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韦联星 《广西医学》2003,25(3):403-406
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基本方法有两种 ,一是改善缺血脑组织的供血 ,二是保护缺血脑组织 ,减轻 (或避免 )各种继发性损害。为了获得理想的疗效 ,必须设法在缺血脑组织出现不可逆损害之前 ,消除血栓 ,使闭塞的血管早期再通 ,及时恢复供血。因此 ,溶栓治疗被认为是挽救缺血脑组织的最佳方案〔1〕,成为研究的热点。由于溶栓治疗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许多大样本研究的结果不完全相同。因此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至今仍未取得一致意见。在诸如溶栓治疗时间窗、溶栓药选择及给药途径等方面尚存在争议。现就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进…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究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其对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和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行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为观察组,接受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为对照组。于溶栓前、溶栓后即刻、溶栓10 d后比较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血管再通评分,FIB和HCY水平,格拉斯哥预后(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 结果2组NIHSS评分、FIB和HCY水平呈降低趋势,血管再通评分、GOS评分呈升高趋势,观察组NIHSS评分、FIB和HCY水平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血管再通评分、GOS评分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升血管再通率,降低FIB、HCY水平,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IR)损伤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在临床经常遇到,如视网膜血管栓塞性疾病的溶栓治疗、青光眼高眼压患者的降压治疗等。研究证明,细胞凋亡是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神经细胞主要的死亡形式,是视网膜神经细胞变性的最后共同途径。雌激素(estrogen)是一类维持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甾体类激素,在体内通过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结合等途径发挥其生理功能。雌激素在体内除了具有促进女性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维持女性性征和调节生殖功能外,还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能明显降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和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发生,并对缺血组织有保护作用”。本实验通过建立兔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4.
吴竹青  群森  吴君仓 《安徽医学》2015,36(12):1549-1552
我国脑卒中的年平均发病率逐年上升,由此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负担是巨大的,因此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已成为神经病学研究的热点。目前对于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治疗手段就是使血管再通,或通过侧支循环使缺血的脑组织得到新的血流灌注。目前研究发现脑侧支循环开放和建立可有效减少梗死中心范围和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真实情况,能够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卒中复发风险[1]。本文就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及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将我院自2010年11月~2012年4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后观察其效果。结果:完全再通15(39.47%)例,部分再通6(15.79%)例,闭塞17(44.73%)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可靠药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急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因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行急诊机械取栓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评价术后血管再通情况,于入院时及出院前1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所有患者随访100天,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0≤mRS≤2)和预后不良组(3≤mRS≤6),分析两组患者基线与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血管再通率为73.75%(59/80),其中mTICI 3级为58.75%(47/80),mTICI 2a级为26.25%(21/80),mTICI 2b级为15.00%(12/80),血管未能再通患者占12.50%(10/80)。治疗后较治疗前NIHS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53例,预后不良组2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及年龄、入院Alberta卒中早期卒中CT评分(ASPECTS)、入院NIHSS评分、侧支代偿良好比例、并发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线资料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发病至穿刺时间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高、入院高NIHSS评分、合并高血压、发病至再通时间延长、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为预后危险因素(P<0.05)。入院高ASPECTS评分、高侧支代偿比例及成功再通为预后保护因素(P<0.05)。结论 急诊机械取栓治疗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入院高NIHSS评分、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延长、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等为预后危险因素,入院高ASPECTS评分、高侧支代偿比例及成功再通为预后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
吴智成 《当代医学》2014,(5):112-113
目的分析NIHSS评分结合超早期CT血管成像在急性超早期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判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超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8例,对其在入院时进行N/HSS评分和CT血管成像检查,将所有患者按照NIHSS评分结果分成〉8分组(29例)和≤8分组(39例),而后按照患者血管阻塞情况分成血管阻塞组(52例)和无血管阻塞组(36例)。而后对检测结果同患者预后展开统计分析。结果NIHSS评分〉8分者的预后良好率为4/38%,NIHS8〈8分者预后良好率为6925%,前者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阻塞组患者NIHS8评分较无阻塞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阻塞组预后效果较无阻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超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NIHS8评分和CT血管成像检查可为预测患者预后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的57例患者的f晦床资料,病例人选、排除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版静脉溶栓的适应证。结果57例患者术中血管再通良好45例,再通不良12例,血管再通率为78.9%;术后脑出血5例,脑出血率为8.77%;术后死亡10例,死亡率为17.54%。结论动脉溶栓治疗的并发症主要有缺血再灌注损伤、术后脑出血、血管再通后再闭塞和血管损伤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早期介入性溶栓治疗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将介人导管置人病变侧颈内动脉内,然后缓慢注入尿激酶或精制抗栓酶,治疗前后分别行(DSA)脑血管造影,治疗前、后2周分别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定和患者总的生活能力评定。结果:血管完全再通5例,部分再通3例,血流灌注量增加5例。基本痊愈3例(23,巨%),显著进步9例(69.2%),进步1例(7.7%)。结论:介入世溶栓治疗局部溶栓药物浓度高,血管再通率高。同时使缺血的脑组织及时得到血供,减少致残率,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的关键是快速恢复脑内血流,挽救半暗带,在缺血脑组织出现坏死之前溶解血栓,使闭塞的脑血管再通,从而避免或最大限度减少脑功能的缺损。目前认为在时间窗内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这一点已经得到医学界的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