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叶小庆 《吉林医学》2015,(10):2139-2140
目的:研究探讨引起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CRI)的危险因素,丰富临床治疗经验。方法:选择入住重症监护病房(NICU)并实施PICC导管留置的新生儿220例,未发生CRI的新生儿为对照组,发生CRI的新生儿为病例组,观察并比较两组置管因素之间的区别。结果:在新生儿PICC导管出现CRI的危险因素中,两组间穿刺次数、穿刺时间、是否发生堵管及置管地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执行新生儿PICC置管时严格实施无菌操作,合理支配穿刺次数及时间,妥当选取置管环境,严格监测管理,汇集分析材料是减少CRI发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策.方法 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接受治疗的PICC置管18岁以上肿瘤患者180例.依据患者是否出现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将其分为非感染组162例与感染组27例.对比两组在性别、年龄、单次置管穿刺数、PICC保留时间、导...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7):146-152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关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肿瘤科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200例,年龄18岁以上。根据患者是否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分为感染组20例和非感染组18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单次置管穿刺次数、PICC留置时间、导管有无移动、化疗次数、合并糖尿病方面的差异。结果 200例肿瘤化疗留置PICC患者中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20例,感染率为10.0%,其中,血流感染2例,局部感染18例,分别占10.0%和90.0%。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单次置管穿刺次数、PICC留置时间、导管移动、化疗次数、糖尿病方面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导管出现移动(OR=2.342)、化疗次数多(OR=6.397)、合并糖尿病(OR=3.253)等是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主要为导管出现移动、化疗次数多、合并糖尿病等,临床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对症护理干预对策,可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策。  方法  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接受治疗的PICC置管18岁以上肿瘤患者180例。依据患者是否出现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将其分为非感染组162例与感染组27例。对比两组在性别、年龄、单次置管穿刺数、PICC保留时间、导管移动、化疗次数、合并糖尿病等差异。  结果  对比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在年龄、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P > 0.05),单次置管穿刺数、PICC保留时长、导管移动、化疗次数、糖尿病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对比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导管移动(OR = 2.421)、化疗次数(OR = 6.475)、合并糖尿病(OR = 3.271)等基础疾病为CRI危险因素。  结论  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很多,主要是导管发生移动、化疗频率及糖尿病等,在临床上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实对症护理策略,能够最大程度地防止及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几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肿瘤患者PICC导管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于我院肿瘤科接受PICC置管的100例肿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20例和未感染组80例,分析导致PICC导管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总结护理对策。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置管穿刺次数、PICC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移动情况、化疗次数及糖尿病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未感染组护理质量评分、平均置管时间、依从度评分、疼痛评分均优于感染组(均P<0.05)。结论 引起肿瘤患者PICC导管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以置管穿刺次数、PICC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移动情况、化疗次数及糖尿病为主;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靶向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和减少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提高化疗效果,进而促进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CRI)是指静脉插管引起的感染,可以是局部感染,也可引起全身性感染[1]。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CVC)常用于血液动力学监测、给药、输血、补液、化疗及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等,具有简便、快捷、创伤小、保留时间长及输液种类广泛等优点,但易出现一些并发症,CRI是其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2]。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ICU危重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CRBSI)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ICU符合条件的PICC导管危重患者137例临床完整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感染分组,将未感染者纳入非感染组105例,将感染者纳入感染组32例。对两组基本资料、药物输注及皮肤状况等信息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CU危重患者CRBSI的影响因素。结果经非条件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APACHEⅡ评分、ICU住院时间、ICU内PICC置管时间均可能是诱发ICU危重患者CRBSI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 APACHEⅡ评分、ICU住院时间、ICU内PICC置管时间均可能会增加ICU危重患者CRBSI的风险,故临床中应针对相关影响因素,积极制定早期预防对策,以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8.
梁沣 《吉林医学》2014,(11):2488-2489
随着导管技术的发展,PICC因其具有安全、高效、留置时间长等优点,能充分满足周期化疗和营养支持的需要,在肿瘤科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他毕竟是一项有创技术,长时间的留置,随之而来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不容忽视。有报道,国内吴红娟等报道PICC后CRBSI的发生率为2.65%~7.4%。近年来,临床上使用集束化干预措施来预防CRBSI的发生,使得PICC在肿瘤患者中得到了更好地应用,现对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诊断标准、发生原因及集柬化干预措施进行相关的分析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应用。方法将循证护理应用于PICC置管的患者,针对易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查阅资料,获得循证支持,再进行护理干预。结果循证护理方法应用于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有效降低了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结论将循证护理方法应用于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对导管进行正确的应用和护理,以减轻导管相关性感染对患者造成的危害。使护士改变以往凭经验和直觉进行临床护理的习惯,养成经常查阅专业资料、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好习惯,有利于促进护士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整体的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病原学特点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129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专科医院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34.9%,经导管输血史、导管留置时间及骨髓抑制是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检出的45株病菌中,革兰阳性菌占40.0%,革兰阴性菌占33.3%,真菌占26.7%,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表皮葡萄球菌占13.3%。结论 纠正骨髓抑制,尽量缩短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可有效减少肿瘤患者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菌群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以中心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298例,分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在298例行中心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中,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47例(15.77%),导管留置时间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呈正相关(χ2=15.148,P=0.001);糖尿病和狼疮性肾炎患者感染率高于其他原发病患者。结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与导管留置时间、置管位置、合并糖尿病和狼疮性肾炎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兰琪 《四川医学》2013,34(7):1128-1129
目的研究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导致患者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于我院进行入院治疗的肿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对可能导致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血流性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β=1.578,OR=4.470)、外周血象(β=1.234,OR=3.354)、化疗次数(β=1.244,OR=1.901)、穿刺次数(β=1.214,OR=1.919)、管置时间(β=1.361,OR=2.453)、糖尿病(β=1.324,OR=2.032)是PICC血液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护理中应加强以上方面的预防,降低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肿瘤化疗患者PICC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对策.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350例肿瘤化疗患者的PICC导管感染发生率和原因进行回顾分析,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护理措施.结果:纳入患者中出现PICC导管感染者13例,发生率为3.71%,感染原因为(头静脉置管者)白细胞计数低于2.5×1013/L、置管时间≥60 d、输注TPN(全胃肠外营养液).对患者进行系统性护理后,感染症状均得以良好控制.结论:对患者采用系统性的预防和护理对策能够有效的控制PICC导管感染的病情,对降低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春杰 《吉林医学》2013,(32):6873-6874
<正>目前深静脉导管已经在重病患者血液净化治疗、快速输液治疗、血流动力学监测以及静脉营养中得到普遍应用,但增大了导管感染的发生率,导致患者医疗费用提高、并发症增多以及死亡率上升。1临床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接受深静脉导管留置的危重病患者380例,其中男260例,女120例,年龄152012年12月我院接受深静脉导管留置的危重病患者380例,其中男260例,女120例,年龄1565岁,平均54.5岁。380例患者全部选用品牌为ARROW(美国)的双腔静脉导管或者单腔静脉导管。从所有感染患者导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6):84-87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自我管理能力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肿瘤患者212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PICC导管自我管理能力进行调查。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导管自我管理能力的相关因素。结果 (1)212例患者中,18例患者导管自我管理能力得分108分,占8.5%;84例患者得分108~144分,占39.6%,110例得分144分,占51.9%。(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0岁的患者,高中、大专及以上的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水平高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更好(P0.05)。(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以及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水平是影响患者导管自我管理的相关因素(P0.05)。年轻的患者导管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好,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导管自我管理能力更好,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水平高的患者导管自我管理能力更好。结论肿瘤患者PICC导管自我管理能力总体较好,但仍有部分患者得分较低。在影响因素方面,年轻患者、文化程度高的患者以及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水平高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相关感染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8例肿瘤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护理模式不同分成2组,即参照组(n=64)、研究组(n=64)。对照组患者施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施行针对性护理,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对患者发生感染的原因进行总结。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是4.7%,与参照组患者的15.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统计分析可知,患者性别、静脉选择、导管置入长度与PICC相关感染无显著相关性(P>0.05),输液种类、导管留置时间、护理模式与PICC相关感染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为了有效减少PICC相关感染的发生,一定要对输液种类、导管留置时间、护理模式予以合理改进,进而显著加快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黄水花 《大家健康》2016,(8):264-265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接受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接受常规重症监护室护理,研究组首先分析以往我院重症监护室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随后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比(1)研究组和对照组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2)研究组和对照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6%、18%,比较有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认真分析重症监护室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能够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对减少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陈丹 《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279-2280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010年88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 88例行PICC患者中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7例,占7.9%。其中局部感染6例,1例为全身感染,主要与高龄、免疫力低下、置管时间、无菌操作等有关。结论 PICC置管相关性感染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应采取各种措施预防,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成立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PICC)品管圈,探讨引起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制定护理措施,提高其操作的安全性,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方法2012年1月--2013年6月成立PICC品管圈,负责患者的P1CC穿刺置管、会诊、护理指导和培训,对导管的维护进行全程质量控制。结果PICC品管圈成立后,负责PICC导管维护的护理人员理论和操作水平较品管圈成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品管圈成立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为3.95%(13/329),品管圈成立前的感染发生率为9.32%(22/23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2,P〈0.01)。结论合理选择留置导管的部位及PICC型号,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加强置管操作和标准维护的管理,严密观察携带PICC患者的每一个感染征兆,加强患者营养及提高抵抗力,是预防和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和干预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对该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ICU病房收治的行中心静脉置管术360例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导管感染患者78例,对他们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干预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①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总的感染率为:21.67%,其中股静脉、颈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插管的感染率分别为33.33%、21.18%和18.60%,其中股静脉置管最高,锁骨下静脉最低(P<0.05)。②置管术后第1、2、3、4周末期时的感染率分别为13.33%、18.46%、24.76%和30.77%,结果显示导管留置的时间越长,感染发生率越高(P<0.05)。③单腔导管留置感染率为16.67%,显著低于双腔导管留置的33.33%。④导管留置后78次的感染中有38次为革兰阳性菌感染,感染率为48.71%,有27次为革兰阴性菌感染,感染率为34.61%,有13次为真菌感染,感染率为16.67%。结论严格中心静脉置管各阶段的管理,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缩短置管时间,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的管理和穿刺部位消毒,对降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