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明确经髂后上棘植入髂骨螺钉的角度参数,对髂骨螺钉置入的可行性以及安全性进行全方位的探讨,为研制适合国人的髂骨钉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采用18具防腐骨盆标本,对骨盆周围软组织仔细剔除.测量的数据有:①Sl椎弓根观测与测量.②采用该研究确立的进钉方法用骶骨钉治疗18例骨盆后环损伤患者,随访追踪其治疗效果.结果 (1)S1椎弓根测量结果:①椎弓根高(20.2±2.3)mm;②椎弓根宽(27.7±2.0)mm;③椎弓根中心至进针点距离(49.1±3.6)mm;④S1椎体对侧前皮质至进针点距离(86.5±3.8)mm;⑤坐骨大切迹上方(41.8±3.4)mm,髂后下迹前方(24.6±2.9)mm为其进针点;⑥垂直于髂骨翼后外侧面,向后侧倾斜(7.7±3.8)°,然后向尾端倾斜(7.1±2.3)°为其进针方向.(2)临床应用评价:18例标本中共放置19枚骶骨钉,术后X线拍片复查对比见骶骨钉位于骶1椎体和弓根内,位置良好,骨盆对位对线良好.结论 ①选长为75 mm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经S1椎弓根水平为适宜;②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经S1椎弓根水平的植入点位于髂后下棘前方25 mm,坐骨切迹上方40 mm;③垂直于髂骨翼后外侧面的植入方向,然后向尾端倾斜5°~10°,向后侧倾斜5 °~10°.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测量经骶1-2侧块螺钉与骶1前外骶骨翼螺钉的钉道长度和最大拔出力,比较两者的固定效果。方法对27例(男14例,女13例)骶尾椎CT检查的影像学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利用Advantage worksta-tion 4.2后处理工作站软件测量经骶1-2侧块螺钉与骶1前外骶骨翼螺钉的钉道长度。取8具甲醛溶液固定的湿润成人骶骨标本,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测定骶1椎体骨密度,记录其平均值。在同一骶骨标本左右侧分别随机植入经骶1-2侧块螺钉和骶1前外骶骨翼螺钉。将标本固定于858型MTS材料试验机上,对螺钉施加轴向拔出力,计算最大拔出力。结果经骶1-2侧块螺钉平均钉道长度为(53.78±3.02) mm,骶1前外骶骨翼螺钉为(44.73±2.5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骶1-2侧块螺钉即刻平均最大拔出力为(379.62±73.10) N,骶1前外骶骨翼螺钉为(230.62±98.52)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骶1-2侧块螺钉固定的钉道长度及最大拔出力均优于骶1前外骶骨翼螺钉,可作为临床上一种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变异第一骶椎(the first sacral vertebra,S1)骶髂螺钉的安全置钉范围和适应证。方法:连续收集我院267例成人骨盆CT数据,利用Mimics16.0软件三维重建骨盆及其周围皮肤,筛选变异S1椎,置入虚拟横行贯穿双侧骶髂关节螺钉,若不能安全置入者,则置入常规单侧骶髂螺钉,测量其安全置钉范围,确定体表进针点P1,髂前上棘及髂嵴体表定位点N1、M1,并测量各点间距离。结果:267例标本中30.3%的S1椎为“主要变异”(不能横置S1贯穿骶髂螺钉)。中心螺钉体表进钉点与定位点间距离P1N1:(162.52±21.23) mm(男),(163.52±20.39) mm(女)(P=0.761);P1M1:(129.29±17.38) mm(男),(111.56±17.84) mm(女)(P=0.000);M1N1:(146.92±11.08) mm(男),(146.72±15.05) mm(女)(P=0.924)。螺钉前倾角:(21.80±3.56)°(男),(19.97±3.02) °(女)(P=0.000);头倾角:(29.97±5.38)°(男),(28.15±6.21) °(女)(P=0.047)。螺钉在骶骨Denis Ⅲ区内长度:(14.41±4.40) mm(男)、(14.09±5.04) mm(女)(P=0.665),在Ⅱ、Ⅲ区内长度和:(36.25±3.40) mm(男)、(38.04±4.60) mm(女)(P=0.005)。结论:无论男女,当S1椎为主要变异时,S1骶髂螺钉进钉点较正常骶骨进钉点偏后、偏尾侧,螺钉方向前倾20°,头倾30 °左右,适合固定骶骨DenisⅠ区骨折及骶髂关节脱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骶髂关节理想螺钉的形态,并验证其准确性与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对11例冰冻正常成人骨盆标本左右侧骶髂关节进行模拟骶髂螺钉内固定术,并测量骶髂关节理想螺钉的形态;根据CT测量结果,在11例骨盆标本(22个骶髂关节)上进行个体化置钉验证。结果理想螺钉的长度与最大直径分别为(87.62±1.68)mm与(20.26±1.20)mm,理想螺钉与冠状面、水平面的夹角分别是(25.85±1.06)°与(19.79±1.60)°,进针点与髂后上、下棘的距离分别为(37.02±1.67)mm与(38.30±1.14)mm;左右侧骶髂关节所置螺钉均安全、准确到达预定位置。结论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模拟骶髂螺钉内固定术,可准确测量骶髂关节理想螺钉的形态并进行评估,对术中置入螺钉的进针点、角度和形态的选择有指导意义;同一个体左右侧骶髂关节理想螺钉的形态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骶骨 DenisⅢ区纵形骨折钉板模拟固定和解剖学测量,并进行影像学观察,为骶骨后路钉板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26具新鲜成人尸体骶骨标本,设定骶骨进针点 a、b、c、d、e、f,测其钉道长度分别为 La、Lb、Lc、Ld、Le、Lf 和钉道角度分别为 D1、D2、D3、D4、D5、D6,两侧进针点间的距离分别为 A、B、C、D、E、F.按测得数据进行钉板固定,然后摄 X 线片进行影像学观测.结果钉道长度 Lb、Le 分别为(30.97±3.99)、(18.6±3.83)mm,钉道角度 D2、D5分别为(12±5)°、(16±8)°,两侧进针点间的距离 B、E 分别为(66.38±5.21)、(60.99±3.86)mm.结论按测量得到的解剖学数据模拟钉板固定,影像学观测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骶骨CT扫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描述S1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 PS)、S1皮质骨螺钉(cortical screw, CS)以及骶骨翼螺钉(sacral alar screw, SAS)3种内固定方式的影像学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其可靠程度。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行腰骶段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三维扫描的非骨科疾病中国人受试者CT资料。共获得42例受试者数据,其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为(55.14±8.35)岁。将资料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S1骶骨翼螺钉钉道、皮质骨螺钉钉道及椎弓根螺钉钉道的最大长度、外展角、尾倾角与平均CT值。结果 S1骶骨翼螺钉最长钉道外展(63.51±8.68)°,尾倾角(36.62±10.97)°,长度(41.74±3.33)mm;S1皮质骨螺钉最长钉道轨迹外展(5.62±3.69)°,头倾角(6.60±4.88)°,长度(31.60±4.23)mm;S1椎弓根螺钉最长钉道内收(29.42±3.89)°,尾倾角(15.60±6.58)°,长度(48.12±5.44)mm。S1椎弓根螺钉长度显著大于骶骨翼螺钉与皮质骨螺钉,而骶骨翼螺钉的平均CT值显著高于椎弓根螺钉,但骶骨翼螺钉钉道中点区域的CT值较另两种钉道显著更低(P<0.001)。结论 S1骶骨翼螺钉应用于骶骨固定是可行的,其钉道长度大于同节段皮质骨螺钉轨迹,钉道平均CT值大于椎弓根螺钉轨迹,可以作为短节段腰骶固定的替代方式之一,但还需要生物力学研究的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60具寰椎标本的观察和测量,建立经口前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技术。方法60具成年人体寰椎干骨标本,观察并确定前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进钉点,测量其与寰椎上关节面、前正中矢状面及与横突孔内侧壁的距离,寰椎侧块宽度,侧块长度,前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的骨性钉道长度,椎弓根厚度,安全的进钉方向(向外倾斜角度)。结果经口前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进钉点为:与前正中矢状面的距离为(14.1±1.0)mm,寰椎侧块长度为(20.8±2.8)mm,宽度(19.6±2.4)mm;与横突孔内侧壁的距离为(10.1±2.0)mm。前路寰椎椎弓根的骨性钉道长度为(28.8±1.8)mm,椎弓根的高度为(5.6±0.8)mm。安全置钉方向为向外倾斜(9°±3°)。结论①经口前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的最佳进钉点为距离前正中失状面14mm处;②安全进钉方向为向外倾斜9°置入的寰椎椎弓根螺钉均位于骨性钉道内,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耻骨上支髓内螺钉固定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耻骨上支的解剖学基础,为耻骨上支髓内螺钉固定提供参数。方法取半骨盆标本30个,用游标卡尺依次测量骨盆的外径、内径、矢状径,耻骨上支上下径及前后径,同时沿耻骨上支长轴以层距1mm作螺旋CT横断面扫描,确定最小横断面的上下径及前后径为可打入螺钉的最大安全直径。耻骨结节内缘进针点为A点,置入直径为2mm的克氏针,髋臼外上缘出针点为B点,测量A8的距离、克氏针与矢状面和横断面的角度、B点至坐骨大切迹外上缘(C点)的距离。AB距离为耻骨上支螺钉钉道的长度。置钉后进行CR拍片及螺旋CT扫描,应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分析,观察钉道与髋臼及盆腔的关系。结果耻骨上支前后径及匕下径游标卡尺测量值与螺旋CT影像学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耻骨上支的最细部位在髋臼内侧壁内缘处,即髂耻粗隆内侧,该截面为近似为水滴状。AB距离左侧骨盆为(118.3±1.22)mm,右侧骨盆为(117.9±1.36)mm;BC左侧为(36.63±1.43)mm,右侧为(37.21±1.21)mm.最佳置钉点在耻骨结节内侧缘,克氏针与躯体矢状面成角40(°)~45(°),与横断面成角20(°)~35(°)。顺行置钉角度与逆行置钉角度相反,但是数值相同。螺钉的安全直径可达72mm,最大长度可达110.0mm。结论临床应用耻骨上支髓内钉内固定是可行的,术前一定要进行螺旋CT虚拟置钉评估,置钉点和置钉角度要有个体化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第二骶骨螺钉固定的可行性与安全性,为骶骨骨折的固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6月20例发育正常的成人尸体标本,逐层剔除骶骨后方的软组织,清楚地显露出骶、尾骨及其骶后孔,对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并测量其指标,比较各解剖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标本左右两侧的解剖参数(平均距离、长度及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笔者所选的置钉点可使标本两侧受力均匀。结论第二骶骨是理想的置钉路径,可作为骶骨骨折固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骶髂关节行前路双钢板固定,在骶骨侧拧入不同数量的螺钉,明确在兼顾固定稳定的同时,骶髂关节前路双钢板骶骨侧螺钉固定几枚较安全。方法:(1)15具成人尸体骨盆,行普通CT平扫,保存薄层CT扫描数据,将数据带入Ma-terialies公司的交互式医学影像控制系统10.0(Materialise’s interactive medical image control system 10.0,MIMICS 10.0),模拟在骶髂关节前方行重建钢板固定,在骶骨侧置入2枚螺钉,明确其可行性;(2)15例标本左侧骶髂关节为A组,骶骨侧植入2枚螺钉,右侧为B组,骶骨侧置入1枚螺钉,测量钢板内侧缘到腰4、5神经根前支的距离,然后行前后位、入口位、出口位X线片扫描,观测螺钉与骶髂关节的关系。结果:(1)MIMICS模拟显示骶骨侧植入2枚螺钉是可行的;(2)左侧上、下钢板到腰5神经前支的距离分别为(3.0±1.4)mm和(1.5±1.0)mm,左侧上、下钢板可在腰4神经前支深面安全穿过;右侧上钢板与腰4、5神经前支距离分别为(5.0±1.1)mm和(10.3±1.3)mm,而下钢板分别为(2.7±0.5)mm和(5.0±1.1)mm。(3)骨盆摄片提示左侧上钢板无螺钉进入骶髂关节,下钢板有4枚骶骨侧螺钉进入骶髂关节;右侧上下钢板骶骨侧螺钉均未进入骶髂关节。结论:考虑到骶髂关节固定的稳定性,前路双钢板骶骨侧上钢板置入2枚螺钉,下钢板置入1枚螺钉在临床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第一骶椎骶前区周围结构,为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手术安全性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选用16具成年女性尸体,对其骶前区血管灌注后,对S1骨盆面周围结构进行观察及测量。方差分析及配对t减检验分析数据。结果:骶正中血管43.75%通过骶岬中点,而18.75%通行于右侧;在S1椎体前面,12.50%的骶正中血管行走于S1椎体中线,31.25%行走于中线偏左,而56.25%行走于中线偏右。位置变异的第一横干静脉位于骶岬下方10mm之内。在骶岬水平,骶正中血管与左右输尿管的距离分别为:(33.73±9.53)mm、(33.43±7.00)mm,其左侧距离最近的血管是左髂总静脉(22.00±10.60)mm、左髂内静脉(25.06±9.23)mm,右侧距离最近的血管是右髂内动脉(21.33±6.91)mm、右髂内静脉(23.76±7.04)mm;两两比较,P〈0.05,在第一骶前孔水平,骶正中血管与左右输尿管的距离分别为:(44.05±11.70)mm、(43.08±6.23)mm,而距离最近的血管是左右髂内静脉(31.85±11.89)mm、(27.50±14.60)mm,两两比较,P〈0.05。结论:S1的骶前区解剖结构复杂,特别是骶正中血管及第一横干静脉位置变异较大。对于骶前血管异常分布的患者,进行阴道-骶前固定手术可能增加骶前区血管损伤的几率。  相似文献   

12.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寰枢椎进行应用解剖学测量,为临床提供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解剖学参数。方法:采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60例120侧寰椎和枢椎防腐湿骨标本。结果:寰椎侧块宽度为(12.72±1.56)mm,侧块长度为(23.60±1.66)mm,侧块高度为(12.46±1.62)mm,椎弓根中点至侧块前缘的距离为(29.34±2.02)mm;中线至寰椎椎管外缘的距离为(13.81±1.06) mm,中线至寰椎椎弓根中点的距离为(18.02±1.74)mm,中线至寰椎横突孔内壁的距离为(22.06±1.96)mm;椎管外缘至横突孔内壁的距离为(8.25±1.62)mm;寰椎椎弓根中点至枢椎神经根上缘的垂直距离为(5.23±0.56)mm;寰椎后弓最薄处的宽度为(9.66±1.44)mm,高度为(4.60±1.11)mm,其中38侧的寰椎后弓最薄处高度〈4mm,占31.3%,17侧〈3.5mm,占14.2%;寰椎侧块角为(24.6±1.1)°。枢椎椎弓根宽度为(7.60±1.20)mm,椎弓根高度为(7.82±1.22)mm,椎弓根+侧块的长度为(28.33±2.14)mm,内斜角为(14.2±2.0)°,上倾角为(40.1±2.1)°。结论:解剖学测量可提供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可行性、进针点、进针方向和进针深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设计符合我国山羊椎体的胸椎半侧骨骺加压矫形钉,对其进行力学测试。方法:根据10具2—3个月龄山羊脊柱标本的椎体测量结果,应用记忆合金材料设计3种型号矫形钉并分成3组:I组5mm、11组6.5mm、111组8mm,通过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测定最大回复力。同时选4具标本,每具截成T6~T7,偈~四,T10-T11三个脊柱功能单位(FSU),随机分配,在每个FSU双侧先后植入3种矫形钉,测定其最大拔出力。结果:5mm组、6.5mm组、8mm组矫形钉的最大回复力分别为138.73±12.05N、119.65±16.34N和96.95±18.27N,两两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大拔出力分别为:74.18±8.81N、51.28±5.44N和39.13±7.54N,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记忆合金胸椎半侧骨骺加压矫形钉的最大拔出力与最大回复力成正相关,二者与两齿之间的原始齿间距离成反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影像学资料测量寰枢椎椎弓根的各种数据.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提高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置钉的1次成功率。方法:2001.10~2007.9月.对200份寰枢椎CR、DRX线片、MRI及64排CT片,通过图像储存传输系统(简称Pacs)分析,测量寰枢椎椎弓根安全进钉点及安全进钉角度。利用自制的寰枢椎定位导向器,依据所测的安全进钉点及安全进钉角度对48例患者应用192枚寰枢椎椎弓根行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结果:通过对这200份影像学资料分析测量后认为寰椎椎弓根安全进钉点:左侧(19.93±1.32)mm.右侧(19.16±1.30)mm;寰椎椎弓根向内侧安全进钉角度:左侧(23.72±2.09)°,右侧(23.35±1.91)°;寰椎向头侧安全进钉角度(9.00±1.20)°。枢椎椎弓根安全进钉点:左侧(13.14±0.82)mm,右侧(13.85±0.79)mm;枢椎椎弓根向内侧安全进钉角度:左(24.52±1.26)°,右侧(20.42±1.42)°;枢椎向头侧安全进钉角度(25.00±3.00)°。48例病人平均随访10.6个月,按JOA评分标准,优31例,良1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3.75%。结论:利用对CR、DRX线片、MRI及64排CT片等影像学资料,测量寰枢椎椎弓根各种数据,设计简便、程序简化、个性化强,对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的实际操作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彭科  王冰  胡优威  谭益云  张健  曾凯斌  俞海亮 《西部医学》2009,21(10):1733-1735
目的观察过伸体住下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6例(24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先在过伸体位下使病椎的高度恢复,然后在C臂透视下,经椎弓根穿刺,置入球囊,球囊扩张后使用骨水泥充填椎体,观察术后症状改善及骨折复位情况。结果16例手术顺利,疼痛于术后48h内均明显缓解并可下床活动,4~12d内出院。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平均VAS评分由术前(8.5±0.3)分到术后(2.1±0.2)分和最终随访(2.3±0.3)分(P〈0.01);Oswestry功能评分由术前(43±1.32)分到术后(21±1.29)分和最终随访(22土1.25)分(P〈O.01);手术椎体前中柱平均高度由术前(14.8±2.8)mm到术后(24.3±2.1)mm和最终随访(24.4±1.9)mm(P〈0.05);Cobb角平均由术前23.2°±4.6°到术后10.3°±3.1°和最终随访10.2°±4.3°(P〈0.05);未发生骨水泥渗漏及其他并发症。结论过伸体位下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可以有效缓解疼痛,部分恢复椎体高度,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椎动脉与相邻颈椎(C)钩突及上关节突的关系,对钩突增生影响椎动脉的程度进行初步判定.方法:按纳入标准选取行颈CTA检查的患者61例.沿椎动脉走行方向分别对左、右侧椎动脉行多平面重组,在冠状面观察钩突与相邻椎动脉的关系,通过旋转重组后图像的角度得到上关节突的矢状面图像并观察上关节突与邻近推动脉的关系.C3~C7处冠状面测量钩突突向椎动脉最外点到颈椎中线的距离(L)、钩突所在稚体中份宽度一半(M),并计算L/M值.依据椎动脉移位情况将C3~C6处钩突增生程度分为Ⅲ度,Ⅰ度:椎动脉无移位;Ⅱ度:椎动脉移位距离≤2.5 mm;Ⅲ度:椎动脉移位距离>2.5 mm.结果:(1)所观察的610处钩突中,因钩突增生对椎动脉造成影响的有68处(11.1%,68/610),以C6钩突最为多见(48.5%,33/68),C3钩突最为少见(4.4%,3/68).上关节突对椎动脉造成影响的共41处(6.7%,41/610),以C4、C5上关节突多见(92.7%,33/41),因钩突增生对椎动脉造成影响多于因上关节突增生对椎动脉造成的影响(x2=12,P<0.01).(2)除C3之外,C4~C7左右侧L/M值无差别.(3)右侧钩突增生程度为Ⅰ度共140处,L/M值为0.996±0.104;Ⅱ度共13处,L/M值为1.084±0.080;Ⅲ度共11处,L/M值为1.252±0.124.左侧钩突增生程度为Ⅰ度共130处,L/M值为0.980±0.060;Ⅱ度11处,L/M值为1.044±0.056;Ⅲ度15处,L/M值为1.200±0.060,3种程度的增生左右侧钩突个数均无差别.结论:颈部CTA检查可以准确地判定椎动脉与周围骨质结构的关系,钩突增生较关节突增生更易影响椎动脉.L/M的计算可用于判定钩突增生对相邻椎动脉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7.
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取12个骨盆标本,其中男7个,女5个。于双侧髋臼中部垂直于前后柱表面截骨,以逆行法沿前柱中心打入一克氏针,其从髂骨后外侧穿出点为P点,作一参考线AB,其中A为坐骨大切迹顶点,B为髂前上、下棘切迹,由P点向AB作垂线,与AB相交于D点,与髋臼上缘相交于E点。然后测量以下数值:①AB,AD,PD,PE的距离;②骨盆俯卧位时前柱克氏针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与矢状面的夹角β;③测量髋臼前柱截面的半径;④测量髋臼前柱克氏针在骨皮质内的长度。结果:PD是AB的中垂线。PD的距离男性为(1.59±0.25)cm,女性为(1.49±0.20)cm;PE的距离男性为(3.67±0.40)cm,女性为(3.28±0.12)cm;夹角α男性为(25.0±2.6)°,女性为(23.9±3.5)°;夹角β男性为(37.5±2.5)°,女性为(37.4±2.2)°;前柱截面的半径男性为(6.45±0.27)mm,女性为(6.34±0.34)mm;前柱克氏针的长度男性为(11.5±0.4)cm,女性为(11.2±0.5)cm。结论: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长度测量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本院肿瘤科行PICC置管患者108例,进行置管长度测量方法和导管X线定位的探讨。结果:导管管端至右胸锁关节下缘的长度(c值)为(47.90±10.96)mm,第6胸椎右侧上缘至右胸锁关节下缘的长度(D值)为(48.06±11.1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2,P=0.718),本方法可行。结论:放置PICC管其末端均位于第6胸椎上缘周围,以右胸锁关节下缘至右第3胸肋关节下缘的长度的1/2加上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下缘的长度可作为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体外测量长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