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对35例扩张型心肌病和15例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进行了分析.扩张型心肌病电轴左偏占54.3%,合并各种心律失常占76%,其中以室早、室速、房颤和室内传导阻滞为多见.肥厚型心肌病有显著的ST-T改变(占60%),左室肥厚(占33%),异常Q波(占46.6%)和Rv1电压增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60例原发性心肌病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扩张型37例、肥厚型15例、未定型8例。对上述病例进行了平均4.5年的随访。11例患者(扩张型7例、肥厚型3例、未定型1例)死亡。肥厚型患者的血清心肌抗体阳性率相当高(5/6),扩张型心肌病阳性率亦达(3/7)。本组1/3肥厚型心肌病具有明显家族史。心肌病的病因可能与遗传、免疫、病毒感染等有关。从3例心肌病的演变过程看,不同类型的心肌病可能为同一疾病不同阶段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经临床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后3~15年间超声随访的结果,发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室隔、心肌厚度逐渐变薄,心腔扩大,类似扩张型心肌病的表现。为探讨肥厚型心肌病能否变为扩张型心肌病,现将肥厚型心肌病超声首次检查与复查所见的主要测值对照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心肌病是指主要侵犯心肌的病变,不包括由于心脏瓣膜病、先天性畸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体循环或肺循环高压引起的心肌病变。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原发性心肌病简称心肌病,是一组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可分为扩张型、肥厚型、限制型三种。超声心动图对心肌病有重要的诊断参考价值。一般资料和检查结果一般资料:我院超声心动图室近3年多来共发现心肌病32例,其中扩张型25例,肥厚型7例。  相似文献   

5.
李林法  沈文华 《浙江医学》1994,16(3):141-142
对23例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进行~(99m)Tc-MIBI心肌SPECT显像分析.结果表明,扩张型心肌病以多节段心肌斑块状改变、心腔扩大、心肌变薄为主要特征、受累心肌节段以前壁、下壁为最多;肥厚型心肌病以室间隔肥厚增宽、心腔缩小为特点.~(99m)TC-MIBI心肌SPECT能全面反映心肌、心腔变化,对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可作为两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有学者报道了肥厚型心肌病发展为左室扩张,临床表现为扩张型心肌病样的典型征象。但国际上对此病症命名尚未统一,如扩张型心肌病样的肥厚型心肌病、扩张性肥厚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扩张期等,笔者较认同后者。因为此类报道极少,现将我科2004年12月发现的1例肥厚型心肌病进展为左心室扩张和心力衰竭的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心肌病猝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聪敏  李莉 《医学综述》1999,5(3):134-136
<正>心肌病是指以心肌病变为主要表现的一组心脏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心肌病(肥厚型和扩张型)是猝死的常见病。 1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原发性心肌病猝死12例进行病理分析。其中肥厚型心肌病6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心内膜弹性纤维增生症4例,肥厚型;室间隔明显增厚,镜检可见排列紊乱,形态奇特的心肌纤维和明显的纤维化病变,间质中的小动脉平滑肌肥厚,内膜增厚;扩张型;病变与肥厚型类似;心内膜弹性纤维增生症;其中1例活到49岁,较为罕见,其病理改变除各室腔内膜明显弹性纤维与胶原纤维增生外,心肌间质中小动脉内膜也具有同样病变。  相似文献   

9.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猝死与Q-T离散度的关系黄国建王永其(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内科上海200072)近两年的研究证实:急性心肌梗死、扩张型心肌病、Q-T离散度增高与室速、室颤呈正相关,而且是猝死的一个危险指标。作者选择了肥厚型心肌病患者30例(其中8...  相似文献   

10.
于忠玲  张体健 《中原医刊》2005,32(6):F004-F004
原发性心肌病分三型: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及限制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约60%有家族史,而扩张性心肌病无遗传及家族史报道,我院发现家族性扩张性心肌病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郭明 《河北医学》2002,8(8):698-699
目的:研究心电图持续ST段下移与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心电图持续全导联ST段下移与T波倒置患者30例,观察症状、体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正位片,共随访观察5年。结果:最后诊断肥厚性心肌病17例(56.7%)、扩张性心肌病4例(13.3%)、心包炎2例(6.7%)、糖尿病3例(10.0%)、原因不明者4例(13.3%)。结论:左室肥厚是引起持续ST段下移与T波倒置的主要原因。患者预后与T波倒置深度无关,而主要取决于基础疾病的发展、恶性状态及伴发心律失常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心动图(2DE)结合心电图(ECG)诊断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准确率,并与2DE和ECG单独诊断的准确率比较。方法:60例患者,30例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另30例心电图显示ST-T改变,行左室造影或心脏磁共振检查。结果:单独ECG诊断AHCM的敏感性高(接近100%),但特异性低(约27%);单独2DE诊断AHCM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100%;两者结合诊断AHCM能提高2DE诊断的敏感性。结论:利用二维超声心动图结合心电图能提高对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诊断的准确率,便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双心室再同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所选择患者均为心功能Ⅲ~Ⅳ级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60mm ,EF值 <3 5 % ,E、A峰融合 ,二尖瓣中等度以上返流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QRS时限 >14 0ms。应用Insync 80 40三腔起搏器 ,起搏电极定位于右心耳、右心室心尖部、冠状静脉窦左侧支或侧后分支。术后以VAT方式起搏。结果 例 1随诊 6个月 ,例 2随诊 1个月 ,2例术后心功能均提高至Ⅱ级 ,EF值明显提高 (例 1,2 1%VS3 0 % ;例 2 ,2 7%VS 3 8% ) ,QRS波时限明显缩短 (例 1,2 0 0msVS 110ms ;例 2 ,180ms ;例 2 ,VS 13 0ms) ,术后经心脏超声优化A—V间期 ,90ms时E、A峰分离程度最大 ,二尖瓣返流明显减少。例 1,术后 6个月左心房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无明显缩小。例 2 ,术后 1个月左心房 ( 4 3mmVS 3 5mm)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 92mmVS 85mm)缩小明显。结论 双心室再同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近期疗效满意 ,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李惠玲 《基层医学论坛》2016,(26):3690-3691
目的:探讨非梗阻性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改变,提高对非梗阻性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42例确诊为非梗阻性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超声心电图特点进行总结。结果本组42例心尖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均有心电图异常改变,胸前导联 T 波倒置均超过0.05 mV,RV5大于2.6 mV 的有18例(42.9%),ST 段压低程度0.05~0.4 mV 的有20例(47.6%),没有患者出现额面心电轴异常和病理性胸前导联 Q 波,合并心房纤颤3例(7.1%)。结论标准12导联 ECG 显示胸导联 V3~V5R 波振幅增高伴对称性倒置 T 波,要高度考虑非梗阻性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可能,心电图异常对非梗阻性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提供了特征性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超声评价窄QRS波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局部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方法:超声测量21例窄QRS波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DCM组)和21例正常人(control组)各二尖瓣瓣环,获得等容收缩期、射血期、等容舒张期、舒张期的持续时间(ICT、ET、IRT、DET),计算评价左室整体和局部心肌综合指数,以及局部收缩期和舒张期心肌功能指数.结果:窄QRS波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患者左室各壁等容收缩时间(ICT)和等容舒张时间(IRT)明显延长,舒张充盈时间(DFT)缩短,整体和局部心肌综合指数明显增高,局部收缩期(SMPI)和舒张期心肌功能指数(DMPI)也增高.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时左室整体和局部心肌综合指数明显异常,提示左室局部舒缩功能普遍受损.利用组织多普勒测量整体和局部心肌综合指数可以快速、无创、敏感地评价局部心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肥厚性心肌病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发生心源性猝死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心脏骤停(心室颤动),自发性持续性室速,猝死家族史(≤40岁的一级亲属),晕厥(≥2次/年),左室厚度≥30mm,负荷或运动后收缩压反应异常(无变化或降低>10mmHg或升高<25mmHg),非持续性室速,左室流出道梗阻(压力差>30mmHg)等因素为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心脏骤停(心室颤动),自发性持续性室速,猝死家族史及晕厥≥2次/年是肥厚性心肌病心源性猝死重要的危险因素。结论:多种危险因素与肥厚性心肌病心源性猝死密切相关,临床工作中应该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对63例经临床确诊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3例中有5例心电网正常,58例存在异常改变,其中,ST—T改变53例,左心室肥厚特征性改变22例,异常Q波22例,38例伴有心律失常。结论肥厚型心肌病可出现多种心电图改变,其敏感性高,但缺乏特异性,诊断时需结合临床及其他相关检查如超声心动冈等,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40例确诊为原发性心肌病的心电图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在扩张型心肌病中,左室腔增大、左室游离壁变薄时,胸前导联QRS波电压增高及ST-T的改变与常规心电图中左室肥厚及劳损的改变类似;左房扩大时P波时限并未≥0.11s,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以多导联持续的尖、深、窄、双肢对称的倒置T波及下垂型ST段为其典型特征。空间隔肥厚型心肌病以持续下垂型ST段下移及负正双向T波为显著表现。作者提出对原发性心肌病不能用常规心电图标准来判断其左室游离壁厚度及左房扩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CRT)对扩张型和缺血性心肌病的左室机械重构疗效差别。 方法 入选21 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扩张型心肌病组(13 例)和缺血型心肌病组(8 例)。所有 患者均符合CRT 指南的I 类适应证。分别观察CRT 术后6、12 个月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内径、左室收缩内 径、左室舒张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及二尖瓣反流面积的变化。结果 ①扩张型心肌病 组CRT 术后6 个月,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增加,左室舒张和收缩末内径,左室舒张和收缩末容积,二尖瓣反流 面积较术前减少(P <0.05),术后12 个月,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增加,左室舒张和收缩末内径,左室舒张和收 缩末容积,左房内径较术前减小(P <0.05);②缺血性心肌病组术后12 个月射血分数较术前增加(P <0.05); ③扩张型心肌病组CRT 术后6 个月二尖瓣反流面积的变化量大于缺血性心肌病组(P <0.05),射血分数增加 量大于缺血性心肌病(P <0.05),术后12 个月扩张型心肌病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舒张和收缩末容积的变化 量大于缺血性心肌病组(P <0.05)。结论 CRT 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室逆重构效果优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40例经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而确诊的扩张型心肌病人的心电国资料筛选后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心电图有异常改变者达100%。其中以左室肥大并心肌劳损检出率最高,其次为左房大、异常Q波,心律失常及各种传导阻滞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