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西部地区城市青少年肠易激综合征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中国西部地区城市中小学生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患病率及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多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于2005年5月~2006年1月期间对中国西部地区12 291名城市中小学生进行IBS流行病学问卷调查.结果 ①符合Manning及罗马Ⅱ诊断标准的IBS期间患病率分别为58.00%及23.40%,以高中生居多,男女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因腹痛、不适或大便习惯改变而就诊学生中,符合Manning标准的有806名(11.31%),符合罗马Ⅱ标准的有482名(16.75%).结论 IBS是中国西部地区城市中小学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患病率随学龄段的增长而上升.  相似文献   

2.
胡莹 《安徽医学》2010,31(5):547-549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慢性或者反复发作的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并缺乏形态学和生化标志的异常。根据发达国家的统计,在消化科专科门诊的患者中IBS占三分之一以上,有的甚至达一半以上。虽然IBS不是一种威胁生命的疾病,但它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并造成医疗卫生资源的巨大消耗。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有一些关于IBS流行病学方面的报道,现将国内外近年有关IBS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目前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了。IBS在全球人群患病率较高,且有逐年增加趋势,对生活质量影响大,医疗费用较高。目前胃肠病学及流行病学专家从流行病的多个层面对IBS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可以为IBS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客观依据。现就近几年对IBS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陕西铜川地区常住居民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患病率、亚型、分布特点以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多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对铜川市50个社区居民进行面访式问卷调查。IBS诊断采用罗马Ⅲ标准,分型采用Bristol粪便形状分型量表,同时完成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及睡眠质量评估量表。结果:完成调查并回收问卷合格者8080份,有效率90%。共检出符合罗马Ⅲ标准的IBS患者1042例,其中男性560例(14.6%),女性482例(12.8%),男女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病率在30~39岁年龄段最高(20.1%),20~29岁年龄段次之(18.6%)。符合罗马Ⅲ分型标准中最多见的是未定型(40.9%),其次男性以腹泻型(28.8%)多见,女性则以便秘型(21.4%)多见。脑力劳动组、肥胖组、腹部手术组、焦虑失眠组、服用抗生素及止痛药物组的IBS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多因素分析显示较多食用辛辣食物,IBS患病风险提高1.96倍,而低脂高蛋白饮食则可以降低IBS的风险。脑力劳动和焦虑、失眠同样是IBS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IBS是陕西铜川地区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脑力劳动、辛辣刺激食物、胃肠道感染、腹部手术史、服用抗生素或止痛药物史、焦虑和失眠是IBS患病的危险因素,而低脂、高蛋白饮食则是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综合医院护理人员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患病率及心理健康状态。方法2011年6—10月对本院内科、外科、监护室护理人员进行调查,采用罗马Ⅲ成人IBS调查与诊断问卷进行诊断,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用于心理健康状态评价。结果342名各专科护理人员接受调查,符合罗马ⅢIBS诊断标准者24名,患病率为7.0%(24/342),2l~30岁年龄组IBS患病率最高(7.9%);IBS患者组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得分均高于非IBS组,其中躯体化障碍、人际敏感、焦虑状态、恐怖状态及妄想状态明显高于非IBS组(p〈0.05)。结论IBS在综合医院护理人员中高发,21-30岁年龄组患病率最高,患有IBS的护理人员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广东省揭阳地区居民肠易激综合征(IBS)患病率、临床特征、分布特征,探索其致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多级随机抽样方法,对分别居住于广东省揭阳地区市区、郊区、农村地区的576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病例进行对照,对其致病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推测广东省揭阳地区居民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的IBS患病率为4.3%;男女患病率为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特点为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分布特点研究表明,患病率在城区(4.7%)和农村(3.9%)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致病相关因素研究表明,用药史、生活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精神状态及个人性格等因素为最具可能性的危险因素。结论IBS是广东省揭阳地区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和多发病。IBS患病率存在区域性和性别、年龄差异。食物、心理因素、不良外界环境等因素可能是诱发IBS致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应积极予以控制。  相似文献   

7.
背景 近年来,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加,高中生熬夜、饮食及作息不规律等状况屡见不鲜,导致高中生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疾病病程长,症状长期反复发作,治疗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造成相应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 目的 调研高中生IBS的发病现状和流行病学信息,分析其危险因素,并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20年7—8月对上海市、青海省、河南省、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高中生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收集人口统计学信息、IBS患病情况、精神因素、睡眠习惯、生活习惯等相关信息。采用罗马Ⅳ诊断标准判断IBS发生情况,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量表调查精神因素,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调查睡眠习惯。采用SPSS 21.0软件分析高中生IBS发病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发放问卷5 046份,回收有效问卷4 793份,回收有效率为95.00%。4 793例高中生中217例(4.50%)发生IBS。高年级、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食用辛辣食物、跳餐、饮酒、睡眠环境过亮和有噪声、主观睡眠质量较差和很差、入睡时间≥15 min、睡眠时间<7 h、服用催眠药物、有日间障碍、PSQI总分≥7分是高中生发生IBS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IBS是高中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高中生应注意规律饮食、学会疏导焦虑情绪、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以便有效地减少IBS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晶新 《中级医刊》1991,26(6):17-19
  相似文献   

9.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长期不明原因的反复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的症候群,经检查又未发现可解释这些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肠IBS全球患病率很高,各地发病率在10%--20%之间,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占所有年龄组患病率的20%~30%,占成人组的15%~20%,意大  相似文献   

10.
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全国城市中小学生焦虑情绪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分析我国城市中小学生焦虑性情绪倾向的患病率和分布特征,探讨其与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关系。方法采用多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我国6个省及2个直辖市中51 956名中小学生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人群中有26.75%的人有焦虑性情绪倾向。其中男性为21.78%,女性为31.9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儿童焦虑性情绪筛查表(SCARED)5个领域的分值比较中,IBS倾向学生高于非IBS倾向学生;因IBS症状就诊的学生高于未就诊学生(均P<0.01)。结论焦虑性情绪倾向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能够有效降低焦虑程度。精神心理因素在IB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缺乏明确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指标,目前主要以排除性诊断为主。不少患者因此而难以及时获得确诊和治疗。应当正确认识罗马Ⅱ等标准的诊断价值及其局限性,抓住腹痛与排便有关、排便后腹痛缓解、便意不尽、黏液便和腹胀等表现,如有“红色信号”,则应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手段排除器质性疾病。IBS发病机制的研究在不断进步。肠道感染的先驱病史可能改变肠黏膜免疫系统,使传入神经兴奋性增高,进而导致肠道动力异常。严重的生活事件或慢性精神抑郁也显著影响IBS蝗发病方式和严重程度,也与肠道感染后IBS的发病有关。在上述因素的背后,可能存在着与患者发病相关的特异性遗传素质。  相似文献   

13.
匹维溴铵和丙咪嗪治疗IBS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曦  欧阳钦  谢艳 《四川医学》2003,24(6):558-561
目的 探讨匹维溴铵与丙咪嗪治疗腹痛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 (P IBS,D IBS)的躯体症状和精神心理状态的作用 ,评价这两种药物的疗效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开发临床试验。选择P IBS及D IBS病人 40例 ,随机分为 2组 ,匹维溴铵组 2 0例 (50mgtid) ,丙咪嗪组 2 0例 (2 5mgbid) ,4周后比较两组在IBS症状严重程度评分、心理卫生状况评价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总体情况评分方面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症状及症状总积分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治疗前后组内各个症状积分比较有差异 ,P <0 .0 5 ;两组间各症状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 :腹痛、腹泻、不成形便、腹胀、肠鸣、排气、排便紧迫感等症状积分前后差值无显著差异 ,P >0 .0 5。两组治疗前HAMA、HAMD评分达到轻 中度焦虑、抑郁水平 ,HAMA、HAMD评分比较无差异 ,P >0 .0 5 ,治疗后HAMA、HAMD评分都有显著降低 ,治疗前后组内HAMA、HAMD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 ,组间HAMA、HAMD差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治疗前两组患者IBS严重程度总体评分比较无差异 ,P >0 .0 5,治疗后两组IBS严重程度总体评分的改善比较无差异 ,P >0 .0 5。结论 匹维溴铵和丙咪嗪均能有效改善P IBS和D IBS患者的肠道症状、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82例住院病例的回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虎  王玉芳  欧阳钦 《四川医学》2003,24(6):561-562
目的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82例符合罗马定义IBS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检查治疗预后。结果 显示腹痛腹泻、腹部压痛等最常见,消瘦、焦虑等亦较多见。部分患者伴有潮热、盗汗、淋巴结、肝脾肿大及便血等临床表现,三环类药物、止泻剂或解痉剂等治疗有效。结论 诊断IBS宜严格按照罗马Ⅱ标准,出现少见症状时,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再考虑IBS。治疗应遵循个体化、综合治疗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益生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本院本科2005年5月到2011年6月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240名,分为益生菌组(用益生菌+常规治疗,12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120例),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益生菌组115例有效,有效率95.83%,常规治疗组97例有效,有效率80.83%(P〈0.05),未见不良反应。结论:益生菌能有效缓解IBS患者的症状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替加色罗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及其安全性的初步评估.方法 64例符合IBS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替加色罗和谷维素(安慰剂)治疗.4周后对肠易激综合征总体症状的疗效及其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 替加色罗治疗组对肠易激综合征总体症状的总有效率为81.3%,对腹痛、腹泻、排便困难、粘液便、腹胀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1.3%、51.8%、83.3%、70.0%和73.1%,两组比较,腹泻症状的改善,其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余的组间差异非常有显著性(P<0.01).结论 替加色罗对伴有腹痛、便秘及腹胀的IBS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治疗价值。方法: 84例IBS患者,给予双歧杆菌3~4片/次,每日3次,每周门诊随访。对治疗前后各项临床症状进行分级、评分,评定双歧杆菌对I BS各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双歧杆菌治疗后2周、4周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3.38%、83.40%,其中对腹痛、腹胀、腹鸣、稀便改善尤为明显。结论: 双歧杆菌对IBS各主要症状有较好的治疗价值,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结肠黏膜神经肽阳性纤维与肥大细胞(MC)的关系,以及它们在IBS中可能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黏膜标本取自19例正常人和31例IBS患者的回盲部、乙状结肠,应用特殊组化和免疫组化染色法分别对神经肽阳性纤维和MC进行染色,并应用彩色病理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电镜观察MC及其毗邻结构。结果:IBS患者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阳性纤维的阳性强度、面积与MC的密度、面积密切相关(γ=0.3860-0.6632,P<0.05、P<0.01);并可观察到MC与无髓神经末梢及浆细胞等内分泌细胞毗邻或密切接触。结论:MC可能参与了IBS的发病,且MC具有和神经系统密切联系的基础,提示MC与神经末梢之间存在“双向”联系,为肠道神经免疫联系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性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部不适和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用于评估IBS患者内脏高敏感性的研究方法包括:内脏感知、反射反应和中枢反应,作为评估胃-肠通路上的内脏感觉传导异常的依据。目前证明内脏敏感性增高是其特征性的病理生理基础。IBS内脏高敏感性确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可能包括肠道局部机械性受体和神经末稍的超敏感,神经通路及中枢神经短暂或长期的功能异常。其中异常的中枢兴奋性和神经-肥大细胞联系是IBS患者内脏高敏感的重要解发点。总之,脑-肠轴上有多种机制单独或共同作用形成内脏感觉的异常。上述部分发病机制已在动物高敏感模型中得到证实,而近年来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提示在脑-肠轴的各个层面有不同的神经介质发挥作用,为IBS内脏高敏感性形成的机制提供了新思路。相信今后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入研究,最终有助于我们认识IBS内脏高敏感性确切的发生机制,用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