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ICU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ICU收治的留置导管、并发生感染的12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未发生感染的123例ICU置管患者作对照组,分析ICU导管相关性感染原因。结果:ICU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包括严重创伤、重症肺炎、严重脑损伤、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置管类型以人工气道、保留导尿、留置胃管为主,置管时间过长是导致感染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分析ICU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减少置管操作,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可有效提高ICU患者救治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
深静脉留置导管时间与感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深静脉留置导管时间与感染的关系 ,探讨留置导管的适宜时间。方法 随机抽取 10 3例行深静脉留置导管 7~ 2 14天的患者 ,进行静脉留置导管细菌学监测。结果  87例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均未发现置管感染征象 ;16例感染性疾病患者在置管 2 0天后发生置管感染 ,感染率为 37.5 % ( 6 /16 )。结论 感染疾病的存在是导致置管感染的重要因素 ;留置导管期间的护理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感染性疾病患者置管时间以不超过 2 0天为宜 ,非感染性疾病患者置管的时间可根据治疗需要而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ICU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护理预防对策。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常见致病菌及感染危险因素。结果共监测符合条件的ICU住院患者381例,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26例,34例次,患病率为6.82%.经单因素分析,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患者置管时间、病情严重程度、插管时机相关。结论严格中心静脉置管护理,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缩短置管时间,加强护士手卫生的管理和穿刺部位消毒,对控制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重症监护室(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为防治ICU导管感染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6月间在ICU中心行静脉置管的726例患者,分析导管感染的发生率。采集导管感染患者的血液、痰液、脓性分泌物等进行细菌培养,分析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结果:726例ICU中心静脉导管发生CRI共58例,感染发生率为7.99%。58例CRI患者均送检样本进行病原菌检验,均检出病原菌,阳性率为100.00%。结论:引起ICU导管感染的病原菌以葡萄球菌为首位,高龄、ICU类别、导管留置天数是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严格的无菌操作、缩短置管时间、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防止ICU患者发生导管感染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支晨 《中国医药导报》2011,8(14):111-112
目的:探讨Swan-Ganz导管用于ICU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41例危重患者置人Swan-Ganz导管,置管时间3-5d。结果:41例患者均未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有针对性地救治,休克与心衰均得到纠正。结论:使用Swan-Ganz导管监护为ICU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指导,护士的严密观察、有效护理.有助于防止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留置PICC导管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通过152例留置PICC导管患者发生的巧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寻找相应护理对策.结果 留置PICC导管的危险因素虽发生率不高,但影响患者的治疗,增加患者的痛苦是不可忽视的.结论 为减少留置PICC导管危险因素,置管护士应具有敏锐的预见性,熟练的置管技术和留置PICC导管护理技术,同时预防性宣教是避免危险发生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影响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相关因素。方法:将本院ICU从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0日收治的313例深静脉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CRBSI分为CRBSI患者和非CRBSI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导管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对CRBSI发生的影响及CRBSI致病菌特异性。结果:在参与研究的313例患者中,有61例患CRBSI,感染率为19.49%。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对是否感染CRBSI有影响(P0.05)。锁骨下静脉CRBSI发病率低于颈内静脉和股静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留置时间7 d的CRBSI发病率高于导管留置时间3 d和3~7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使用大量抗生素治疗、合并糖尿病对感染CRBSI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锁骨下静脉置管是CRBSI的保护因素(P0.05),导管留置时间7 d、大量抗生素治疗、合并糖尿病是CRBSI的危险因素(P0.05)。61例CRBSI中检出病原菌72株,包括38株革兰阳性菌(G~+菌,占52.78%),32株革兰阴性菌(G~-菌,占44.44%),2株真菌(占2.78%)。结论: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合理利用抗生素,缩短置管时间,控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均可降低ICU病房深静脉置管患者的CRB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覃剑 《重庆医学》2013,(24):2857-2858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发生相关性感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收集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留置锁骨下静脉导管的临床资料,按置管时间长短分析各组感染率及感染菌株。结果 336例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平均时间4.3d,其中27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8.04%。经积极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是安全、有效的,针对其感染危险因素,改善治疗及临床护理,缩短置管时间,可以有效防止置管感染。  相似文献   

9.
雍颜菡 《大家健康》2014,(9):324-325
目的: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2010年8月-2013年3月,以大竹县人民医院发生的31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置管感染中,所有病例均有严重的基础疾病且均有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病史;股静脉、颈内静脉置管感染率高于锁骨下静脉;留置时间大于或等于7天的置管感染率明显升高(与留置时间小于7天相比(p<0.05)感染与导管留置时间、置管部位、医护人员操作、病人的自身情况等相关。结论:留置导管时间过长、忽略插管部位的护理、无菌操作不严格、医务人员操作护理等是引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原因,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有利于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景建军 《中外医疗》2012,31(14):14-15
目的了解急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1月ICU住院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412例,对其不同留置途径感染发生情况、感染病原体类型、置管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12例患者中41例发生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9.95%;不同留置途径感染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导管留置时间越长,感染几率越大,不同留置时间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与患者基础疾病、原有感染等因素有关,同时置管时间、置管途径也会影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赵开莉  都霞  李晓彬  赵丽 《中外医疗》2011,30(16):144-145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感染的原因与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院ICU发生感染的患者9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年龄方面是超过60岁的患者最多54.35%(50/92)。感染部位方面是下呼吸道最多48.91%(45/92)。基础疾病方面是脑血管疾病最多22.83%(21/92)。病菌方面是真菌类感染最多25.0%(23/92)。结论在ICU病室管理中,应通过各个方面的途径来降低感染率,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医治环境,严格遵守无菌原则,科学运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重症监护病房行机械通气的患者216例,其中发生VAP共50例,对VAP的发生进行相关单因素分析及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VA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年龄、意识状态、机械通气时间、实施气管切开与否、抗生素的联合应用种类及基础疾病与VAP的发生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基础疾病、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时间≥3 d及意识障碍、抗生素联合应用≥2种为重症监护病房行机械通气患者发生VAP的危险因素。结论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较多,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是预防VAP发生的重要途径,可有效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情况,以便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整群选择该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接诊的确诊为新生儿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患儿114例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均经临床表现、显微镜检、病因询问、实验室检查(大便培养等)等确诊,同时均积极实施对症治疗,总结诊断与治疗效果。结果114例患儿共计培养80株病原体,其中院内感染42例检出病原体42株(100.00%),院外感染72例检出病原体38株(5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4例患儿中鹅口疮28例、感染性腹泻86例,其中感染性腹泻出现1例患儿死亡,组间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加强监测与观察,及时诊断与治疗,可避免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发生,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发热原因和发热时机不明的发热患者的致热原因。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14周岁以上的发热原因和发热时机不明的发热患者198例,对其发热病因进行分析。结果198例发热原因不明的患者中感染病患者96例,占48.5%,肿瘤性疾病患者56例,占28.3%,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患者39例,占19.7%,诊断不明患者7例,占3.5%;感染性疾病发热患者病因分布结果显示,普通细菌和病毒感染、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脊髓膜炎、布氏杆菌感染、结核性胸膜炎、肝结核、伤寒患者分别占19.8%、15.6%、13.5%、11.5%、11.5%、10.4%、9.4%、8.3%;肿瘤性疾病发热患者病因分布结果显示,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瘤、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占42.9%、21.4%、14.3%、10.7%、10.7%;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患者病因分布结果显示,成人斯蒂尔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坏死性血管炎、多发性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别占28.2%、23.1%、15.4%、12.8%、10.3%、5.1%、5.1%。结论大多数发热原因和发热时机不明的发热患者中,感染性疾病最多,其次是肿瘤性疾病、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  相似文献   

15.
马英  谷勇  杨小霞 《四川医学》2010,31(9):1377-1379
目的了解地震灾区过渡板房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现状与特点,分析发生的影响因素,评价防控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对收治的16666例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2009年1~12月16666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555例,医院感染率3.33%;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0.4%;病原学检测率54.81%;高危科室是ICU、骨科、感染疾病科、神经外科、胸外肿瘤科;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其次是泌尿道、手术部位;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医院感染与收治的病种、病情、年龄、住院环境、侵袭性操作、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病原学检测率、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医院感染管理团队执行力等有关。结论在地震灾区过渡板房医院的特殊环境条件下,医院感染管理必须与恢复医疗救治水平和完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同时启动,及时准确客观评估,采取有效措施,科学规范管理,重点监测,增强医院感染管理的团队执行力。  相似文献   

16.
危重患者深部真菌感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96例危重患者深部真菌感染情况和临床特点。方法在2006年1月~2007年1月期间,对96例ICU患者的血、痰、尿、引流液进行真菌检查,并分析临床资料。结果1年期间ICU共发生8例深部真菌感染,感染菌种以念珠菌为多,其发生与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及严重基础疾病、老龄有关。结论重视ICU深部真菌感染,控制易患因素,及时真菌检查甚至监测以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评价脑脊液细胞学动态监测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鉴别诊断及疗效判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 117 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7 例患者中,结核性 脑膜炎 70 例( 59.83% ),病 毒性 脑膜 炎 30 例( 25.64% ),化 脓性 脑膜 炎 10 例( 8.55% ),隐球 菌性 脑 膜炎 6 例 (5.13% ),脑囊虫病 1 例( 0.85% )。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细胞学改变主要以混合细胞学反应为主,随着病情的 好转,嗜中性粒细胞逐渐减少,但持续时间较长;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以嗜中性粒细胞反应为主,抗感染治疗后,嗜中 性粒细胞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病毒性脑膜炎主要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隐球菌性脑膜炎通过脑脊液细胞学检测 可直接发现隐球菌,达到病原学诊断;脑囊虫病可见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杀虫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逐渐减 少。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通过脑脊液细胞学的动态监测,对中枢神经系统感 染性疾病的诊断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马冬璞 《中外医疗》2014,33(1):26-27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相关的对策,以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使患者尽早康复。方法随机选取该院内科收治ICU住院行机械通气治疗后发生VAP的198例患者的完整资料。其中男102例,年龄在21.78岁;女96例,年龄在26~82岁,平均年龄在(60±5.8)岁。原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85例,消化系统疾病60例,神经系统疾病35例。其他疾病18例。结果在198例患者中,发现VAP69例,感染率为34.8%;痰标本的培养细菌共131株,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77株(58.8%),革兰氏阳性杆菌39株(29.8%),真菌15株(11.4%);其中铜绿假单胞菌是感染菌中最活跃最常见的:机械通气的时间越长,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可能会相对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7.02,P〈0.001)。结论除患者自身的原发疾病外,机械通气的使用、病房环境感染、患者及护理人员因素、侵入性操作、抗生素的滥用等都会影响病人发生VAP。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菏泽地区人民医院无菌切口感染动向,加强控制;方法 对该院1994 年~1997 年外科无菌切口感染情况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 发现无菌切口感染病例手术暴露时间明显高于全院平均手术时间, 且慢性消耗疾病占较大比例,神经外无菌切口感染有上升趋势;结论 机体抵抗力低、手术暴露时间长、急症备皮不彻底、抗生素应用不合理是无菌切口感染发生的主要原因, 因此,提出相应控制措施, 并提示感染监测重点应放在神经外科。  相似文献   

20.
目的加强ICU危重患者中心静脉压监测与护理,观察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对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ICU科2012年1—12月50例实施中心静脉压监测与护理的ICU危重患者的资料和2011年1~12月间50例未实施中心静脉压监测与护理的ICU危重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施前后患者的临床治愈率、死亡率、营养状况、治疗依从性、感染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ICU危重患者加强中心静脉压监测与护理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死亡和感染及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改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