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总结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培养方法与体会,以提高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本院2005年6月-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HIV初筛为阳性的43例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培养,培养仪器为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培养后转种于血平板与沙保罗琼脂平板上,于25℃与37℃对马尔尼菲青霉菌的菌落特征与镜下形态进行观察。结果:马尔尼菲青霉菌为双相型真菌,25℃条件下培养为霉菌相,培养48-72h后可见菌落周围出现水溶性玫瑰红色素。37℃条件下培养为酵母样菌落,镜下为圆形、卵圆形、腊肠样孢子,无色素。结论:艾滋病患者容易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对于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患者,从其体内能分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是诊断疾病的黄金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艾滋病(AIDS)患者合并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方法. 方法 运用淋巴结穿刺、骨髓涂片及骨髓病理三种检测方法观察马尔尼菲青霉菌在细胞内外的形态特点;抽取患者血液、骨髓进行真菌培养,分别观察25℃和37℃条件下马尔尼菲青霉菌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情况及菌落形态,并作乳酸酚棉兰染色于显微镜下观察菌体形态特征.结果 细胞学结果:在部分单核巨噬细胞或其它组织细胞胞浆内外可见少量呈团分布,大小不一,呈圆型、椭圆型、腊肠形,有1-3个紫红色小核,胞浆较丰富,呈淡兰色病原体;培养特点及显微镜下形态特征:马尔尼菲青霉菌在25℃条件下为青霉相,菌落生长较快,产生玫瑰红色素,镜下可见无色透明分隔菌丝、帚状枝、单链分生孢子等.37 ℃条件下为酵母相,菌落生长非常缓慢,呈酵母样型,湿润不产色素,显微镜下特征为圆形、椭圆形或长形酵母样菌体,可见关节孢子.结论 细胞形态学检测有助于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马尔尼菲青霉菌素的制备方法,并评价以马尔尼菲青霉菌素皮肤试验来诊断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价值。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马尔尼菲青霉菌组和白色念珠菌组,每组20只。马尔尼菲青霉菌组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白色念珠菌组感染白色念珠菌,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按真菌抗原提取法制备马尔尼菲青霉菌素并进行部分改良,用Lowry法测定马尔尼菲青霉菌素中纯蛋白衍生物的含量;将马尔尼菲青霉菌素皮内注射于3组新西兰大白兔耳部内侧皮肤,并于注射后24、48、60h观察皮肤红肿反应。结果获得的马尔尼菲青霉菌素原液纯度高,特异性好;抗原效价测定结果显示马尔尼菲青霉菌素中纯蛋白衍生物含量为68mg·L-1,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组和白色念珠菌组各时间点皮肤红肿反应平均直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未出现皮肤反应。注射后24h,马尔尼菲青霉菌组皮肤红肿反应全部为阳性,白色念珠菌组有2只为阳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素皮肤试验方法对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进行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90.0%,阳性预测值为90.9%,阴性预测值为100.0%。结论对真菌抗原提取法进行部分改良可获得具有良好安全性的马尔尼菲青霉菌素;马尔尼菲青霉菌素皮肤试验方法简便,结果稳定,可用于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4.
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实验室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明确并检出患者体内的病原菌为马尔尼菲青霉菌。方法取患者血液、骨髓、皮损分泌物等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同时做真菌培养,分别置25℃和35℃孵育,观察真菌生长情况及菌落形态,并涂片、固定、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特征。结果培养出双相性真菌,于25℃为青霉相,产生具有特征性的红色色素,镜下可见典型的帚状枝;于35℃为酵母相,无色素产生,镜下可见酵母样细胞,形似腊肠。结论从患者体内分离出的致病菌可排除荚膜组织胞浆菌。鉴定为马尔尼菲青霉菌。  相似文献   

5.
血培养马尔尼菲青霉菌14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免疫缺陷人群越来越多,马尔尼菲青霉病(PSM)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为了减少漏诊和误诊,加强医务工作者的自身防护,现将我院2003年10月至2005年9月培养出的14例马尔尼菲青霉菌(PM)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晚期艾滋病患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肺部感染的胸部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22例艾滋病马尔尼菲青霉菌肺炎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22例病例中,多发小结节状,粟粒状病灶10例.片状,磨玻璃样病灶5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9例,肺内肿块4例,胸膜改变3例.结论 晚期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肺炎具有自身的影像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临床实验室特征.方法 回顾56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者的实验室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者,外周血在沙氏琼脂培养基中马尔尼菲青霉呈酵母相(37C)或菌丝相(25℃);外周血细胞计数三系均降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CD4细胞显著减少(<50个/μL);T总淋巴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杀伤性T淋巴细胞均异常;肝功能受损患者(占63%),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升高,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结论 艾滋病中晚期患者如出现相关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特征,提示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以便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8.
朱彤 《热带医学杂志》2012,12(8):945-947,961,912
目的 探讨建立快速诊断局限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方法,以期早期诊断,降低死亡率.方法 采用高碘酸-无色品红(PAS)染色联合六胺银染色对4例非AIDS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者活检组织进行马尔尼菲青霉菌的特殊染色,分析感染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组织学诊断特点.结果 患者均为广东本地居民,属局限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除1例有发热外,临床上未见以发热、失重、贫血、白细胞增高为主的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症状以及多器官损害症状.HE染色显示病理组织学类型为肉芽肿型和化脓型.病变组织经PAS染色与六胺银染色后,在油镜下增生的泡沫状巨噬细胞胞浆内,呈现大量红色或黑色的卵圆形及腊肠状酵母样青霉菌孢子,无荚膜,在腊肠状菌体中可见马尔尼菲青霉菌特有的裂殖时出现的横隔膜.结论 PAS联合六胺银染色清晰显示组织中马尔尼菲青霉菌的特征性结构和形态,结合病理组织学特点、中国南方地区生活或旅游史,可以快速诊断局限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马尔尼菲青霉菌深部感染的早期诊断.方法 分析骨髓涂片中马尔尼菲青霉菌的菌体形态特点,并与组织胞浆菌的菌体形态对比.结果 骨髓中马尔尼菲青霉菌大小不一,有腊肠形细胞,单个或两个以上的核,组织胞浆菌大小较一致,单个核.结论 骨髓中菌体的形态检查对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早期诊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马尔尼菲青霉菌适宜、简便的染色方法,以达到在基层实验室推广的目的。方法:通过4种染色方法对马尔尼菲青霉菌4种形态,特别是腊肠形有横隔的孢子和典型的帚状枝染色效果对比及实验室适用可行性对比,寻找不同形态时的最适宜染色方法。结果:标本涂片用PAS染色及Gram染色较易找到椭圆形和腊肠形有横隔的孢子,35℃培养的培养物用Gram染色容易发现孢子;25~C培养的培养物用乳酸酚棉蓝染色易见清晰的帚状枝和细长的分隔菌丝及孢子。结论:马尔尼菲青霉菌染色适宜、简便的方法为Gram氏染色法和乳酸酚棉蓝染色法。  相似文献   

11.
12.
扫描电镜研究6个病人的菌株和18只银星竹鼠中分离的菌株.透射电镜研究3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肝脾组织.马尔尼菲青霉的帚状枝为双轮生,对称或不对称,呈放射状向四周散开,孢子链长而弯曲,散开或纠缠在一起.温度性双相性是马尔尼菲青霉具有诊断价值的特征,但其菌丝相向酵母相的转变要3周以上,经过一个多节短棒状或畸形的过渡期,注意不要过早地决定为单相性青霉.马尔尼菲青霉在体内主要位于巨噬细胞内,只有巨噬细胞受破坏才暂时游离于细胞外.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宿主细胞感染马尔尼菲青霉后细胞凋亡、凋亡途径与该菌胞内寄生的相关性。方法马尔尼菲青霉接种于小鼠腹腔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h、36h的小鼠腹腔细胞凋亡率,用RT—PCR法测定Capase-3、Mcl-1的mRNA水平。结果小鼠腹腔内的炎症细胞凋亡卒实验组4h是10.22±3.12,36h是8.22±2.64;空白组4h是23.91±4.10,36h是27.72±8.70:凋亡因子Caspase-3的mRNA的表达量实验组4h是0.65±0.04。36h是0.53±0.02。Mcl-1的mRNA的表达量实验组4h是0.81±0.06,36h是0.92±0.06,与空白组比较其4h、36h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各组内4h与36h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马尔尼菲青霉可能通过下调Caspase-3mRNA表达及增加Mel-1的mRNA表达,从而导致宿主细胞凋亡减少,这可能是马尔尼菲青霉得以存活并随宿主细胞游走播散的致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唐秀文  张晶 《广西医学》2010,32(7):782-785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和药敏结果。方法采用BecT/Alert3D血培养仪进行细菌培养;细菌和真菌鉴定采用API系统,药敏采用ATB药敏条。结果 2350例患者血培养阳性率为25.3%,其中马尔尼菲青霉菌为18.6%,新生隐球酵母菌为2.2%,葡萄球菌属为2.1%,沙门氏菌属为1.0%,马红球菌为0.6%,大肠埃希菌为0.4%等。52株新生隐球酵母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均敏感,有24.0%葡萄球菌产耐甲氧西林菌株,20.0%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其他菌株为低毒株或无毒株。结论 AIDS患者发生机会性感染病原体以真菌占优势,尤其是马尔尼菲青霉菌;多数菌株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敏感;警觉罕见的病原体引起感染。  相似文献   

15.
报道1例晚期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患者为41岁男性,持续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1年余,1个月前因出现头痛症状而住院治疗。脑脊液检查提示脑压及蛋白均明显升高,并高于正常值。头颅CT提示两侧额叶低密度灶,轻度脑积水。初始考虑结核性脑膜炎,给予抗结核及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治疗,疗效欠佳而自动出院。出院后脑脊液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马尔尼菲青霉菌是目前发现的唯一温度依赖性双相真菌,可引起致命的系统性真菌病,以前在人类感染性疾病谱中是一个较为罕见的的病原体,但现在是东南亚地区艾滋病患者最为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最常见部位是皮肤、肺脏和内皮网状系统,包括骨髓、淋巴结、肝脏和脾脏,但中枢神经系统罕见。  相似文献   

16.
菌丝相和酵母相白念珠菌ERG11基因部分序列差异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白念珠菌菌丝相和酵母细胞氟康唑作用的靶酶编码基因(ERG11)碱基序列上的差异,从而探讨两相细胞之间的差异性.方法分别抽提7株来自同一母体、依次对氟康唑逐渐耐药的白念珠菌菌丝和酵母相的基因组DNA,根据ERG11编码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对ERG11基因的第403位点至第701位点的298的碱基序列进行PCR扩增,经PCR产物直接测序比较两相ERG11基因碱基序列上的差异.结果7株白念珠菌的菌丝相与酵母相细胞间的ERG11基因碱基序列在该片断上无差异.结论菌丝相和在酵母相白念珠菌ERG11基因的部分碱基序列是无差异的.  相似文献   

17.
马尔尼菲青霉是一种条件致病性、双相型真菌,主要通过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引起马尔尼菲青霉病。致病机制与其真菌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外分泌性酶、宿主免疫状况、双相性转变过程中的基因、蛋白表达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