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外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对Nc/Nga小鼠的致敏作用,探索建立特应性皮炎(AD)模型的方法。方法外用1%DNCB7周,间隔为1周,重复刺激并致敏7周大NC/Nga小鼠的双侧耳朵及背部皮肤。结果外用DNCB7周可以引起显著的炎症,并伴有高滴度的IgE和IL-4,利用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分析,提示表皮炎性细胞明显增加。结论外用DNCB重复刺激Nc/Nga小鼠能产生AD样皮炎,可以作为研究AD病因及治疗AD的有效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小鼠慢性皮炎-湿疹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用小鼠建立慢性皮炎-湿疹模型.方法:用7%二硝基氯苯(DNCB)外涂小鼠背部致敏,5天后用0.1% DNCB于小鼠右耳内侧反复激发引起慢性皮炎的模型,每隔3天激发1次,对照组于激发后外用氢化可的松,两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实验组小鼠耳部出现肿胀增厚、表面结痂、炎性细胞浸润增多,对照组的变化则不明显.结论:小量DNCB反复刺激小鼠耳部可建立慢性皮炎-湿疹模型,而外用氢化可的松后可抑制该模型成立.  相似文献   

3.
臭氧制剂外用创新性治疗婴幼儿特应性皮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创新使用臭氧水和臭氧油外用治疗婴幼儿特应性皮炎,观察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 婴幼儿特应性皮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臭氧水洗浴每周3~5次,每次15 min,臭氧油外用每日2次, 对照组用温水洗浴、基础油外用,疗程2周,两组患者必要时加用保湿霜,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外用臭氧治 疗婴幼儿特应性皮炎3~5 d后可见患儿皮损渗出减少、糜烂愈合。外用臭氧治疗组和对照组1周有效率分别为80.0%和 20.0%,2周有效率分别为89.6%和30.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 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外用臭氧治疗婴幼儿特应性皮炎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吴茱萸总碱的急性毒性,为吴茱萸碱类的深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昆明种小鼠,清洁级,雌雄兼用,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吴茱萸总碱组。各给药组分别单次灌胃给药2 g/kg,无小鼠死亡。然后进行单次灌胃最大给药量(5g/kg)实验,连续观察14 d。观察小鼠一般指标及体重变化;分别在给药后2 h、8 h、1 d、7 d和14 d测定血清谷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Crea)和尿素(Urea)的浓度;同时进行心、肝、脾、肺、肾和脑组织病理学观察,并计算脏器指数。结果在观察的14 d内无小鼠死亡。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吴茱萸3种生物碱给药小鼠的皮毛、行为活动、呼吸、精神状态、饮食等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测定药后2 h、8 h、24 h、7 d和14 d ALT、AST、Crea、Urea及主要脏器指数,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肉眼及组织病理学观察没有异常发现。吴茱萸碱组于给药后7 d和14 d时,体重较对照组呈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鼠分别单次灌胃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或吴茱萸总碱最大给药量5g/kg,连续观察14 d,未见明显毒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汤剂"湿疹溻渍方"外用对湿疹模型小鼠皮损中γ-干扰素受体(IFN-γRa)、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以及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4~+T、CD8~+T的影响。方法将7%的二硝基氯苯(DNCB)-丙酮溶液均匀涂抹于小鼠腹部脱毛的皮肤上,制作小鼠接触性湿疹模型,以中药汤剂湿疹溻渍方进行溻渍洗浴治疗,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个小组中小鼠腹部皮损组织中IFN-γRa、IL-2及IL-4的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小鼠血浆中CD4~+T和CD8~+T的水平。结果 "湿疹溻渍方"对DNCB致小鼠腹部湿疹有明显的改善效果,能够让湿疹小鼠皮损组织中的IFN-γRa和IL-2量增加,而IL-4的表达降低,且能够减小湿疹小鼠外周血中CD8~+T、升高CD4~+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结论 "湿疹溻渍方"外用可以明显地改善小鼠湿疹模型,具体的作用原理与其参与免疫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拘束应激对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样小鼠皮肤炎症的影响。方法:将28只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分为4组:2,4-二硝基氯苯(2,4-dinitrochlorobenzene,DNCB)诱导-拘束应激组、DNCB诱导-对照组、丙酮诱导-拘束应激组和丙酮诱导-对照组,每组7只。第14天评估小鼠皮肤中炎症细胞浸润程度,Q-PCR方法检测皮损组织中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和白细胞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等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变化。结果:DNCB诱导-拘束应激组的真皮炎症细胞浸润数为42.710±3.944个,DNCB诱导-对照组的真皮炎症细胞浸润数为26.000±2.410个,有统计学差异(P<0.01);相对于DNCB诱导-对照组,DNCB诱导-拘束应激组皮损组织中IL-4、IL-13等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拘束应激加剧AD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中医内外合治特应性皮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医内外合治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4例特应性皮炎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92例。对照组口服特非那定片,外用类固醇软膏;观察组用苍苡汤加味内服,外用中药青黛油膏。疗程2个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80.4%,复发率28.4%;对照组治愈率43.5%,复发率60%,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中医治疗特应性皮炎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彝族验方萍芦湿疹液和萍芦湿疹霜(统称萍芦湿疹方)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湿疹患者116例,分设为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和萍芦湿疹方治疗的试验组进行临床观察;复制昆明小鼠2,4-二硝基氯苯(DNCB)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动物模型,研究萍芦湿疹方对模型小鼠耳片厚度、耳部皮肤表皮角化及真皮炎症细胞浸润,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2、4、6(interleukin-1、2、4、6,IL-1、2、4、6)和干扰素α、γ(IFN-α、IFN-γ),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影响。结果临床观察中采用萍芦湿疹方治疗58例湿疹患者,9例痊愈,36例显效,8例好转,总有效率91. 38%。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萍芦湿疹方可有效减轻DNCB所致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下调小鼠血清中的细胞因子IL-1、2、6,IFN-γ、GM-CSF浓度(P 0. 05,P 0. 01),增加细胞因子IL-4、TNF-α(P 0. 05,P 0. 01)。结论萍芦湿疹方临床及动物实验治疗湿疹有效,疗效机制可能与调节细胞因子合成,改善机体对各种湿疹诱因的反应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期特应性皮炎应用育阴化湿汤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慢性期特应性皮炎患儿7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服用抗组胺药左西替利嗪片,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育阴化湿汤治疗,疗程4周。对比分析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4(IL-4)以及干扰素γ(INF-γ)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4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INF-γ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育阴化湿汤治疗慢性期特应性皮炎患儿临床疗效显著,且能降低血清IL-4水平并使INF-γ水平升高,调节Th1/Th2平衡,改善患儿免疫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10.
王琼  张莉敏 《吉林医学》2006,27(11):1399-1400
目的:观察除湿糊剂(DC)的抗炎抗过敏作用,研究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外用中药方剂。方法:小鼠角叉菜胶足肿胀实验;小鼠二硝基氟苯(DNFB)所致迟发超敏反应(DTH)实验;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治疗组48例外用中药DC和对照组52例外用尤卓尔软膏,结果:DC对小鼠角叉菜胶所致足肿胀有抑制作用,且可抑制小鼠DNFB所致DTH;治疗组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有效率为94.2%,两组疗效无统计学显著差异("2=0.25,P>0.05)。结论:DC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过敏作用;DC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与糖皮质激素的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