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诊治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细胞癌(H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年病死率位居恶性肿瘤病死率的第二位。影响HCC预后的重要因素是伴发门静脉癌栓(PVTT)。HCC合并PVTT发生率为62.2%-90.0%,PVTT的出现是HCC中晚期病程表现,预后很差,既往多采取保守治疗,甚至放弃治疗。如果不治疗,中位生存期仅3个月啦。近年来,随着影像学诊断的进展、治疗技术的提高及对PVTT病理学的进一步研究,国内外陆续报道HCC合并PVTT患者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术前、术后的辅助治疗可能会降低术后的复发率,但只有部分患者适合手术治疗并有望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门静脉癌栓(PVTT)的部位与程度对肝癌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203例行肝部分切除伴或不伴门静脉切开取栓术的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复发及生存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203例患者的并发症率和住院死亡率分别为30.0%和0.5%,中位随访期6.5个月。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33.5%和12.8%,1年和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0.8%和3.0%。合并VP1(PVTT局限于门静脉二级分支以远)、VP2(PVTT侵犯门静脉二级分支)、VP3(PVTT侵犯门静脉一级分支)型PVTT患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合并VP4(PVTT累及门静脉主干或对侧一级分支)型PVTT的患者。结论 对于合并VP1、VP2、VP3型PVTT的肝癌患者,手术是合理的选择。而对于PVTT累及门静脉主干(VP4)的肝癌患者,手术仍有争议,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唐黛青 《华夏医学》2000,13(5):612-613
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合并门静脉癌栓 (PVTT)并非少见 ,未经治疗的此类患者存活期低于 3个月 ,预后极差。传统观念认为 HCC合并 PVTT是外科治疗的禁忌。 90年代初 ,随着对 HCC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我科率先在国内开展对 HCC合并 PVTT患者外科手术治疗 ,取得可喜成绩 [1~ 2 ] ,同时也对此类患者外科治疗的护理工作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 2 2例 ,均经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为 HCC合并 PVTT。外科治疗采取 :肝叶切除加取栓术 10例 ;门静脉主干切开取栓 8例 ;经再通脐静脉取栓术 3例 ;肝动脉化疗 1例。术后辅助…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肝癌门静脉癌栓相关蛋白表达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Guo WX  Man XB  Yuan HX  Shi J  Xue J  Wu MC  Cheng SQ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0):2094-2097
目的:应用比较蛋白组学研究与肝细胞肝癌门静脉癌栓形成相关的蛋白质分子标记物。方法:利用双向凝胶电泳(2-DE)对同一患者的肝癌原发灶组织和其门静脉癌栓组织进行总蛋白的分离,两组之间的差异蛋白通过质谱分析和蛋白数据库搜索鉴定,并用免疫印迹(Western印迹)法对差异蛋白点进行进一步检测验证。结果:共鉴定出20有意义的蛋白质。12个蛋白仅在肝癌原发灶组织表达或表达明显增高,其中包括半乳糖苷凝-1(Galectin-1)、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I)、过氧化氧化还原蛋白1(peroxiredoxin 1)、亲环蛋白B(Cyclophilin B)、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等,同时我们发现8个蛋白仅门静脉癌栓中表达或者高表达包括膜联蛋白5(Annexin V)、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对于门静脉癌栓组织高表达的Annexin V,应用Western印迹在蛋白水平上验证了2-DE结果。结论:肝癌门静脉癌栓形成与多种蛋白质相关,其中Annexin V高表达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63例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主干或第一分支癌栓的患者,均行肝癌联同门静脉癌栓切除或取栓,其中94例患者术后行肝动脉和(或)门静脉化疗.结果 术后3例死于肝功能衰竭,2例死于术后并发症,余术后恢复良好,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2.9%(27/63)、15.9%(10/63)、4.8%(3/63).结论 肝切除和门静脉切开取栓术是肝细胞癌合并PVTT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后联合肝动脉和(或)门静脉化疗能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Zhou J  Fan J  Tang ZY  Wu ZQ  Zhou XD  Ma ZC  Tan CJ  Shi YH  Yu Y  Qiu SJ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2):3005-3008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手术治疗的疗效与预后因素的时间依赖性。方法 分析381例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伴门静脉肉眼癌栓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Cox回归分层法分析影响生存的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381例患者总的1、2、3、5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47%、23%、16%、12%及6%。2年内因肝内肿瘤复发行再切除者,再手术后重新计算的1、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36%、14%及0;而2年后复发再切除术后的生存率则明显提高,分别为85%、53%及32%(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门静脉灌注化疗、血清甲胎蛋白〈20μg/L及手术切缘阴性是患者手术后2年内重要的有利预后因素。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80U/L是手术2年后惟一重要的不利预后因素。结论 肝细胞癌伴门静脉肉眼癌栓患者手术2年后肝内肿瘤复发行再切除者预后明显优于2年内复发者。根据术后不同时期评价影响生存预后的因素对决定临床治疗的策略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对手术治疗的60例PHC合并PVT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患者全部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详细的术前影像学和肝功能评估,术中轻柔、精确的手术操作,围手术期的肝功能监测和保肝治疗是患者安全度过手术危险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及预后生存率情况。方法:选取60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是否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患者在术后进行动脉护理栓塞,对照组30例患者没有接受化疗栓塞,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后1~5年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后内出血、肝功能衰竭和感染等并发症情况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进行肝癌切除,有利提高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细胞性肝癌(hepatic carcinoma,HCC),以下简称肝癌,患者发生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的高危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随机抽取的本科室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HCC患者126例。分析 PVTT形成高危因素,包括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值(以400 ng/ml为界)、有无 PVTT、HBsAg、肿瘤直径、肿瘤数目、细胞分化程度(Edmondson-Steiner分级法)、有无脉管浸润以及性别。用卡方检验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26例为HCC,56例(44.4%)确诊为HCC合并PVTT。脉管浸润、肿瘤直径、高滴度AFP、肿瘤数目、细胞分化程度为 PVTT形成的高危因素( χ2=20.97、13.67、4.73、5.04,均P<0.05)。肿瘤大小、脉管浸润、细胞分化程度与AFP有关系( χ2=8.121、4.038,均P<0.05)。多因素分析AFP、脉管浸润是PVT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 HCC患者中,高滴度血清AFP可成为HCC患者发生 PVTT的一项危险指标,对早期发现肝癌合并 PVTT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肝细胞癌(HCC)发展过程中容易侵犯门静脉形成门静脉癌栓(PVTT),进而导致肝内播散和远处转移,从而影响HCC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和治疗效果。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对门静脉癌栓形成机制研究的深入,门静脉癌栓诊断技术和治疗理论得到了进步。虽然HCC合并PVTT的治疗方法较多,治疗效果取得长足进步,但各种临床治疗方法因自身特性的局限而使临床效果不甚满意,准确评估患者的实际病情及个体差异,采用个体化、多学科、多方法的协同治疗方案成为肝癌治疗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门静脉癌栓是肝细胞癌常见而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是影响肝细胞癌预后的最重要因素。本文就肝细胞癌合并癌栓的形成、分型与手术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以肝功能损害程度、肿瘤直径大小和其他相关因素为背景的肝癌各种治疗方法出现,治疗也逐渐转向以证据为基础的模式。由于门静脉癌栓可导致肿瘤细胞在肝内播散和转移,并加重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从而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甚至导致肝功能衰竭,故门静脉癌栓是肝癌治疗的难点之一,关系到患者的预后。目前临床对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方法较多,然而单一治疗方法效果较差,中位生存期较低,合理的治疗原则一直尚未建立。本文通过综述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最新治疗进展,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提高和临床应用,针对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诊断更加准确,治疗方法如外科手术、化、放疗和微创介入手术治疗也逐渐增多,疗效也明显提高。既往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被认为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禁忌症,但现有研究表明此观点以逐渐改变,本文就其在临床工作中的诊断与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吴凡  郑家平  邵国良  罗君 《浙江医学》2018,40(5):452-456
目的比较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与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肝细胞癌(HCC)伴门静脉癌栓(PVT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HCC合并PVTT患者65例,其中32例(观察组)采用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33例(对照组)采用TACE联合3DCR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治疗后3个月)疗效、生存率、住院时间与治疗费用。结果观察组患者PVTT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vs9.09%,P<0.05)。观察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3.1%、28.1%、12.5%,对照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30.3%、6.0%、0.0%。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2、3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3DCRT相比,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HCC伴PVTT在短期内更能有效控制癌栓进展,相对延长PVTT进展时间,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且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肾癌合并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的诊断、治疗体会,评价其预后和治疗价值。方法对1994年7月—2006年7月接受诊治的15例肾癌合并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患者术前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合并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单纯左肾静脉癌栓2例,下腔静脉癌栓Ⅰ型(肾旁型)9例,Ⅱ型(肝下型)3例,Ⅲ型(肝内型)1例。12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1例完成肾肿瘤切除、静脉癌栓取除和淋巴清扫,1例左肾肿瘤因与周围粘连仅作姑息切除。3例未手术患者因癌症死亡,中位存活时间为7个月。12例手术患者中失访3例,其余9例随访4个月~6年,无瘤生存5年以上者3例.1~3年3例,因癌症转移1年内死亡3例。结论CT、MRI检查是目前无创诊断肾癌合并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的最佳方法。术前肾动脉栓塞可以非常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方便手术完成。无转移患者行根治手术加癌栓切除能获得相对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形成相关的血清蛋白质分子标记物研究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Huang C  Fan J  Zhou J  Liu YK  Cui JF  Kang XN  Yang PY  Tang Z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1):781-785
目的筛选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形成相关的血清蛋白质分子标记物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收集135例肝细胞癌患者血清,95例(其中33例为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62例为肝细胞癌不伴门静脉癌栓)为建模型组,40例(其中18例为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22例为肝细胞癌不伴门静脉癌栓)为盲法验证组,采用弱阳离子交换蛋白质芯片(WCX2)为检测介质,经表面加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测定得到蛋白质谱,通过BioMarkerWizardSoftware比较两组患者血清蛋白质谱,利用BiomarkerPatternsSoftware建立决策树模型并进行盲法验证。结果在m/z1100~30000范围内,检测出的100个蛋白峰中16个蛋白峰有显著差异(P<0.01),m/z为3478、1314、1744、1725、2022和3380的蛋白峰在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组中上调,而m/z为8901、9353、9415、8773、2766、2745、8697、7773、8569和1373的蛋白峰在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组中下调;选择m/z为3478、2022、8901、9415、8773、2766、和2745的7个蛋白峰建立的决策树模型其敏感性为75.8%(25/33),特异性为82.3%(51/62);盲法验证该模型准确率87.5%(35/40),灵敏性100%(18/18),特异性77.3%(17/22),阳性预测值78.3%(18/23),阴性预测值100%(17/17)。结论筛选出的16个蛋白分子标记物可能与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形成有关;决策树模型可能对预测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的DSA表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特点,并探讨其造影的方法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4年3月至2001年6月期间的72例门静脉癌栓患者的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腹腔动脉造影及肝动脉造影资料。结果:门静脉主干发生癌栓22例,右支癌栓12例,左支癌栓10例,主干和右支受累者14例,主干和左支受累6例,主干和左右支均有癌栓者8例。DSA表现有门静脉充盈缺损、线样征和门静脉海绵样变等。结论:动脉性门脉造影的DSA检查对显示和诊断门静脉癌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门静脉充盈缺损、线样征和门静脉海绵样变等DSA表现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