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sCD40L水平及其与IL-6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的血浆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水平变化及其与白介素6(IL-6)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识别和预测的炎症因子指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对照组28例、和稳定性心绞痛(SCHD)28例和急性冠脉综合征32例外周血浆的sCD40L、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结果在ACS组sCD40L(2.12±1.45)ng/m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sCD40L(0.52±0.44)ng/mL和SCHD组(0.68±0.47)ng/mL,P<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sCD40L水平在SCHD组稍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ACS组中sCD40L水平与IL-6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72,P<0.01)。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外周血sCD40L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可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有关,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CD40与CD40L相互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发生起着重要作用,可能与其通过上调IL-6表达有关而导致斑块破裂、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可溶性黏附分子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测定不同临床表现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E-选择素及P-选择素的水平,并与冠脉造影正常者进行了比较。分别采集4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34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及29例冠脉造影正常者(对照组)的静脉血标本。AMI组VCAM-1水平(799.8±26.3μg/L)显著高于UAP组(644.2±26.7μg/L)、SAP组(526±32.5μg/L)及对照组(270±26.8μg/L)。与SAP组及对照组相比,UAP组…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患者血清sCD40L和MMP-9的变化及相关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金属蛋白酶-9(MMP-9)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识别和预测的炎症指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79例冠心病患者血清sCD40L,MMP-9的浓度。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sCD40L水平[在不稳定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分别为(1.96± 0.84) ng/ml,(2.23 ±0.99 )ng/ml]显著高于稳定性冠心病组(1.20±0.76)ng/ml (P<0.05),而在UAP和AMI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CD40L水平与MMP-9呈显著正相关(r=0.401, P<0.01)。sCD40L水平与甘油三酯呈正相关(r=0.254, P=0.039),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r=-0.234, P=0.03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清sCD40L和MMP-9水平升高,可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有关,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的标志,CD40L可能通过促使MMP-9的表达而促发急性冠脉综合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易损斑块[通过血管内超声(IVUS)判定]和可溶性黏附分子CD40配体(sCD40L)及其他血管因子的定量关系以及临床意义。方法42例ACS患者,发病时取血,应用液相蛋白芯片结合流式细胞分析方法测定sCD40L及相应的炎性因子水平;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并通过IVUS检测42个靶病变处动脉粥样斑块形态学及性质特征。并对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sCD40L浓度在易损斑块破裂组高于非破裂组[(474±126)pg/mlvs(238±3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P选择素(sPE)在易损斑块破裂组高于非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但白介素-8(IL-8)和IL-6差异无统计意义(均P>0.05)。sCD40L与sPE、MCP-1呈高度正相关(依次为r=0.93,P<0.01;r=0.57,P<0.01),而与IL-8和IL-6未见相关性。sCD40L在ACS中合并高血压组(279.8pg/ml±95.7pg/ml)较非合并高血压组(99.2pg/ml±56.4pg/ml)升高(P<0.05)。结论sCD40L、MCP-1和sPE可能是冠脉易损斑块发生急性破裂的血清学标志。  相似文献   

5.
可溶性CD40L在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检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变化,并探讨其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斑块稳定性是否有关以及与血脂各组分及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4例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组1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19例,稳定型心绞痛组27例)及20名正常对照者血清sCD40L浓度.29例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的造影结果.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sCD40L水平〔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心绞痛组分别为(19.8±3.0)、(19.6±4.3)ng/mL〕,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8.3±3.2)ng/mL,P<0.05〕和正常对照组〔(2.6±1.9)ng/mL,P<0.05〕,而在稳定型心绞痛组与正常组间差异无显著性;sCD40L水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r=?0.301,P<0.05),与冠脉狭窄程度呈正比(r=0.48,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sCD40L水平明显升高,这可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有关,且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一个重要标志.冠脉狭窄严重程度与sCD40L水平成正比,抑制sCD40L水平有望成为治疗再狭窄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梗阻性黄疸(OJ)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5年4~12月在我院消化二科住院治疗的OJ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志愿者3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在入院时及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3 d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血清sCD40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水平,分析OJ患者的sCD40L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ALT、AST、TBIL、DBIL、sCD40L、TNF-α和IL-8水平分别为(55.34±10.35)IU/L、(62.19±11.25)IU/L、(35.43±5.22)μmol/L、(8.94±2.58)μmol/L、(3.25±0.27)μg/L、(58.24±10.38)ng/L、(60.23±10.37)ng/L,均高于对照组的(32.17±5.32)IU/L、(36.27±6.78)IU/L、(10.19±4.58)μmol/L、(4.39±1.37)μmol/L、(2.84±0.32)μg/L、(34.52±9.26)ng/L、(43.69±11.26)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分别为(43.27±9.89)IU/L、(47.25±10.14)IU/L、(13.32±4.19)μmol/L、(6.18±2.97)μmol/L、(2.92±0.25)μg/L、(42.37±8.79)ng/L、(50.14±11.32)ng/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J患者的血清sCD40L与血清TNF-α、IL-8、ALT、AST、TBIL及DBIL之间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OJ患者血清sCD40L水平明显上升,且其与炎症反应及肝功能指标联系紧密,临床可通过监测血清sCD40L变化了解患者病情,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sCD40L含量变化及其与血管黏附分子的关系,以及对脑梗死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7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浆sCD40L、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并与30例其他疾病对照组及4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sCD40L水平(15.8±4.9)ng/mL,显著高于其他疾病对照组(4.4±2.5)ng/mL及正常对照组(3.5±1.7)ng/mL,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大梗死灶组血浆sCD40L(20.5±6.1)ng/mL明显高于中梗死灶组(14.8±4.9)ng/mL和小梗死灶组(11.5±4.0)ng/mL,P<0.01。sCD40L增高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患者血浆sCD40L水平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患者(P<0.01)。相关分析:脑梗死时sCD40L与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水平呈显著相关(r=0.593,P<0.01),与sVCAM-1呈正相关(r=0.109,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浆sCD40L水平显著升高,急性期监测血浆sCD40L水平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轻重和病灶大小。sCD40L可能通过上调血管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参与了脑梗死炎症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浆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48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HD组)和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血浆sVCAM-1、CRP和sCD40L的水平。结果 MHD组血浆sVCAM-1、CRP和sCD40L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HD伴冠心病组sVCAM-1、CRP和sCD40L水平明显高于不伴冠心病组(P<0.01);直线相关分析表明sVCAM-1水平与CRP呈正相关(r=0.413,P<0.01),与sCD40L呈正相关(r=0.368,P<0.05)。结论 MHD患者尤其是合并冠心病患者sVCAM-1的水平升高,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通心络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对血清sCD40L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的变化,了解其对斑块稳定和免疫炎症抑制的影响。方法5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治疗组(n=33)和他汀类治疗组(n=17),测定治疗前后血清sCD40L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血清治疗前后sCD40L水平明显下降,通心络组下降34.6%,他汀类组下降33.4%,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两组用药前比较和用药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予以通心络胶囊治疗一疗程,可明显降低sCD40L的水平,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倪卫兵 《陕西医学杂志》2008,37(12):1634-1635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0例为实验组,60例性别、年龄和种族等与实验组相匹配的无ACS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检测法测定血浆Hcy。采用胶体金方法测定D-D含量。结果:ACS组血浆Hcy水平40.42±3.51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3.86±3.54μmol/L(P<0.01)。D-D的平均血浆浓度ACS组与对照组分别为305.5±90.21μg/l和208.2±99.80μg/l(P<0.01)。结论:血浆Hcy和D-D水平升高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密切相关,血浆Hcy和D-D的检测可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观察和愈后评价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sICAM-1)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CS组48例、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SCHD)组38例和30例对照者血清中sCD40L和sICAM-1水平.结果ACS组患者血清sCD40L、sICAM-1水平明显高于SCHD组患者和对照者(均P<0.01),且血清sCD40L水平与sICAM-1显著相关(r=0.436,P<0.01).结论血清sCD40L可能通过上调sICAM-1表达而参与ACS的发病过程,并可作为ACS临床预测炎症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细胞黏附分子和C反应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其变化在冠心病(CHD)发病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检测5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ACS患者血清中VCAM-1、ICAM-1和CRP的水平,以50例经冠脉造影正常者作对照。结果:ACS患者血清中VACM-1、ICAM-1和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01±54.6)和(556±42.2)μg·L-1(P<0.01)、(389±23.7)和(271±34.6)μg·L-1(P<0.01)及(7.05±3.13)和(4.22±1.41)mg·L-1(P<0.01);急性心肌梗塞(AMI)与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VCAM-1和ICAM-1无统计学差异[(699.12±62.77)和(706.57±53.65)、(390.39±42.34)和(372.63±32.59μg·L-1](P>0.05);AMI患者CRP含量明显高于UA 患者[(8.06±2.78)和(6.33±2.01)mg·L-1](P<0.05)。结论:动脉粥样斑块所致的动脉狭窄和闭塞病变伴随着介导血管炎症的VCAM-1、ICAM-1及CRP水平的增高,并且与病变严重程度相关,其过度表达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望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和病情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细胞粘附分子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及冠心病(CH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30例OSAHS患者,30例CHD患者,30例OSAHS合并CHD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和E-选择素的含量。结果:OSAHS组、CHD组、OSAHS合并CHD组患者血清ICAM-1[分别为(245.22±71.19)ng.ml-1、(238.02±55.34)ng.ml-1(、223.10±41.61)ng.ml-1]、VCAM-1[分别为((24.01±4.79)ng.ml-1、(30.35±12.68)ng.ml-1、(26.86±10.11)ng.ml-1)、E-选择素[分别为(86.58±48.02)ng.ml-1、(56.40±20.12)ng.ml-1、(54.91±31.56)ng.ml-1]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76.17±25.48)ng.ml-1、(17.14±4.93)ng.ml-1、(31.44±11.34)ng.ml-1],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OSAHS组患者E-选择素明显高于CHD组及OSAHS合并CHD组,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P<0.05,P<0.01);而CHD组患者VCAM-1含量明显高于OSAHS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ICAM-1、E-选择素水平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呈明显正相关(P<0.01);ICAM-1水平与最低血氧饱和度(SaO2min)呈明显负相关(P<0.01)。结论:血清粘附分子ICAM-1、VCAM-1、E-选择素作为重要的促炎症介质在OSAHS、CHD及OSAHS合并CHD患者中表达增加,粘附分子水平升高是OSAHS合并CHD患者的冠心病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存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冠心病(CH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黏分子β2整合素和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P-选择素的变化以及短期进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的影响。方法:通过多导睡眠图(PSG)评价CHD患者是否存在OSAS,对76例CHD患者及23例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外周血白细胞β2整合素、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并采用ELISA法检测P-选择素的表达。对于存在OSAS的CHD患者使用Auto-CPAP进行治疗,时间1周。治疗结束后,再次检测上述指标。结果:76例CHD患者中,41例存在OSAS,36例不存在OSAS。CHD组细胞黏附分子以及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OSAS的CH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β2整合素、血清sICAM-1和sVCAM-1、P-选择素的表达显著高于不存在OSAS的CHD组,而在经CPAP治疗后明显下降。结论:CHD患者存在明显外周血管炎性损伤,OSAS可能够加剧CHD的炎性损伤,而对于存在OSAS的CHD患者应当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心内科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46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20例,选择未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25例纳入高血压组,以及25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受检者的血清Hcy及hs-CRP水平.结果 血清Hcy、hs-CRP在对照组[(9.83±2.12)μmol/L、(1.42±0.78)mg/L]、高血压组[(14.82±3.05)μmol/L、(5.98±2.24)mg/L]、SAP组[(20.32±4.08)μmol/L、(9.85±3.29)mg/L]及ACS组[(23.24±4.27)μmol/L、(14.35±4.79)mg/L]均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s-CRP与Hcy呈显著正相关(r=0.595,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清Hcy、hs-CRP浓度明显升高,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升高更加明显,其可反映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余强  马根山 《医学综述》2007,13(5):389-392
局部或全身性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起着重要作用。骨髓过氧化物酶(MPO)、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B型利钠肽(BNP)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参与这种炎性反应过程及其调节,作为ACS的炎症标志物,与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密切相关,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以此探讨炎性反应和内皮功能损伤等因素是否参与ACS的发病及他们之间在ACS发病过程是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方法:选择ACS患者32例,并选择非冠心病患者16例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在调脂治疗前抽取静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TM及hsCRP的含量。结果:ACS患者血浆TM及hsCRP水平分别是(62.18±57.31)μg/dL及(125.85±67.53)ng/m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患者血浆TM及hsCRP水平[分别是(19.54±2.48)μg/dL和(28.68±17.35)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患者血浆TM和hsCRP之间呈正相关(r=0.312,P=0.012),而对照组患者血浆TM和hsCRP之间无相关(r=0.003,P=0.992)。结论:ACS患者血浆TM和hsCRP均升高;炎性反应及内皮功能损伤参与了ACS的发病机制中,并且两者可能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10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通心络治疗组(常规治疗+通心络胶囊),观察治疗前及第7、14d血浆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第7、14d通心络组血浆CRP、sICAM-1和sVCAM-1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0.05或P<0.01),而常规治疗组仅第14d有显著变化(P<0.05)。通心络组CRP、sICAM-1和sVCAM-1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通心络可能通过抑制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减少血管内膜的炎症反应等途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从而达到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贝前列素钠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2型糖尿病肾病(DN)Ⅲ期患者64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2例口服厄贝沙坦150 mg/次,每日1次;治疗组32例口服厄贝沙坦150 mg/次(每日1次)+贝前列素钠40μg/次(每日3次),疗程均为4周。评估2组治疗前后UACR、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浆内皮素(ET-1)和血清一氧化氮(NO)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UACR(mg/g)均下降(治疗组212±121 vs 111±56,对照组214±125 vs 168±65,均为P<0.05);且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的Hcy、ET-1降低,NO明显升高,分别为[(19.0±3.2)μmol/L vs(14.2±2.6)μmol/L;(79.1±9.9)ng/L vs(45.2±9.2)ng/L;(47.6±8.5)μmol/L vs(89.0±9.4)μmol/L,均为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改善(P>0.05)。结论贝前列素钠能显著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