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平滑肌类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与平滑肌类肿瘤良恶性及与癌的鉴别诊断问题。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平滑肌类肿瘤18例.包括平滑肌瘤14例,平滑肌肉瘤4例。18例行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6例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4例食管平滑肌瘤包括腔内、腔外型各2例,X线钡餐造影表现为腔内充盈缺损和粘膜皱壁受压推移。12例胃部平滑肌类肿瘤包括腔内型7例,腔外型2例,腔内外型3例,X线钡餐造影表现为腔内充盈缺损,邻近粘膜皱襞撑平、消失;CT表现为腔内或腔内、外软组织肿块影,2例腔内、外型呈“哑铃”状,2例胃平滑肌瘤密度均匀,2例平滑肌瘤密度不均匀,有钙化。2例十二指肠平滑肌瘤均为腔内外型。结论X线钡餐造影是胃肠道平滑肌类肿瘤基本的首选检查方法,CT作为重要的补充弥补了单一方法的不足.提高了诊断价值.并对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鉴别诊断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2.
徐亮  庞明辉 《四川医学》2002,23(5):469-469
目的:探讨胃肠道平滑肌肉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外科的治疗原则及影响 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81-2000年35例胃肠平滑肌肉瘤的诊断、手术治疗及5年生存情况。结果:本组病例术前确诊率为48.6%,消化道钡餐、内窥镜及CT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为80%、74%、54%。术后5年生存率为59.1%。结论:胃肠道平滑肌肉瘤的疗效及预后与肿瘤大小、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和平滑肌源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15例(均经免疫组化确诊)和平滑肌源性肿瘤7例(其中2例经免疫组化确诊)的CT表现。结果CT下可见胃肠道间质瘤和平滑肌源性肿瘤的软组织肿块发生在粘膜下,其中良性肿瘤密度均匀、边缘光整,而恶性肿瘤可有囊变、边界不清、累及周围组织;胃肠道间质瘤和平滑肌源性肿瘤在发生部位、大小、形态、生长方式、淋巴结转移、密度、边缘、cT强化后表现以及囊变、气液平等方面无明显区别。结论①CT对胃肠道间质瘤和平滑肌源性肿瘤的诊断有较大的价值;②从cT表现上无法区分胃肠道间质瘤和平滑肌源性肿瘤,最后确诊还需依赖免疫组化和电镜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及钡餐造影的影像表现,以提高胃肠钡餐造影及CT对GIST的诊断水平.方法 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GIST影像检查资料.结果 肿瘤位于胃15例,小肠2例,结肠1例.8例行X线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检查,其中7例病灶呈圆形、卵圆形,界限清晰,边界光滑,1例呈分叶状,瘤体周围黏膜呈推移改变,管壁无僵硬.18例行CT检查,16例 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2例呈不规则分叶状,其中13例密度不均匀,明显不均匀强化,8例可见明显瘤内坏死、液化;5例密度均匀,中度或明显均匀强化.恶性15例,肿块直径多大于5 cm,边界不清楚,2例出现肝脏转移灶;,交界性1例,良性2例,肿块直径小于5 cm,边界清楚,均匀强化.结论 X线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检查及CT检查对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胃肠气钡餐与CT诊断胃肠间质肿瘤(GIST)的诊断价值,为今后的临床应用做出指导.方法 选取35例GIST患者,对其临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胃肠气钡餐和CT检查,而后对这两种方法 的诊断结果 分析,进而比较两种方法 的应用价值.结果 经胃肠气钡餐检查确诊为胃间质肿瘤的患者为11例,肠间质肿瘤者为7例,良性12例,恶性6例,胃肠气钡餐对于黏膜、黏膜下病变可作出较好的诊断,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诊断的符合率为51.4%.经CT诊断为胃间质肿瘤的患者有17例,肠间质肿瘤者12例,良性15例,恶性14例,CT对肿瘤的基本特征、内部结构及周围组织情况可作出较好的诊断,符合率为82.6%,显著地高于胃肠气钡餐,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对GIS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可靠的帮助,值得在临床上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了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的34例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平滑肌瘤15例,平滑肌肉瘤19例。钡剂造影表现是充盈缺损,龛影和桥形皱襞等。CT主要表现包括软组织叶块,伴有或不伴有坏死,液化和坏死囊性变。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本病的有效方法,良恶性平滑肌肿瘤的鉴别诊断应当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了经CT与胃肠钡餐检查相对照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平滑肌肉瘤18例,分析其CT与胃肠钡餐检查征象。作者认为CT检查对腹部肿块的诊断有很多的优点,但胃肠钡餐检查仍不失它的重要地位,CT检查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胃肠钡餐检查,两者相互结合诊断小肠平滑肌肉瘤,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6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后腹膜平滑肌肉瘤,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结合文献研究其定位和定性征象并讨论误诊原因及鉴别诊断。结果 6例腹膜后平滑肌肉瘤,2例误诊为卵巢癌,2例误诊为恶性淋巴瘤。CT表现均为腹膜后不规则巨块型占位,边界不清5例(83%),全部病例未见钙化、出血、囊变的改变,肿块中央出现低密度3例(50%),4例(67%)包裹周边血管。结论 腹膜后平滑肌肉瘤在定位、定性上均容易误诊,其CT表现特点是容易侵犯腹部血管,鉴别诊断包括腹膜后脂肪肉瘤、肾源性肿瘤、恶性神经类肿瘤、恶性淋巴瘤等。  相似文献   

9.
小肠平滑肌肉瘤CT与胃肠钡餐检查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经CT与胃肠钡餐检查相对照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平滑肌肉瘤18例,分析其CT与胃肠钡餐检查征象。作者认为CT检查对腹部肿块的诊断有很多的优点,但胃肠钡餐检查仍不失它的重要地位,CT检查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胃肠钡餐检查,两者相互结合诊断小肠平滑肌肉瘤,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胃平滑肌肉瘤CT与胃肠钡餐检查对照(附4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CT与胃肠钡餐检查相对照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平滑肌肉瘤48例,分析其CT与胃肠钡餐检查征象。指出虽然CT检查对上腹部肿块的诊断有很多的优点,但胃肠钡餐检查仍具有重要作用,CT检查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胃肠钡餐检查,两者相互配合对胃平滑肌肉瘤乃至上腹部包块的诊断,会有更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经CT与胃肠钡餐检查相对照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平滑肌肉瘤48例,分析其CT与胃肠钡餐检查征象。指出虽然CT检查对上腹部肿块的诊断有很多的优点。但胃肠钡餐检查仍具有重要作用,CT检查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胃肠钡餐检查,两者相互配合对胃平滑肌肉瘤及至上腹部包块的诊断,会有更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钡餐及CT诊断小肠恶性肿瘤的技术要求和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21例小肠恶性肿瘤作回顾性分析,其中17例作胃肠钡餐检查,9例作CT检查。结果:钡餐检查正常表现1例,误诊2例,确诊14例,准确率82%。CT检查误诊1例,确诊8例,准确率88%。结论:对临床怀疑有小肠病变者应首选胃肠钡餐检查,钡餐检查发现肿瘤者再选择内窥镜及CT检查。CT检查对制定手术方案及判断预后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和评价CT对恶性胃肿瘤的诊断作用和价值。方法:分析233例经手术病理、内窥镜活检以及B超、CT等多种检查方法证明实的恶性胃肿瘤的CT表现。结果:233例中,贲门胃底癌82例,胃癌142例,胃平滑肌肉瘤6例,淋巴肉瘤3例。肿瘤的主要CT表现为局限或广泛胃壁增厚、胃腔内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的肿块,其它征象是邻近器官浸润、局部淋巴结转移及器官广泛转移等。结论:CT扫描增加了恶性胃肿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弥补了常规X线钡餐和内窥镜检查的不足,可作为进展期胃恶性肿瘤术前可切除性估计的首选检查方法;CT、内窥镜、X线钡餐造影都可作为胃恶性肿瘤术后随访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平滑肌类肿瘤主要包括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起源于胃肠道的固有肌层、粘膜肌层或与血管有关的平滑肌细胞,其中起源于固有肌层者多见,起源于后二者罕见.笔者搜集15例病理证实并有较完整影像检查资料的胃肠道平滑肌肿瘤,探讨其综合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方法:对5例胃肠道间质性肿瘤进行影像学诊断,3例行胃肠造影,1例行小肠造影,1例行CT超声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发现胃贲门、胃体上部、胃底后壁、空肠、回肠间质瘤各1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性肿瘤。2例免疫组化S-100(+)、Vim( )、Des(+)。1例CD34(+),PCNA(-),p53(-)。结论:常规X线检查对照内窥镜检查为发现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对胃肠道外侵犯的肿瘤选择应用CT。  相似文献   

16.
高艳妮 《中外医疗》2014,33(1):173-173,175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研究CT在胃肠道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该院使用CT辅助检查、经证实做出病理诊断的胃肠道肿瘤病患108例,并对其基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影像中可以看到胃癌及结肠癌的基本影像表现为:壁增厚,不规则软组织肿块,溃疡形成,管腔狭窄;18例胃肠道间质瘤基本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相较于腺癌肿块,边界较为清晰;平滑肌源性肿瘤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平滑肌肉瘤可表现为不规则形;淋巴瘤则可显示侵润的范围及溃疡。结论在诊断胃肠道肿瘤时,CT很难显示早期胃肠道恶性肿瘤,对较小的肿瘤显示不佳;对血管源性肿瘤、含脂类肿瘤及包含钙化肿瘤,CT有其特殊价值;对于进展期恶性肿瘤,通过CT增强扫描,对于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周围浸润、淋巴结及远处转移,CT有其特殊的优势及劣势,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讨论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CT诊断.方法 根据患者的CT检查表现进行诊断.结论 提高CT检查质量,结合钡餐十二指肠检查,对壶腹癌的正确诊断与鉴别诊断很有帮助.CT检查有助于对平滑肌肉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表现为从十二指肠第二部或第三部向一侧突出的实质性肿块,静注对比剂增强扫描后富血管性平滑肉瘤强化明显,而少血管性者则强化稍差,中心坏死区呈低密度不强化灶,CT更易发现瘤体中的钙化灶.晚期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常转移至肝、网膜及腹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肾细胞癌(RCC)与不典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的影像学分析,以期提高肾细胞癌与肾平滑肌瘤的CT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双期增强CT病例47例,RAML63例,对其CT表现及鉴别特征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肿瘤密度的均匀性,肿瘤的强化模式,病灶突出比及皮质掀起征4项观察指标对不典型RAML与RCC的鉴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螺旋CT对肿瘤密度的均匀性,肿瘤的强化模式,病灶突出比及皮质掀起征的测定,对肾细胞癌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鉴别诊断起重要作用,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19.
磁共振成像对原发性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原发性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PIVCLMS)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MRI成像仪对2例原发性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进行常规扫描及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DCE—MRA)扫描,分析其表现特征。结果1例常规扫描下腔静脉内见长T1稍长、等T2信号影,信号强度欠均匀,下腔静脉明显增宽,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异常强化;1例下腔静脉明显扩张,内见略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异常强化,3DDCE—MRA清楚显示病灶全貌及肿瘤累及范围。结论MRI结合3D DCE—MRA对原发性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取代传统的血管造影作为诊断PIVCLMS的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s)CT征象,评价CT对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12个病灶病理证实为GISTs患者的CT的影像学表现。结果:8例12个病灶GISTs发生在胃3个,小肠9个;良性7个病灶,恶性5个病灶。良性肿瘤常密度均匀,边缘清楚;恶性肿瘤常多发,密度欠均匀,边界不清。结论:CT能准确显示GISTs的胃肠道间质瘤形态和大小,对鉴别肿瘤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