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女性神经生化、内分泌等与男性不同 ,情感障碍临床上的性别差异国内报导尚少。单双相划分已广为接受 ,一般认为单相躁狂较少而单相抑郁几次才能确定目前争议尚多 ,DSM-Ⅲ和CCMD - 3均未限定次数 ,故本文仅对双相病例作一回顾性研究。1 方法与一般资料1.1 方法 顺次从 1990年 1月~ 2 0 0 0年 1月从我院及齐市某医院出院病历卡抽取情感性障碍双相型 ,由 2名非原诊断者按CCMD - 3和DSM -Ⅲ标准再诊断均符合 ,取资料完整者 147例作研究对象 ,男 70例 ,女 77例 ,性别分布 ,男女之比1∶1.1,其中躁狂相为 1∶1.2 ,抑郁相 1.1∶1,混合相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对临床2012~2013年收治的双相障碍患者20例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临床治愈8例,显进11例,无效1例。结论:双相障碍采取综合措施,增强疗效,提高患者依从性,预防复发、自杀、恢复社会功能和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PD)的临床特点与诊疗。方法:对78例BPD患者住院病历资料采用自制的信息调查表,收集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临床基本资料、临床诊断情况、药物治疗情况、出院时情况等信息,分析总结该疾病的临床特点与诊疗。结果:43.59%的患者有药物滥用史,25.64%的患者具有两系三代精神障碍家族史;出院诊断编码为F31.1和F31.2者各36例;药物治疗以碳酸锂片和利培酮片使用者最多;药物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44.87%;出院诊断ICD-10编码为F31.1和F31.2者在是否急诊(Z=-3.140,P=0.002)、送诊主体(Z=-2.637,P=0.008)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PD患者主要临床特点为药物滥用史和家族史,诊疗过程需加强质量监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在临床诊断过程中误诊的发生率和误诊原因,为提高双相障碍的诊断正确率制定有效的措施。方法对124例符合CCMD-3双相障碍诊断标准,住院2次或2次以上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既往住院中误诊为其他精神障碍的原因。结果124例双相障碍中,有51例(41.1%)在既往住院过程中曾被误诊为其他精神障碍,误诊疾病的种类主要是精神分裂症、癔症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单相躁狂或单相抑郁。结论双相障碍的误诊率较高,应加强对双相障碍的识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更深入的分析单相抑郁障碍和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点与病程。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接受并资料的抑郁障碍病患300例,其中单相抑郁障碍病患195例,双相抑郁障碍病患105例,对比分析2组病患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程。结果:从发病年龄来看,抑郁障碍双相组中的病患其发病年龄要早于抑郁障碍单相组中的病患,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第1次发病年龄在25岁以下的病患,抑制障碍双相组明显多于抑制障碍单相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相对于抑制障碍单相组而言,双相组中大多数病患精神病性症状、精神运动性迟缓、心境不稳定相对比较重,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抑郁障碍双相组中的病患从HAMD抑郁量表可以看出,对认知障碍因子的评分明显高于抑制障碍单相组中的病患,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结论:单相抑制障碍与双相抑制障碍是2种不同的疾病,抑郁疾病发作时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特点,有可能会是双相抑郁障碍隐藏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6.
双相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顺发 《医学综述》2013,19(13):2384-2386
双相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大多数双相障碍以抑郁发作起病,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症而延误治疗,影响预后。与抑郁障碍相比,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和病程更复杂,治疗更困难,预后更差,自杀风险更大,因此早期识别双相障碍十分重要。该文针对双相障碍的遗传学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对双相障碍具有意义的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少年双相障碍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25例确诊为青少年双相障碍的患者采用喹硫平联合碳酸锂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6、8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躁狂量表(BRMS)和副反应量表(TESS)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25例患者均完成治疗。治疗后第1、2、4、6、8周的HAMD评分和BRM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HAMD评分和BRMS评分逐渐降低(P<0.01,P<0.05)。治疗后第1、2、4、6、8周的TES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TESS评分不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增加。结论:采用喹硫平加锂剂治疗青少年双相障碍疗效显著,虽有轻微副作用,但不随使用时间加重,患者能耐受。  相似文献   

8.
双相情感障碍为常见、致残、反复发作、严重度不同的精神卫生问题。常发生于儿童晚期或青春早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患其他精神障碍及躯体疾病的比率较高。双相情感障碍若能早期识别则可改善结果。心境发作治疗取决于呈现的病程阶段:躁狂、轻躁狂、混合状态、抑郁或维持阶段。因存在复发风险,心理治疗及心境稳定剂如锂、抗惊厥和抗精神病药物为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观察针灸治疗双相Ⅱ型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72例双相Ⅱ型障碍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帕罗西汀+碳酸锂缓释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两组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评分及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尿酸(UA)水平。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HAMD和BRM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TBil、白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UA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针灸能有效改善双相Ⅱ型障碍患者焦虑、躁狂、抑郁的精神症状,还可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10年和2019年因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和BD未治疗持续时间(duration of untreated BD,DUB)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2010年302例,2019年328例的BD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采集并分析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根据DUB的时长分为较短DUB组(short-DUB,S-DUB)和较长DUB组(long-DUB,L-DUB),探索不同年代L-DUB的相关因素。结果 与2010年相比,2019年BD住院患者的整体受教育程度、来自于其他省份的患者比例、伴自杀观念/行为的患者比例及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均较高(P<0.05),而住院时间、DUB明显缩短、总的住院次数增多,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比例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0年中,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婚(OR=2.698)、病程长(OR=1.467)、首发抑郁症状(OR=0.296)、住院次数少(OR=0.635)、躁狂次数少(OR=0.476)是L-DUB的影响因素。在2019年,病程长(OR=1.191)、首发抑郁症状(OR=0.367)、首次躁狂时年龄偏小(OR=0.916)、首次确诊BD时年龄偏大(OR=1.125)是L-DUB的影响因素。结论 随着年代发展,BD住院患者的DUB明显缩短。首发抑郁症状、病程长是不同年份L-DUB的相同影响因素。重视DUB及相关因素,提高对BD的甄别和早期正确诊断,是缩短DUB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精神科疾病的诊断主要是通过对患者异常的主观体验报告并结合患者的行为表现进行细致的评估而制定。但是这种分类方法掩盖了疾病真实的不均一性。例如,诊断分裂情感性障碍的条件是患者具有情感性和精神病性2种症状,这2种症状既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交替出现;而传统的二分法则是将这2种障碍完全分在不同的种类里,这样就对传统的二分法提出了疑问。因为对传统定义的精神疾病的分类相关联的明确客观的病理生理学生物标记物的缺乏,再加上疾病间的不均一性和行为表现的重叠,造成了目前很多精神疾病的分类与治疗的困难。双相障碍就是精神疾病难于诊断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双相障碍和其他精神疾病是10大致人衰弱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1],但是患者会因为反复发作的单相抑郁寻求抗抑郁治疗而误诊。本文对双相障碍的诊断存在的挑战及针对挑战所做出的临床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我科于2001-2003年住院患者中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35例。其中首诊误诊20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分析首次诊断双相障碍并接受药物治疗患者的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785例首次诊断双相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患者治疗后1年的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85例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第2.5、5、7.5、10、12.5个月时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0.98、0.96、0.95、0.94和0.65;截至随访终点,82例患者死亡,病死率10.4%;首次治疗后12个月内的病死率为4.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躯体疾病共病和联合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方案与患者生存时间有关。结论对于首次诊断双相障碍的患者,早期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存率;躯体疾病共病是影响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从临床现象学角度分析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n=200)与单相复发抑郁组(n=563)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对与双相障碍相关的临床特征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患者起病年龄早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01);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首次发病年龄<25岁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1);不典型抑郁症状中,性欲亢进者的比例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中较高(P<0.01);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中伴精神病性症状、精神运动迟滞、心境不稳定、每次抑郁发作<3个月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5);双相抑郁障碍发作组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的认知障碍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5)。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起病年龄、首次发病年龄<25岁、双相障碍家族史、性欲亢进、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精神运动迟滞、心境不稳定、每次抑郁发作<3个月、认知障碍因子分与双相障碍独立相关,优势比(OR)分别为1.54、1.50、3.25、1.99、1.89、1.48、1.63、1.63、1.42。结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是两类疾病,在抑郁发作时存在显著差异的临床特征可能是双相障碍的潜在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8.
19.
情感障碍(affective disorder)近年在国外改称心境(mood)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的高涨(躁狂)或低落(抑郁),多数表现为抑郁,一部分表现为躁狂抑郁交替出现,少数只表现躁狂[1]。情感障碍严重者称为情感性精神病。在情感障碍中,双相情感障碍表现为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称为“双相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的原因.方法 分析28例双相情感障碍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资料,与同期65例没有误诊的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误诊原因.结果 发现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的双相情感障碍均有精神病性症状,两组间住院次数、发病至确诊经历时间及精神病性症状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误诊原因中,注重精神病性症状、忽略情感症状排序最高,为75.0% (21/28).结论 医生应提高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认识,全面收集病史,全面深入地进行精神检查,充分重视情感症状,避免或减少双相障碍的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