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扬州地区大肠息肉状病变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大肠息肉状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4500例肠镜检查者中,检出大肠息肉状病变539例,检出率11.98%。男346例,女193例。好发年龄以50~69岁为主,占46.38%。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为主,分别占53.06%、29.50%。息肉部位分别为盲肠9.70%、升结肠11.64%、横结肠9.58%、降结肠13.82%、乙状结肠24.36%、直肠30.91%。539例中有19例发生癌变,癌变率3.53%。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绒毛状腺瘤癌变率为2.82%、2.99%、9.68%;息肉直径0.6~1.0cm者癌变率0.44%,1.1~1.9cm者癌变率3.33%,≥2.0cm者癌变率11.48%。结论 50~69岁者大肠息肉状病变发病率较高;男性较女性易患大肠息肉;息肉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腺瘤性息肉常见,直径≥2.0cm及绒毛状腺瘤容易癌变。  相似文献   

2.
路亮  许建明  韦俊超 《安徽医学》2008,29(1):29-30,36
目的研究大肠息肉癌变过程中的相关因素,总结高危性腺瘤的内镜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266例大肠息肉的内镜下表现,临床病理特点及癌变的相关因素,对部分患者进行了内镜下治疗及随访。结果266例大肠息肉中,增生性息肉38例、炎性息肉64例,均未发现癌变病例,腺瘤性息肉164例,其中癌变21例,直径1.1-2.0cm及〉2.0cm的腺瘤癌变率高于直径≤1.0cm的腺瘤(P〈0.05),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高于混合性腺瘤(P〈0.05)及管状腺瘤(P〈0.05),颗数≥3的腺瘤癌变率高于1颗及2颗的腺瘤(P〈0.05),有蒂腺瘤、亚蒂腺瘤及无蒂腺瘤的癌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径〉1.0cm的腺瘤、绒毛状腺瘤和颗数≥3的腺瘤为高危性腺瘤,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内镜下治疗及随访,直径≤1.0cm腺瘤、管状腺瘤、1颗及2颗的腺瘤为低危性腺瘤,可根据肠镜检查结果进行随访,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可不常规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息肉发生部位、大小和息肉病理类型及癌变的相关规律。方法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病理资料。结果在4 630例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824例,检出率为18%,其中,腺瘤性息肉495例,占60.1%;炎症性息肉193例,占23.4%;增生性息肉125例,占15.2%;幼年性息肉11例,占1.3%。不同病理分型的息肉分布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性腺瘤平均直径明显大于绒毛状腺瘤和管状腺瘤。本组共有25例息肉发生癌变,癌变率为3.03%。癌变患者息肉病理组织学均为腺瘤型,直径≥1.1 cm者21例,占84%。结论中老年人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较常见;息肉直径≥1.1 cm或混合性腺瘤容易癌变;建议要重视36岁以后人群的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 5 76例大肠息肉的内镜下及病理特点分析 ,探讨内镜下切除大肠息肉病理检查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5 76例大肠息肉中伴有不典型增生者 81例 ( 1 4.1 % ) ,癌变者 3 7例 ( 6.4% )。癌变部位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 ( 78.4% ) ,腺瘤息肉癌变率为1 6.3 % ,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率为 3 1 .3 % ,而炎性息肉癌变仅 1例 ( 0 .3 % )。大于 2 cm息肉癌变率为 3 1 .4% ,无蒂息肉癌变率达 5 7.1 %。因此 ,对较大、无蒂或腺瘤性大肠息肉 ,应早期内镜下切除及病理检查 ,以便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性别和息肉的发生部位、大小、病理类型特点及结肠癌检出率,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5年5月来我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者共15 636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大肠息肉的患者2942例,分析其内镜特点、病理资料及癌变情况等。结果共检出大肠息肉2942例,占18.8%,其中男1694例,女1248例,以41~60岁年龄组发病最多,占48.5%。息肉发生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分别为31.6%、21.6%。病理类型以腺瘤性为主,占58.8%。15 636例肠镜检查共检出早癌141例,早癌检出率0.9%;息肉病例中有628枚息肉发生癌变,总癌变率20.7%,且女性癌变率高于男性;从病理类型来看,炎性、增生性息肉癌变率较低,依次为1.0%、0.8%;息肉直径≥2.0 cm者癌变率可达76.7%。结论大肠息肉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多发生于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管状腺瘤较常见;年龄、性别及息肉的病理、发生部位、大小均对息肉癌变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好发年龄、肠镜下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因腹泻、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于北京朝阳医院内镜中心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的4800例患者,其中发现大肠息肉者590例。对此590例大肠息肉患者的内镜资料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肠镜检查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2.3%(590/4800),其中单发息肉430例(8.96%),多发息肉160例(3.33%),共1128枚息肉。患者年龄8~90岁,平均(48.6±10.3)岁,其中﹥50岁者375例(63.6%)。1128枚息肉中有730枚(64.7%)发生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直径﹥2cm有88枚,其中有51枚发生了癌变,癌变率为58%。病理检查:1128枚息肉中716枚为腺瘤性息肉,占63.5%,其中有95枚为癌变息肉,息肉癌变率为8.4%(95/1128)。结论肠镜检查患者中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2.3%;50岁以上为大肠息肉的好发年龄;好发部位是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2.0cm者癌变率高;大肠息肉病理多表现为腺瘤性息肉,息肉体积大、绒毛成分含量高及不典型增生重者容易癌变。对年龄超过50岁者建议做肠镜检查,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者应给予肠镜下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息肉恶变的病理与内镜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年内电子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病理及内镜特征与癌变关系分析。结果4197例肠镜检查中检出大肠息肉718例(944枚),检出率为17.11%,腺瘤性息肉占75.94%,癌变47例,总癌变率为6.75%,其中管状腺瘤510侧,绒毛管状腺瘤141例,绒毛状腺瘤47例;增生性息肉占20.02%;炎性息肉占6.04%。息肉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和升结肠为最多;息肉癌变均为腺瘤性息肉,腺瘤体积越大、呈分叶或菜花状、无蒂或广基、含绒毛成分多者越易发生癌变。结论腺瘤癌变与体积大小、形态、绒毛成分含量及不典型增生的递增等因素相关,息肉不论大小均应切除,掌握息肉的癌变特征,对提高大肠息肉恶变的检出率、降低进展癌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惠 《中原医刊》2006,33(6):47-48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病理即内镜特征以及息肉恶变过程中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电子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大肠息肉检出率为10.87%。其中腺瘤性息肉占52.13%。大小不等腺瘤性息肉恶变率与体积大小密切相关,体积大恶变率高,且多广基无蒂或亚蒂,以绒毛状腺瘤为主。炎性息肉以≤1.0cm的为最多。结论大肠息肉的癌变以腺瘤型为主。腺瘤与大肠癌关系密切。腺瘤体积为大绒毛结构者易癌变。  相似文献   

9.
大肠息肉内镜表现与病理特征及恶变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内镜下表现与病理特征及其恶变的关系。方法:对门诊患者大肠镜普查发现的361例大肠息肉的内镜及病理特征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息肉恶变42例42枚(10.5%)。息肉≤5mm者无恶变,6-9mm者恶变率0.9%,10-19mm者恶变率11.8%,≥20mm者恶变率38.5%;腺癌性息肉恶变率9.7%,增生性息肉恶率4.5%,80例炎性息肉有1例恶变。绒毛状腺瘤性息肉是息肉恶变的高危因素,恶变率(19/80)23.8%;恶变的息肉内镜下均表现为宽蒂或无蒂,表达充血或糜烂。结论:息肉恶变与其大小、形态和组织病理类型相关,腺瘤性息肉体积越大,绒毛状结构越多,癌变机会越高;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亦有恶变;大肠息肉不论大小、性质应尽可能予以切除。  相似文献   

10.
杨雪  李贞茂  李易  刘晓岗 《西部医学》2010,22(12):2223-2225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的发生、分布、病理特点及与癌变的关系。方法对384例大肠腺瘤性息肉按性别、息肉发生部位、息肉大小、病理类型及不典型增生程度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腺瘤性息肉发生在左半结肠的比例(74.7%)较发生在右半结肠的比例(25.3%)高;右半结肠腺瘤性息肉多见于男性(男∶女=2.9∶1),而女性腺瘤性息肉较之男性更多见于左半结肠(女∶男=2.2∶1);直肠,乙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2cm的腺瘤性息肉分别为1.6%、6.5%、1.3%及0.5%,上述部位管状-绒毛状腺瘤性息肉分别为4.7%、10.2%、1.8%和4.4%,而绒毛状腺瘤在上述部位的比例分别为0.8%、1.6%、1.0%和0.8%,尽管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性息肉在例数上多见于直肠、乙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次之,但不同部位腺瘤性息肉的不典型增生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检出的重度不典型增生性腺瘤息肉共13例,其中没有1cm以下的息肉,且2cm以上者与1~1.9cm者之比为2.25∶1,所检管状、管状-绒毛状及绒毛状重度不典型增生性腺瘤息肉之比为1∶7∶5。结论大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存在部位、性别的差异,不同部位大肠腺瘤性息肉存在大小及病理类型的差异,息肉不典型增生程度则与息肉的大小及病理类型相关,上述特征有助于肠镜检查时对大肠息肉性质的初步判断,提高重度不典型增生性息肉的检出,从而减少大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息肉间变的相关因素。方法:总结529例息肉及其中伴异型增生或恶变息肉的分布、大小及病理资料。结果:529个息肉异型增生达30.81%,息肉恶变达3.02%,好发于左半结肠。异型增生及恶变息肉随息肉增大而增加,息肉恶变率直径0.6~1.0cm者为12.5%,1.1~1.9cm为12.5%,≥2.0cm为75%,腺瘤性息肉明显多于非腺瘤性息肉,其异型增生为59.62%,恶变率为5.92%,非腺瘤性息肉异型增生0.77%,恶变率为0,其中,腺瘤中又以绒毛状腺瘤及绒毛管状腺瘤的异型增生及癌变最多见。结论:息肉间变与息肉的大小、形态和类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563例结直肠息肉临床内镜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术松  胡乃中 《安徽医学》2012,33(4):441-443
目的探讨结直肠高危腺瘤及癌变息肉的临床及内镜病理特征,为合理的结肠镜检查随访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3~2010年间肠镜检查并行内镜摘除结直肠息肉的患者563例,分为腺瘤组359例与非腺瘤组204例,腺瘤组中高危腺瘤162例、低危腺瘤组197例,分析其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结果腺瘤组平均年龄高于非腺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组出现便血比例高于非腺瘤组,腺瘤组中高危腺瘤患者便血比例明显高于低危组,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组在息肉直径≥1cm、数量≥3个,腺瘤表面黏膜粗糙、糜烂和分叶,腺瘤上皮内瘤变和癌变的发生比例均高于非腺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龄、便血是腺瘤的高危因素;高危腺瘤易发生癌变及癌前期病变,临床应重视其监测与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临床表现、息肉的发生部位、大小、病理类型等特点.方法 对电子结肠镜检查中检出并切除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在318例大肠息肉患者中,男171例,女147例;好发年龄以30~69岁为主,占73.58%;临床表现以便血(54.18%)、腹痛(32.38%)及腹泻(8.62%)为主,并且男性患者以便血为首诊者较女性明显增高(P<0.05),而女性以腹痛为首诊者较男性明显增高(P<0.05).增生性息肉中男性就诊时间明显较女性短(P<0.05),且临床表现多为便血.息肉部位分布直肠最多,占33.55%,乙状结肠28.28%,降结肠21.72%,横结肠6.57%,升结肠7.25%,盲肠2.63%;炎性、增生性、腺瘤性、幼年性息肉分别占2.83%、29.24%、53.77%、14.16%;幼年性息肉、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体积较其他类型息肉明显增大.结论 30 ~69岁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以便血、腹痛及腹泻为主;男性患者以便血为首诊者较女性明显增高,而女性以腹痛为首诊者较男性明显增高,增生性息肉中男性就诊时间明显较女性短,且临床表现多为便血;息肉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常见;发现大肠息肉应尽可能切除,预防息肉癌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100例被确诊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血便(44.0%),腹痛(40.0%),大便性状改变(25.0%),腹胀(18.0%)和腹泻(17.0%)等;腺瘤类型以绒毛管状腺瘤(44.9%)和管状腺瘤(32.1%)为主;肠外表现包括硬纤维瘤3例,骨瘤2例,脂肪瘤1例;伴发胃息肉47例,病理类型多为胃底腺息肉(34.0%);伴发十二指肠息肉18例,十二指肠降部多发(61.1%);21例患者发生癌变,癌变中位年龄为39.6岁,直肠部位多发;将癌变与未癌变患者性别、有无家族史、发病年龄、腺瘤数目、腺瘤直径和腺瘤病理类型进行统计学比较,发现两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发病年龄、不同年龄阶段、腺瘤数目、腺瘤直径和腺瘤病理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主要表现为血便及腹痛等,癌变率高,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发病年龄、腺瘤数目直径及病理类型。病理类型以绒毛管状腺瘤和管状腺瘤为主。目前预防性结直肠切除术仍是治疗FAP最有效的方式;无论患者选择何种术式,均需严格内镜下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研究癌基因STAT3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TM法检测100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80例炎症性息肉和80例正常肠黏膜组织中STAT3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STAT3蛋白的阳性反应主要定位于细胞质。STAT3蛋白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和正常肠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9.00%、35.00%和31.25%。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STAT3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炎症性息肉和正常肠黏膜组织(P<0.01)。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STAT3蛋白的阳性率直径≥2cm的息肉高于直径<2cm的息肉,无蒂息肉高于长蒂息肉,绒毛状腺瘤高于管状腺瘤(P<0.05),其表达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结论 STAT3蛋白的高表达可能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发展有关,那些STAT3蛋白阳性的组织细胞可能是潜在的癌前细胞。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结肠息肉临床及病理特点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人结肠息肉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结肠息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年龄分为两组:60岁以上者为老年组,60岁以下者为中青年组。比较两组患者息肉部位、大小与病理类型及癌变率的关系。结果两组左半结肠息肉的患病率均高于右半结肠(P〈0.05),其中老年组高于中青年组;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为主,其中以管状腺瘤最多,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P〈0.05);体积大的息肉癌变率较高。结论老年人结肠息肉好发于左半结肠,以腺瘤性息肉为主,癌变率与息肉的体积、绒毛成分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7.
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大肠巨大息肉40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电切对大肠巨大息肉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电子结肠镜下电切除大肠巨大息肉40例资料.结果40例大肠巨大息肉直径2~5cm,直肠13例,乙状结肠14例,降结肠9例,横结肠4例;均为单发,对有蒂的18例及亚蒂的6例直接用电圈套器切除,其余16例广基息肉分别行粘膜切除术和粘膜分块切除术.该40例巨大息肉切除顺利,无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结果为40例均为腺瘤性息肉,其中管状腺瘤26例,绒毛状腺瘤6例,绒毛管状腺瘤8例.40例中有8例为局灶癌变(粘膜内癌),未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2a均未发现复发.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可有效安全地治疗大肠巨大息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