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tial cystitis,IC)是指不明原因的慢性非细菌性膀胱炎症病变。主要表现为膀胱区或下腹部、耻骨上疼痛和/或尿频、尿急等症状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尚无明确诊断标准,治疗也无有效的方法,许多患者在诊断过程中被延误,诊断明确后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各种不适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IC一直是泌尿外科临床中较为棘手的问题,本文对IC病因、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间质性膀胱炎(IC)又称为Hunner溃疡病、痛性膀胱炎,是一种基于尿频、尿急、膀胱或盆底疼痛的慢性疼痛综合征。其主要好发于40多岁的中年女性,但是男性在任何年龄也可以发生。目前国内外对于IC研究较多,但是还没有一个突破性的进展,迄今为止所描述的治疗方法都是以临床经验为基础,重点是姑息治疗,只实现部分和在大多数情况下症状的缓解。该文旨在从临床表现、病因学、诊断、治疗等角度来介绍IC,从而进一步增强认识。  相似文献   

3.
间质性膀胱炎或膀胱疼痛综合征是一组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的慢性综合征,伴有膀胱充盈时疼痛加重的盆腔痛,患者常有疲乏感。。与细菌感染引起的膀胱炎不同,间质性膀胱炎在无尿道感染或其他明显的病理改变的情况下,也可以出现症状。间质性膀胱炎盆腔痛的程度可从腹部压痛到剧痛不等。由于这些难解的不确定因素存在,所以有关于间质性膀胱炎定义、病因学和最佳治疗方法的争论颇多。  相似文献   

4.
吴汉  吴海啸  王先道  余谦  杨庆 《浙江医学》2010,32(1):129-130
间质性膀胱炎(IC)是一种以尿频、尿急、夜尿增多,膀胱充盈后耻骨上区或盆腔疼痛、排尿后症状减轻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该病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治疗效果欠佳,已成为一种困扰患者和泌尿外科医师的常见病。近年来,我院对收治的43例IC患者采用碱化利多卡因联合肝素膀胱灌注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间质性膀胱炎(IC)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2例间质性膀胱炎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有关献。结果 2例患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31和42岁,病程3~5年,临床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潴尿痛,辅助检查尿沉渣、尿培养、泌尿系B超、静脉肾盂造影均无异常,膀胱镜检查见粘膜血管增多,有网状或点状出血。治疗予以膀胱灌注二甲基亚枫、肝素、地塞米松及口服抗过敏等药物,疗效满意。结论 间质性膀胱炎的症状无特异性,常被误诊,诊断应结合病史及病理结果,严格的保守治疗具有肯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间质性膀胱炎的诊断标准及方法目前还不十分明确,以临床表现、麻醉下的膀胱镜水扩张表现及病理活检、钾离子试验(pst试验)为主要手段。2007年1月-2008年6月我们对14例可疑间质性膀胱炎(IC)的患者进行了麻醉下膀胱镜水扩张诊断,其中3例明确IC患者,出现难以控制的膀胱痉挛及大出血情况,经常规保守治疗无效及时给予留置硬膜外导管间断或一次给予吗啡镇痛配合膀胱镜冲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IC)是指无明确原因的一种膀胱壁炎症状态。并有纤维组纵形成,使膀胱容量极度缩小,病变处粘膜肿胀、充血并可发生裂隙或溃疡。表现为尿频、尿急等刺激症状及膀胱或箍腔疼痛,IC主要发生于女性。一般为良性进程.但部分IC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IC发病率逐年上升.其病因复杂,机制不清,疗效欠佳。是难治性疾病之一。以往常采用一般性治疗、膀胱水囊扩张、针灸和手术治疗等.其疗效不一。目前.药物治疗逐渐兴起,主要有口服药物和膀胱药物灌注。现就药物治疗的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间质性膀胱炎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IC)是一种以尿急、尿频、夜尿增多、膀胱或盆腔区疼痛不适为典型表现的症状综合征,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尚无明确诊断标准,治疗也无有效的方法.许多患者在诊断过程中被延误,诊断明确后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各种不适症状严重影响了IC患者的生活质量.1987年美国国家糖尿病、消化和肾脏疾病研究会(NIDDK)制定了IC的实验诊断标准(表1)[1],但该诊断标准过于严格,临床诊断的患者有60%均不能达到其诊断标准[2].  相似文献   

9.
目的 发展一种减少药物副作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方法。方法 以WOLF膀胱镜在三角区用F6输尿管导管导管针粘膜下穿刺进针局部给药,与口服药组做对比。结果经统计学Riddit分析,就样本资料而言,膀胱镜粘膜下穿刺效果最好。结论 间质性膀胱炎是一种无菌性免疫障碍性炎症,目前治疗多静脉给予糖皮质激素、肝素、雌激素,或膀胱灌注硝酸银、二甲基亚砜,但以上治疗均有较强的全身组织反应。我们通过对间质性膀胱炎的病理分析,在以前的治疗基础上,发展出经膀胱镜侵袭性三角区注射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有效手段,并附病例对比122例。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间质性膀胱炎的诊断和治疗探讨(附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兵 《安徽医学》2011,32(3):304-306
目的 探讨间质性膀胱炎(I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3例依据NIDDK诊断标准确诊的女性间质性膀胱炎患者采取治疗性水扩张/膀胱灌注利多卡因、肝素钠和碳酸氢钠混合液等治疗,总结该病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 3例患者均为中年女性,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和(或)盆腔疼痛,病程1年以上,患者盆腔疼痛和尿频/尿急症...  相似文献   

11.
报告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4例。男1例,女3例;年龄32~50岁;均为右肾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腰痛,低热,膀胱刺激症状,血尿。均行病肾切除治疗,效果良好。结合病例对该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膀胱癌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1例膀胱癌患者的超声图像及超声在整个膀胱癌诊治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超声分型与病理分型符合率94%,认为超声检查在膀胱癌诊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结论:超声在膀胱癌诊治中有相当价值。  相似文献   

13.
梅–罗综合征(MRS)是一种罕见的累及神经、皮肤、黏膜的综合征,以复发性口面部肿胀、复发性面瘫和裂纹舌三联征为特征,好发于青壮年。MRS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微生物因素、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近年关于遗传因素致病的研究较受关注。MRS 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药物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但具体用法用量、治疗效果尚无定论;唇部肿胀较严重者可行唇成形手术改善唇部外观。本文就 MRS 流行病学现状、病因、组织病理学表现、临床表现和分型、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增加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膀胱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IC)是一种缺乏厚纤丝、致密体,且基底膜、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不完整的细胞。IC分为四个亚型,即固有层IC、肌间IC、肌束间IC和血管周围IC。固有层IC和肌间IC的离子电流及相关激活途径不同,但最终都通过Ca2+信号途径作用于膀胱逼尿肌。膀胱病变可影响IC离子电流和Ca2+信号途径而导致膀胱功能障碍,这些膀胱病变包括膀胱出口梗阻、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神经源性膀胱和糖尿病膀胱。目前以IC为靶点的治疗主要采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电刺激针灸治疗是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腹部超声联合MSCT增强扫描在诊断膀胱癌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疑似膀胱癌患者89例,所有患者均实施腹部超声、MSCT增强扫描、手术病理学确诊,并将手术病理学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观察膀胱癌使用腹部超声、MSCT增强扫描分别及联合与金标准一致性,并计算诊断效能。结果手术病理学诊断89例患者中膀胱癌患者81例(91.01%),其中分别使用腹部超声、MSCT增强扫描与病理学诊断结果存在一致性(Kappa>0.4),实施腹部超声联合MSCT增强扫描诊断与病理学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7)。膀胱癌实施腹部超声联合MSCT增强扫描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单独诊断,其中灵敏度、准确率与较腹部超声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癌实施腹部超声联合MSCT增强扫描诊断效能较好,且诊断灵敏度、准确率均优于腹部超声,临床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IgA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gA肾病 (IgAN)是较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表现呈多样性 ,目前认为IgAN是一组具有共同免疫病理特点的临床综合征 ,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 ,治疗无特效方法。本文从病因、病理、临床、治疗和预后等几个方面对近年研究现状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已成为女性生殖内分泌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其发病率为5%一10%,但诊断标准不统一,治疗药物、使用方案混乱,对远期并发症也缺乏合理的防治措施,为临床诊断、治疗、预防提供更有力的依据。根据相关文献的内容,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演变过程、分类、病因病理机制、中西医治疗四个方面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CT及MRI检查在膀胱癌临床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经临床病理确诊的59例膀胱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CT与MRI诊断,对比CT和MRI诊断膀胱癌分期的准确率及影像学表现。结果以临床病理为"金标准",MRI诊断准确性、特异性分别为93.22%、94.29%显著高于CT的69.49%、65.71%(P0.05)。CT上病灶呈菜花状、乳头状、丘地状,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部分可见钙化组织;增强扫描显示不同程度强化,延迟扫描以充盈缺损为主。MRI显示腔内型T1等信号,T2高信号,浸润型和腔外型T2上局部膀胱壁信号带连续性欠佳。17例增强扫描显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强化。结论 MRI诊断膀胱癌分期的准确性较高,对临床确定手术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姜庆  张唯力  胡自力  徐光勇  刘川 《重庆医学》2008,37(13):1403-1404
目的提高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原发性输尿管癌病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各种检查方法,总结诊治经验。结果23例术后均证实为输尿管癌。术前经B超、静脉尿路造影术(IVU)、膀胱镜及逆行肾盂输尿管造影、CT、磁共振成像检查(MRU)等方法确诊21例。结论血尿和腰痛是原发性输尿管癌的典型症状。术前联合B超、IVU、膀胱镜及逆行肾盂输尿管造影、CT、MRU等方法诊断,可提高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治符合率。患侧肾、输尿管和膀胱袖套状切除仍是原发性输尿管癌的金标准。预后取决于输尿管癌的分期和分级。  相似文献   

20.
阳虚证是中医临床常见证侯之一,涉及许多疾病,阳虚体质者也越来越多,大多疾病的晚期均会不同程度地出现阳虚证。目前关于阳虚动物模型主要从模拟中医病因、西医病理、病证结合三方面建立,集中在脾、肾二脏。关于阳虚的本质及物质基础的研究从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两大方面的指标检测展开研究,主要包括内分泌、免疫、血液流变学、能量代谢、自由基、微量元素和整体水平上的基因、蛋白质、代谢组学。通过对以上研究分析探讨,有助于了解阳虚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完善不同脏腑阳虚证的诊断标准,为临床辨证论治的规范统一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