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结合神经症状评分综合评价运动疗法对大鼠脑卒模型的疗效。方法造模成功后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MCAO模型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运动组,每组各20只,分别于第1、10、20、30天采用神经症状评分综合评价观察大鼠恢复情况,采用fMRI检测正常大鼠及运动组第3、30天大鼠脑梗死部位。结果30d后两组大鼠神经症状的综合行为学评分均较第1天均有明显改善,但运动组大鼠神经症状的综合行为学评价得分显著高于模型组,大鼠神经症状改善速度显著优于模型组(P〈0.05)。正常大鼠T1WI、T2WI无异常,磁共振扩散张量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DTT)显示双侧神经纤维束对称无中断。运动组大鼠第3天T1wI右侧半球可见条状低信号影,T2WI显示右侧大脑半球大片状高信号影,纤维束较左侧明显少,右侧明显中断,第30天T1WI、T2WI显示右侧大脑半球可见大片软化灶,右侧纤维束明显较对侧少,而且中断。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性磁共振成像(BOLD—fMRI)发现不同组别的大鼠及同一大鼠前后对照,激活点出现部位差异很大,可重复性差。结论脑卒中后运动疗法可引起正常中枢神经系统明显的可塑性改变,增加脑损伤大鼠完整半球运动皮质的可塑性变化,加速大鼠脑卒中模型的康复速度和程度;DTT可准确检测大鼠脑卒中后神经纤维束的病理改变,BOLD—fMRI不适用于检测大鼠全麻状态下被动运动的激活部位。  相似文献   

2.
《陕西医学杂志》2015,(6):649-651
目的:探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MCAO)神经行为学评价的可靠性。方法:制备大鼠MCAO模型,清醒后即刻(D0)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及MRI成像,术后24h(D1)再次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后断头取脑行TTC染色。结果:手术组12只大鼠均有程度不等的神经缺损症状,DWI显示大面积或局限性的缺血损伤区域,10只大鼠TTC染色可见程度不等的梗死病灶。相关分析提示D0时间点Longa评分、Garcia评分与根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ADC图计算的缺血梗死体积均无显著相关。D1时间点Longa评分、Garcia评分与根据TTC染色计算的脑梗死体积均呈显著相关。结论:在大鼠MCAO模型超急性期神经行为学评分可靠性较差,术后24h神经行为学评分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相关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蛛网膜下腔注射P物质(substance P,SP)在电针治疗局灶性脑缺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9.0g/L氯化钠注射液(normal saline,NS)组、SP组、电针组和SP+电针组,每组各8只。采用大脑中动脉结扎(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NS组和SP组大鼠分别在MCAO后24h蛛网膜下腔注射NS和SP,在MCAO手术同时进行电针治疗,SP+电针组在电针治疗基础上于MCAO后24h蛛网膜下腔注射SP。以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测定脑缺血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组织SP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P组和电针组在MCAO后24h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降低(P〈0.05);SP十电针组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低于SP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电针组和SP+电针组脑梗死面积显著缩小(P〈0.01)。SP+电针组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中S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蛛网膜下腔注射SP可增强电针治疗局灶性脑缺血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局灶性脑缺血神经行为及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神经行为学评价在局灶性脑缺血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分别采用分级评分.和梗死灶体积测定的方法进行神经行为学评价。结果:分别采用Nagaoka法、Bederson法、zea-Longa法和Zhang法,梗死24小时分级评分的判别有统计淡意义(P<0.05),而采用Zausinger法,梗死24小时内分级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分别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6小时和24小时,梗死灶体积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脑缺血24小时梗 死灶体积与Bederson法分级评分有线性相关关系(r=0.91613,P<0.05)。结论:目前的评价方法尚不能全面的反映脑血时的病理生理状态,一种能较准确地反映脑缺血的神经行为学评价方法亟待提出。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栝楼桂枝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大脑缺血侧皮质区细胞凋亡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27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MCAO组)、栝楼桂枝汤组(GLGZD组),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模型,连续灌胃给药7 d后,进行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缺血侧皮质区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缺血侧皮质区Caspase-3蛋白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缺血侧皮质区p38MAPK蛋白磷酸化表达的情况。结果与Sham组比较,MCAO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升高(P<0.01),大脑缺血侧皮质区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加,Caspase-3蛋白表达增多,p38MAPK蛋白磷酸化表达水平增高(P<0.01)。与MCAO组比较,GLGZD组大鼠神经行为学缺损改善,细胞凋亡数量降低,Caspase-3蛋白表达减少,p38MAPK蛋白磷酸化表达水平降低(P<0.01)。结论栝楼桂枝汤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38MAPK活化、下调Caspase-3蛋白表达,减少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脑缺血模型不同类型的行为学特点,以及行为学表现与脑梗死体积之间的关系。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01只,线栓法制作MCAO脑缺血模型,栓塞100 min后再灌注,术后24 h进行磁共振成像(MR)扫描确定梗死部位及梗死灶体积。根据脑梗死部位不同将大鼠分为:皮质梗死组(CIG,n=51)、皮质下梗死组(SIG,n=24)和无梗死组(NIG,n=26)。采用前肢使用不对称测试、前肢放置测试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SS)评分等多种行为学评价方法,评价各组大鼠MCAO术后第2天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并分析不同行为学特点与梗死体积之间的关系。结果在前肢使用不对称测试中,CIG组、SIG组分别与NIG组有统计学差异(q=3.72、3.28,P<0.05),而CIG组、SIG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q=0.44,P>0.05);在肢体放置测试与NSS评分中,CIG组与SIG组、NIG组之间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q=10.28、12.02;11.48、11.98,P<0.01),而SIG组与NIG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q=1.74、0.50,P>0.05)。CIG组、SIG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大小与前肢使用不对称、肢体放置、NSS这3种行为学表现之间均无相关性(CIG组:r=-0.087、0.243、-0.226;SIG组:r=0.279、0.010、0.110,P>0.05)。结论制作大鼠MCAO模型可以出现不同的梗死类型,各种类型的行为学表现特点也不完全一样,出现这种差异可能与梗死灶体积的大小无关,而与梗死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7.
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脑局部缺血模型及其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比较客观和可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以及脑梗死体积和水肿率的计算,评价小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局部缺血模型的成功率和可靠性。方法线栓法致小鼠MCAO制备大脑局部缺血模型,应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和神经行为学评分等方法,计算脑梗死体积、水肿率并观察行为学指标。结果TTC染色证实,MCAO可诱发明显的小鼠脑局灶性缺血,手术成功率约为90.8%,其中以皮质缺血为主,少数为单纯海马和丘脑缺血;脑局部缺血损伤可引起小鼠神经行为学的显著改变,即总体神经行为学评分增加;同时,脑梗死体积约占全脑体积的35%,分析结果准确和稳定。结论本研究成功地建立了MCAO致小鼠脑局部缺血的模型,且有较高的成功率(90.8%);同时所用评价神经功能损伤和脑梗死体积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甲磺酸胺银杏内酯B对局灶性脑缺血的治疗时间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所致脑缺血模型,研究甲磺酸胺银杏内酯B(XQ-1H)灌胃给药(ig)对局灶性脑缺血的治疗时间窗。将3批动物造模后分别于缺血后1,2,3 h给药,24 h后分别进行大鼠局部脑血流、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率、脑含水量测定以及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在脑缺血后1 h、2 h进行XQ-1H治疗给药能使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局部脑血流量增加、神经行为明显改善,脑梗死率及脑含水量显著下降,XQ-1H 于脑缺血后1 h、2 h给药对局灶性脑缺血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表明其灌胃给药对局灶性脑缺血的治疗时间窗为脑缺血后2 h。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亚硒酸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行为学和梗死灶体积的影响。方法63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模型组)及亚硒酸钠治疗组,每组21只,采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亚硒酸钠治疗前后大鼠行为学评分变化,于再灌注3d后亚甲兰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数量变化;进一步计算出脑组织含水量,TTC染色后测定脑梗死灶体积。结果模型组与亚硒酸钠治疗组治疗前大鼠行为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硒酸钠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缺血再灌注后24h神经功能缺损即明显改善(P〈0.05),72h神经功能改善更显著(P〈0.01)。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数目明显减少,亚硒酸钠治疗后海马神经细胞存活数目明显增多;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亚硒酸钠可以明显减少梗死灶体积(P〈0.01)。与假手术组及非梗死侧大脑半球脑组织含水量比较,大鼠梗死侧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亚硒酸钠治疗后梗死区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亚硒酸钠能显著减轻大鼠脑梗死灶体积,从而改善神经功能症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阻断缝隙连接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海马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及神经行为学的影响。方法术前2h左侧脑室注射缝隙连接阻断剂甘珀酸(CBX),对照组左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颈内动脉插线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72h采用尼氏染色检测海马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术后24h和72h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阻断缝隙连接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72h后海马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及神经行为学的影响。结果不用CBX预处理,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72h后有45%的动物出现海马DND,用CBX预处理后.DND发生率降到30%.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CBX干预组的行为学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P〈0.01)。结论阻断缝隙连接可以减少局灶性脑缺血后海马迟发件神经元死亡的发生率,改善局灶性脑缺血术后动物行为学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临床预后与NIHSS评分、血管闭塞的关系。方法比较无血管闭塞组和血管闭塞组,及不同NIHSS评分与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无血管闭塞组与血管闭塞组相比较,得出两组间有差异的有:房颤史(P=0.013)、基础NIHSS评分(P<0.01)、住院时间(P=0.01)及行MRA时间(P<0.01)。且无血管闭塞组预后好转率(57.3%)明显优于血管闭塞组(25.0%)(χ2=16.959,P<0.01)。基础NIHSS评分≤7分组的预后好转率(69.0%)明显优于>7分组(14.3%)(χ2=49.194,P<0.01)。结论可运用NIHSS评分来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临床预后,简单、实用且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康脑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再生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1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组为高剂量康脑液组(Kangnaoye high dose group, KNYH)、中剂量康脑液组(Kangnaoye middle dose group, KNYM)、低剂量康脑液组(Kangnaoye low dose group, KNYL)(分别为24、12、6 g·kg-1·d-1),假手术组(sham group)及模型组(model group)。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于缺血后2 h再灌注,24 h后TTC染色测各组脑梗死体积;在1、3、7、14 d时处死大鼠采集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脑缺血区生长相关蛋白(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和勿动蛋白(outgrowth inhibitor-A,NOGO-A) 的表达情况;同时分别于再灌注后2 h、24 h、3d、7d、14d评价动物神经功能。结果:各剂量康脑液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康脑液组大鼠的梗死体积明显小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中剂量康脑液组梗死灶周边区脑组织GAP-43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升高,NOGO-A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康脑液可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再生,从而改善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葛根素(Pue)对局灶脑缺血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葛根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30只SD雄性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Pue治疗组。应用TTC染色观察梗死体积,TUNEL染色检测凋亡细胞数,免疫组化方法观察Pue治疗组及脑缺血组BDNF阳性细胞数,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组及Pue治疗组BDNF阳性细胞均显著增加。且Pue治疗组阳性细胞数又显著高于缺血对照组(P〈0.05)。结论Pue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其能提高内源性BDNF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丹红注射液治疗复发脑梗死168例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复发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既往有脑梗死病史的168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88例,给予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其余治疗相同。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水平以及治疗组治疗前后脑微出血影像学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7.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1.25%(P < 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均降低(P < 0.01)。丹红注射液治疗前后患者脑微出血影像学无明显变化。结论: 丹红注射液治疗复发脑梗死安全、有效,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后不同间隔时间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海马自噬的影响。方法参照ZeaLonga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n=10)、缺血再灌注组(I/R组,n=10)、缺血预处理组(IPC组,n=30),缺血预处理组再按缺血预处理后不同间隔时间分为1 d、3 d、5d 3个亚组,每组10只。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I、LC3-II的表达情况,透射电镜观察神经细胞中自噬和溶酶体的激活以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1)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与Sham组比较,I/R组及IPC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P<0.01),IPC组症状评分低于I/R组(P<0.05)。(2)脑梗死体积:与Sham组比较,I/R组及IPC组均有不同程度梗死灶(P<0.01);IPC组脑梗死灶体积明显低于I/R组(P<0.01),3 d亚组梗死体积少于1 d、5 d亚组(P<0.01)。(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Sham组比较,I/R组及IPC组BECLIN 1及LC3-II阳性表达增多(P<0.01),IPC组阳性表达显著低于I/R组(P<0.01),IPC 3 d亚组阳性表达低于1 d、5 d亚组(P<0.01)。(4)脑组织超微病理形态改变:Sham组细胞正常;I/R组及IPC组可见数量不等、处于不同时期的自噬体和或自噬溶酶体,线粒体肿胀,膜破裂,可见空泡,各级溶酶体显著增多,可见变形次级溶酶体,高尔基体分裂;IPC组自噬体及各级溶酶体数量较I/R组减少,各IPC亚组间自噬体及各级溶酶体数量无可见变化。结论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下调自噬水平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预处理3 d优于1 d、5 d。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NIHSS评分与MRA显示的脑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期(发病48h内)入院、并在发病72h内完成MRA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23例,根据MRA显示分为血管正常组(A组,n=90)、狭窄组(B组,n=60)和闭塞组(C组,n=73),比较三组间基础NIHSS评分的差异。结果 MRA显示,B组入院时的基础NIHSS评分[(7.57±1.07)分]高于A组(P=0.021);C组基础NIHSS评分[(11.59±1.29)分]明显高于B、A组(P<0.01)。结论基础NIHSS评分能够预测脑血管是否存在闭塞,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脑动脉闭塞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丹龙醒脑方对大鼠脑缺血损伤后海马CA1区巢蛋白(Nestin)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依达拉奉组、丹龙醒脑方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模型,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细胞的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CA1区Nestin 蛋白和GFAP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治疗3 d后和7 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依达拉奉组和丹龙醒脑方组治疗3 d后和7 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龙醒脑方组在治疗3 d和7 d后Nestin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增加(P〈0.05),GFAP蛋白的平均灰度值减少(P〈0.05)。结论丹龙醒脑方对海马CA1区病理形态有保护作用。丹龙醒脑方抗脑缺血损伤可能与促进海马区神经细胞增殖和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刘东华  李扬  常杰 《宁夏医学杂志》2014,36(11):972-975,968
目的研究灯盏细辛对急性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的影响作用。方法将健康SD大鼠65只分成3组,分别为正常组(5只)、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20只)、灯盏细辛治疗组(20只)。除正常组外,模型组和治疗组设2个时间点,即3 d与7 d,每个时间点10只。利用采用改良的Zealonga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缺血,即再灌注梗死(MCAO)模型,分别于脑缺血再灌注3 d和7 d进行神经病学评分和脑组织含水量测定,用苏木精-伊红(HE)进行形态学观察,用TUNEL法检测脑组织凋亡细胞的变化。结果再灌注3 d和7 d神经病学评分和脑组织含水量测定,治疗组Bederson评分均高于模型组(P〈0.05);治疗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与模型组比较均减小(P〈0.05)。结论灯盏细辛对急性期大鼠脑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促进受损脑组织的恢复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木犀草素对糖尿病脑梗死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及HSP70mRNA、Fas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木犀草素高、中、低剂量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饲料喂养;模型组及木犀草素高、中、低剂量组采用高脂高糖饮食加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霉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后,木犀草素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组每日分别给予木犀草素200、100、50mg/kg灌胃,模型组每日给予生理盐水2mL灌胃,连续8周。再以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永久性缺血模型,术后24h断头取脑,用TUNEL法和原位杂交法观察大鼠脑细胞凋亡与脑组织HSP70mRNA及FasmRNA的表达。结果木犀草素低、中、高剂量组糖尿病脑梗死神经细胞凋亡数分别为(16.42±1.39)、(11.08±2.15)、(9.25±1.98)个/高倍视野低于模型组[(29.75±2.36)个/高倍视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SP70mRNA在模型组表达[(9.75±2.766)个/高倍视野]显著高于对照组[(0个/高倍视野)](P〈0.01);低、中、高三个剂量的木犀草素组HSP70mRNA表达分别为(11.33±2.15)、(13.92±2.15)、(14.92±1.95)个/高倍视野,均高于模型组[(9.75±2.76)个/高倍视野](均P〈0.01);FasmRNA在模型组大鼠脑组织阳性细胞数[(25.33±3.17)个/高倍视野]显著高于对照组[(2.67±0.95)个/高倍视野](P〈0.01);高、中、低剂量木犀草素组大鼠脑组织FasmRNA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1.92±2.41)、(12.00±2.50)、(19.75±2.54)个/高倍视野,显著低于模型组[(25.33±3.17)个/高倍视野](均P〈0.01)。结论木犀草素可以抑制糖尿病脑梗死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其机制与木犀草素升高大鼠脑组织HSP70mRNA表达,同时使FasmRNA的表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