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脂肪肝与血脂及肝血清酶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脂肪肝与血脂及肝血清酶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1285名体检人员B超和血脂(TC、TG)及肝血清酶(AST、ALT、GGT)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脂肪肝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男性高于女性;高脂血症者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血脂正常者(P〈0.01),脂肪肝患者血清酶显著高于非脂肪肝患者(P〈0.01)。结论脂肪肝与TC,TG、GGT、转氨酶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张纯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9):260-260
目的:探讨高校知识分子脂肪肝与高脂血症发生的关系,认识其危害程度。方法:通过检测1420名高校知识分子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并结合腹部B超检查。结果:该群体中检出脂肪肝216例(15.21%);检出高脂血症386例(27.18%),男性脂肪肝和高脂血症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P〈0.01);其中脂肪肝组高TG、高TC和混合型高脂血症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P〈0.01)。血清中的TG、TC水平升高是脂肪肝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积极开展健康体检和加强自我保健意识,使该群体脂肪肝与高脂血脂的密切程度得以减低。  相似文献   

3.
陈曦 《中原医刊》2009,(6):52-53
目的探讨脂肪肝与高脂血症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2006年度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1500例,对血脂和腹部B超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脂肪肝的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高甘油三酯(TG)者或TG、总胆固醇(TC)两者均高者的脂肪肝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单纯高TC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脂血症与脂肪肝关系密切,预防高脂血症可减少脂肪肝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张兰英  王东东 《实用医技》2008,15(2):188-189
目的:探讨血脂、转氨酶与脂肪肝之间的关系。方法:血脂(TG、TC)采用酶法,转氨酶(ALT)采用速率法。深圳迈瑞医疗公司的BS-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用美国产的飞利浦M2410B型多普勒彩超专人检查肝脏,超声诊断脂肪肝标准参照《超声医学》脂肪肝诊断标准。结果:高脂血症者的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血脂正常者的患病率(χ2=-93.88,P〈0.01);单纯高TG者的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非脂肪肝中TG增高率(χ2=48.43,P〈0.01);单纯高TC者的脂肪肝患病率与非脂肪肝中TC增高率二者没有差别(χ2=0.65,P〉0.05);单纯高TG者的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单纯高TC者的脂肪肝患病率(χ2=18.46,P〈0.01);脂肪肝ALT升高率显著高于非脂肪肝ALT升高率(产251.45,P〈0.01);男性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χ2=19.23,P〈0.01);不同年龄组脂肪肝患病率不同,40岁~49岁年龄段患病率最高。结论:高脂血症是脂肪肝的主要病因之一,尤其是三酰甘油的升高;中青年特别是男同志应改变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干预、及时治疗阻止肝脏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某研究院职工脂肪肝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12年某研究院职工13832例体检者中脂肪肝患病率进行调查,检测患者血糖、血脂、尿酸,测量血压,并分析脂肪肝相关因素。结果13832例体检者中脂肪肝患病率为29.97%;男性高于女性(P〈0.01);离退休人员高于在职人员(P〈0.01);不同年龄段脂肪肝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脂肪肝与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有相关关系。结论某研究院职工脂肪肝患病率较高;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是脂肪肝发病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温州市海洛因依赖者戒断期血脂水平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温州市戒毒所764例海洛因依赖者戒断期血压、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血脂、谷丙转氨酶(ALT)等指标进行测定,并将其结果与同期在温州市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700名年龄相近的正常人群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海洛因依赖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群(P〈0.01),但甘油三脂(TG)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0.01),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高脂血症患病率高于正常人群(36.26%比27.29%,P〈0.05),血脂异常的惠病率也高于正常人群(47.64%比31.71%,P〈0.05)。TC、TG和LDL-C水平与年龄及体重指数呈正相关(P〈0.01),TC和LDL-C水平与ALT呈负相关(P〈0.01),海洛因依赖者血脂异常患病率与性别、BMI和ALT呈正相关(P〈0.05),正常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与年龄、性别和BMI呈正相关(P〈0.05)。结论:温州市海洛因依赖者戒断期和正常人群的血脂模式、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存在明显差异,可能与他们的肝功能受损、低BMI有关。  相似文献   

7.
脂肪肝与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脂肪肝与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对参加健康体检的534名机关干部,测量身高、体重,行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生化检查,同时行腹部B超、心电图、胸片等检查,并将检查资料录入微机,进行脂肪肝组和非脂肪肝组的对比分析。结果(1)体质指数(BMI)≥28者脂肪肝检出率为65.38%,BMI〈28者脂肪肝检出率为16.45%,肥胖患者脂肪肝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肥胖者(P〈0.01);(2)脂肪肝组的BMI、血甘油三酯(TG)、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2h)水平与非脂肪肝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脂肪肝组中并存肥胖症、高TG血症、低HDL-C血症、糖尿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P〈0.01)。结论肥胖、高TG血症、低HDL-C血症、糖尿病与脂肪肝的发病密切相关;减轻体重、纠正血脂异常、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对防治脂肪肝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0):121-123,130
目的探讨某疗养院体检人群体重指数与血脂水平及非酒精性脂肪肝关系。方法选择我院进行体检的人群共1024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BMI结果分为18.5 kg/m2组(A组)179例,18.5~23.9 kg/m2组(B组)3923例,24.0~27.9 kg/m2组(C组)4650例,≥28.0 kg/m2组(D组)1493例,比较不同BMI分组者高TG血症、高TC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率。结果不同BMI分组TC、TG、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B组、C组及D组TC、TG、LDL-C水平显著高于A组,C组、D组TC、TG、LDL-C水平显著高于B组,D组TC、TG、LDL-C水平显著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C组及D组HDL-C显著低于A组,C组、D组HDL-C水平显著低于B组,D组HDL-C显著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BMI分组者高TC血症、高TG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BMI分组者高TC血症、高TG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D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C组、B组,A组发病率最低。结论健康体检人群体重指数越高,高脂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脂高低与脂肪肝发生的关系。方法测定1283名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并做腹部B超检查。结果1283名体检者中检出脂肪肝211例,男性脂肪肝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脂肪肝组TG、TC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血清中的TG、TC水平升高是脂肪肝患病的危险因素;HDL-C水平升高是降低脂肪肝患病的重要因素。结论脂肪肝的发病率与血脂的高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银川市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通过问卷、体格测量的方法,调查分析银川市两个社区一个自然村1275名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银川市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为48.6%;男性患病率50.3%,女性患病率40.8%。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P〈0.01)。各血脂指标男、女间比较,TC血症、高TG血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性高TC血症、女性的高TG血症患病率有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TC、TG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增加,HDLC水平女性高于男性。高血压、WHR和BMI可能是其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银川市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高于全国水平,中老年人群是重点防治人群。控制体重、血压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可预防血脂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脂肪肝(fatty liver, FL)和脂肪胰(fatty pancreas, FP)患者营养状态的差异,为重视和规范脂肪胰的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8月前瞻性地入选脂肪肝和/或脂肪胰患者、健康体检者共372例。分为脂肪肝组(112例)、脂肪胰组(102例)、脂肪肝合并脂肪胰组(80例)和健康体检对照者(78例)。检测不同组别患者BMI、三角肌皮褶厚度(triceps skin fold, TSF)、上臂中点围(mild arm circumference, MAC)、上臂肌围(arm muscle circumference, AMC)和手握力等人体测量指标,多频电阻抗分析法检测人体成分指标、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实验室营养指标。结果 和FL组相比,FP组BMI[(27.36±7.87) vs (24.34±8.62)kg/m2,P=0.02]、人体脂肪组织量[(24.56±7.01) vs (18.96±8.44)kg,P=0.00)]、三酰甘油[(2.81±0.49) vs (1.72±0.48)mmol/L,P=0.04)、空腹血糖[(6.22±0.87) vs (5.54±0.98)mmol/L,P=0.00]和胰岛素抵抗指数(6.21±2.08 vs 3.91±0.84,P=0.00)紊乱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组和FL相比有类似的结果,同时合并组三酰甘油较FP组明显升高[(2.81±0.49) vs (3.57±0.54)mmol/L,P=0.01)]。结论 脂肪胰较脂肪肝患者更易发生胰岛素抵抗和营养过剩问题,亟需重视和积极营养干预脂肪胰。  相似文献   

12.
酒精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生化指标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酒精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特异性的鉴别指标.以指导临床诊断。方法:对38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及151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血清酶、血脂、尿酸、血糖、红细胞压积等指标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酒精性脂肪肝组谷草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ST/ALT02)、γ-谷氨酰转肽酶(GGT)、尿酸(UA)异常的百分数分别为73.7%、34.2%、47.4%、60.5%。非酒精性脂肪肝组分别为27.8%、14.6%、20.5%、35.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ST、AST/ALT(≥2)、GGT、UA等指标可能是鉴别酒精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有效的临床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游离脂肪酸(FFA)及脂肪因子瘦素(LP)、脂联素(ADPN)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关系。方法检测100例NAFLD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者FFA、LP、ADPN及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等,比较两组间差异,并分析NAFLD患者FFA、LP、ADPN与胰岛素抵抗(IR)的相关性。结果 NAFLD组FFA、LP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高于对照组(P0.01);NAFLD组ADPN低于对照组(P0.01)。NAFLD组HOMA-IR与FFA、LP呈正相关(r=0.374,P0.01;r=0.297,P0.05);HOMA-IR与ADPN呈负相关(r=-0.218,P0.05)。结论 NAFLD患者存在明显IR,检测LP、ADPN及FFA对NAFLD病情评估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比脉冲序列超声造影成像分析脂肪肝内相对正常肝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分析脂肪肝内相对正常肝区(FFS)与其周围脂肪肝是否存在血流灌注的差异。方法应用低机械指数对比脉冲序列成像对比分析52例63个脂肪肝内相对正常肝区与其周围脂肪肝的常规超声回声强度、定量分析不同时间点的超声造影增强强度。结果脂肪肝内相对正常肝区较其周边脂肪肝常规超声视频强度低,超声造影30,60,120 s增强强度较周围脂肪肝高(P<0.05)。应用超声造影后诊断FFS的敏感性、精确性从63.5%、82.5%分别提高到98.4%,98.6%。结论脂肪肝内相对正常肝区与周围脂肪肝可存在血流灌注的差异,超声造影提高了脂肪肝内FFS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对高脂诱导的Wister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NAFLD)的改善作用.方法 Wister雄性大鼠30只,分为正常组、模型组、n-3 PUFA组.采用高脂喂养建立NAFLD模型,实验20周后,每组抽出7只大鼠检测血清及肝脏总胆固醇(TG)及三酰甘油(TC);其余3只大鼠肝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应用实时定量PCR(Real time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肝脏组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mRNA及蛋白水平.结果 模型组大鼠血清及肝脏TG、T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加入n-3 PUFA后血清及肝脏的TG、TC水平明显下降(P<0.05).HE染色能明显观察到模型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而n-3 PUFA有明显改善效果.模型组大鼠炎症分子MCP-1、iNOS、TNF-α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n-3 PUFA组与模型组比较,MCP-1、iNOS、TNF-α炎症分子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 高脂喂养能引起大鼠肝脏严重的脂肪变性及炎性反应,而n-3 PUFA起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脂肪酸羟基脂肪酸脂(FAHFA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具有抗糖尿病和抗慢性炎症等生物功能的新型内源性脂质.该文详细介绍了FAHFAs的化学结构组成、在生物体内各组织中的分布,以及抗糖尿病、抗炎等生物学功能和检测方法 .另外,由于该类脂质具有抗慢性炎症等功能,因此其可能在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轻度脂肪肝的CT特征,总结诊断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4月某院收治确诊为脂肪肝患者共142例作为研究对象,行CT扫描,获得肝、脾CT值,并取比值,对比弥漫性脂肪肝与局灶性脂肪肝的CT特征,就轻度脂肪肝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诊断出轻度脂肪肝74例占52.11%,其中弥漫性脂肪肝63例,无占位效应,病灶分布均匀,局灶性脂肪肝11例,病灶分布特异,有占位效应;轻度脂肪肝患者人均肝脏CT值(47.29±8.21)HU,肝、脾CT比值(0.75±0.11)。结论轻度脂肪肝患者其肝脏密度较中度、重度患者更高,弥漫性脂肪肝诊断较易,局灶性脂肪肝诊断,部分患者需进行增强扫描、增添对比剂或延时扫描,以排除肝癌、肝血管瘤等占位性病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研究背景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肿瘤细胞脂类代谢的改变可能与肿瘤飞发病有关。本研究旨在调查胃癌组织脂肪酸和脂肪酸酰胺的代谢谱改变并探讨与胃癌相关的特征性小分子标记物。方法 利用GC/MS对30例胃癌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组织的脂肪酸和脂肪酸酰胺进行分析。获得的脂类数据通过OPLS-DA多维统计分析方法建立胃癌诊断模型,应用非参数Wilcoxon检验发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组织标志物。 结果 通过GC/MS分析共获得13种脂肪酸和4种脂肪酸酰胺,利用OPLS-DA建模后可以较好的区分胃癌组和对照组,但不能区别不同TNM分期的各组胃癌。胃癌组织中发现5种脂肪酸和油酸酰胺的变化较正常粘膜具有统计学(p<0.05)。OPLS-DA模型中发现8种脂肪酸对两组病人的区分作用具有较大的贡献(VIP值>1)。 结论 本实验发现胃癌组织中脂肪酸和脂肪酸酰胺的代谢发生了紊乱,胃癌脂类代谢谱对于该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力,有助于理解肿瘤发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酒精性脂肪肝(AFL)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模型大鼠肝脏脂质(肝脂)及血脂等指标的异同。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FL组和NAFL组,10周造模成功,制备病理切片,测定各组血脂、酶学等指标,制备肝匀浆测定肝脏脂质含量。结果:NAFL组大鼠部分肝细胞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滴,AFL组出现大泡状脂滴。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FL组血清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BIL)及肝脏TG、TC显著升高(P<0.01);NAFL组血清TG、TC、LDL、BIL、ALT及肝脏T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FL组与NAFL组高密度脂蛋白(HDL)与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FL组血清TG、AST及肝脏TG、TC显著高于NAFL组(P<0.01)。结论:相同的实验周期内,AFL模型大鼠血清TG及肝脏脂质升高比NAFL模型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褪黑素(MT)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形成和游离脂肪酸(FFA)的影响,探讨MT防治NAFLD的可能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MT低、中、高剂量组(MT1、MT2和MT3组),每组10只.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和MT1、MT2及MT3组给予高脂饮食12周.MT各剂量组分别给予MT 2.5、5.0和10.0 mg·kg-1·d-1腹腔注射.12周末处死大鼠,进行肝脏病理学检查,检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及肝脏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和FFA水平.结果:大鼠高脂饮食12周成功复制NAFLD模型.与模型组比,MT各剂量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模型组血清A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TG低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大鼠肝匀浆TC、TG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T1组大鼠血清A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MT1组和MT2组血清T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MT1组肝匀浆TC及MT1组、MT2组与MT3组T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T3组肝匀浆TC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大鼠血清FF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MT各剂量组血清FFA均降低(P<0.05~P<0.01).模型组大鼠肝匀浆FF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T2、MT3组肝匀浆FFA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MT对NAFLD的形成有明显防治作用,且与剂量呈正相关,可能与MT降低FFA合成而改善氧化应激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