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探讨心肌再灌注损伤时,内皮细胞的损伤与心肌损伤之间的因果关系。本实验收集经缺氧再给氧处理的培养猪肺动脉内皮细胞培养液灌流Langendorff大鼠心脏(实验组),观察其对心脏功能与生化指标的影响,并设立相应的对照组。在20—30min的观察期内,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冠脉灌注压(CPP),冠脉流出液中磷酸肌酸激酶(CPK)与乳酸脱氢梅(LDH)显著升高;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ATPase活性明显下降,丙二醛(MDA)水平略高,心率(HR)减慢,心律失常,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 dp/dt_(max))降低;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与室内压(LVSP)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经缺氧再给氧处理的培养猪肺动脉内皮细胞培养液可引起离体大鼠心脏损伤,因此提示,心脏内皮细胞的损伤可能是心肌再灌注损伤的起因。  相似文献   

2.
在Langedorff离体大鼠心脏模型上比较了去冠脉内皮(实验组)和保留冠脉内皮(对照组)的心肌再灌注损伤。结果:实验组的左室峰值和最大升降速度、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及ATPase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冠脉灌注压和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及磷酸肌酸激酶、心肌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去冠脉内皮可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提示:冠脉内皮细胞在心肌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Zhang SQ  Du JB  Tian Y  Geng B  Tang CS  Tang XY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2):830-834
目的 观察二氧化硫(SO2)对大鼠离体心脏心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应用Langendorff大鼠离体心脏灌流模型,以不同浓度SO2供体(Na2SO3/NaHSO3)(1、10、100、1000μmoL/L)或0.5 μmol/L天冬氨酸异羟肟酸(HDX)灌流心脏5 min,并以生理浓度SO2供体(NA2SO3/NaHSO,)(10 μmol/L)持续灌流20 min,测量心率、左心室内压差(左心室收缩末压-舒张末压)、左心室内压变化速率(±dp/dtmax)以及冠脉流量;应用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尼卡地平预灌流后再给予生理剂量SO2供体(Na2SO3/NaHSO3)灌注,观察尼卡地平是否可以阻断SO2的心脏效应.结果 SO2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左心室±dp/dtmax、左心室内压差、心率以及冠脉流量(均P<0.01);生理剂量SO2供体(Na2SO3/NaHSO3)持续灌流20 min,灌流20 min时,左心室内压差,+dp/dtmax、-dp/dtmax及心率分别为:(15±3)mm Hg(1 mm Hg=0.133 kPa),(485 ±74)mm Hg/s,(339 ±64)mm Hg/s,(114 ±26)次/min;均明显低于灌流5 min时的左心室内压差[(23±7)mm Hg]、+dp/dtmax[(595±93)mm Hg/s]、-dp/dtmax[(436±83)mm Hg/s]及心率[(159±31)次/min],均P<0.05;0.5 μmol/L HDX灌注后左心室内压差降低,左心室±dp/dtmax减少、冠脉流量减少(P<0.05或P<0.01);尼卡地平可阻断生理剂量SO2对心功能的抑制效应.结论 外源性SO2对大鼠离体心脏的心功能具有负性肌力作用,其作用机理与电压门控钙通道有关.  相似文献   

4.
孙岩  吕若谷  阙肖东  吕文伟 《吉林医学》2011,32(28):5861-5862
目的:观察蜂胶总黄酮对犬冠脉结扎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麻醉开胸犬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制备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蜂胶总黄酮对磷酸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游离脂肪酸(FFA)、过氧化脂质(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GSH-Px)的影响。结果:蜂胶总黄酮降低血清中CK、LDH的活性,降低血清中FFA、LPO含量,提高SOD、GSH-Px活性。结论:蜂胶总黄酮对实验性心肌缺血犬引起的脂质过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羟丁酸钠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对20只SD大鼠离体Langendorff心脏,行全心缺血30min再灌注30min的方法,研究羟丁酸钠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和机制。与对照组(n=10)相比,缺血前期用含有羟丁酸钠300mg/L的K-H液灌注心脏,于再灌注期的冠脉流量(CF)显著增加,而左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明显下降,同时冠脉流出液中的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蛋白含量都显著降低;再灌末,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羟丁酸钠对离体心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相对提高了心肌组织内的SOD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检测了大量在体心肌短暂血不同时间后心功能的变化。结果显示:结扎冠状动脉10、15、20min后再灌注2h,缺血后心功能均降低,再灌注后除等容压的变化外,左心室压最大上升速率、心肌收缩成分缩短速度、零负荷时收缩成分最大速度和左心室峰压均明显降低,dp/dtmax在再灌注15min后甚至比缺血期更低。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冠状血管内皮细胞在氧自由基致心肌损伤中的作用,采用电解法(恒流,5mA,2min)产生氧自由基(OFR),观察OFR对保留冠状血管内皮及去冠状血管内皮的Langendorff大鼠心脏心率(HR)、心律、冠脉灌注压(CPP)、左室内压峰值(LVSP)及左室舒张末压(LVEDP)、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心肌组织中两二醛(MDA)及Na -K ATPase水平的影响。结果:去内皮组CPP、LVEDP、LDH、MDA及心律失常严重指数(ASI)均显著低于冠脉内皮保留组(P<0.05或P<0.01),而Na -K ATPase显著高于冠脉内应保留组(P<0.05)。提示:去冠脉内皮细胞可减轻OFR对心肌的损伤,冠脉内皮至少部分介导OFR对心肌的损伤,亦说明冠脉内皮细胞在心肌损伤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者用红景天的提取物甙、酮灌流Wistar大鼠离体工作心脏,观察主动脉压、左室最高压、左室舒末压、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主动脉流量、冠脉流量及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等10项心功能指标。红景天甙和酮均可以使反映心肌收缩性的各项指标显著降低,二者间作用无明显差别。结果表明红景天甙和酮均可以减弱离体工作心肌的收缩性能。  相似文献   

9.
骨髓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对巨核系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骨髓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E-CM)对巨核系细胞体外增殖的调节作用。方法: 分离纯化骨髓内皮细胞和骨髓成纤维细胞,分别收集其无血清条件培养液,比较两种无血清条件培养液对体外扩增成熟巨核细胞和巨核系祖细胞的作用。结果: E-CM和骨髓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液(F-CM)对成熟巨核细胞及巨核系祖细胞有体外扩增作用;E-CM对巨核系祖细胞的扩增作用明显优于F-CM(P<0.05);对成熟巨核细胞的扩增作用弱于F-CM(P<0.01)。结论: E-CM对巨核系细胞, 主要是巨核系祖细胞有体外扩增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左心引流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将健康 SD 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左心引流组(A组)和对照组(B 组,不建立左心引流)建立改良式 Langendorff 离体鼠心灌注模型,将大鼠离体心脏置于模型中,A 组做相当于左心引流效应的干预,对 B 组则不进行任何干预处理。记录干预前、恢复后5、10、20、30、60分钟测定心功能指标(LVEDP、LVESP、LVDP、dP/dt),CK-MB 含量,全程心电活动以及左室心内膜下心肌组织送电镜检查。结果左心引流组和对照组在心肌舒张收缩功能、心肌酶 CK-MB 的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肌的电镜超微结构也有明显的不同。结论左心引流对心肌有更好的保护作用(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冷晶体停搏液中加入生理浓度T3对大鼠停搏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恢复、心肌酶谱、氧耗量及冠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运用离体鼠心作功模型,实验组(n=6)含0.6mg/LT3,比较停搏90min前后左室收缩压力(LVSP)、左室收缩压力微分(LV+dp/dtmax)、左室舒张压力微分(LV-dp/dtmax)、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的变化。同时评价乙酰胆碱(Ach)和硝普钠(SNP)所致的冠脉血管舒张功能的改变。结果:实验组LVSP恢复率为(90.1±3.7)%,LV+dp/dtmax为(79.2±54)%,优于对照组;而LV-dp/dtmax、LDH、CPK、Vmo2(即MVO2)两组无显著差异。Ach所致的冠状血管阻力(CVR)降低两组都不明显,SNP所致CVR下降程度基本一致。结论:含T3冷晶体停搏液仅能促进大鼠左室收缩功能恢复,而对舒张功能、心肌氧耗量、心肌酶谱影响不大,T3由于内皮细胞功能降低而不能明显扩张冠状血管。  相似文献   

12.
大鼠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分离与培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获取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的简单、有效方法,为构建体外血肿瘤屏障(BTB)模型提供材料.方法 采集出生3~5 d的Wistar胎鼠大脑皮质,应用酶消化法及葡聚糖离心法获得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培养皿中进行原代培养,采用倒置显微镜对所培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以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法鉴定细胞;将BMEC与C6脑胶质瘤细胞共培养,构建体外BTB模型,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BMEC间紧密连接相关蛋白occludin的表达.结果 体外培养2h时脑微血管段贴壁,12~48 h见圆形生发中心形成,2~3d单层内皮细胞自生发中心长出,4~5 d见较大单层内皮细胞团,5~7 d可见融合成片的内皮细胞单层,外观呈“铺路石”样;第Ⅷ因子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铺路石”样细胞胞质呈棕黄色染色;紧密连接相关蛋白occludin的免疫组化和荧光结果证明共培养的BMEC间表达BTB的特性.结论 本方法能成功地进行大鼠原代BMEC培养,构建大鼠体外BTB模型,进而应用于BTB的生理、生化及药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的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应用酶消化法分离大鼠CMECs,再用差速贴壁进行纯化。结果:用光学显微境、免疫细胞化学法进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染色来鉴定CMECs,其纯度约98%。结论:该法简单且经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雷公藤内酯醇(TRI)对缺氧再给氧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黏附的影响。方法 培养分离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建立内皮细胞缺氧再给氧模型,分离大鼠的中性粒细胞,通过凝胶电泳迁移率(EMSA)测定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活性,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黏附模型测定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黏附率。结果 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在缺氧刺激后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黏附增加,NF-κB活性明显增高,再给氧后升高更明显;TRI组内皮细胞NF-κB活性明显降低(P<0.01),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粘附率显著下降(P<0.01),且呈剂量依赖效应。结论 TRI能明显抑制缺氧再给氧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NR-κB活性,抑制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粘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一种程序简便、经济、获得细胞纯度较高的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的方法。方法 以SD大鼠为实验材料,采用两步滤过法获得微血管段,胶原酶消化,低分子右旋糖苷密度离心获得BMECs,接种后4h换液使获得的细胞纯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细胞Ⅷ因子相关抗原(ⅦF-Ag)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细胞及其纯度,通过碱性磷酸酶(AKP)的表达来分析BMECs被微动脉和微静脉污染的程度,通过测定BMECs分泌ET-1的量,鉴定培养的BMECs活力。结果 经分离培养获得的BMECs在倒置显微镜下呈多角形或“铺路石”形,单层贴壁生长。培养的细胞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试验阳性,细胞纯度为90%。AKP染色阳性细胞百分比为93%,总积分112。原代培养内皮细胞的ET-1含量为388.03pg/ml,传代后为591.75pg/ml。结论 采用两步滤过法获得脑微血管段,胶原酶消化,低分子量右旋糖苷密度离心可分离和培养大鼠BMECs。该方法较其他方法程序简单,获得细胞纯度高。  相似文献   

16.
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培养分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从人外周血中分离、培养和鉴定内皮祖细胞(EPCs),并观察其在体外增殖分化过程中各种细胞表型的变化。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进行诱导、分化和扩增,于培养第7天选择免疫荧光(DiI-acLDL/FITC-UEA-Ⅰ)鉴定EPCs,并且用流式细胞仪和RT-PCR方法观察上述细胞在第0、4、10和21天的CD34、CD31、KDR和eNOS的表达变化。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出现梭形贴壁和铺路石样等形态;第7天免疫荧光染色表明,约70%的细胞呈双荧光阳性;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CD31和KDR表达在体外培养过程中逐渐升高,至第21天分别达到(72.1±11.2)%和(81.0±12.5)%,而CD34在第10天达到高峰(38.0±13.4)%后,第21天下降为(28.3%±12.2)%;RT-PCR结果表明,第4、10和21天eNOS的表达逐渐增强。结论本试验成功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培养出EPCs,在其体外扩增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的过程中,CD31、KDR和eNOS等内皮细胞标志表达逐渐增强,而CD34的表达在内皮祖细胞的成熟分化过程中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鼠牙囊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方法】分离出大鼠牙囊组织,分别采用组织块培养法、细胞消化分散法、及改良组织块法进行牙囊细胞原代及传代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结果】培养至第3天,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发现,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见少数细胞从组织块爬出;而细胞消化分散法则可获得数量多的牙囊细胞,但与杂质细胞混杂生长;改良组织块法见量多、相对纯的牙囊细胞。电镜下牙囊细胞无桥粒,胞浆中含有高密度电子颗粒和大量粗面内质网。组织块法、细胞消化分散法和改良组织块法牙囊细胞培养成功率分别为80%、60%和100%;分别于10 d、7 d和6 d左右进行第一次传代。【结论】改良组织块法是一种良好的大鼠牙囊细胞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培养对大鼠精原干细胞生长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percoll分离及差速贴壁法纯化精原干细胞.抗端粒酶逆转录酶免疫组化进行鉴定,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生长周期进行判断。结果在有血清的培养基中培养的精原干细胞,其OD值逐渐升高(P〈0.05);精原干细胞DNA合成期(S期)含量的增多。结论抗端粒酶逆转录酶免疫组化可作为鉴定精原干细胞提供较为充分的依据;血清能促进精原干细胞的体外增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犬脐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急性梗死心肌移植对心肌胶原网络重构的影响.方法 取足月妊娠犬脐血,体外分离培养、扩增EPCs,免疫组化鉴定,成年杂种犬于冠状动脉前降支第一对角支分出后结扎建立梗死模型,经BrdU标记的EPCs灌注移植入结扎的冠状动脉远端梗死区域,1、4、8周后处死动物,取急性心肌梗死区域标本检测.结果 4~6 d可见细胞贴壁生长,7~14 d可见贴壁细胞逐渐融合并呈克隆型生长,呈"铺路石"样外观,细胞标记CD31 ,vW因子 ,FLK-1 ,CD34 ;HE染色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区有大量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及小血管形成;BrdU染色结果显示,小血管上见BrdU阳性细胞;第1、4、8周脐血EPCs移植组和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区血管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05±0.89、15.56±0.99、12.06±1.00 vs 4.89±0.84、15.67±0.98、12.50±0.99,P均>0.05);VG染色结果显示,脐血EPCs移植组和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后第1、4周胶原纤维含量较少,第8周胶原纤维排列趋于规则,心肌纤维较少,脐血EPCs移植组急性心肌梗死后第1周IOD值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6.8±120.9 vs 599.6±156.2,P>0.05),脐血EPCs移植组第4、8周IOD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88.2±249.0、971.5±288.5 vs 1 206.2±299.4、1 823.8±329.7,P均<0.05).结论 犬脐血EPCs急性梗死心肌移植可参与血管形成,尽管不能促进心肌的血管再生,但对心肌胶原网络重构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