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目前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模式的研究尚少。本研究旨在了解这些患者的不同临床特征是否会引起肺叶特异性淋巴结转移率和非特异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率的不同变化,从而推测在早期NSCLC患者中行单纯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的临床适应证。方法:调查了609例肺叶切除术和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的cTNM-Ⅰ期的NSCLC患者。从临床资料包括肿瘤大小、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性别和年龄等方面来分析肺叶特异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和非特异性纵隔淋巴结的转移率。结果:符合以下特点的Ⅰ期NSCLC患者的纵隔淋巴结转移大部分被限制在了肺叶特异性纵隔淋巴结:①男性,年龄>60岁,鳞状细胞癌,肿瘤最大径≤5 cm;②男性,年龄≤60岁,鳞状细胞癌,肿瘤最大径≤3 cm;③女性,鳞状细胞癌,肿瘤最大径≤3 cm;④腺癌,肿瘤最大径≤2 cm。结论:符合以上条件的术前cTNM-Ⅰ的NSCLC患者的纵隔淋巴结转移大部分局限于肺叶特异性淋巴结,对于这些患者,单纯清扫其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是足够的;而其他患者出现肺叶非特异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将会明显升高,对于这类患者,系统的淋巴结清扫仍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T1肺鳞癌及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T1肺鳞癌及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特点。方法:按Naruke等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162例T1肺鳞癌及腺癌行肺切除加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除术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162例T1肺癌患者中22例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N2淋巴结转移),N2转移率为13.6%(22/162)。瘤体直径≤1.5cm组和1.6~3.0cm组的N2转移率分别为2.8%和22.2%,其中瘤体直径≤1.5cm鳞癌组未见N2转移。T1肺鳞癌及腺癌的N2转移率分别为5.6%和20.0%,差异显著。T1高、低分化肺鳞癌及腺癌的N2转移率分别为4.3%和23.2%,差异显著。结论:T1肺癌中,N2淋巴结转移频度与肿瘤瘤体大小、分化程度、病理类型相关,且存在跳跃式转移的特点。故针对T1肺鳞癌及腺癌行肺切除术时施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初步探讨不同直径单发细支气管肺泡癌(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BAC)的淋巴结转移频度及区域间差别,以指导临床术中淋巴结清扫.方法 收集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为BAC的肺孤立性结节137例,根据肿瘤直径分为3组:≤2 cm组,2~3 cm组,>3 cm组.分析组间N1、N2组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间N1组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直径较大病变,术中应对第10组淋巴结完整清扫;3组患者间N2组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AC肿瘤直径可能对术中N1组淋巴结清扫更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廓清范围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规律及分布特点,从而制定合理的纵隔淋巴结廓清范围。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109例NSCL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行肺癌完全性切除,并根据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廓清。结果:全组N2转移率22.9%,两组以上N2转移13例,占N2转移的52%。肿瘤不同大小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鳞癌、大细胞癌、腺癌的N2转移率分别为13.6%、33.3%和34.0%。肺腺癌较鳞癌易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P〈0.05)。中心型肺癌与周围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化程度越低,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0.05)。跳跃性N2共12例,跳跃式纵隔转移共9例。肺癌常跨区域纵隔转移,肺下叶癌跨区域纵隔转移与肺上叶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十分活跃,具有多发性、跳跃性及跨区域纵隔的转移规律,因此,除T1期高分化鳞癌外,其余分期及类型NSCLC均应行系统性同侧纵隔淋巴结(N2)廓清才有可能达到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胸内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T分期、病理类型、肿瘤原发部位的关系,探讨NSCLC术后放疗靶区的合理勾画.方法 回顾性分析335例Ⅲa(N2)NSCLC行肺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335个病人共清扫5976个淋巴结,阳性为1970个,转移率为28.7%.原发肿瘤T1,T2,T3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9.2%,33.2%,41.8%;腺癌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鳞癌.中央型与周围型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3.6%,22.4%;原发肿瘤部位不同,易出现淋巴结转移的区域不同:左上肺癌最易出现4L,5,6,7,10,11区,左下肺易出现5,7,9,10,11区;右上肺易出现1R,2R,3,4,10,11区;右中肺易出现2R,3,7,10,11区;右下肺易出现2R,3,7,9,10,11区.发生跳跃式N2转移107例(31.9%),其中上叶肺癌多出现上纵隔跳跃式淋巴结转移;下叶肺癌及右中叶肺癌则可出现上、下纵隔跳跃式淋巴结转移.结论 Ⅲa(N2)期NSCLC胸内淋巴结转移与肿瘤T分期、病理类型、原发部位有关,术后放疗临床靶区范围要根据肿瘤的原发部位选择高危淋巴结引流区进行预防照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1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1月276例行手术治疗T1 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淋巴结分布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 276例中66例经病理证实伴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3.9%(66/276),高?中低分化NSCLC的胸腔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1%和33.7%,差异显著(P < 0.05);②右肺中叶较右肺上叶?左肺下叶更易发生胸腔内淋巴结转移(χ2 = 5.545,P < 0.05和χ2 = 5.402,P < 0.05)?66例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各肺叶肿瘤均存在淋巴结跳跃性转移,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在T1 NSCLC中,右肺中叶较易发生胸腔内淋巴结转移,肺癌淋巴结转移频度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且存在跳跃式转移的特点,故针对T1 NSCLC行肺切除术时施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肿瘤直径≤2 cm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况及其临床病理特征,为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手术证实的453例肿瘤直径(最大径)≤2 cm的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形态学类型、大小、部位、浸润深度、脉管内癌栓等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453例直径≤2 cm的胃癌中早期胃癌255例、进展期胃癌198例;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1.8%和46.0%(P=0.000 1);3.5%的早期胃癌与7.6%的进展期胃癌可见脉管内癌栓(P=0.034 1).影响肿瘤直径≤2 cm的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有肿瘤组织学类型、大小、浸润深度与脉管内癌栓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与脉管内癌栓是肿瘤直径≤2 cm的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层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与脉管内癌栓是直径≤2 cm的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而肿瘤组织学类型与浸润深度则是直径≤2 cm的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肿瘤直径≤2 cm的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脉管内癌栓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应参考上述临床病理因素判断淋巴结转移风险,确定肿瘤直径≤2 cm的胃癌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单纯放疗后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未行手术治疗单纯放疗的胸段食管癌患者338例进行研究,分析食管癌不同病变部位淋巴结转移率以及肿瘤浸润深度、病变长度、肿瘤分化程度、不同放疗技术等因素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果 (1)133例食管癌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39.3%。(2)胸上段、胸中段、胸下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7.0%3、6.1%、47.7%。胸上段食管癌颈部、上纵隔、中纵隔、下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5.0%、42.5%、20.0%、7.5%和5.0%;胸中段食管癌分别为19.2%、32.7%2、1.2%、9.6%和17.3%;胸下段食管癌分别为17.1%、14.6%2、2.0%、12.2%和34.1%。(3)食管壁CT下形态≤5 mm与〉5 mm脂肪线完整、脂肪线消失、外侵征象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5.0%与39.2%、42.2%、34.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病变长度≤3 cm组、3~5 cm组和〉5 cm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4.7%、38%和47.6%,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中高分化、低分化癌淋巴结转移率为36.9%和76.2%(P〈0.01)。(6)普通放疗、三维适形放疗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1.7%、37.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胸段食管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且发生时间早,涉及部位多。低分化癌尤其明显。胸上段易于发生颈部及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胸中段既可向上也可向下转移;胸下段以腹部转移多见,各段下纵隔淋巴结转移均较少见。  相似文献   

9.
刘鸿燕 《吉林医学》2023,(6):1508-1510
目的:探讨64螺旋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前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天津市静海区医院2017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60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应用飞利浦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评估术前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并与术后病理报告进行对比,判断其对NSCLC术前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不同CT影像学特征淋巴结转移率关系显示,肿瘤直径、淋巴结短径等不同CT影像学特征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纵隔淋巴结转移组淋巴结最短直径(1.23±0.45)cm明显大于非转移组(0.77±0.2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纵隔淋巴结转移组淋巴结最短直径为参考,预测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86.96%(95%CI:66.41~92.94%),特异性为72.97%(55.88~86.21%),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95%CI:0.72~0.94),截断值为1.035 cm。结论:64螺旋CT对NSCLC术前评估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的灵敏度较高,对术中淋巴结清扫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和广泛廓清纵隔淋巴结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59例肺腺癌临床资料。全部肺腺癌均按Naruke肺癌淋巴结的分布图施行手术切除,进行广泛肺门、叶间及纵隔淋巴结廓清术。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肺腺癌T分期与N分期的相关性。结果:清除淋巴结1695组。N1转移率8.9%,N2转移率20.1%,N1 2转移率23.9%,跳跃转移45.6%。T1期的N2转移2例。T2以上转移112例。淋巴结转移与T分期有关,但不存在因果关系。结论:T1期肺腺癌早期淋巴转移,所以有必要广泛廓清肺内、同侧纵隔淋巴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在非小细胞肺癌分期中的作用。方法 对1998年3月-2002年3月3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肺叶或全肺切除术加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并对病例的临床TNM分期、术后TNM分期、区域淋巴结切除总数目、淋巴结转移比、淋巴结大小等5项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34例病人中,术后分期改变16例,占47%(16/34);共清扫纵隔淋巴结311枚,平均每例9.15枚;10例N2患者中清扫104枚纵隔淋巴结,32枚淋巴结有转移,其中7例为单区域转移(L1),3例为2个区域转移(L2);淋巴结转移比30.8%(32/104);淋巴结的大小与是否转移无明显关系。结论 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在非小细胞肺癌分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应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性手术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肺叶袖状切除、肺动脉成形术治疗支气管肺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爱民  秦斌  李玉华 《医学争鸣》2001,22(4):350-352
目的 研究肺叶袖状切除,肺动脉成形术治疗支气管肺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58例支气管肺癌手术治疗,其中51例行主支气管袖状肺叶切除成形术,7例行主支气管及肺动脉双袖状切除成形术。结果 4例患者术后1a肿瘤复发,1例术后4a复发,分别再次手术,53例术后随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8%(42/53),52%(24/46)和47%(16/34),结论 肺叶袖状切除,肺动脉成形术治疗支气管肺癌既可全部切除肿瘤,又能最大限度保留正常肺组织,改善术后患者的生成质量,远期疗效良好,可作为外科治疗肺癌的常规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肺癌肉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肺癌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来源、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近8年来收治的8例肺癌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肺癌肉瘤光镜下表现为既含癌又含肉瘤两种成分的复杂性肿瘤,临床上与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无特征的区别,只有通过组织病理结合免疫组化标记才能明确肺癌肉瘤的各种成分的表达.结论肺癌肉瘤与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在临床表现以及各种辅助检查上易混淆,且预后差.首选治疗为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4.
体外循环下晚期肺癌左全肺切除+降主动脉置换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索外科治疗晚期肺癌的新途径,将体外循环技术用于晚期已浸润到胸主动脉的肺癌手术治疗,使常规方法不能切除的肺癌获得根治性切除.方法取左侧第5肋床切口进胸,经左肺动脉、降主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结果经心包内切除左全肺,切除并置换受肿瘤侵犯的降主动脉,患者顺利恢复,未见与体外循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体外循环是侵犯心脏大血管肿瘤外科治疗的有效辅助手段之一.侵犯心脏大血管的肿瘤,只要没有广泛的远处转移等手术禁忌证,就应该努力应用体外循环技术彻底地予以切除.彻底地切除侵犯心脏大血管的肺癌,为晚期肺癌长期生存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老年肺癌外科临床特点的分析,提高老年肺癌诊、治、管三方面的水平。方法:对59例老年肺癌与同期91例非老年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并分析。结果:老年肺癌的临床特点以咳嗽、咳痰、发热就诊较多,可能同鳞癌较多有关(525%);确诊时间明显长于非老年组,同思想不重视,合并症较多有关(746%);术后并发症178%高于非老年组79%,但通过恰当的围术期处理,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无一例死亡。结论:老年肺癌患者除禁忌症外手术应持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16.
黎阳  黄冰 《医学综述》2007,13(20):1582-1584
急性肺损伤/呼吸窘迫综合征是胸科手术后患者严重的并发症,对患者手术预后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在单肺通气过程中,肺组织的萎陷/复张、缺血再灌注损伤和低氧血症均可导致并加重肺损伤。为减少胸科患者术后肺损伤的发病率,了解手术和单肺机械通气过程中肺损伤的病因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总结58例Ⅲ期肺癌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结合文献总结58例Ⅲ期肺癌的手术资料,并于患者出院后随访,观察起点为出院日期,终点为死亡日期。结果术后并发症4例占6.9%;手术后1个月内死亡1例,死亡原因是术后早期循环呼吸衰竭,手术死亡率为1.7%。全组随访57例,探查术7例均在术后1年内死亡。其余50例行肺切除术及淋巴结清扫的患者随访时间为1~8年,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41/50)、47.4%(18/38)、29.4%(5/17)。结论Ⅲ期肺癌病例中有相当部分通过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也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徐鉷  王云杰  刘锟  高坤祥 《医学争鸣》2002,23(12):1109-1111
目的 观察肺减容术前、后肺内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变化 ,并探讨慢性缺氧时肺内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关系 .方法 建立肺气肿动物模型 ,单侧施行 L VRS(lung volum e re-duction surgery) .L VRS术前及术后 4 wk处死动物 ,取完整肺组织应用免疫组化及原位缺口末端 DNA碎片标记技术(TUNEL染色 )对肺内增殖与凋亡细胞定量计数 .结果 用TUNEL 标记 DNA片段技术在石蜡切片上可清楚显示肺组织内散在的凋亡细胞 ,其核染色质浓集呈荧光染色阳性 ,或形成新月形 ,增生的细胞则呈 Ki- 6 7核阳性反应 .凋亡细胞、Ki-6 7核阳性细胞手术前分别为 (5 .9± 1.8) % ,(1.7± 0 .7) % ;手术后分别为 (3.6± 1.2 ) % ,(2 .7± 0 .9) % ,术后凋亡降低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L VRS术前由于慢性缺氧致肺组织细胞凋亡增加 ,肺内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平衡失调 ,L VRS术后随着低氧血症改善 ,肺组织细胞凋亡与增殖逐渐接近正常值  相似文献   

19.
肺癌患者围术期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川芎嗪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围术期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川芎嗪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对56例行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围术期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监测并进行比较,其中30例应用中药川芎嗪(用药组),26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手术前后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等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用药组术后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等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两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手术对肺癌患者的血液流变性有明显影响,川芎嗪能明显改善肺癌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对提高手术成功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前后肺癌患者的NK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不同分期的肺癌患者,通过不同手术治疗,于手术前后2周内采外周血,采用胞浆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NK细胞活性,采用APAAP法测T细胞亚群,所获数据经方差分析,求P值用t检验.结果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与肿瘤大小呈负相关,提示这种免疫功能有明显的改善.结论不论哪期肺癌患者只要机体情况许可,均应做肿瘤切除术.只要原发瘤存在其免疫功能就日渐下降,影响存活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