波;脑电功率谱直方图,两半球各频带功率值分布对称;地形图双侧六频带为低功率频谱,其功率值<100μv2/Hz.树鼩PD模型组记录到棘波、尖波等异常波形呈节律性发放,主要表现为α波左右不对称,异常波形主要表现在额部和顶部,部分出现高振幅慢波δ、θ;脑电功率谱主要表现为α波相位不同步,各频带功率谱直方图分布不对称;树鼩PD模型组地形图δ频段功率平均值>1000μv2/Hz,为低频高功率.δ、θ、α1、α2频带功率值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性增高.结论 树鼩PD模型脑电波形图、脑电频谱直方图及脑电地形图较正常对照组具有显著的特异性,可为PD模型神经电生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脑地形图的检查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程度及影响因素。对 1 0 6例 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脑地形图 (BEAM)检查 ,并与正常组作对照 ,结果发现 BEAM异常率为 80 .2 % ,糖尿病组脑部各区 δ、θ、α、β频带的绝对功率值有显著改变 (P<0 .0 1 ) ,在双顶区、双中央区、枕及后颞区糖尿病组 (δ θ/α)比值明显增高且分布广泛 ,α频带明显降低 ,β频带明显后移 ,呈现两半球 α、β频带分布异常 ,而且以年龄大、病程长、有心、脑、眼并发症者及空腹血糖 (FBG)、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血浆内皮素 (ET)升高者上述改变更明显 ,提示存在神经细胞调节功能的明显紊乱 ,其原因可能与糖尿病本身的代谢紊乱、微血管病变、生化方面的改变、脑动脉系统的病理性硬化及脑部循环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树鼩帕金森病(PD)模型的皮层脑电图和脑电功率谱、地形图特征.方法 选取普通级成年滇缅树鼩1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n=5)和对照组(n=5).采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2 mg/kg肌肉注射建立树鼩PD模型,对照组注射等体积0.9% 氯化钠溶液,连续15 d.停药1月后,采用EEG技术对树鼩PD模型进行皮层脑电图描记与功率谱、地形图分析.结果 成功建立树鼩PD模型.正常对照组树鼩大脑半球额部、顶部、枕部等各部位脑电波的频率、波幅、波形、相位无明显差异和特异性.脑电波各部位α波占主导,波幅差<30%;背景为散在δ、θ波;脑电功率谱直方图,两半球各频带功率值分布对称;地形图双侧六频带为低功率频谱,其功率值<100μv2/Hz.树鼩PD模型组记录到棘波、尖波等异常波形呈节律性发放,主要表现为α波左右不对称,异常波形主要表现在额部和顶部,部分出现高振幅慢波δ、θ;脑电功率谱主要表现为α波相位不同步,各频带功率谱直方图分布不对称;树鼩PD模型组地形图δ频段功率平均值>1000μv2/Hz,为低频高功率.δ、θ、α1、α2频带功率值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性增高.结论 树鼩PD模型脑电波形图、脑电频谱直方图及脑电地形图较正常对照组具有显著的特异性,可为PD模型神经电生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常人全身骨量及人体组成变化(附292例DXA测量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正常人全身骨量及人体组成变化,分析软组织成分与骨量的关系。方法选择292例正常人作为受检者,其中男性140人,女性152人;年龄10~79岁。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全身骨矿含量(bonemineralcontent,BMC)、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肌组织(lean)和脂肪组织(fat)。按10岁为1个年龄组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BMC、BMD、lean、fat峰值分别出现在30~39岁、20~39岁、30~39岁、70~79岁年龄组;女性则分别出现在30~39岁、30~39岁、30~49岁、50~69岁年龄组。男性BMC、BMD、lean峰值高于女性,但BMD差异无显著性(P>0.05)。女性fat峰值高于男性。女性BMC、BMD峰值后下降幅度较男性显著,男性lean峰值后下降幅度较女性显著。男性骨量与lean和体重(weight)呈高、中度相关(P<0.01),女性骨量除与lean、weight呈高、中度相关外(P<0.01),fat与BMC的相关系数r值较男性稍高。结论提供了正常人各年龄组全身骨量及人体组成的正常数据和变化特点,初步探讨了骨量与软组织成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健康体检者空腹血脂水平来了解周口地区人群血脂水甲现状及其血脂异常患病率.方法:应用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周口地区2655例成人空腹血脂,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值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不同性别和年龄组间血脂水平差别及血脂异常患病率的差异.结果:总体血脂异常患病率65.9%,男性76.3%,女性47.2%.男性和女性4种血质成分异常患病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P<0.01).TC、LDL-C、TG水平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P<0.01),HDL-C水平随年龄的增加有降低趋势(P<0.01).TC在25~44岁间男性高于女性(P<0.01),在55岁以上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5).LDL-C在18~44岁间男性高于女性(P<0.01),在45~74岁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HDLC水平各年龄组女性明显高于男性(P<0.01).TG在18~54岁组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1),在55~64岁组两性间无差异,64岁以上女性高于男性(P<0.01).结论:周口地区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并且随年龄增大而增高,男女性别间血脂异常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某高校教职工血脂水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某高校教职工的血脂情况 ,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方法 :收集某高校教职工的体检资料进行血脂 (TC、TG、LDLC、HDLC)检测分析 ,对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性别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4 96名教职工中TC、TG、LDLC、HDLC异常检出率分别为 4 4 .96 % ,35 .89% ,4 1.94 %与 2 .4 2 % ;血脂异常检出率男性均高于女性 (P <0 .0 5 ) ;男性HDLC、TC异常检出率最高分别为 5 0~岁和 6 0~岁年龄组 ;女性 4 0~岁年龄组明显高于 30~岁年龄组。结论 :高脂血症已成为该校教职工的多发病 ,血脂异常与性别、年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痔在肛肠疾病中是常见病、多发病。手术治疗是治愈肛肠病患的重要手段 ,但存在着术后疼痛、尿潴留、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等术后并发症。我们近3年来运用硬化剂 (消痔灵 )、坏死剂 (痔全息 )非手术治疗内外痔、混合痔 5 0 0例 ,取得满意疗效。此法具有痛苦小 ,疗程短 ,治疗后无后遗症等特点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见表 1 )表 1 男性各年龄组及疾病分类年龄组 (岁 )例数内痔外痔混合痔14~ 195 13 12 0~ 2 9195 953 0~ 3 995 2 13 3 414 0~ 4913 2 3 5 44 5 35 0~ 5 95 13 5 43>60 182 115表 2 女性各年龄组及疾病分类年龄组 (岁 )…  相似文献   

18.
瑶族体型的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的 探讨瑶族成人体型的特点与规律。方法 应用Heath -Carter人体测量法 ,对广西田林县利周乡 2 18例(男 116 ,女 10 2 ) 2 0~ 45岁盘古瑶族成人体型进行活体测量。结果 瑶族平均体型男性为均衡的中胚层体型 ( 1.8-4 .9-2 .2 ) ,女性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 ( 3 .1-4 .3 -1.9) ;瑶族男性 2 0~ 40岁间各年龄组 ,内因子值和中因子值变化不大 ,外因子值略有减少 ,内、中因子值的最小值及外因子值的最大值均在 40~ 45岁组 ;女性 2 0~ 45岁间各年龄组 ,随着年龄增加 ,外因子值明显增加 ,中、内因子值略有减少 ;瑶族男女间体型各年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或高度显著性 ,P<0 .0 5或P <0 .0 1。结论 瑶族与其他群体体型比较 ,体脂少 ,骨骼肌肉较发达 ,身体线性度适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西部地区健康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9年1月至12月在张掖市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342名张掖市公务员、医务人员、企事业干部、离退休人员的血尿酸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5.63%,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8.64%)高于女性(1.36%)(P<0.05);男性组血尿酸以30~49岁较高,与20~29岁、50~69岁年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性组的血尿酸值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高,50岁以后高于其他年龄组(P均<0.05).同一年龄段不同性别血尿酸浓度比较,男性均高于女性(P均<0.05).结论 张掖市区健康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存在性别及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首次住院患者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住院患者性别、年龄及并发症构成比及特点.方法:收集279例首次住我院内分泌科T2DM患者住院病历资料,统计患者性别、年龄、并发症构成.结果:(1)T2DM男性患者构成59.14%,女性40.86%:C组(50~<60岁)在T2DM 中占的比例36.20%(101/279):60岁之前男性构成59.39%(98/165),女性构成38.60%(44/114):D组(60~<70岁)女性构成35.96%(41/114),男性20.09%(33/165):70岁以后男女构成比相当.(2)并发症的发生前三位由高到低依次是冠心病(76.67%)、脂代谢紊乱(67.33%)、周围神经病变(59.67%),其中冠心病、脂代谢紊乱、周围神经病变男性多于女性.(3)C组、D组是并发症的高发年龄,脑血管病变高发年龄在E组(70~<80岁).结论:(1)T2DM住院患者构成男性明显高于女性:60岁之前男性高于女性,D组女性高于男性,70岁以后男女比例相当.男女合计比例最大为C组.(2)并发症的前三位由高到低依次是:冠心病、脂代谢紊乱、周围神经病变,且男性高于女性.(3)C组,D组并发症所占比例最大.(4)脑血管病变以E组构成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